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2014-8-8
在线时间 小时
最后登录1970-1-1
金钱
|
李素梅:
现将18团温州知青張执任先生曾采访杨振宁先生的文章《中国男儿》转给大家,以此悼念杨振宁先生永垂不朽!
中国男儿
张执任
说真的,当拿起话筒、又在键盘上拨出一长串号码的时候,我并未对打通这个电话抱有
太大的希望。我知道这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是个忙人,不一定这个时间正好在家;就算正
好在家吧,我也说不上他是否就会接我的电话,愿意接受我的电话采访。
所以,当电话被接起,从电话的那头传来杨振宁先生不紧不慢的声音时,我反而觉得有
点意外,甚至愣了一下。
很庆幸事先给杨先生发了传真,他已经明白我的采访意图,而且特意安排了时间等我的
电话。于是,在简短的寒暄之后,我们便切入了正题,开始了远隔着大西洋的采访……
杨振宁,1922 年出生在安徽合肥。
他的父亲杨武之曾留学美国攻读数学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厦门大学和清华大学
任数学教授,是最早将西方近代数学引入中国的先驱者之一。聪颖的天赋,加上家庭的熏陶,
使杨振宁从小就很有“异禀”。他不但书念得好,而且兴趣广泛,还是读中学时,他就对父
亲说过:“我长大了要争取得诺贝尔奖!”
抗日战争期间,杨武之任教的清华大学被迫南迁长沙,与北大、南开合并成临时大学。
日军攻占南京后,临时大学撤至昆明,并改名西南联合大学。杨振宁也随父母颠沛流离,长
途奔波五千公里,先乘火车到广州,又到香港,再坐船到越南,沿红河北上,越过老街到云
南河口,然后乘火车来到昆明。他在念完高中二年级之后,未上高三就考上了西南联大,先
是报考化学系,入学后又因为对物理学的极大兴趣,提出申请转到了物理学。
正是国难当头的时候,西南联大的条件非常艰苦,宿舍是 40 个人挤住的大房间,教室
是低矮破旧的小平房,土填的地面坑坑洼洼,窗户上没有玻璃,要用纸糊。屋顶是铁皮盖的,
夏天被太阳烤得让人喘不过气,冬天冷得像是冰窖。最要命的是吃不饱饭,蔬菜也供应不上,
学生们全都面黄肌瘦。
物质条件虽然不好,西南联大的师资力量却是一流的。这里集中了许许多多各个学科的
著名教授,形成一个灿烂的教师群。上国文课的是朱自清、闻一多这样的文学家、学者和罗
常培、王力这样的语言学家;教数学的是杨武之、姜立夫、江泽涵、陈省身、华罗庚这样的
著名数学家;在物理系,更有饶毓泰、朱物华、郑华炽、吴大猷、吴有训、叶企孙、周培源、
赵忠尧、霍秉权、王竹溪、张文裕、马仕俊、任之恭、孟昭英、许浈阳等物理学家,他们都
是中国近代物理学界做出过重要贡献的风云人物。在这里,杨振宁得到了名师们的极好指点。
他在吴大猷教授指导下完成了学士论文。大学毕业并取得理学学士学位后,即入研究生院深
造,在王竹溪教授指导下研究统计物理学,取得硕士学位。
还是从小时候起,杨振宁就喜欢唱一首叫做《中国男儿》的歌: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睡狮千年,睡狮千年,一夫振臂
万夫雄…… 击楫中流,泱泱大风,决胜疆场,气贯长虹,古今多少奇丈
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这首歌,他是从父亲那里学来的,是一首“五四”时期的歌。可以说,作为一个中国男
儿,“要将只手撑天空”的壮志早就在杨振宁的心里扎下了根。
1943 年,清华大学招考第六批公费留美学生,给了物理方面一个名额,杨振宁报了名。
一年后考选名单揭晓,他榜上有名,于是便在 1945 年夏天告别父母和老师,坐船在海上颠
簸了一个多月,抵达大洋彼岸。
留学美国,杨振宁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找他所敬慕的物理大师 E·费米教授,成为他
的学生。费米教授是 1938 年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不仅在基本物理方面有重大建树, 而
且主持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反应堆。但寻找费米并非易事,由于费米参加了原子弹试验,
行踪对外是保密的。不过杨振宁没有放弃,经过一番周折,终于在芝加哥大学见到了他,并
成为他所主持的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的研究生。
费米不同于一般的物理学家,一般的物理学家要么侧重于理论,要么侧重于实验,他却
做理论又做实验,在两个方面都有突出成就,因此被人们称为“双脚落地的物理学家”。他
深恶痛绝形式主义的东西,无论研究还是讲课都是单刀直入,击中要害。除了上课以外,他
每周还会用一二个晚上的时间为几个研究生做演讲,演讲的方式很特别,事先并不准备,就
由学生们提出问题,他来解答。这种独特的风格很受杨振宁喜爱,让他收益非浅。同样地,
费米教授也很喜欢和信任杨振宁,有一次因急事要临时离开芝加哥时,让杨振宁替他上讲台
讲过课,后来还与他一起撰写并发表了一篇论文。
二战结束后,被人们称为“氢弹之父”的 E·特勒教授也来到了芝加哥大学,费米教授
就建议杨振宁跟泰勒做些理论研究。经过一番考查,他成了特勒的博士研究生,在其指导下
完成了博士论文《核反应》,获得博士学位。
1949 年,在芝加哥大学留校当了一年教员之后,杨振宁来到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
工作,并很快成为该所的教授。这个学术研究所有“象牙之塔”之称,由曾经在战时主持制
造原子弹工作的物理学家奥本海默担任所长,那里的理论物理学人才济济,是杨振宁早就向
往的地方。恰逢这年春天奥本海默来芝加哥大学演讲,就是这场精彩的演讲,让杨振宁要去
普林斯顿做理论研究的念头更加强烈。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费米教授和泰勒教授,他们都很
支持,都亲自为他写了推荐信。
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杨振宁一共工作了 17 年。这 17 年,无疑是他的学术黄金
时期,他在理论物理学上,创造了许多辉煌。
1954 年,他与 R·L·密耳斯合作,提出“杨—密耳斯规范场”理论,开辟了非阿贝耳
规范场的新研究领域,为现代规范场打下了基础。
不过,这个理论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与重视,整个物理学界都对此反应平平,人
们认为它并没有太多的物理意义,只承认它是一个可能对物理学有用的数学结构。出现这种
情况并不奇怪,这是因为“杨—密耳斯规范场”理论超越了他们的时代,同时,新理论所引
起的许多问题解决起来还需要有一段时间,物理学的发展也未曾达到需要它的成熟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杨—密耳斯规范场”理论终于闪射出灿烂的光辉。现在人们已确切
地知道,主宰自然界的有 4 种相互作用,即万有引力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
相互作用,其中至少有两种相互作用都离不开“杨—密耳斯规范场”理论。所以学术界普遍
认为,“杨—密耳斯规范场”理论是继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爱因斯坦的引力场理论、狄
拉克的量子理论之后的最为重要的物理理论;杨振宁的这一科学成就,是 20 世纪最伟大的
理论结构之一,“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作”。
1956 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理论,因此而共
同获得 195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那么,什么是“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呢?这得从“宇称守恒定律”说起。
众所周知,物理学中有一些基本的定律,如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等,一般都
被认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人们只能遵循利用它,不能有任何怀疑;同样地,在微观
世界原先也有一条从来不容怀疑的“金科玉律”,那就是:在强力量、电磁力量、弱力量与
万有引力这四种自然界的基本力量中,每一种都是左右对称的,就如同每一事物都和它镜中
的对影,都是一模一样的。科学界把这叫做“宇称守恒”,一个不曾有人怀疑的定律。但是,
随着 50 年代中期又有许多“奇异粒子”被发现,特别是发现其中的两个“奇异粒子”——
相同质量、相同寿命、相同电荷的θ 介子和τ 介子,在“宇称”上的表现却完全不同时,科
学家们大惑不解了,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为“θ —τ 之谜”。在出现“θ —τ 之谜”以后,相
当一部分科学家依旧用“宇称守恒定律”来套新出现的物理现象,却无论如何也解释不了。
杨振宁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理论,就是对 “宇称守恒定律”
的大胆挑战。他们以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一个令人目瞪口呆的颠覆性假设:在弱相互作用
中,宇称并不守恒!最权威的美国《物理评论》杂志发表了他们的论文。在论文中,他们还
提出了用新的实验来检验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的方案。他们的好朋友、杰出的华裔女
物理学家吴健雄“拔刀相助”,带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做了这项轰动世界的实验,用大量的
实验数据证明,杨振宁他们的科学构想是正确的。
1957 年 1 月 15 日,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举行了一次史无前例的记者招待会,向全世界
宣布:“宇称守恒定律”这个物理学的基本定律在弱相互作用中被推翻了!“宇称不守恒”的
新闻使物理学界一片沸腾,人们评价道:“这是战后整个物理学界最令人惊奇而激动的事”,
“是科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有科学家比喻说:过去几十年,全世界的原子物理学家们捧
着“宇称守恒定律”向宇宙奥秘之门冲击,结果一次次都失败了,现在才恍然大悟,那不过
是画在墙上的一扇假门。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则兴奋地说:终于找到了走出黑屋子的门!
1957 年 12 月 10 日,瑞典皇家科学院音乐大厅张灯结彩,杨振宁与李政道一起登上了
诺贝尔领奖台。一项科学工作,在发表的第二年就获得诺贝尔奖,这是第一次。
这也是中国人第一次登上诺贝尔领奖台,全世界的炎黄子孙无不为自己的同胞在世界科
学殿堂上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到骄傲!
获奖后的杨振宁没有停止自己的脚步。1966 年,43 岁的他受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
邀请,担任爱因斯坦物理学讲座教授,并出任该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在石溪,他开展了
统计力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提出了“杨—巴克斯特方程”。这是一个在许多研究中“最
终非用不可”的方程,受到了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的密切关注,如今已成为最热门的研究题目。
世界公认:“杨—密耳斯规范场”、“宇称不守恒”与“杨—巴克斯特方程”,是杨振宁的
工作中达到世纪水准的三项成就。
除诺贝尔奖之外,杨振宁还在 1980 年获 Rumford 奖,1 986 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1993
年获美利坚哲学学会颁发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1 994 年获费城富兰克林学院颁发的鲍
威尔科学成就奖。
创立于 1743 年的美利坚哲学学会是一个声誉卓著的国际学术组织,其 700 名成员中,
仅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就有 100 名。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代表该学会的最高荣誉。这个学会
的执行官说,授予杨振宁以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是因为“杨振宁教授是自爱因斯坦和狄
拉克之后 20 世纪物理学出类拔萃的设计师”,他和李政道的合作及与密耳斯的合作取得的成
就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事件”,是“对物理学影响深远和奠基性的贡献”。
费城富兰克林学院是美国最具权威的学术研究机构之一。这个学院颁给杨振宁的鲍威尔
科学成就奖,是美国奖金额最高的科学奖(25 万美金)。杨振宁是获此项殊荣的第一位物理
学家。该学院的文告称赞杨振宁的研究工作“对 20 世纪下半叶基础科学研究的广大领域产
生了巨大的影响”,“给人类对宇宙基本作用力和自然规律提供了理解”,说“杨—密耳斯规
范场”理论“已经排列在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工作之行列,并必将对未来几代有类
似的影响”。就是说,科学界已经把杨振宁的这一贡献和物理学历史上最伟大的几位科学家
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贡献相提并论,等量齐观。
为表彰杨振宁的杰出贡献,中国有关方面也报请国际机构批准,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
文台发现的一颗编号 3421 的小行星命名为“杨振宁星”。同时,中国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
员会请他担任委员;香港中文大学聘请他担任客座教授;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
术大学、中山大学等著名院校也聘请他担任名誉教授。
杨振宁对中国有深厚的感情,他于 1971 年夏天访问中国,是美籍华人学者访问新中国
的第一人。这次访问,叩开了中美之间关闭了二十多年的科学大门。在中美建交的过程中,
他作为全美华人协会主席,参加发起了“全美华人促进美中邦交正常化委员会”,以赤子之
心努力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铺路架桥。他深知科学技术、教育是强国之本,
因此经常就科学技术、教育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以及人才培养、科技体制等问题发
表自己的独到建议。他几乎每年都要去中国,发表演讲,介绍自己的读书、教学、研究经验。
他对中国青年一代寄予厚望,希望他们放开眼界,博学多才,融合中西,培养自己的风格,
发挥自己的特长,做有价值的工作,为祖国的发展作出实在的贡献。他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
分校发起组织 CEEC(与中国学术交流会),资助中国学者去进修;还倡议成立了多个学术
研究机构,促成了香港实业家刘永龄先生设立“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吴健雄物理奖”、
“陈省身数学奖”。他对中国的前途充满信心,为中国的繁荣昌盛尽心竭力,其思想言行已
远远超越了一个物理学家之所为。
“中国人在国际科学坛上有建立不朽之功绩者,乃自杨振宁始。”继杨振宁李政道之后、
在 1976 年也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丁肇中曾经如是说。在杨振宁之前,包括知识界在内,为
数不少的中国人缺乏自信心,觉得中国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科学上、技术上不行,以为诺
贝尔之类的奖项与中国人根本无缘。是杨振宁用自己的一系列成就打掉了国人们的自卑感,
使他们从心理上战胜了自己,敢同西方人一争短长了。
所以,他说:“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
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一个中国男儿,杨振宁不但是中国人的骄傲,更是中国人的楷模。
杨振宁先生对于这次电话采访非常配合,采访之后他又用挂号信给我寄来了两样东西:
一是他亲自用打字机打的个人简历,再就是一张 5 寸的彩色标准像——照片上,杨先生炯炯
有神的目光给人的印象特别难忘。
20 世纪的最后一个春天,我们的《世界华人名人录》杂志问世。在创刊号上,我以《20
世纪物理学出类拔萃的设计师》为题发出了上面这篇介绍杨振宁先生的文章。为了引起读者
注意,我从文中抽取了两句话作为阅读提示:
世界公认:杨振宁教授的最大贡献是杨—密耳斯规范场理论“给人类对宇宙基
本作用力和自然规律提供了理解”。
杨振宁自己认为:他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
的心理”。
排版编辑明白我的用意,特意在排版时将一张“杨振宁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的黑白照
片做成通栏,又把这两句话用鲜亮的颜色叠印在了照片上,看上去非常醒目。
就在杨先生收到这期杂志后,我们又通了一次话。电话中,杨先生不但肯定了我们的介
绍文章,还与我聊起了那首《中国男儿》的歌。我问:这么多年了,您还会唱这首歌吗?他
说,会唱!要将只手撑天空,一夫振臂万夫雄,已经入脑,一辈子不会忘。
一辈子不会忘,确实一辈子不会忘。虽然远隔重洋,我仍然听得出这位“中国男儿”声
音里的激动。
2000 年 2 月
【补记】2003 年,81 岁的杨振宁回到中国,定居北京。2015 年 4 月 1 日,他正式放弃
美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并于 2017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至此,他终于成为名副其
实的“中国男儿”。
2018 年 1 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