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8|回复: 0

唐德华:杯酒人生悟节制

[复制链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5-11-19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杯酒人生悟节制

唐德华

        清晨翻阅新闻,A股白酒企业2025年三季度业绩惨淡的消息映入眼帘——多数企业营收下滑,部分净利润降幅近乎翻倍。这则消息让我喜忧参半:喜的是人们终于愈发重视健康,白酒消费渐趋理性;忧的是这些酒企的转型发展之路任重道远。而这则新闻,也勾起了我大半辈子与酒相关的记忆,那些或荒唐或惊险的片段,如今想来都是关于节制的深刻教诲。

        说起喝酒,最难忘的是在职时应酬场上的荒唐事。那时中央八项规定尚未出台,迎来送往中的推杯换盏成了常态。2000年10月某日,我区街镇区划调整不久,区某委主任带队来镇上调研。晚间的招待宴上,我作为镇人大主席坐在主桌。酒过三巡,两位主要领导不知因何起了争执,竟让服务员拿来一瓶五粮液,“砰”地一声放在桌上,拧开瓶盖便劈头盖脸分成两大杯,每人半斤酒仰脖一饮而尽。酒液顺着嘴角往下淌,两人还拍着桌子直呼“过瘾”。眼见他们还要再续一瓶,我们旁人连忙上前拉住,好说歹说才总算作罢。十多年后听闻,那位主任退休没多久便不幸离世,虽无法断言与当年的豪饮有直接关联,但过量饮酒对身体的戕害,想来是不争的事实。那些年里,讽刺公款吃喝的顺口溜“革命的小酒天天醉,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在坊间流传甚广,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公款吃喝的危害性。不少喝酒逞能的老同事,退休后未能安享晚年,英年早逝的结局让人扼腕叹息。

        我的第一次醉酒,发生在1972年寒冬。彼时,我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3团机炮连任文书,黑龙江冬季天寒地冻,蔬菜匮乏,机炮连训练强度又大,连长便带领大家上山打猎改善伙食。那天运气极好,成功猎获一头黑熊,全连上下欢天喜地。当晚连长兴致勃勃,邀请连部同志到家中小聚。我本遗传了父亲滴酒不沾的基因,对白酒毫无兴趣,但盛情难却还是去了。起初还算谨慎,只端着杯子象征性呡两口,架不住众人围着劝酒:“文书,这可是熊肉配白酒,暖身又解馋,不喝就是不给连长面子!”推让间,不知不觉便一杯杯干了起来。约莫喝了二三两,只觉得天旋地转,眼前的人影都变成了双份,随后便不省人事,最后是被两位战友架着胳膊拖回宿舍的。第二天醒来,头痛欲裂,嗓子冒火,难受极了,一天都无精打采。战友们还打趣说我夜里抱着枕头喊“再来一杯”。那次醉酒,让我彻底摸清了自己的酒量,更狠狠上了一课——饮酒当知分寸,逞强只会自讨苦吃。

        1982年1月,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机关,五年后担任行政处长一职。行政处既要处理机关事务,还要负责接待工作,农场总局系统庞大,每天前来办事的领导络绎不绝,喝酒应酬成了工作的一部分。但我深知自己的酒量上限,多数应酬场合都尽量回避,实在推不掉便以茶代酒,久而久之便有了“唐处长架子大”的流言。有一次,一位老领导特意点名让我作陪,席间轮番劝酒,我始终笑着婉拒:“您的好意我心领了,可我酒量实在有限,喝多了误事不说,还得麻烦大家照顾。”即便被人误解,我也始终不为所动,坚守着不逞强、不贪杯的底线。

        调回上海工作后,发现这里的待客之道与东北截然不同,极少有强行劝酒的情况,大家更看重轻松愉快的交流氛围。如今年岁渐长,心脏又患上了毛病,早已彻底戒掉了白酒。2015年,一位东北老同事过八十大寿,我和老伴应邀前往。久别重逢的老战友们热情难却,围着我执意要喝几杯。我坦言心脏不好不能饮酒,可大家哪里肯信,纷纷说:“就喝一小杯,没事的!”无奈之下,我硬着头皮喝了一杯。没想到酒精的作用立刻显现,心跳骤然加快且杂乱无章,胸口发闷得喘不过气,冷汗顺着脸颊不停滑落。老战友见状吓得不轻,连忙送我回宾馆休息,折腾了大半夜才缓过来。那次惊险的经历,更让我坚定了滴酒不沾的决心。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党风政风为之一新,“不该吃的饭坚决不吃,不该喝的酒坚决不喝”早已成为共识。酒桌之上,逞强好胜换不来面子,唯有量力而行才是对自己负责。回望大半辈子的杯酒往事,从兵团时期的首次醉酒,到职场上的应酬坚守,再到晚年的惊险教训,每一段经历都在诉说着节制的重要性。一杯酒,能映照出人生百态;一份节制,方能守护岁月安康。愿我们都能在杯酒之间把握尺度,在晚年时光里乐享健康,这才是人生最珍贵的财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11-20 07: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