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6121|回复: 29

八五O农场中学

[复制链接]
张莅 发表于 2013-3-18 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八五O农场中学
三十八团原来是直属农垦部的实验农场,1975年划入原三十六团的部分连队,规模扩大许多。团部设在卫星,离铁道线很近,我在连里当统计时常去团部开会报表。团部的办公楼是三层红砖楼房,没有原三十六团的西岗团部大楼那么高大气魄。四周的几栋二三层红砖楼,有的连窗扇都不见了。团部内都是沙石路,一条大道通向卫星火车站。一排排的住房显得拥挤,其中的八栋三十余米长的砖房被称为“鸡楼”,原来是养鸡的鸡舍,建筑质量较差,砖面浅红发黄。
兵团建制时,团部为现役军人在学校南面盖起几十家单体住宅,质量好,红砖橙瓦。团部改称八五〇场部,现役军人撤走,场部的各层领导就住进去了。场部有医院、邮局、商店、银行等,连队人员办事、购物、看病都要云集场部,连里的胶轮拖拉机、马车和场部汽车队的车辆往来不断,很是热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3-18 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1979年3月,我调到场部中学任教,一家人也就搬到场部。搬家时,我已在团部中学讲课了,没能回连里。淑梅一人把家里的东西收拾好,严指导员等帮着装车。有一坛腌好的雪里红缨让淑梅给倒掉了,挺可惜的。
连队派出两台马车,一台装铺盖家什,一台装柴禾。淑梅和3岁的阿宝坐在车前,心情高兴。一路上是北国初春的景象,大地里的积雪闪烁着五彩的阳光,颇有点奥地利茜茜公主的车队走过匈牙利大草原的那种感受。
知青返城的浪潮卷走了学校里的绝大多数知青教师,分给我家的住房在与学校一条大道相隔的家属区。第二排西侧的鸡楼。从南面看房上多一层阁楼,放东西很方便,像是二楼。房顶向后斜下去,北面就变作一层房了。屋里是粉刷的白灰墙,水泥面的火炕,前后分两屋,里面的小屋是一铺火炕,和厨房中间隔着火墙。厨房的锅台和屋内的地面都是水泥抹平的,还算很规整,只是比原在连里的房间小,也低矮,正屋面积不到10平米,两扇不大的窗户朝南,活动起来显得窄小。
原房主人是哈尔滨知青郭老师,已返城。左侧住的是上海知青黄老师,也正在搬出。隔壁的小王一家是从43团搬来的。挨着小王家的是烧火工老王,他找的后老伴儿是个鲜族人。房前的一长条空地低洼不平,谈不上是园田地。生活条件比连里差了许多。但我毕竟是重新返回了比较正规的学校,重新拿起我的教鞭,去培育那一届届的学子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3-18 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校的校区中间是大操场,三面各两栋平房。北面是小学,西面两栋是办公室和教室,南面还是教室。小学的后面是男女两栋学生宿舍,宿舍前面有水房,旁侧是食堂。西面隔道是学校的菜地和教工的自留地。学校分给每家2分自留地,刘积林老师家不爱种地,我家就种两份4分地。三九隆冬天,住家和学校都是烧煤取暖。
校舍的每栋房内,教室与教室中间都是大火墙。过道走廊宽敞,校工戴着围巾口罩,忙着往炉子里填煤、除灰。炉膛中的煤灰清的透彻干净,炉中的火苗就燃烧旺盛,把炉盘炉圈都烧红了。办公室的火炉得老师们自己轮班烧,起早贪黑才能把室温烧上去。住家烧豆秸,也烧煤火。我家烧煤时掺水,弄得烟囱里面挂满冰溜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3-18 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莅 于 2013-9-4 19:41 编辑

英语教研组里当时还有三位上海知青:王贵宝,江小虎和组长孙达平,没过几个月就都返沪了,后来有一天津知青李锦边到组里。接任组长是是杨淑云老师。穆风泉老师原是辅仁大学生,汪敬云老师原是清华的打字组长,他们都是从43团来的。
38团的知青走了,他们的知识也就派上用场了,其他教研组也有许多43团来的人,教物理的刘积林老师还当上副教导主任。英语教师实在不够用,学校干脆从正在读高二的学生中挑选出7位英语较好的女生,交给我们培养。她们也算听话、勤奋、认学,一到教研时间便是洗耳恭听。老教师给他们讲语法,欧美文学什么的,还算学了不少东西。
学校后来又派出两个人去学习,剩下的小唐就摽起劲来,天天早晨不到四点就起来背单词。20年后当我在大连再见到她时,他已是一所民办学校的校长。她还真切地记得我当初讲过的美国作家欧文杂记。
2007年回农场,在她家中看到当初这七个女孩的合影,都是十七八岁,一幅幅天真的样子,如今其中的张翠玲已过早的离世了,黄江萍去了青岛中学,康朝兰去了密山,李青霞、王徳香和万兰英也都离开农场了。
后来英语组还调来了李妙莲老师,她母亲是印度人。李老师属华侨,说汉语比较吃劲,后来去了香港,如今也过世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3-18 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一生从教30余年,在八五0场部7年,是岁月的精华部分,无私的奉献。刚到中学的第一学期,我教初一班,学生好学,也很聪明。我记得有许燕、刘雅芬、薛红英等。班上的曲春平咬着小手指,好奇地听我讲英语课。一讲起课文中涉猎到的天文史地、古罗马希腊神话,小不点们听得有些入神了。
30年后在农场见到了已成为大学讲师的刘佳丽,她对我说:“老师,当初多亏你让我当英语课代表,规范我写英语,鼓励我,使我受益到今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3-18 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1979年下学期,我便开始教高中英语,从高一到高三循环教学。80届送走的毕业班中,理科班学习成绩好。英语课代表薛红喜考入西北工大,后去英国。许飞考入北京邮电学院,叶文晶考入华南工学院,饶静和修树东也都考入大学本科。
二班的郝平现在场党委办,班长孟岩在交通科。82届的学生中有童路和童慧兄妹,历史彭福荣老师的女儿胡宏艳考入师专,彭老师还特意给我送来包糖果。魏红考入国防大学,韦志林现在场部机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3-18 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84届送走的人才较多,这届学生在初一时,我就教过他们英语。这两个班中理科班的何强和何金华两人英语成绩考到95分,都考入了上海交大。许燕和陈之莹考入北师大,李洁考入上海水产学院。家住汽车队的黄国权,手里拿着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乐颠颠的到我家来报喜,我既高兴又感慨。哈船院就是原来的哈军工,为师的梦由学生给圆了。
学校年终总结,英语组教学成绩突出,被评为先进组,我代表全组教师登台领奖。过年前后,教过的学子从各大专院校寄来明信片和书信,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假期回来的学生也都到我家来看望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3-18 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莅 于 2013-9-4 19:46 编辑

刚送走84届毕业生,我该去教新高一班了。轮到黄锡武老师带高三班,他却不敢教。他和我商量着,让我替他。我同意后,他就去找校领导,两人换班,这下学生可乐了。
黄老师学过英语,但不算科班。他给学生讲课,内容少习题缺,只好领学生做游戏,想学习的学生不满意。老黄参加过抗美援朝,把“放下武器”(put down your guns)说成葡萄糖一斤了。
85届的毕业生中,有原22连的6名子女:周兴华家的周素琴、周素萍,张俊起家的张霞,王合举家的王秀红,李辉家的李建华,还有陈兴福家的陈胜。他们都考入大专,周素萍考入八一农大本科。连里的老职工到头来都明白了:子女读书成才,晚年才能得福,跟着儿女住大城市,回老家京城。
理科班的学生中,孙成杰进了北航,蔡传军到了南航,张晓东进了沈阳航空学院。其中许代红考入南京邮电学院,如今已是大庆通讯公司的副总工程师。于民考入坦克军校,后升军衔中校。留在场部的张四海、付文生等也都成为农场的骨干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3-18 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80年代留在农场的知青教师,当时觉悟还算高些,自习辅导、讲课都不计报酬。我常常是早晨4点起来到教学研究室备课,6点钟辅导学生早自习。到白天正常上课,课后批作业、写教案,吃完晚饭后还是成习惯地到班级辅导晚自习,直到晚9点。
给学生刻钢板出高考练习题,刻的手都麻了,眼睛也有点发花。稍停片刻,舍不得剩余的蜡纸,继续拼命刻下去。学校限制纸张,我就把两张纸容量的习题刻到一张纸上。钢板成了电脑中的逐行扫描器,印出来的习题眨眼看上去,也就成了密密麻麻的一片米粒了。老师全力以赴的教,学子们也就疯狂般的学起来。
我代过几届毕业班,算是有点经验。我对历年的英语高考原题进行分项分类研究,找出其中的规律,按照摸索出的试题题型,难度和题量反复给学生操练。超容量的模拟测试,控制分数,使学生做到训练有素。有着考前的严格训练,高考时许多学生约一个小时就能答完试卷,平均成绩两班都接近80分。理科一班有六人成绩在90分以上,二班许代红的成绩平时是六十多分,一年后的高考考出了95分,她自己也觉得有点神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3-18 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每当这些学生见到我,谈到感恩之情时,我心中想到的不是什么自豪,而是欣慰。一个当初在社会底层颠沛流离的人,最终也变成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的命运不济,而我交出的学生能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之才。
在生活最艰难的时候,八五〇农场容纳了我们一家三口人,重新地赋予我们生机和力量,施展了才华。真正的黑土亲情,水乳交融,割断肉还连着筋。
八五〇场直中学的领导狠抓教研组的业务提高,英语组基本上是一个老教师带一名年轻的新教师。我带的是李青霞,她是刚由高二抽调下来的学生。两张办公桌对面挨着,小李一遇到问题就发问,我也尽力给与解答。几个月后学校调她去四十三团教英语,她哭了好长时间,哭得很伤心。
学校规定每周下午两次组内业务进修,各位老教师轮流讲课,互相学到不少知识。教学上学校也给予大力支持,每位老师都配一台三洋收录机。我还自作一些幻灯胶片,图文并茂,提高教学效果。
一次学校组织英语组老师去密山县一中听课,讲课的白淑琴老师刚从黑大毕业,上课有些紧张。回来的路上,火车与一拖拉机相撞,后轮与车体被撞成两截。八五一一农场中学的全体英语教师来八五〇中学听课,王庆章老师也听过我的课。
一次我和唐宏宇老师去裴徳八一农大取英语材料顺便到朱万德家,也拜访了王教授家,见到老教授从美国带回的原版画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10-5 04: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