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986|回复: 6

知青下乡经历:青春有悔抑或无悔三(转载)

[复制链接]
逊克百合 发表于 2013-5-16 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轮   回
  命运总是轮回,当年哭着去往的地方,今天哭着离开。
  版纳农场的工人,大多来自湖南农村,数量少于知青。
  每天同样上班,知青已经累得无力动弹,他们回去之后还要养鸡、养猪、上山砍山货,养活一家大小。知青们饿得凶了,就去偷他们的。
  告状、并连带知青因此受罚的是他们,“看你端着白饭咸菜挥手叫你过去拨上一筷子油炒的菜”的也是他们;帮着连队干部管理知青的是他们,传授给知青农业技能的还是他们。
  三十年前,知青们潮水般退去,一个个农场的学校没有了老师,卫生所没有了医生,连开拖拉机的运输人员都成了问题,只有工人们收拾起农场的烂摊子。
  三十年后,三位老工人远赴重庆,到知青家中做客。在大都市街头的车流中,无所适从的他们被交通事故夺去生命。知青们大哭。
  而农场当年的管理人员,主要由退伍兵和现役军人构成。
  有统计数字显示:50%以上的连队干部有过吊打、责罚知青的行为。丁惠民的第四腰椎骨被枪托打过,直到现在,阴雨天气都会有反应。
  1984年,当年的一位营长到重庆出差,推销橡胶,设法联系到一些重庆知青。在他落脚的简陋招待所里,他对提着白酒来看他的知青说:“你们种的橡胶树,都开始割胶了。过去,我们对你们知青的很多做法不对,请你们原谅……”
  李长寿感慨:“有这一句话,过去的事情就当全没有过,还提它干嘛?”
  当年,李长寿在熄灯后睡不着觉,抱着曼妥林(一种乐器)在木堆上唱歌。连长是退役军人,哗啦一声便端起枪来:“信不信老子毙了你!”
  这剑拔弩张的一刻,留在记忆中很多年。那个晚上,李长寿同宿舍的三名知青听到动静,揣着砍刀摸到了连长家的后门,如果枪响,他们打算砍了连长的老婆孩子。
  连长一家,跟很多退伍兵、老工人一样,在农场老去。三十年后,李长寿听知青战友说:连长的老伴去世一年了,连长一提起她,就止不住地哭,他觉得自己太亏欠这女人。知青跟着一起哭。
  几十年后,李长寿感慨说:“出生在那个年代,你没法选择。所有需要人去承担和承受的东西,是那个时代的人在一同承受。”
  1995年,李长寿和近40名知青重返农场。离开时,车子无法开动。老连长、老营长、老工人们久久不愿松手,车上车下哭成一片。在李长寿的记忆中,只有当年离家奔赴云南的火车站上,有这样哭声震天、依依惜别的场面。
  命运总是轮回,当年哭着去往的地方,今天哭着离开。
                                                      重    聚
  渐渐步入晚境的知青们,有时会因为对共同经历的基本评价,争得面红耳赤。
  生命轨迹,再一次戏剧性地交集。
  2008年冬,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的《往事》栏目,将丁惠民请进演播室,以三集的篇幅,再现了当年北上请愿的历史。镜头前,丁惠民特意穿了一件黄色的T恤衫,胸前印着“知青”两个大字。
  他频频来到上海,出面帮知青解决工龄问题、社保问题、户口问题,等等等等。他回到云南,在那里立起一块大牌子:“知青有事,请找丁惠民。”下面留着手机号。三十多年后,他第二次写了公开信,要求政府重视知青的晚景和待遇问题。
  他办了版纳知青网,联系出版画册和书籍,知青有户口一类的问题,他希望登记填表、集中于他处,再通过他去上访、谋求解决。他积极筹划中国知青旅游文化节,希望借此机会重聚知青,扩大影响。他抵押了房子,换来的钱几乎尽数投入于此。
  甚至妻子做家政的工钱,他也随手接济知青。朋友劝他“衣食住行要自己搞好”,他却说,“只有实践能检验真理”,他还说:“我丁惠民早就不属于我自己,或者属于我这个家庭,我永远属于知青。”
  丁惠民说:他要为知青争取权益,哪怕是一点点经济补偿、一点点政治待遇。他想呼吁国家层面对知青问题的重新表述。
  老战友们的命运和心迹,在同心协力北上请愿三十年后,画出相离的曲线。
  1998年,胡建国住房动迁后不久,当年的“三驾马车”在上海重聚。除了久别重逢的喜悦,其余的竟然是话不投机的尴尬。
  丁惠民将他的生命重心,再次调回“知青”这个刻度上。他想找回当年的“三驾马车”,看到的是避谈往事的胡建国,和应酬繁忙的刘先国。
  后来,刘先国曾经这样劝诫丁惠民:“即便在知青中间,跟那么多的海归、高知相比,我们已经落伍了。尽管你是当年的知青领袖,但现在已经不是我们的时代了,你要牵头这么做,就无异于陈胜吴广,最终成功的一定是刘邦项羽,而不是你。”
  2007年春节,当年的纠察队长李长寿,面对丁惠民希望筹集捐款的想法时说:“如果是要建知青福利院,我马上把兜淘干净!”
  相比丁惠民,他的做法是:在知青战友重病或有困难时,帮助联系买药、运送,尽可能解决具体问题;他不同意向知青募款,来做维权之事。
  至此,分歧已不可避免。
  后来,李长寿曾对丁惠民说:“你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是不是比我们的父辈好?我们的孩子,是不是比我们那时候强?这说明: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
  丁惠民没有吭声。
  10年前,成都知青的聚会活动上,一条“青春无悔”的横幅被不同意见者扯下:“无悔?你们无悔你们就回去!”
  “有悔”和“无forex expert advisor去角质好用BB霜品牌怎样才能瘦腰红血丝最好的增高药非常好怎么去痘印瘦身霜怎么瘦身去黑头瘦腰产品排行榜去角质怎么才能瘦脸去皱面膜什么牌子好卸妆bb霜哪个牌子的好悔”,成为知青群体中对那一段特殊经历的分歧意见。“有悔”者,痛感时代对整整一代人的深重折磨,他们感慨磨难、追抚伤痕,后悔自己做出的牺牲和命运的不公;“无悔”者,深感知青经历使自己磨练了意志、加速了成长、更以一种无法替代的方式,深切了解了自己安身立命的国家,从而奠定了整整一代人心智和意志的成熟。面对现实,前者发出呐喊和谴责,有些人直接延伸出现实诉求;后者选择与接受现实并与之和解,其中很多人积极反哺当年插队所在地。
  渐渐步入晚境的知青们,有时会因为对共同经历的基本评价,争得面红耳赤。
  丁惠民,在将生命能量重新聚焦于“知青”的过程中,选择了前一种姿态。这个当年以公开信点燃回城火焰的知青领袖,不乏追随者。他们称呼他“丁总”,或者“司令”。这样的称呼,对丁惠民是一种动力源泉。
  而当年最亲密的战友胡建国、刘先国、邹盛永、李长寿他们,选择了另一种姿态。
  “他依然活在那个时代。”这是今天的丁惠民,留给战友们的印象。
  今天,他们每一个人都能丝丝入扣地复述当年的细节。唱起请愿团团歌,暮年的他们早已明白:知青问题的解决,是邓小平起到了关键的撬动作用,“那是天时、地利、人和……”
  那请愿九十天中结下的情谊,无论如何也抹煞不了。
  2008年初,刘先国的父亲在重庆去世。他从上海赶回,未事声张,料理丧事。此前,在知青问题上虽已话不投机,却不知丁惠民从何处得到消息,赶来守灵两天。
  几天后刘先国返沪,临走前来到丁惠民家时,丁正在与一群老知青谈话。
  刘先国静静地呆了一会,离去。
  (刘晓航《我们要回家》一书,对本文亦有帮助,特此鸣谢)(南方周末记者徐楠来源:南方周末)
(南方新闻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张莅 发表于 2013-5-16 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云南知青的处境,与黑龙江兵团差距很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逊克百合 发表于 2013-5-16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张莅 发表于 2013-5-16 07:23
云南知青的处境,与黑龙江兵团差距很大。

相比,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太幸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向东 发表于 2013-5-16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云南知青是返城的先导者应该感谢他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青山好 发表于 2013-5-16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长征也是一场苦难,三十万红军活下来三万;八年抗战期间死了三千万人;三年解放战争同样是一场苦难,死了两三百万人;抗美援朝死了二十多万青年人,也是一场苦难啊!历次苦难中过来的人群以及中国绝大多数后人,还是认同中国近代史对上述历史事件的结论。知青运动“有悔”与“无悔”,应是一个社会主流的历史性判断,不应是个人情感与记忆描述。……知青运动主流是否正确,这是一个关键性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张莅 发表于 2013-5-16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山好 发表于 2013-5-16 11:36
长征也是一场苦难,三十万红军活下来三万;八年抗战期间死了三千万人;三年解放战争同样是一场苦难,死了 ...

抗美援朝中,志愿军阵亡较为准确的数字是18万多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逊克百合 发表于 2013-5-16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向东 发表于 2013-5-16 10:30
云南知青是返城的先导者应该感谢他们

是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5-16 06: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