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723|回复: 2

五十年代流行潮 (续二年画)

[复制链接]
兴安樵夫 发表于 2013-6-29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兴安樵夫 于 2013-6-29 22:34 编辑

五十年代流行潮(续二年画)
五十年代的腊月,城里乡下的人们就开始忙年了。孩子们也不闲着,一个个跑到街上去看热闹。玩具摊前兴看不兴摸的‘咕咕’、‘阿福’、‘折花’……只能让孩子们望洋兴叹;花炮摊前也只能站站脚,然后没趣儿地走开;小吃摊前更不好意思久留。最吸引人又可久久停留观赏的,只有高高挂起的年画了。
年画摊前常常是孩子们最开心的地方,每到此时,最钟情的电影院前的预告招贴画也会受到冷落。
五十年代的年画数量之多,题材之广,色彩之艳在中国是空前绝后,无与伦比的。
年画为百姓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把‘年’装点得多姿多彩。
单幅、双幅、四联屏各有特色。孩子们最喜欢看的就是表现一个完整故事的四联屏。小孩子眼力好,两三米高的画面文字一目了然。每一幅画都看得很仔细,那种享受真不亚于看一本小人书。
贴年画是民间习俗。刚刚解放的十年里,人们把年画当做思想的代言,把心里要表达的情感用贴近心窗的画意来抒发。
五十年代初,大家贴得最多的就是《开国大典》、《国庆阅兵式》;抗美援朝时,大家贴的最多的就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热爱和平》。
喜文的爱贴‘山水’、‘字画’;习武的爱贴‘武将’、‘征战’;爱财的贴《点石成金》、《招财进宝》;求子的贴《五子登科》、《麒麟送子》;好古的贴《封神演义》、《古城相会》;新婚的贴《和合二仙》、《龙凤呈祥》。
喜欢戏曲人物的,喜欢英雄模范的,喜欢热闹非凡的,喜欢宁静致远的,喜欢神话异怪的,喜欢现实生活的……任您各取所好,市场上应有尽有。
伴着年画还有‘挂钱儿’、‘灶王’、‘天地’、‘门神’、‘财神’也会被一一请回家中,选个神圣的位置供奉起来。
东北人有过年糊棚裱墙的习俗,有钱的一定要买印有图案的棚纸来裱糊,没钱的也要找点便宜的纸张应付一下。另外还要换上一领新炕席,与年画、棚纸相互辉映。只有这样的‘年’才显得光彩照人,体面喜兴。
现在,年与年画的关系疏远了。有时想起来总觉遗憾。
想起我的儿童时代,总是忘不了年画记忆。春节前看年画买年画是我最高兴地时候。一、二、三百货商店看过了,再去新华书店。就连城郊的供销合作社也不放过。常常看得眼花脖子酸,站得两腿僵直脚板发麻。有一次,竟然看得头晕恶心,大脑缺氧。
现在,只有在旧书画摊上才能看到原模原样的老版年画。一些市场淘金的主,不知道从哪里弄来的老版年画,造旧之后高价出售。我虽然钟情于老版年画,可也不愿花这份大头钱。有一次,竟然破了此例。
那是一张《我们热爱祖国》。画面上几个小朋友站在草地上,升国旗敬队礼。看到这张年画不仅让我想起了一桩往事。
一九五四年的春节,大人们前店后厂的忙得不可开交,买年画的事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年三十儿的下午,我缠着爷爷去买年画。小镇上的几家店铺关门的关门,歇店的歇店。只有一家开着门,年画已经销售一空。还好只剩下了一张做招贴年画《我们热爱祖国》。店主人把它拿下来送给了我。这张带着店主情谊的年画给我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勾起来的回忆,让我爱不释手地拿起了地摊上的老版年画。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我花二十元钱买下了《我们热爱祖国》的老版年画。
买回来年画,拾回了童年的乐趣。我常常打开老年画看上一会,那种情趣真不亚于童年去商店看画的痴迷。
年画已经不再流行了。就是人们的照片也走进了电脑,不再挂在墙上了。
有时我在想,科技的进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这是一件好事。同时,它也把传统和民俗也给推下了历史的舞台,难免让人感到有些遗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老猫 发表于 2013-6-30 0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的时候我们都盼着过年,能吃上好东西。买年画贴在墙上喜庆。糊墙是农村普遍的,我们下乡时的住房,那个时候兴糊棚,一般用报纸,我都用白纸显得亮堂,后来砖房都吊棚了再也不用纸糊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向东 发表于 2013-6-30 0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5-9 06: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