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以人格魅力感染教育子女,以平凡低调书写伟大一生
父亲母亲在战争年代的生活是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1945年离开延安时,他们在延安出生的大女儿喃喃和儿子威威被留在了延安保育院,并从此失去联系,直到1949年他们才找回了那两个孩子,这时二女海星已快出生了,喃喃九岁,威威七岁。我是家中的老四1954年出生,下面还有个妹妹海玲生于1959年。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去世得早,所以我的小姨、小舅也和我们住在一起,并由我的父母供他们上了大学。
&父亲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工作再忙他仍然会挤出时间来陪妈妈逛逛商店,和他心爱的孩子们一起划船、游泳、打球,一起去东安市场吃北京小吃或俄式大餐。他继承了爷爷开明的思想,对我们从不施以家长制传统的管教,而是予以充分的信任和鼓励,许多大事也都是由我们自己做主。当年二姐海星谈恋爱时,因姐夫家在吉林通化,二姐有可能嫁到外地去,我妈就有点不同意,父亲说:“你别总想让孩子们都守在咱们身边,这是她自己的选择,将来我们还可以去吉林避暑呢”。父亲说他和我们的关系不仅是父子,还是朋友。他那宽容大度、热情幽默的生活态度深深感染着我们,他对普通劳动者的尊重和爱护更是培养了我们为人的品格。我小时候在家不会干活,不懂得勤俭,17岁时从黑龙江兵团第一次回家探亲,全家人下了次馆子,花了十二元钱,我惊呼起来,说这是我一个月的伙食费呵,我养猪班的班长一个月才挣几毛钱现金,父亲听了可高兴了,说我终于从劳动人民那里学到了钱的概念。 我是69届的54年出生,去兵团时15岁,当时我的父母对我挺不放心的。在最近整理父亲日记的时候,我才看到他无数次的记载着对我的想念,甚至在收到我的家信时多次触景生情,流下眼泪。 “1969.8.31 星期日 今日海莹出发,心情一日中未能平静。眼泪极力忍住,但也几次忍不住,这是很难令人忍住的。十五年来朝夕与共,眼看着长大的孩子,这种情感是很难淡然处之,是很难忘怀的。特别是听说他们三年才有探亲假,三年虽说很快,但也很慢,这期间又不知有何变化,将来见面时,孩子,大人又不知都是什么样子。 类似的感觉过去有过,是1945年11月离延时,我和楣与留在延安保育院的楠、威作别。5岁的小姐姐拉着3岁的弟弟,安慰说:“走吧弟弟,以后妈妈爸爸会来接我们的。”那时真有些“心欲碎”,但这一切都过去了。
一切都会过去的,人不能单凭感情决定行动,事实上,孩子到了军垦农场那广阔的天地,在劳动生活与集体生活的锻炼中会茁壮健康的成长起来的,和平里的这小鸽子笼又算什么!孩子的前途、思想、情感会远远超过我们这一代,欢呼吧,为孩子的未来!
1970.1.21 星期三
下午玲来,带来星、莹信。莹谈最近去佳参观阶级教育展览会所受教育及行军锻炼,字里行间,孩子锻炼得更坚强了。病区中先后也有不少插队回来的青年(多干部子弟),言行之间,看出插队青年所受锻炼很差,看来孩子能去军垦真是幸运的事。” (摘自马可日记)
父亲一直保持爱好运动的习惯,在音乐学院工作时他总是下班后和学生们打场篮球再骑车回家。在他四十多岁时还参加大学生运动会的万米跑,由于这个项目的教工组只有他一人报名,所以最后他是和学生们一起比赛的,虽然跑了个最后一名,但全场都为他鼓掌加油。父亲在文革中被隔离期间患上了肝炎,在他肝病后期,我们去颐和园划船,父亲已经没有力气游泳了,还拉着船头的绳子在水里漂。父亲去世前最后一次住进医院时,还交待我们把房间整理好,等他出来好养病。他就是这样乐观,这样充满生活的激情。当他感觉到最后的时刻即将来临,没有留下一句嘱咐我们的话,只是让把他的遗体献给医院做肝癌的科研。 父亲的一生就是这样精彩,没有浪费,没有虚度。父亲离开我们时只有58岁,但他那充满坎坷曲折而又成就卓然的一生,得到了社会、人民、同行的尊重,他那刻苦勤奋、热情大度、宽以待人的品格更是潜移默化地教育了我们这些子女。中国歌剧舞剧院的作曲家梁克祥老师曾经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当年他刚从外地调来北京时,车刚到西堂子胡同宿舍门口,就见一个穿着一身蓝布衣裤的大个子,二话不说帮他扛起行李送到家中。事后他才知道这竟是他早已闻其名而未见过面的作曲家马可,也是他即将工作的中国歌剧舞剧院的院长。梁老师对这件小事耿耿于怀,始终未忘。而我在听他讲述这件事的时候,也同样受到了感动。父亲那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格,每每都是通过这样的小事反映出来,并感染教化着我们。
我家兄弟姊妹五人各自继承了父母的一部分专业,四个女儿的工作都与音乐文化有关,唯一的儿子继承了父亲爱好自然科学的基因,自幼就是数理化尖子。
大姐马楠,六十年代军事外国语学院毕业在总参工作,父亲去世后转业回京到人民音乐出版社任外国音乐编辑室编辑,后来又担任了社长助理,现在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退休干部。
哥哥马威,文革前就读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1966年毕业。因受父母“走资派”问题牵连,被分配到唐山水泥厂当了八年电工,父亲去世后落实政策才调回北京,现已从航天技术咨询公司退休。
二姐马海星,从小就显露出艺术才华,拍过电影,写过歌曲,文革时为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作曲系学生,后分配到海政文工团工作。退休前为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副系主任。
本人,15岁下乡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75年回北京进工厂当工人,79年考入中国歌剧舞剧院任歌剧团演员,92年调任中央民族乐团任党委副书记兼副团长,98年调中国歌舞团任党委副书记兼副团长,去年退休。
妹妹马海玲,文革时七岁,父亲患病初期唯一能够陪着他的人。北大历史系毕业,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生,现为北京儿童艺术剧院副总经理。
我们姐妹五人,都有自己的经历,自己的人生,但不管怎样,我们也都有共同的信念:像父亲那样工作,像父亲那样为人。尽管我们的成就无法与父母相比,但这种信念始终引导着我们克服困难,引导着我们面向明天。父亲虽然离开我们三十五年了,但他那音符铸就的多彩人生将永远伴随我们一直走下去。
马海莹 2011年11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