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2555|回复: 9

生活

[复制链接]
张莅 发表于 2013-3-6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连队生活      living in company
1977年,38团22连的人口约为450人,81户人家。在这同一片兰天下,同一块黑土地上,人们基本上还是过着农村式的生活。南北各地的口音不同,生活习惯也不一样,他们还是逐渐地磨合到一起了。北大荒的第二代人说的全是东北普通话,老一辈的家乡方言一点也不会了。
住房:荒友们所留下的照片中,最为珍贵的是王吉文1959年在队里拍摄的那张。人物的背后,是一排排土坯房。后来连里的职工家属住房和知青宿舍大都为砖房,不多的几栋土坯房也逐渐被新盖起的砖房代替了。够条件的老职工搬进去,新婚的知青也在里面成家了。住房窗台以下由石头垒起来,往上是砖瓦,每栋都是4家。当时各家住房基本一样大小,30余平米,进屋是过道加厨房,里面是正屋,家家都是火炕,三九天,各家要用煤烧炉子,连着火墙及炉筒子取暖。照片中的房屋在连队东北角那栋房的西侧,原先住着老温一家。3个孩子死后,温家搬走了。李丰海一家住进去,直到1975年10月调离。接着住的是我家,到1979年春。各家都是睡火炕,那是塞北女真人千百年流传下来的风俗,对抵御荒野风寒、保护身体康健大有裨益。
水:当时连队没有自来水,食堂和住家户都用井水。女知青宿舍后面就是井房,烧水的许承德一边烧水还一边看书。家属则在于启家门前那口井摇辘轳担水。后来有的机务排老职工在自家打井,就不用出门担水了。很多人都习惯喝生水,也没听说谁因此拉肚子。家属烧开水,就用做饭的大锅烧。高大娘还特意带着饭锅粑烧水,告诉知青们喝这水能帮助消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3-6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莅 于 2013-3-6 10:51 编辑

  电:连队建点后的10年时间,一直没有电。人们辛苦劳作一天,业余生活连收音机都没有。1968年知青刚去时,到晚上没有电灯,都是点油灯,马灯。吃晚饭时借着微弱的马灯,回到宿舍知青每人
都点起一盏油灯,借着灯光刻苦学习,有写日记的,也有编剧本的。后来连里用拖拉机发电,虽然有时间限制,晚9点熄灯也方便多了,9点以后还有学习的就自己继续点油灯了。
烧柴:连队的取暖做饭主要还是靠烧柴禾。麦收一结束,连里的马车就给每一家拉一大车麦秸,等秋收过后,五台马车的绞锥都拧得紧紧的,又给每家拉去一满车豆秸。有些勤快的老职工利用秋天空闲时间打蒿子杆。麦秸、豆秸、蒿子杆的火烧起来一个比一个硬。老职工家的柴禾垛一个比一个码的严实,雨都浇不透。有的鸡鸭在柴垛底下蛋后,就咯咯叫着跑出来了。冬天知青宿舍烧炉子,王燕军烧的最好。      
食:知青到连队后也吃过粗粮苞米馇子,玉米面窝头。后来小麦播种面积增加,产量多。团里有加工厂,基本上都是供应白面了。当时连里种水稻不成功,吃大米很困难。关内来的家属占大多数,她们逐渐的也都习惯了北方农村的生活方式,白面馒头、包子、饼,调样做,全家人吃饭时把小饭桌放在火炕中间,身子里外都是暖呼呼的。陈发友家是当地户,下大酱,腌酸菜,知青到他家里都很爱吃。熊运群还常常把她做好的腊肉晾在屋檐下。连里有时也在大食堂组织全连的人吃忆苦思甜饭,教育人们不要忘本。菜班种菜供应知青和家属,1—2分钱一斤,职工自家的园田地也种着各种瓜菜,董军官家种洋葱,郭元钦家种花生。小卖店的食品种类很少,小孩子们也吃不到什么零食。连里一个月杀一回猪,给全连改善伙食。职工家里条件好的买肉,稍差的就买上一付猪下水,1元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3-6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食堂为知青做饭菜,尽量调节花样。夜间要给在地里开车作业的机务人员送饭,很辛苦。女知青打饭很仔细,常买半个菜,一个月下来,伙食费不过六七元钱。韭菜馅包子吃腻了,赶上杀猪加肉馅,就猛吃一顿。69年春播时连里的老猎手们打到十多只狍子,猪肉馅就换成野味狍子肉馅了。小南山果园的水果连里都是自产自销。
   穿:当年知青普遍穿黄棉袄,腰上扎根绳子、黄棉裤,头戴棉帽子,象准军人的样子。夏天穿带补丁的衣服,戴绿军帽。机务队的知青更是一年四季穿工作服。一件破棉袄,冬夏不离身;不洗不缝补,冬季防寒夏挡雨。宿舍里没见谁穿皮鞋。夏天水袜子,冬天棉胶鞋。后调来的机务何副连长,冬天穿的是一双大马靴。寒冬季节,女知青棉衣裤帽,却很少戴棉手套,冷大劲了,就把手褪到衣袖里,有点像东北老屯的样子。春夏季节,女知青经常洗衣服,休息时打扮得青春焕发。老职工和家属们就差些了,孩子鸡鸭,锅台家务,顾不得那麽多了。  
老温的那件黄棉军衣从朝鲜战场穿到连队,20多年,好几个地方棉花翻露出来,也不去缝补。北京高干子女条件好,为了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把好衣服毛毯等放在皮箱里不用。知青平时劳动穿衣服,好打补丁,艰苦朴素的样子。京津沪知青探亲回来穿涤卡、的确凉,很让家属们羡慕。李明章和小高家里条件好,有缝纫机,孩子们穿的也就好一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3-6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行:连队初建时是没有路的,只有马车的车辙和人的足迹。大雨过后,一片汪洋。1945年苏军攻入满洲,扒走了日军修筑的密虎铁路上的钢轨。队里的开拓者们想回老家只好到密山去乘火车了。1958年底,铁道兵在原来的路基上重新铺轨,交通运输才得到改善。连里人出远门,都从凉水泉乘车。1975年时,各连和团部间通了沙石路,团里每天发一趟班车,来回都路过我们连。职工家里大多有自行车,骑行打猎或驮运东西都用得上。连里有两台胶轮拖拉机跑运输,有时也送人看病,开会、探亲,等等。遇到农忙或过年回老家探亲人多时,连里的马车也派上用场。冬雪覆盖大地,机车或马匹拉着大木爬犁行走自如。牛车太慢,用来在营区积肥,拉运瓜果菜蔬,或给各家干点零活。没有车时,人就得步行往返于凉水泉和连队了。
医护:连队有卫生所,一般的伤痛小病可以在连里解决。家属生小孩,卫生员能够接生,不花钱,还方便,季银娣颇得家属好评。职工和知青有公费医疗,可到团卫生院或裴德师部医院看病,能去哈尔滨王岗兵团医院看病的人很少。几个有病的知青,长年在城里医治。家属里外劳作辛苦,却享受不到公费医疗待遇,小病忍着,大病也有不治的。
烟酒:连队荒友常年劳作在北大荒的风霜雨雪中,抽上一袋烟能解乏去疲劳,喝上一壶酒能暖身子,御寒气,借酒浇愁。老职工在自家地里种旱烟,收回的烟叶晾晒在自家的房前(见题头照片)。想抽烟了,就把晾干的烟叶用手搓碎,撕一条旧报纸,碎烟叶卷好,吞吐烟云,悠哉美哉。知青在学校禁止烟酒,来到北大荒就无人制约了。明知吸烟不好,但在驱散蚊虫上还是起作用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3-6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莅 于 2013-3-6 10:54 编辑

娱乐:电影是全连老少最爱看的,大多数都是样板戏,不知能否看懂芭蕾舞剧,听明白京腔曲调,但还是看的津津有味,乐在其中。各连的片子倒不过来,睡一觉再接着看。有时走着去北边的云山农场2连看《勐龙沙》,有时去南面的24连。上半夜去看南斯拉夫的《桥》,下半夜才头顶繁星月牙走回来。一次虎林县演东洋的《望乡》,有闲空的人就坐火车去县城了。
刘回子家的王玉花去外连看完《追捕》,回来给同班的人讲得津津有味,人物颠倒了也无所谓。国产片看得多,大人小孩都认识王心刚。春暖花开后,人们在星空月夜下看电影。冬天在大食堂里演电影,几百号人挣着找好位置,有的干脆坐到舞台上,银幕的正反面都是一样看的。电影演起来,家属职工就和知青一边看一边嗑葵花籽,还一边争论着,硬把李逵说成是李达,哪吒说成那托了。老职工家里一般都有收音机,知青有半导体。女知青在宿舍里爱玩扑克牌,男知青则好下象棋。最方便、土气的游戏是走五道、翻线绳。
体育:知青来到连里,各种文体活动增加许多。大食堂前原来有个篮球场,后来挪到小学校后面的空地上,王直敏队长篮球打的好,男知青也不示弱。连里举办运动会,拔河比赛,呼喊加油声雷动,张金斗特别卖力气。比赛跑,小不点们也都上场。机务队的年轻人好比试力量,用铁器练举重,郭瑞岭创下连队的记录,举重110公斤。田间地头,闲暇之余男知青爱掰手腕,陈善武腕力全团无敌。
张振国跟老职工到荒地中打猎,别有一番风味。连队成员整天劳作在黑土地上,就用不着像城里人那样天天做工间或课间操了。一次严指导员和部分知青游穆棱河,水性好的上海知青大显身手,游个痛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3-6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莅 于 2013-3-6 10:58 编辑

文艺:文革期间,2队的女青年身着红卫兵服装,举红旗,斗志昂扬的登台演出。城市知青的到来,带动了连队的文艺活动。知青自编剧本《兵团战士在边疆》、全连参加演出。演《红灯记》,钱永博饰李玉和,顾小存饰铁梅,非常有气质。
业余编导赵仲祺指导排练《年青一代》,专业水平之高轰动全团,参加演出的人员:金延桐、谢育华、钱善祥、莫阿路、王江平、王玉杰、顾建存等。连里成立业余演出队到团里和各连巡回演出。小河潺湲水,荒原琴声扬。
业余:知青劳作之余,宿舍里很是热闹:绘画、编织、拉提琴、手风琴、下棋、写家书、看《毛选》、《我的前半生》、《第2次握手》、《英语900句》,等等。老职工王合举拉得一手好二胡,原部队文工团的杨虎也有拿手好戏。家属们唱出各地的民谣,刘法香还能哼唱几出京剧来。
猪号的杨瑞放猪时可能想起了安徒生童话《夜莺》中的那只铜猪,就拿种猪《王子》当成坐骑了。回到宿舍,她总爱朗诵诗歌。 塞北风雪,人们辛勤劳作之余,生活的也很开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葛志坚 发表于 2013-3-7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张莅 发表于 2013-3-6 10:55
文艺:文革期间,2队的女青年身着红卫兵服装,举红旗,斗志昂扬的登台演出。城市知青的到来,带动了连队的文 ...

原汁原味的连队生活。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燕子 发表于 2013-3-14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大作深有同感,我也曾经亲身经历过,你所说的这些,勾起了我对知青生活的回忆,那时我们还很年轻,对于那些苦和累,觉得都不算什么,劳累了一天,哼着小曲回来,心里还是挺高兴的,晚上就着柴油灯(用钢笔水瓶做的)学习毛主席著作或是给家里写信写日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3-14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燕子 发表于 2013-3-14 12:02
拜读大作深有同感,我也曾经亲身经历过,你所说的这些,勾起了我对知青生活的回忆,那时我们还很年轻,对于 ...

您客气了,不是大作,只是纪实,没什么水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白桦树 发表于 2013-4-2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您那淋漓尽致的讲述,仿佛又把我带回到那
艰苦的知青岁月,令人回味,苦并快乐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5-6 01: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