大鹏影视专稿711
开篇的话
以刘春梅为组长的哈尔滨市知青联谊会20组组成的“嫩江之声艺术团”继以13组为主的“和谐之声艺术团”之后,在知青联谊会和社会上的上镜率是越来越高了。
据20组的“随行记者”科洛河在哈北网的报道:应黑龙江大学快乐艺术团、北方明珠艺术团邀请,哈尔滨知青联谊会嫩江之声艺术团于2013年7月3日在黑大音乐厅,举行庆“七一”迎“迷人哈夏”文艺汇演,嫩江之声的保留曲目《长征组歌》受到当代大学生的欢迎。

科洛河摄影
另一条报道:由黑龙江省文联、黑龙江省音协主办、黑龙江音协合唱分会协办的“龙歌声中天地宽”全省合唱调演于2013年7月4日在省城哈尔滨道里文化宫举行。 此次调演历时两天,参赛的合唱团32个。有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双鸭山、黑河、伊春、望奎、大兴安岭等合唱团体。哈尔滨知青联谊会的嫩江之声艺术团在7月5日上午登台亮相,参演曲目是该艺术团保留节目《长征组歌》中的《四渡赤水出奇兵》、《过雪山草地》,指挥刘春梅、刘滨凯,领颂高学滨、史永霞,领唱刘滨崎、孙柄刚、史永霞,钢伴刘滨崎、王光明。节目阵容强大,曲目弘扬革命传统,受到评委的肯首。以二等奖胜出,为哈尔滨知青爭了光添了采。

科洛河摄影
接连两场演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逊克百合回帖:哈尔滨知青联谊会嫩江之声艺术团的演出,气势磅礴、精彩动人,歌声萦绕在脑海,久久不能离去,令人感动。
老猫回帖:我亲临现场观看嫩江合唱团演出,非常震撼!
科洛河回帖:谢谢各位网友加荒友的关注,年过花甲的老知青能走出去参与社会、共建和谐,本身就说明我们这一代是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冰花回帖: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展示。祝嫩江之声合唱团的歌声越唱越嘹亮!
兰格回帖:方老师(科洛河)说的好,我们嫩江之声艺术团,7月3日在黑大音乐厅演唱的长征组歌,受到了当代大学生的热烈欢迎。
当时的场面是如此壮观,宏大,队伍阵容整齐,个个都精神饱满,热情高涨。之所以演出成功,获得好评,跟大家平时的刻苦训练,和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有付出就有回报。我相信,我们20组嫩江之声艺术团会越办越好,歌声会越唱越嘹亮。谢谢方老师的报道,辛苦了。
联谊会办公室小鱼报道:7月9日下午2时,知青联谊会在南岗区大成街199号,中国人保8楼,召开办公会议。这地方是会员20组平时活动场所,刘春梅早早就把桌椅摆放齐整。

小鱼摄影
看到这些报道,我非常高兴。联谊会需要刘春梅这样甘于奉献、吃苦耐劳的带头人。我想简单的回帖已经不能表达我的心情了,就翻出了曾在网上发表,后来又因网站瘫痪而永远丢失的旧作,我在2010年4月19日撰写的一篇报道,稍作修订,重新发表。虽说是旧作,没有看到的,仍可看做是新作。借此以表达我对“嫩江之声艺术团”全体团员和团长刘春梅深深的敬意!
知青故事:风风火火刘春梅
当年在黑龙江嫩江农场下乡的426名哈尔滨知青没有不认识九分场外号“假小子”的刘春梅。下乡十年,刘春梅没有穿过一件带颜色的服装,永远是黄、灰、蓝色的衣裤。岂止是装束像男人,干起活来,她更像男人。挥锄产地,她“嗖嗖嗖”地往前窜;上山砍柴,她“嚓嚓嚓”地登上了山;场院扛麻袋,她“亢亢亢”地上了跳;推车送粪,两三人推一台车,她一人“吭吭吭”推一台车!“有时就是我们男的也干不过她!”熟悉她的人这样说。 1968年10月,17岁的刘春梅跟哥哥一道下了乡,两人分别任男女知青排的排长。风风火火的“假小子”刘春梅曾经是哈尔滨“花儿朵朵”少女乐手。早在1964年, 13岁的时候,她就是哈尔滨市少年宫民乐队的队员。“我在回民小学校读书时,学校就教我们学乐器。少年宫招收学员,我们学校只有我和另一个女孩考上了。”刘春梅不无自豪地说。少年宫每周排练一次。家住道外区十六道街的刘春梅每周都要乘有轨电车到南岗区博物馆附近的少年宫排练。为了不增加家庭负担,有时排练后,她就哼着歌儿蹦蹦跳跳走回家。在器乐组,刘春梅学的是三弦、阮和月琴。排练的乐曲有步步高、翻身的日子、学大寨、社员都是向阳花等。她最难忘的是,来宾参观少年宫的演出,她们器乐组为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为陪同而来的国家主席刘少奇和夫人王光美,为大庆铁人王进喜都表演过节目。 1966年,文革爆发。少年宫的活动停止了,但刘春梅被哈尔滨工业大学“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相中了。混乱的年月,所有以往的文娱演出以及电影、书刊都停止了,只有他们的宣传队可以到处演出。除了在哈尔滨市内演出外,刘春梅还随大哥大姐们到呼兰、四方台、依安、北安、赵光、讷河、齐齐哈尔、长春等外地演出,与大学生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至今她还与一些大朋友们保持来往。 有了这样的经历,刘春梅自然在农场兼任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队长的职责了。劳动之余,她带领知青唱歌跳舞,给艰苦、枯燥的农村生活带来了一丝活力,刘春梅自然也叫人刮目相看。有人向她投去爱慕的眼光,她却不敢接受。“我不能在农村成家。”嘴上没这样说,心里却在这样想。没有爱情的生活一晃就过去了整整十年! 照理说,文武双全的刘春梅应该得到培养和重用,可她偏偏被冷落了。在农场,正在她要求入党的时候,一天,领导找她谈话:“你对党组织不诚实,你家里有事,你没有交代。”刘春梅糊涂了,父亲在沈阳一个企业食堂做饭,工资不多;母亲没有工作,以给人织渔网补贴家里;大她六岁的姐姐患病休学在家;她和哥哥都下了乡。“我家能有什么问题呢?”刘春梅绞尽脑汁也没想出来。后来她才知道,上边错把农场另一个也叫“刘春梅”的知青家庭档案安在她身上了。那个“刘春梅”的父亲被划成右派。 倒霉的事情发生在1972年秋天。天降大雨,刘春梅带领30多知青在地里收割大豆。雨一直不停,活儿没法干了,她下令:“收工!”知青一片欢呼,她却遭到一顿训斥。要她在大会上检查,她断然拒绝了。一股火上来,她得了急性中耳炎,流脓不止。她请假回家,不准。一气之下,她只身跑回了哈尔滨。那年,家中实在困难,哥哥办了返城,回哈尔滨在第二锅炉厂上班。 在哈尔滨一呆就是两年。她帮母亲织渔网。织一百个网眼才挣3分钱!久呆下去也不是个事儿。1974年,刘春梅又回到了农场。领导不计前嫌。但安排她到艰苦的新建点继续当排长。她二话没说,打起行李卷就走。领导看她实在是太能干了,又调她回来管理谁也不愿意干、谁也干不了、干不好的食堂。 建规章制度,严格管理。风风火火的刘春梅硬是把个食堂弄得像模像样,还经常改善伙食,受到大家欢迎。 “我要回家!”的呼声从下乡到云南的知青口中喊出,顷刻间,知青返城大潮势不可挡。1978年的最后一天,12月31日,身心疲惫的刘春梅回到了哈尔滨。面对改革浪潮初起,刘春梅像一叶小舟,顽强地在市场经济的大海里挣扎。她当营业员,她出早市,出夜市,她干保险,她给别人看孩子……采访刘春梅,我看到她有一大推记载过去荣耀的各种荣誉证书。在乡下炼成的意志在城市继续发挥。在一次全市商贸业技术大比武中,刘春梅与包括男同志在内的各路高手一路闯关争夺,最终荣获亚军!1984年,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86年,35岁的刘春梅经人介绍,才结婚成家。爱人是带着两个孩子(母亲因车祸去世)、在双城工作的职工。刘春梅工作在哈尔滨道外丝绸商店,她不愿放弃来之不易的工作去双城,只好每天凌晨两三点起床赶火车通勤,晚上回到双城要九、十点钟。爱人也不愿意放弃双城的工作,再说调到哈尔滨工作也很难。三年后,他们的婚姻无法维持,1989年,刘春梅和丈夫协议离婚,她带着自己和爱人生的儿子回到哈尔滨生活。 一晃又是20年!刘春梅把儿子带大,儿子警校毕业后,在外工作,她靠自己挣的钱买了个30多米的住屋。 单身生活的刘春梅并不寂寞。自从哈尔滨市联谊会成立后,她就成为一个积极的志愿者。近年来,在联谊会组织的重要活动中都会看到刘春梅的身影。 2009年10月,联谊会组织“祝福祖国”文艺演出,身为嫩江农场哈尔滨下乡知青联谊会负责人的刘春梅几乎挨个打电话通知其300多名会员排练节目。那个月电话费用就达300多元。没有排练场地,她就带领知青在道外区露天“啤酒广场”排练。刘春梅在知青中很有威信,每次参加排练的知青都保持在200多人。10月25日演出那天,全场惊呆了,刘春梅率领158名老知青上场参加大合唱!7名铜管乐的伴奏者也是农场的老知青!刘春梅担任指挥,歌声嘹亮,全场知青亢奋!
怀念嫩江农场,刘春梅多次组织知青回乡探望。同分场有个知青叫孙兰英。孙兰英从农场办到阿城插队,后来回哈,但户口一直没有办回来,身体不好,家中十分困难。在哈打工搞卫生,每月工资400元。哈尔滨市知青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素梅与市劳动局联系开办了“为老知青办理养老保险”的工作后,刘春梅积极为孙兰英奔波。跑了一个多月时间,办成了,而且只补交了3000多元,现在她每月开支700多元。孙兰英全家感激不尽。 2008年12月30日,联谊会老知青去雪乡旅游。31日回来时,雪太大,旅游车掉沟里去了。十几个知青受了伤,刘春梅手也很疼,但她跑前忙后照顾大家上医院。最后检查她时,她的伤最重,手腕骨折!在家休息了一个多月,刘春梅又到没有工资、没有任何待遇的联谊会“上班”了! 2010年4月15日,联谊会召开组长工作交流会,刘春梅代表嫩江农场组第一个发言,她说:“说实在的,‘知青’这两字在我脑海中、心中最重。我无论遇到多大困难,身体有时不舒服,只要是知青有事,我都会主动坚持去做。我想,这个年纪还能为知青战友做点事,也是我的荣耀。有人问我你累不累?实在地说,累。但我觉得这是一种快乐。” 大鹏写于2010年4月19日
后记 这篇报道写于2010年4月,从那以后的三年来,又多次见到刘春梅,也听到不少新的故事,总想为她写个续集。但是,她忙,我也忙,此事就拖下了。不过,有时间还是要写的。在岗当记者25年,写人物是我的专业。知青里有很多精彩的人,精彩的事。弘扬优秀知青人物,我们不说,谁来说?您说对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