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2064|回复: 9

秧歌的传说

[复制链接]
兴安樵夫 发表于 2013-6-6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兴安樵夫 于 2013-6-6 22:54 编辑

秧歌的传说
秧歌作为北方的民间艺术,深受群众的欢迎。每到喜庆的日子,或胜利的时刻,城市与乡村的秧歌爱好者都要闹几天秧歌,抒发心中的喜悦,表达对未来的憧憬。现在,生活好了,许多中老年人把秧歌搬上了广场,在欢乐的氛围里强身健体。
秧歌负载着幸福和快乐走过了近一千年的历程。然而,谁会想到秧歌会有一个充满悲哀屈辱的历史呀。
听老秧歌迷子(东北话:老手、行家)讲,秧歌起源于宋朝,是大宋皇帝徽钦二宗首创。这是秧歌悲惨的开端。
公元一千一百二十七年(靖康二年),金国在攻克开封的三个半月后,将徽、钦二帝,连同后妃、宗室,百官数千人,以及教坊乐工、技艺工匠、法驾、仪仗、冠服、礼器、天文仪器、珍宝玩物、皇家藏书、天下州府地图等押送北方金国。赵佶父子先关押于韩州(今辽宁昌图),后被转迁到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囚禁。
赵佶父子一行人在被押送金国的途中,受尽了凌辱。先是爱妃王婉容等被金将强行索去。接着,到金国都城后,又被命令与儿子赵桓一起穿着丧服,去谒见金国太祖阿骨打的庙宇,意为金太宗完颜晟向祖先献俘。尔后,赵佶又被金太宗完颜晟辱封为昏德侯。就是负责押送的番兵也对赵佶父子百般刁难和侮辱。
关外的金国属地未曾开发,韩州到五国城道路崎岖,荆棘遍地,交通条件十分恶劣。皇室宗人一路走来苦不堪言,行不到一日已是两脚水泡,举步维艰了。深居宫苑养尊处优的皇族哪曾有这样的遭遇。
苦挣苦挨地熬过了三五天之后,来到一个驿站。徽宗提出要些热水烫烫脚,挑开水泡,以便明日好走路。番兵向头目报告之后,番兵头目不怀好意地一笑,“好吧,把炕烧得热热的让他们好好地烫烫脚。”
番兵依计行事,责令徽钦二帝、后妃、宗人脱掉鞋子,赤脚踏上烧得滚烫的火炕上。两脚水泡站在滚烫的火炕上,钻心似地疼痛使他们浑身颤抖,不得不东倒西歪地倒换着双脚。同时,为了保持身体的平衡,不断地挥舞着两只手臂。
       番兵站在地上看到宋人手舞足蹈地窘态,觉得十分好玩。他们嬉笑地胡喊乱叫,嘲弄地扭头晃腰。有的番兵把战鼓、铙、笳、角、金等军中乐器拿来,和着宋人的扭摆动作节奏,来一番鼓吹喧嚣。炕上的宋人含羞带愤地痛苦挣扎,地上的番兵得意忘形地肆意张狂。秧歌的舞与乐的雏形就在屈辱和疯狂的矛盾冲突中形成了。
一些不甘屈辱的宋人跳下炕来与番兵理论,遭到了番兵的一顿毒打。硬的不行,只好哀求番兵高抬贵手。
番兵中有个心地善良的就向头目讲情,“主子,宋人折腾地时间也不短了,大家也看累了。您看他们也央嗝咱们半天了,您是不是言语一声放了他们吧。”
头目怕时间太晚了,耽误明天赶路,就来个顺水人情,“看你小子的面子,那就明天再看热闹吧。不过你得告诉他们,我这个人吃软不吃硬。跟我吹胡子瞪眼不行,像后来这样央嗝我还可以。”
“是是是,明天还让他们央嗝,他们不央嗝,咱们就不饶他们。”
这时几个换岗回来的番兵来看热闹,听到‘他们央嗝,不央嗝的话,以为刚才的恶作剧就叫‘央嗝’呢。就问头目“啥时候还央嗝呀?”
“明天央嗝,后天央嗝,以后我天天让他们央嗝。”就这样恶作剧成了新式舞蹈,名字就叫《央嗝》。岂不知‘央嗝’是女真语,意思是哀求,告饶,说软话。现在的东北人还在使用‘央嗝’原词和原意。
后来,‘央嗝’成了民间艺术,人们觉得原来的名字有失大雅,不够光彩,因此,改了两个字叫‘秧歌’了。同时,还标注了一个插秧时唱歌跳舞的解释。
仔细想想,这种解释根本不能自圆其说。秧歌是北方地区的民间艺术,北方是旱作物种植区,过去几乎没有水稻生产。不插秧哪来的插秧唱的歌呀?
只有南方才盛产水稻,只有南方人喜欢田间对歌。然而,南方什么时候有秧歌这一说呀?即或有类似秧歌的艺术形式,也不叫秧歌。而是叫‘社火’,‘花鼓灯’,‘霸王鞭’。
由此可见‘秧歌’无疑就是‘央嗝’的异化。
正规的东北秧歌有个指挥,俗称‘拉大衫的’,绝大多数秧歌队‘拉大衫的’和‘打头的’队员是一个人。‘拉大衫的’身穿偏大襟长衫,敞着怀。
启步的时候,音乐节奏由慢到快,声音由小到大。‘拉大衫的’左臂展开手提大襟,右手舞动折扇,身体抖颤,双脚随着音乐由轻颠小颠快颠踏步开步行进,逐次进展。
初学者,往往会有人告诉他一个经验,就是光脚站在热炕头上体会动作要领。炕的温度经过不太热更热很热太热极热的过程,你的身、手、步法的变化自然天成地形成了拉大衫舞姿。由此看来,秧歌与火炕的渊源之深。
东北秧歌的行头也有说道,无论妞(女装)丑(男装)一律头顶花冠,丑身穿偏衫,妞身穿衣裙。女装戴花冠自不必解释,丑为何也要戴花冠呢?这是当年宋人长途跋涉钻山林子,头上的巾子,帽子让树枝刮破了。东北人叫刮开花了,这是‘头顶开花帽’。
丑穿的偏衫式样有两种,一种是露单肩类似藏袍的上偏衫;一种是类似燕尾服的下偏衫,只不过燕尾不在身后,而是在身体的侧面,斜遮着一条腿。据说这是当年走山路的时候,近侍一手拉着皇帝,一手拨拉树枝杂草,侧身而行时刮掉了半面衣袖和袍襟。
你看了以上的讲述,对秧歌的起源一定有了初步的了解了吧?
今天高兴,索性再说说秧歌的发展吧。先说‘高跷’的来历。东北人管大路秧歌叫‘地蹦子’。‘地蹦子’怎么变出来高跷的呢?这还得回到火炕上去。
番兵发现女人在热炕上的扭动要比男人好看,原来宋朝女人都是裹了小脚的,小脚在正常的平道上走起来,都得提臀、张臂、扭摆,在热炕上就更要动作夸张了。番兵让男人也学女人的样子,男人怎么也学不像。为了避免责罚,有个工匠师傅想了个办法,在男人的脚上绑一个木块。这样一来避免了火炕烫脚的痛苦,而且,舞姿也优美多了。后来,经过不断地改进发展形成了‘寸子’和‘高跷’。
满族妇女觉得汉族女子的走路姿态好看,就借鉴了脚下绑木块的办法,做成了花盆底似的鞋子,在庆典和节日里穿着。

秧歌走入民间之后,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走向了商业化。在一些地方春节到来之时,秧歌队走村窜户讨要钱粮。
秧歌队里有个叫‘三五子儿’的角色,每到一家就站出来领唱‘秧歌’。唱词随时变化,褒贬不一,这要看各家的势力和态度而定。比如‘敲起锣鼓响叮当,石桥秧歌到张庄。张庄有个张大户,粮食满囤米满仓……’如果主人拿出钱粮,他们就再次道谢,打个场子变个队形玩个花样。什么‘卷菜心’、‘剪子股’、‘编蒜辫’扭个热火朝天。(说到秧歌的队形花样的由来,这和战阵的队形一脉相承。这就不必深说,大家在电视中也曾见过。)
如果,主人态度消极,甚至有抵触,‘三五子儿’就会出言不逊。就唱成了‘敲起锣鼓响叮当,石桥秧歌到张庄。张庄有个张老歪,鸡不下蛋鼠盗仓……’
出了名的村屯和高门大户,几个村的秧歌队轮番关顾。对于真正有钱又要面子的财主,为了显摆资历和威望,来的秧歌队越多越高兴。抠门的财主则畏之如虎。钱财少的小财主还真的招架不起。
为此,有的人家就放狗拦阻秧歌队,逼迫你绕道而去。
为了打狗又不伤主人的面子,留个余地好进退。秧歌队员手持花棍儿挥舞敲打,不让恶狗近身。花棍儿敲打手、肩、股、脚,配合身体的扭动,具有节奏感强,轻容优美的特点。聪明的民间艺人用文明的艺术手段,巧妙地达到需求目的。这就有了‘打花棍儿’的秧歌。
‘花棍儿’---南方叫‘霸王鞭’。
以上都是传说,用曹雪芹老先生的话说叫‘假语村言’。要知端的还得求教于学者专家,读些引经据典的正书。
耽误大家宝贵时间了,樵夫深施一礼,聊表歉意。有啥意见回个帖子,喜怒笑骂都是情分,本人在此恭候。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逊克牧马人 发表于 2013-6-7 0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逊克牧马人 于 2013-6-7 06:41 编辑

又睹樵夫洒巨篇
娓娓道来戏说谈
方知民间秧歌史

千年坎坷有悲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逊克白桦林 发表于 2013-6-7 06:56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起大秧歌,小时候我的爷爷经常在秧歌队里吹打弹拉唱,时不时的还扭扭,耍耍活宝。爷爷只要来到我家,前后院的邻居小孩和同学就让爷爷讲故事、说学逗唱,爷爷真是个“快乐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乐呵呵空间 发表于 2013-6-7 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想到东北大秧歌还有这么一段有趣的故事,很有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我来也 发表于 2013-6-7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我来也 于 2013-6-7 09:47 编辑

哈哈,有意思,我才知道大秧歌是这样学出来的。就是光脚站在热炕头上体会动作要领。炕的温度经过不太热—热—更热—很热—太热—极热的过程,你的身、手、步法的变化自然天成地形成了拉大衫舞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兴安樵夫 发表于 2013-6-7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逊克牧马人 发表于 2013-6-7 05:08
又睹樵夫洒巨篇
娓娓道来戏说谈
方知民间秧歌史

好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兴安樵夫 发表于 2013-6-7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逊克白桦林 发表于 2013-6-7 06:56
说起大秧歌,小时候我的爷爷经常在秧歌队里吹打弹拉唱,时不时的还扭扭,耍耍活宝。爷爷只要来到我家 ...

应该写写爷爷的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兴安樵夫 发表于 2013-6-7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乐呵呵空间 发表于 2013-6-7 07:38
没想到东北大秧歌还有这么一段有趣的故事,很有道理。

这是个传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兴安樵夫 发表于 2013-6-7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也 发表于 2013-6-7 09:46
哈哈,有意思,我才知道大秧歌是这样学出来的。就是光脚站在热炕头上体会动作要领。炕的温度经过不太热—热 ...

不仿体验一下,可惜找不到热炕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春之韵 发表于 2013-6-11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完“二人转”又写“秧歌”!兴安樵夫的“轶事”知道的真不少。文章都很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5-6 03: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