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鹏影视 于 2011-12-10 11:46 编辑
大鹏影视专稿369“瓦尔瓦拉”生日快乐——致马桂兰
“瓦尔瓦拉”,生日快乐 ——致马桂兰
“瓦尔瓦拉”是前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中的主人公,是你年轻至今的心中的偶像,是鼓舞你从教四十余载的榜样和精神力量。 1942年10月出生的你到2011年10月已经是70虚岁了。 1968年大批下乡的初高中老三届下乡知青平均年龄在15岁至20岁之间,也就是1951年至1946年出生之间。 你是1964年高中毕业下乡插队的知青,那届高中毕业生平均年龄是22岁,也就是1944年前后出生。 按8岁上学,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来计算,你应该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而一般的大学生是不在知青队伍之列的(个别除外)。 为什么你会在我们知青之列?了解你的人知道,这与你的身世有关。 你本姓刘。如果你不是刚出生12天便送给了父亲的马姓朋友,随之叫“马桂兰”;如果你的养父不是在战争的废墟上捡破烂被炮弹皮划伤而过早地去世;如果你的养母不是变卖家产带你投靠天津农村的亲戚,因水灾、粮食颗粒无收而患了精神病,无力照顾你;如果你不是干农活时摔断了胳膊而休学两年,你的童年不至于如此悲惨、不幸。 幸运的是,你的生父母一家投靠已参加革命工作的二哥来到哈尔滨。家里辗转打听到你们母子的下落,接你们到哈尔滨,你在马家沟小学上了三年级。命运从此转机。 怀着感恩的心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你一直努力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你先后担任小学少先队大队长、哈尔滨市少年宫航模小组和接待外宾小组的成员、哈尔滨儿童公园小火车“北京站”站长,初高中班级团支部书记、校学生会主席、团委委员。 2009年6月1日上海的《新民晚报》发了一篇关于六一儿童节的报道,配发了一张1956年5月30日新华社记者拍的资料照片,内容是“哈尔滨少年宫航模小组队员制作滑翔机模型准备试飞”。那里面有你。 像“瓦尔瓦拉”那样,当人民教师是你的理想。然而,1964年高中毕业前夕,受邢燕子、侯隽、董家耕到农村务农的影响,你报名下乡,和30多名同学下乡插队来到了双城水泉公社仁义大队当了一名社员。 没有工薪,住草屋、睡土炕、点油灯、吃粗粮、干农活……瘦小的你,体力不如社员和同来的战友,但你咬牙坚持。你在日记中总是自责自己,鼓励自己。 队里成立农民夜校,你当教员,传输文化和文明,找到了发挥了你的特长的机会;你用各种形式搞宣传,活跃农村文化,深受农民欢迎;你们成立科研小组,学习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即使在文革动乱中,科研小组也在坚持工作,粮食产量没有受到影响。 1965年6月2日,《黑龙江日报》发表你写的《“农村需要我们,我们需要农村”》的一封家信,在社会引起反响。 文革期间,同来的知青几乎都因为父母被打成“走资派”、“反动权威”、“反革命”等问题受到冲击。上个世纪70年代初开始,同来插队的知青陆续被招兵、招工,一些女知青也因为出嫁随爱人离开了农村。在同来的知青中你年纪最大,家里和周围的人开始为你的婚事着急。你最终还是嫁给了出生于农村的现役军人,并因儿子出生随丈夫到了他转业后的工作单位齐齐哈尔市监狱,后来又迁移到肇源县革志监狱。 刚到革志,你没有工作,没有工资,成了家庭妇女。。你不愿吃闲饭,就到铁道货运线当搬运工,卸沙子、水泥、红砖、黑煤。有时半夜车到,你也去卸车。苦和累你能忍受。但心里的委屈使你时常暗自流泪。想不到一个有文化、有理想、有抱负、有志气的“新型农民”,多次出席公社、县,直至省市各种代表会、表彰会,被评为“哈尔滨市知识青年好榜样”、黑龙江省和东北地区知识青年先进代表,那么热爱工作,现在怎么会没有工作。然而,主管教育的领导见你有文化,调你到学校当教师,先是代教,后来转正。你非常珍惜,把全部精力和热情都用在了教学上。在学校你教过小学、初中、高中,教过数学、语文、物理、农基、地理、政治,教过劳动技术课。带领学生开办过白僵菌厂,开辟过学农基地。任了多年的班主任,还同时兼任校的团总支书记、大队辅导员、教研组的组长,一周教课24节,有的学期同时任三门课的教学进度。教书的头一年,你教的学生考试总分就在劳教系统52所学校中排行第二。之后直至你调走的七年里,学生总分连续第一。 1982年,你的女儿茹春突遇车祸撞破了肝!拉到大城市去治,来不及,命肯定保不住。监狱医务所的老军医连夜开刀手术,后来听说是面对豆腐一样破碎的肝一针一线缝起来的。手术成功了,你当即跪倒在大夫面前泪流满面。在这样的时刻你也没有放下学生不管。你拜托护士护理女儿,回到了学校,刚一进教室,学生齐刷刷站起来流泪向你敬礼,你在流泪中讲完了这堂课。所幸你女儿后来恢复很好,现在13中任教,被评为高级教师。女婿现在是“苏宁团”的政委。儿子也很争气,曾在马迭尔宾馆打工做冰点,现在南岗区教育局人事科工作,是党员。儿媳是园艺设计高级工程师,也是党员。 你的人生竟有如此的巧合:1964年,你从哈13中出发下乡;26年后,1990年,落实知青政策,你又回到13中工作。起初,学校有的领导对你不放心,没让你教课,让你在实验室工作。后来,让你教文化课较差的“体育班”。这些学生有各种体育特长,但学习基础差,不愿学习,又非常散漫。因此这个班特别难带,难教。你明白,光教文化课不行,必须先教育人。你先是挨家走访,了解学生和家庭情况,后是采取各种办法催促学生学习。“一帮一,一对红”,你不是用“田忌赛马”的方法,“上等对中等,中等对差等”。而是用代数合并同类项的逻辑思维,将好学生和好学生、中等生和中等生、差生和差生结对子。让学生在比较中努力,在竞争中提高。平时舍不得乱花一分钱、下班经常到菜市场买处理菜的你买了大量参考书,又几乎做遍了全国各地所有的化学参考书的习题,最后连学生都说“无题可做了”。体育班的成绩大为提高,让学校大吃一惊。原来对你不放心的领导逢会必讲你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你因此也一直教初中毕业班的化学课。学生中考成绩始终是化学分最高。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的荣誉也一次次落到你的头上。 退休后,你加入哈尔滨市知青联谊会,成为女知青联谊会的理事。你又找到新的快乐。联谊会从2006年起,每年都为迈进60岁的老知青举办生日庆典。你早已年过60,没赶上。然而,在我们知青队伍中,你是第一个率先迈入70岁的人,你的儿女、学生、同窗学友、下乡战友执意要为你举办生日宴会。 这次宴会,笑声、歌声不断,亲情、友情漫延。老话说,“人活70古来稀”,如今新话讲,“人活百岁不稀奇”。 大姐,好好地活着,快乐地享受,让我们十年后,二十年后……再回顾今天生日聚会那美好的、难忘的、温馨的、幸福的时光! 2011年11月26日大鹏摄影报道
请点击观看电视片《“瓦尔瓦拉”生日快乐》(高清晰版,分7段播出)
主持人 崔巍(马桂兰儿子温柏山的同事)
马桂兰的同学李天远致辞

马桂兰的女儿温如春致辞

马桂兰的孙女温彬鑫和黄博深献花

马桂兰与儿子温柏山(后排中)、儿媳张红(后排左)、
女儿温如春(中排右2)、女婿黄洋(后排右)、
孙女温彬鑫(中排左)、外孙黄博深(前排)合影

儿子温柏山为妈妈献歌《母亲》

马桂兰同学及下乡战友马孝哆献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马桂兰的同学及下乡战友刘焕新致辞

大鹏与马桂兰大姐合影

马桂兰与她的学生们

马桂兰的同学马孝哆与姜士范献歌《让我们荡起双桨》等儿歌大串联

马桂兰同学李天远和爱人滕慧娟献歌《好人一生平安》

马桂兰战友刘焕新与知青战友贾少平翩翩起舞

马桂兰同学及下乡战友单光复与爱人王维华献歌《天路》

马桂兰同学王玉娴与马孝哆献歌《一条小路》

马桂兰同学吴心书献歌《航标兵之歌》

马桂兰下乡战友周淑云献歌《妈妈的吻》

马桂兰和学生姜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