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6501|回复: 32

物产丰饶北大荒

[复制链接]
张莅 发表于 2013-4-8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张莅 于 2013-4-8 11:33 编辑

我在退休前后,周游华北、内蒙、东三省。转来转去,还是觉得本土黑龙江是好地方,随笔写些点滴见闻。
                                  水中鱼虾  fishes
北大荒的河川,密如织网;湖沼星罗棋布,水中鱼满虾肥。我离开北大荒后,多次去过京城南国的星级饭店,多宝、三文、鲍鱼、鱼翅、都见识过。说饭店的鱼香,那不过是厨工的手艺、多加佐料而已。人们要想真正的吃出江鱼的鲜美,还是回到北大荒来吧。
                                     1、   三花、五罗
    一提到三花五罗,人们就会想到黑龙江的冷水鱼。三花鱼中,首推鳌花,南方叫作桂鱼。有好几道满汉全席的菜品以鳌花为原料,西餐中也有奶汁桂鱼等名菜。现时的百姓家中,逢年过节也能吃到这种鱼。不过市场上卖的鱼,几乎全是人工养殖的,根本无法同天然野生的鳌花相比美。
     鳊花鱼也是这样,南方叫五昌鱼,也是大量人工养殖,供上餐桌的。至于鲫花鱼,只能生长在北大荒的水域中,人工是养不活的。北大荒野生的三花鱼,色泽鲜明、鳞片银亮,鱼鳍橙红,体大肥美,相比之下,养殖鱼就真成了丑小鸭。
至于五罗,究竟是那五种鱼,我也弄不明白。查来找去,才知道最大的是哲罗,有一尺多长。它专吃小鱼,所以肉质细嫩,蒸焖皆佳。法罗稍小,是专门用来吊汤的。其余的雅罗、同罗和胡罗都是小不点,任由渔民和百姓享用。不过人们捕来捞去,只能生长在龙江水域中的五罗们也就不见踪影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4-8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莅 于 2013-4-8 11:35 编辑

                                   2、琼浆玉液
说到品鱼,那是我和老伴去嘉荫旅游时尝到的。我一大早起来,走到黑龙江边,就听到江中的渔船上在喊:“要鱼吗?”我应答到:“划过来吧!”渔船一会儿就摆到岸边,满挂子的鱼儿在活蹦乱跳。我也下手帮他们摘网上的鱼,白鳔子、川丁子、嘎牙子、什么小鱼都有。有几条鱼身上带着点点蓝星星,我都叫不上名来。一网鱼,四五斤,渔民只收我十五元钱,我乐不颠的拿到饭店去加工。
半个小时后,我和老伴儿回到饭店来,店员揣上来一盆鱼汤。鱼汤呈乳白色,象似奶汁,上面还漂着几片绿色的苏伯叶,汤中漂出的奇香是我从未闻过的。我俩你一匙,我一勺的抢着喝,馋嘴抹舌的,不一会就喝光了。肚子喝的鼓起来了,可还没喝够。我们一辈子也没喝过这般清鲜美味的鱼汤呀!世上要是真有琼浆玉液,也许就是这小鱼汤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4-8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莅 于 2013-4-8 11:38 编辑

                        3、白鱼湖虾
   兴凯湖的白鱼,原来是献给朝庭的贡品。时至今日,仍由中央领导指派用场,招待外宾什么的。大湖中在中俄分界线一带的水域,渔民有时还能捕捞到四五十斤重的大白鱼。作为北国初春的开湖鱼,一斤能卖到百元以上,足见它的珍贵。
湖里的白鱼,长相与其它地方的白鱼不同,最大的区别在于上嘴唇几乎与脊背平行,而下嘴唇则成弓形,向上兜起来,结果整个鱼唇就变得和湖面差不多平行了。这也许是鱼儿进化的结果,便于捕食浮游的生物。
   湖中的虾仔,也与众不同。小虾的体态丰莹,闪现着银光。晒好的干虾要比市场上常见到的海产虾皮大许多,生吃起来越嚼越香。到兴凯湖来的四方游客每每都要带回几包这里特产的干湖虾,送给南国的亲朋好友。
我和老伴这次随团回访农场,在湖畔总算吃到了刚从湖里打捞上来的白鱼和湖虾,珍馐诱得我们馋涎欲滴,饭桌上狼吞虎咽,谁都顾不得吃相了,这也算是我们品尝到的稀世佳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4-8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4、大马哈
   当代的年青人,有时会到大饭店去享用进口的挪威三文鱼,总觉得这就是老一辈人所说的大马哈。其实不然,海中的鲑鱼也分成几个群体,西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鲑鱼,体型外表和味道都有所差异。
北大荒的三江口出产的大马哈,小时候生活在江水中,长来长去就游到太平洋的广阔天地中去觅食了。小鱼长到成鱼,就要返回故里,回到他们儿时嬉戏玩耍的三江源头了。每年一到这时节,千万条鱼儿舍命回游的壮烈场面,那才叫空前绝后,人类所无法比拟的。你看那巨岩前面的海水已被鱼血染红,岩石下面摔死的马哈鱼不计其数,站在水中的群熊还在肆意捕杀,可活下来的鱼儿还是前仆后继,不顾一切的去跳那简直无法逾越的龙门。十之八九的鱼群死掉了,活着的鱼儿继续挣扎着游回到三江源头,母鱼在那里产下卵,然后就死掉了。
公鱼也是精疲力竭了,游不了多远,也在血水中死掉了。当地的渔民就乘虚而入,有时一人一天就能拣到上千条鱼。整条的鱼坯子得腌制二年,再运到哈尔滨和京城去卖。红珍珠般的鱼籽酱,一般的百姓是吃不起的。
从前的赫哲淑女是穿大马哈的鱼皮衣的。如今的马哈鱼儿快捕捞殆尽了。旅游者想穿鱼皮衣,也只好用胖头鱼、鲤鱼皮什么的来代替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4-8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5、江中鱼王
  世界上所有的淡水鱼中,黑龙江的鳇鱼算是体形最大最重的了。鳇鱼的形态也有些奇特,尖尖的鼻子向前突出,鼻下的鱼唇是双层,看肤色有如大黄牛。清朝时,沿江的赫哲人、达斡尔人捕捞到鳇鱼,是要献给皇上的。
几千里地的风雪路程,他们得历经几个月的行程才能把大鱼运到京城。皇上待他们也不薄,会免除一年的兵丁劳役。末代皇后婉容,就是黑龙江边长大的达斡尔少女。
皇室怎样享用这等稀世珍品,是很有讲究的。乾隆帝举办满汉全席千叟宴,鳇鱼是席中的上品。王公贝勒吃鱼骨(鱼鼻子)、鱼肚(鱼鳔)和鱼唇,大臣武将们吃鳇鱼肉。
当年10团捕鱼队的知青捕获到一条大鳇鱼,四米多长,大水缸般粗细,千余斤重的大鳇鱼得放在木爬犁上,用拖拉机拉回来,全连的人吃了好几天,真的是口福不浅那!
2002年我和老伴回访农场,场领导破格招待我们,在虎头乌苏里江畔吃到了鳇鱼,平生也就这一回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4-8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2001年的七月,我到逊克县城旅游。除了买些地产的玛瑙工艺品,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江边的鱼雕。三条汉白玉雕成的鳇鱼首尾相连,构成一个圆圈,翔翔如生,毫不逊色于西洋的大卫像。
如今的鱼王,环境污染,加之人类不断的捕杀,渐渐地也快消失了。有的港台酒店老板,手拿着几万块钱,守候在黑龙江边个把月,也买不到一条鳇鱼了。鳇鱼籽是鱼籽酱中的极品,人类连鱼儿未出世的子孙都不放过,鱼王在黑龙江还能生存多久呢?可叹的是,北大荒博物馆内的那条鳇鱼,五六百斤重,充其量也不过是一张鱼皮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4-8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山珍野味              
                     1、猴头               
北大荒的兴安岭和完达山一带,人们原先是能见到猴头蘑的。你在北边的树上找到一颗猴头,在南面的树上就会见到另一颗。猴头蘑呈暗黄色,形状毛茸茸的,象个小猴脑袋,叫来叫去就成了猴头了。
野生的猴头蘑,香气仆鼻,久久不散,后来就成了山珍,想食用之的人从达官贵人到平民百姓,越来越多。野生的猴头采光了,有心机的人变用人造菌、锯末子来大量人工繁殖猴头。
人的技巧成功了,可那原始的纯香气也就漂走了。图财谋利的商家还要在包装袋上印“东北特产野生山猴头”,去蒙骗那些不明真相的关内百姓。
  北大荒人李健的木刻“刺猬与猴头”很有艺术魅力。夜光下,一只肥胖的小剌猬爬到胡桃树上,野猴头散发的香气引诱着小家伙穿过枝叶一直爬到猴头旁,它靠近猴头,嗅着那浓浓的香味,有些舍不得动口去吃这硕大的公猴头。
哇,那树枝后面还有一颗母猴头呢,这真是天上掉下来的美餐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4-8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2、燕窝
笔者无心去品论豪门国宴上的燕窝,而是想讲述一个亲眼所见的燕巢故事。
那是在2002年的8月,我和老伴去兴凯湖的龙王庙的旅途中,来到了湿地保护区的一栋房舍。房舍屋檐下一排排、一层层的由小燕子垒起的巢窝密密麻麻,有几百个之多。
那燕窝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大许多,有半个皮球那么大。燕窝主要是由泥和草筑成的。小小的燕子日夜不停地从远处用嘴衔着泥草,飞回屋檐下筑巢。那么大的燕窝,没有来回千百次的叨衔是筑不成的。我们当时还看到许多的燕子穿梭似的飞舞,忙着筑巢。
为了生存,为了繁衍后代,鸟类的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人类难以达到的。有的燕窝内,刚孵出的雏燕在呜叫,有的窝内,母燕正在哺育幼鸟,一派温馨的氛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4-8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保护区的员工很珍惜大自然的生灵,这也许是群燕们乐意飞到他们的屋檐下筑巢的原因。我们进入房舍内,见到一位师傅正用小鱼喂一只幼雕。那雕有十多斤重,看样子是腿部受伤了,是这位师傅从草甸中拣回来的,人鸟相处几个月,那幼雕的凶性也磨掉了许多。
我们登上保护区的瞭望塔,环顾四周,那是望不到边迹的荒野湿地。听师傅讲,当年这一带的荒火烧死过七个天津女知青,至今也很少有亲人来看望。守候她们的坟茔的,也只有北大荒的鸟兽鱼虫了。
挠力河和宝清河环绕的孤岛,二百多平方公里,当初是群燕栖息的家园,老乡们称之为燕窝儿岛。八五三的军垦官兵开进来,黑油油的沃土成了粮田。鸟蛋被人们拣去充饥了,燕窝也全给毁掉了,凄然的群燕老小也只好飞到乌苏里江对岸的蛮荒中去了。
文艺的抄作,演出了“北大荒人”,燕窝儿岛就改称了现在的雁窝岛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4-8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3、熊掌
1957年的初夏,八五三农场的先遣队来到了雁窝岛。一天早晨,油料员老王在荒地里听到“唔、唔”的叫声。他过去一看,草丛中有一对刚出生几天的熊崽,看样子是饿坏了。
他赶忙弯下腰,一手一个把熊崽抱起来,就急忙往回走。一想到母熊可能要追来,老王就连走带跑的回到连部,连累带吓,出了一身汗。
他把小家伙放在一个木箱里,喂它们东西,它们都不吃。老王就急忙跑到牛号里,打回几斤牛奶来。没有奶瓶,老王就把牛奶倒进脸盆里,两个熊崽你舐我争的,喝了个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4-27 19: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