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20198|回复: 213

我们的连队

[复制链接]
张莅 发表于 2013-3-31 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的连队--36团3连
1. 历程      history
黑龙江省地图,像一只振翅欲飞的天鹅;我们当年驻足过的那一隅方土,位于鹅尾的下方,在三江平原的东南,虎林县境内,约东经132.6度、北纬45.8度。连队往南约20公里是银带般的穆棱河,滔滔的河水逶迤东流百余里汇入乌苏里江。连队往北约5公里是八五0和云山农场的界河七虎林河,北边的地平线上能隐约看到连绵起伏的小云山(北山)。连队往东南距西岗约30公里,往西南距卫星20余公里。当地老乡称这块地方为狼窝岗,在1958年前它是北大荒中一块有待开垦的处女地。
狼窝岗的四周,东边是大片的荒地,东南是兴华乡和大连屯(4队);南面是四分场(5队);西面有一条土路,向北通向云山农场,向南到凉水泉,土路的西侧是3队;北面以云山中干为界,北边是1队。1958年春天,铁道兵军垦八五0农场决定在这里建立一个新的垦荒点。四月十六日中午,先遣队员纪顺发、郭元钦、王吉文等背着行李从四分场向北出发,行走在春寒料峭的泥泞土道上,於黄昏时分到达营地,这一天可称为我们连队的奠基日。
连队初建时,只有几十亩耕地,几十号人,编制为畜牧排,不久改称6队,有一段时间曾于4队合并。当时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相当艰苦,住房全是土房,喝浅井水,没有电。吃的主要是玉米面、高粮米。建点当年队里没有拖拉机,开荒全是人、畜拉犁,人工点种,割地时用镰刀。1959年秋天队里进来两台苏式斯大林拖拉机,没几年换成两台德特54。后来1队云山中干以南和4队支干渠西北的地方都划归队里,6队土地面积达到22000亩,到1962年这块黑土地就正式命名为2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3-31 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1962年队里进来一台东方红54,1963年进来一台老旧的苏式ПУК(扑克)2康拜因。队里开始机械化作业了。到63年连里开垦出3500亩地。
1964年,队里有拖拉机4台,71年增加到五台,苏式拖拉机淘汰了,新进的全是东方红54和75。运输也由马车换成铁牛25和28了。包括队里自己组装的《6、18》,康拜因增加到4台。农机具也都配套了,连队开始实行大规模机械化垦荒作业,在穆棱二干以东开荒(江东),到77年连队拥有耕地面积18220亩。78年连队新进一台东德E-512收割机,白篮相间,五米多宽的收割台,有如一片风帆行走在丰收的田野中。
连队的地域约15平方公里,东西宽4240米,南北长3570米。从空中俯瞰,它的形状像一片犁铧刀,营区在中间,犁壁是六个地号,四号地犹如刀锋,指向东部一望无际的荒原。犁底是七号地,与4分场(5队)相邻。要是放眼看世界,我们连队的面积是摩纳哥公国的7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3-31 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畜牧排到6队,书写着连队4年的创业史。八五0农场2队这名称存在了7年,对于军垦官兵,老职工及家属、北京青年它是刻骨铭心的。他们在这里度过了四年的自然灾害,生儿育女,是他们用青春和汗水把这片荒原开垦成万亩良田,雕琢出它原本的容光。1969年4月,2队改称兵团36团3连,这名称存在近6年,对于潮水般湧来的大批城市知青来说,它是魂牵梦萦的,那是他们青春和激情燃烧的岁月。
1974年底,36团拆散,我连于1975年3月16日改称38团22连。1976年2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建制取销,各兵团农场都改成地方农场了,我们的连队就改称卫星农场22队。1980年后,改称八五0农场 22队。
22队这个名称存在28年,它铭记在返城潮时才退去的知青和第二代北大荒人的心目中。2004年生产队合并,就变成八五0农场第九管理区至今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3-31 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大荒的土地一望无垠,亘古及今;北大荒的天,湛蓝至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描绘着连队18000亩的耕地。
年年早春三月,机车的隆隆声唤醒沉睡的黑土地,五月的鲜花开遍了江东的原野,六月连里的一万多亩耕地全都披上了绿装,五台拖拉机中耕作业,宛如碧海中的点点航船。
七月末到八月初,4台康拜因行走在金黄的麦浪中。到10月份,滚滚的豆粒便注满了场院的粮囤。冬天该休眠了,连队四周一派银装素裹,风雪狂飙。北大荒啊,你展现着无比的原始魅力,又显露出大自然的威严凛冽,你的粗犷秀美怎能令我们忘怀。
封面的地号图,1969年由技术员朱万德绘制,泛黄的图纸在默默地诉说着连队五十年历程的沧桑。  

穆棱河水赴东流,野兽出没狼窝岗;
青山黑土依旧在,人来人往作浮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3-31 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2.熔 炉   melting pot
这块黑土地以它淳厚芳甘的气息,以母亲般的胸怀引来了祖国大江南北、华夏各地的子民。有的是响应党和祖国的号召,有的是为了求生存而来的,也有投亲靠友的。
从地域上看,他们来自祖国各地:川黔桂粤湘浙闽,苏鲁晉冀辽吉黑。从民族上看,是汉、满、蒙、回、畲,有末代皇后婉容的同族(达斡尔)人王新华,也有从乌苏里江对岸过来的俄罗斯妇女娜达莎,混血孟繁友一家,辛以凤和辛以艳姐妹。
从连队人员的出身和经历上看,问题就复杂多了。连队的中坚力量是军垦官兵,他们来自陆、海、空多个军种,来自铁道兵、军队院校、自愿军、海军航空兵、通信兵、部队文工团,复转军人、国民党起义官兵,等等。他们大都担任连队的领导,其余的也是各个班组的骨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3-31 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关内外来的移民陆续增加,他们成为机务排和农工的主力,后来都成了知青们的师傅。军垦官兵和老职工的家属也纷至沓来,她们大多是各自的老乡,有的还是职工。从连队建点到家庭农场,50年来她们参加了各项劳动,养育了第二代北大荒人。她们饱经风霜,至今仍生活在这里。
1964年10月,北京青年20人来到队里,他们带来了年青人蓬勃奋发的朝气,和老职工一样,吃苦耐劳,经历着风雪荒原的考验。这批人中间先后有11人升学、招工、调转离开二队,留下的9人后来成了队里的骨干。他们在连里成家立业,等到八十年代返回京城时都是拖儿带女的中年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3-31 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1968年党中央下发毛主席的“6.18”批示,知青潮开始涌入北大荒。从祖国南北各地来到这里的知青不断增加:68年从北京、上海、哈尔滨共来了94人,连队领导班子同时增加了知青。
69年又从京、沪、齐、津、牡、密山等地来一批知青,人数增加到167人,70年178人达到顶峰。1973年知青人数还保持在173人,是连里的主要力量。当年知青们的汗水和这片黑土融合在一起,各行各业,各个地号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也为北大荒传播了知识与文明。
而后的浪头就有些急转直下了,到77年骤减到70人。1976年,孙剑芳一家从新疆兵团调到我连。知青们化成了钱塘江的潮水,卷过来又退去了。到79年群雁东南飞,孤雁难长鸣,个别知青坚持了几年也回去了。
2队初建时,留下了原劳改点中的30余人,成为队里的主要劳动力,后来考虑到边境地区的安全将他们调走。1969年,原兴凯湖农场的职工20余人调到3连。他们走出了炼狱,来到一片新天地。连里单独给他们编成农工6排,主要干重活,钐大草,托坯、烧窑等。有四、五个带家属的,连里也给他们安排了房子。
他们当中有中央戏剧学院的才子、日语翻译。后来连队逐渐将他们(包括家属子女)和全连的职工知青混编在各个农工班组里,融为一体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3-31 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连队的人口逐渐兴旺发达,到72年达到高峰510人,户数在77年达到81户,79年知青走后,连里的人员维持在400人左右。
2007年,九管区内原我连的职工和家属115人,外来流动人口202人。
后来到过美国纽约的知青荒友们会看到自由神下的铭言:我高举火炬,敞开胸怀,接纳你们这些被旧大陆抛弃的游子。我们的连队也是这样,海纳百川,容下了华夏各地的热血男儿,也收下了但丁的“神曲”中的黎民。
和美利坚合众国相比,在22连这个小小的熔炉中,各层次的人,到最后也就互相融合到一起,成为荒友了。熔炉中的北大荒人,可谓荒野磨利剑,斩棘度人生。
从这个连队走出去的荒友们,有的成为大学副校长、联合国官员、省政协委员,有的成为教授、高级教师、英语翻译、医生、高级经济师、局长、企业家、富商,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3-31 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明贤夫妇、雷龙福、孙家义则长眠在凉水泉的山坡上。先后在这块黑土地留下足迹的荒友,约600人。而今验证着他们的浓墨重笔,是连队那一片片开垦出来的沃野良田,和那一行行当年他们栽种在路旁和地号边的正在茁壮成长的参天绿树。
军垦官兵戍边疆,巾帼家属呈英豪;
穆棱河北知青涌,荒友留迹小南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3-31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队老职工王吉文留存的照片,  1959.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5-15 18: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