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29|回复: 0

马海涛:《纪念我的生日/你能听到世界吗?》海涛2025.9.17

[复制链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5-9-18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分析物质存在方式上,我们人类经历了由在外到内在的探索过程。开始以感官判定,就是视觉、触觉两种共同一致才认为存在实证,排斥了听觉。这就有了古老中国寓言“盲人摸象”,调侃仅有触觉没有视觉局限,并认为眼见为实,耳听为虚。那时,人类并不知道视觉受到光谱频率的局限,乃至并不了解红外线紫外线这低频和高频光谱人类是看不见的,而现实存在。
         即使是耳听为实,人类也受到听觉频率宽度的局限,低频和高频频谱段我们是听不到的。
         三棱镜物理实验将物理光学推向了光谱频率,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光的折射实验揭开了光的本质,光的波粒二象性猜想存在。仅将光的夹缝实验停留在“波粒二象性”的解释。随着光学仪器发明,不但推动了化学进步,也带动了物理学的进步——分子的存在。正是这种进步不但让人们知道借助于更精密的光学仪器让人类视觉看到极致,也通过物理电磁实验室,把物质细分到原子、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人们再回头分析波粒二象性的夹缝实验,恍然明白原来光子基本粒子的存在:以量子表述基本粒子作为分析计算的基本单位,更便于将物理学带到从理论到更微观世界。
        量子物理理论存在测不定和相互纠缠特性,用了一百多年的争论代表根本哈根派的爱因斯坦与海德堡派的波尔,在几年前诺贝尔奖授予贝尔不等式不成立的不同实验共同结果的几位科学家,才最终定论,海德堡派胜出,继而公认物质存在的方式就是在微观上是以振动频率波的方式存在。波函数塌缩不能将观察者抹去,既由观不观察决定薛定谔的思想实验叠加态最后确定状态。
         在宏观世界,我们在2015年终于探测“听到”了两个大质量星体运动碰撞带来的时空弯曲频率扩散的引力波。在微观世界,克劳泽、阿斯佩和塞林格团队通过日益精密的实验装置,逐步验证了贝尔不等式的系统性违背。2022年获诺贝尔物理奖,实验最终以超过5个标准差的确信度,关闭了局域隐变量理论的所有潜在漏洞,证明了量子力学的完备性。
         既然人类宏观是物质的肉体的,那么从微观上人类是粒子的,是频率的。
        以我自己和朋友为例,为什么很多年来我怕吵,一到人多嘈杂的地方头就晕六特别烦躁?为什么北京中直机关我的一位大哥练了多年的静功,他告诉我说每当夜深人静打坐入定后,他居然能“听”到玻璃窗外飞虫爬玻璃的声音,“听”到家花盆里的植物枝节生长的声音?
         有些人把我们这种人称作“高灵魂、高属灵”人物,实则虚之。只是在漫长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与爱好思考本能,终于在年过四十后,无意触摸到了世界的本质。也许,在由设计者设计我们这种量子意识中,加进了叠加代码,在寻找到了精神信仰后终于启动了设计逻辑代码,彻悟。
        贝多芬从德国波恩移居维也纳共35年直至病逝,他的墓葬也在维也纳。在值得纪念的贝多芬生活遗迹中,有一处是著名的“贝多芬小路”,这条小道之所以著名,不仅是因为贝多芬常在这里散步,他的第六交响曲就是在这里产生灵感并构思的。“贝多芬小路”位于维也纳郊外的海利根(Heiligen)斯泰特小镇,他生命最后的14年是在这里度过的,且受梅毒侵蚀脑神经致使双耳逐渐失聪和失明。
       1808年贝多芬再次在这里赁屋隐居,写下了他的第六号交响曲,也称为《田园交响曲》。
      《F大调第六交响曲》与贝多芬著名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作于同时,但内容却大不一样。贝多芬天生爱好自然,曾花尽大半时间踏遍郊野。他经常离开维也纳,为的是到偏远的乡村工作。他在1808年夏天的书信中说:“我在灌木、大树、草坪和岩石间行走的时候,是多么快乐啊!因为树丛、花草和岩石,都能给人以共鸣。”
      《田园交响曲》就是根据贝多芬在海利根斯塔特的体验写成的。
        贝多芬说:“你们会问,我的乐思从哪里来?我可说不准:反正是不请自来,直接或间接的。我几乎伸手就抓住它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在树林里、在漫步时、在夜阑人静时、在天方破晓时,应情应景而生,在诗人心中化成语言,在我心中则化为乐音,发响、咆哮、波浪涌起,直到最后具体化作一个个音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9-19 17: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