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5324|回复: 15

带爸爸妈妈回家

[复制链接]
扎根树 发表于 2012-12-28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扎根树 于 2012-12-29 23:20 编辑

                                       带爸爸妈妈回家  (1)
                                                           
        秋末夜晚,公社露天放映电影《欢腾的小凉河》,跌宕起伏的剧情,早把割地的疲惫冲得烟消云散,当影片中的九队队长徐振才把自己提出的“富了又富”的口号从门上扯下撕得粉碎,转变了思想,两个生产队并肩奋战在开河工地上,小凉河欢腾了!演到这里屏幕出现“完”字,大家意犹未尽,电影结束了。
    披着皎洁的月色,回到青年点已是9点多了。青年们有的在院里洗脚,有的在屋里搓背,都赶快洗洗后,在各自炕上躺下,鼾声已隐约响起,有的青年还在小声说话。这时女点长郝莹敲门,找李指导员和点长张德单,说5队女青年孙秀丽还没回来。这么晚青年未归,这种事点里还从没有发生过。尤其是小孙平时对自己要求很严,一向表现很好,去年还被评为县模范知识青年,怎么会不吱声就夜不归宿呢,是不是出什么事了?男青年也都起来了,大伙商量着找人的办法。
    到孙秀丽所在5队了解情况的人回来说,她在全县治理盐碱地水利工地会战中,与永胜公社何家炉屯的一个当地女青年,在劳动中结下了很深的友谊,两人吃在一起,劳动中结对装车拉土,互相帮助,互相鼓劲,被誉为青年突击队里的一对好姐妹。
    指导员分析说:小孙没有别的地方去,到她这个好朋友家去的可能性最大。何家炉屯是个小屯子,离大队远没有电话,只能派人去一下。大家七嘴八舌地说:何家炉屯离这儿有13、14公里远,这么晚了骑马去能快些。点长说到5队去借两匹马,小会和王龙学自报奋勇地要求去。指导员和点长再三嘱咐他俩路上注意安全,有什么情况赶紧回来说明。他俩点头称是后,推门疾步消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色里。
    点里大家还在议论着,并无睡意。
    再说小会他俩来到5队队部,跟正在马厩里提着马灯的马倌五保户老李头,刚提借马的事,就被这个叫真的倔老头一口回绝,还说马休息不好会掉膘,明天还要拉地,到别队去借吧,说完老李头转身就往出走。小会恳求说借马是为了去找小孙,她这么晚没回来青年点大伙着急呀,还等着我俩回去报信呢。好马不借我们,院里那两匹退役的老马也行。倔老头猛地抬起头认真地看着小会问:你说的小孙可是我们5队的孙秀丽?小会点头说正是。老李头着急地说,这么晚了,小孙姑娘咋还没回来呢?小孙姑娘,人没的说,热心肠,干活不怕吃苦挨累,还经常帮我洗衣缝被择菜做饭,昨天晌午趁上工前,还帮我把窗户糊上了,糊窗户的报纸什么眼霜去细纹好非常好which is good晒后颈椎病睡什么枕头好比较怎么增高口碑补水面膜推荐不错怎样消除眼袋口碑冬天润唇口碑孕妇防辐射服哪种好眼霜去痘痘的最快方法眼膜怎么样还是她从青年点拿来的呢。小会见有门,就赶紧过去解那两匹退役老马的缰绳。老李头呵住小会说,那可不中,小会尴尬地愣住了。只见老李头转过身,快步走到5队仅有的两匹枣红大洋马跟前,解下缰绳,递给小会和王龙学,拍拍马脖子,说这两匹马快,快去吧。他俩牵着马刚要走,又被老李头叫住,只见他从仓房拿出两条麻袋递给他俩说:天黑加小心别摔下来,垫在马背上小心铲了屁股。
    小会他俩出了5队大院,骑上马过1队,就上了通往县城的公路。往南10公里左拐下小路3公里,就是何家炉屯。此时的公路上,黑得伸手不见五指,连一辆过往的车也没有,格外寂静,只有疾驰的马蹄声和偶尔从远处村落里传来一两声犬吠。他俩大声地互相提醒着,偶尔被公路两旁垂下的树枝刮到脸,碰到头。上了山岗,正准备策马加速下山,就看见公路中间有一若隐若现的很小的红色光亮,他俩赶紧放慢速度往道边靠,走到跟前一看,原来是马车上老板子在抽烟。幸好看到烟头亮光及时避让,否则真是很危险。该左拐下路了,小会骑马走在前面,绕过沼泽,穿过一片树林,前面不远一片暗暗的小屯,在繁星下已隐隐可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扎根树 发表于 2012-12-29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扎根树 于 2012-12-29 18:43 编辑

                   带爸爸妈妈回家    (2)


    到了何家炉屯,他俩刚跨下马,腿都有些不听使唤。马昂起头打着响鼻,张大的鼻孔喷出一团团粗气,马背上一层热汗。
    屯西头第一家后窗户透着光亮,他俩赶紧牵马过去,还没等靠近院子,一条狗已经在篱笆里上窜下跳地狂叫着,引得屯子里的狗此起彼伏地回应着。小会隔着篱笆向房主人客气地问路。可屋里的灯马上熄灭,里面的低低说话声也停止了。打听到第三家,才有男主人出来说话,问明情况后,叹了口气说,屯东头那孤零零的两间房就是,可怜呐,说完就吱扭一声关上了大门。这屯子好像发生过什么事情,人们对陌生人都很警觉,王龙学说着和小会疾步向屯东头走去。
    到了屯子最东头,有座齐胸高土墙小院,里面两间房还亮着灯,这应该就是要找的地方了。小会走到院子大门,隔着门刚招呼一声孙秀丽,很快屋门就打开了一条缝,孙秀丽问是谁。一听是小会他们,她快步过来把大门打开,看见小会他俩牵着马立刻就明白了,连声感谢。这时屋里走出个姑娘,招呼大家进屋,小会笑呵呵跟那姑娘说你回屋吧,我们是点上的青年,一会儿就走。小孙说我还得在这住两三天,回去替我向指导员和点长请假。
    小会他俩很快回来了,先到5队还马,谢过李大爷,回到青年点,把小孙情况向指导员和点长作了汇报,大家悬着的心才算放下。
    原来小孙在工地上是请过假的,她是请公社负责武装部同时也负责知青工作的李干事,顺便到点里或打电话到青年点隔壁大队部向指导员和点长代请假。不巧,李干事下午接到通知,紧急赶往杏丰村处理人口失踪事件,耽误了捎信。
    早饭后我和老青年张亮、兰广学从点里库房抬出一麻袋小麦装到刘指导员扶着的手推车上,准备一起去1队磨面粉。我和小兰推车刚出青年点大门,碰到一脸倦态已经三天没回点,刚要进院有些无精打采的孙秀丽,小孙赶紧跟指导员和大伙打招呼。张亮说你回来了,那天晚上都9点多了,大伙都不知道你干啥去了,这个找呀,比寻找农民真理还难。小会和王龙学骑马找你回来,你说咋地啦,他俩让马给铲破了大腿里子,第二天差点下不来炕!小孙有些不好意思地连连感谢大家的关心。听说要去磨面,便帮着推车,也要跟去为点里磨面。
    到了1队大院,就看到磨面机房门口外土墙根,靠着三个高矮不等装麦子的破旧还有一个打着圆补丁的面袋子,上面写有1队李文福、1队刘玉山、1队张金海字样,看来已经有三个社员在排队等着磨面。1队李文福,老李我认识,年前到过他家,老伴身体不好,所以家境愈加贫困。屋地除两个大酸菜缸是资产,没有别的。如硬要找来有些价值的东西,也就是缸中的酸菜了。贫瘠的盐碱地,象座大山岁岁年年压在男人们的脊背上,改良盐碱地是这里祖祖辈辈摆脱贫穷的希望。
    进到机房看电工正低头忙着,指导员跟电工说明来意,电工说点上青年昨天跟我说了今天要来磨面。排队的社员看青年点来磨面,对青年点都非常谦让,有的说让青年点先磨面吧,我们都是队里的家近,什么时候磨都行,就都扛着面袋子回去了。机房里有四组2米高的分不同筛眼的磨面机,麦子要一一磨过才是面粉,速度很慢,一小麻袋120斤麦子,磨完要2个多小时。用这种磨面机磨麦子,出粉率能达到60%,拿来的麦子能磨出70多斤面粉,是青年点一个月的订量。
    机器哐啷哐啷有节奏地运转着,趁闲我和孙秀丽走出机房,来到撒满阳光的院子里。当问起她3天没回点的缘由,孙姐悲凉地娓娓讲起:
    一个半月前县水利工地开工当天,永胜公社各大队陆续来了一些男社员,只来一位女社员,她是家住何家炉屯的18岁女青年彭丽农,一个朴素短发媚气的漂亮姑娘,脖子上系条白毛巾,抗着一把长杆铁锹,虽说是社员其实更象个女学生。别人说话她会表情认真地注视着,在那帮臭小子胡说乱逗的热闹工地,她并不多言,这一点很象小孙。因此,在女社员不多的工地上,她俩很快就熟识并成了很投缘的好朋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扎根树 发表于 2012-12-29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扎根树 于 2013-5-7 17:06 编辑

                             带爸爸妈妈回家     (3)  


       她俩在工地上结对装土拉车,都抢脏活累活干。抬土篮子,都挣着往自己这边拽,以减轻对方的重量。午休她俩互相借书看,小孙带来《牛氓》,小彭拿来《红岩》。第五天小彭还带来妈妈亲手给小孙做的一副新蓝咔叽布面、白棉布里子的棉手闷子。后来小彭妈妈肺心病重无钱医,小孙还拿来19元钱给小彭,小彭高兴的急忙接过钱也只说是暂借。小孙家也不富裕,这也是她在青年点的全部资金。
    几天后的一个上午,小孙想去看望小彭妈妈的病情。她俩去求工地手扶拖拉机手李大哥,李师傅到也好说话,绕道把她俩捎到了何家炉屯。
    眼前的小彭家,不大的院子里有两间平顶土房,窗户擦的干干净净,门旁挂着一串红辣椒,窗前墙根靠着两个母鸡下蛋用的草窝,里边有只黑色母鸡趴在窝里,歪着头眼睛一眨一眨地注视着跟前陌生人的一举一动。再往前是个不大的猪食槽子,房山靠着两三捆旧架条。
    进到屋里,炕上小彭妈妈虚弱地靠在被垛上,炕里边有个装着半瓶水的罐头瓶,显然这是喝水的“茶缸”了。小彭告诉妈妈说小孙来看你来了,看到小孙来,彭妈妈非常高兴,但已无力表现出来,想挣扎着坐起来。小孙赶紧上前扶住彭妈妈,彭妈妈虚弱地说,谢谢秀丽呀,你拿来的钱真是雪中送炭啊,等一有钱就马上还你啊。听口音彭妈妈是南方人,小孙赶紧说,别放在心上,养好病比什么都要紧。阿姨您是南方人啊?彭妈妈说,过来十多年了,也算北方人了。彭妈妈接着说,说起这病,以前,冬天在队里干活,感冒咳嗽也得去呀。久而久之,越来越重。这哮喘病,常上不来气,晚上都得靠着睡,不敢躺下。彭妈妈接着说,丽农回家老叨咕起你,说你好,老照顾她,象亲姐姐,她就愿意跟你在一起。说到这,小彭妈叹了口气说,要真能跟你总在一起就好了,我也就放心了。小孙说我们现在天天在一起,比亲姐俩还亲,丽农可聪明董事了,我真想让她作我亲妹妹。彭妈妈虚弱地闭上眼睛,喘息着。小孙董事地不再说什么,站起来走到地中间,看着房间里的摆设。地中间是台上海产蝴蝶牌缝纫机,北炕上有两只落在一起旧的大皮箱,上面有盏煤油灯和一本用药瓶压着翻开书页的物理书,书页上有“第五章动量守恒”字样,傍边有一只钢笔和写有演算题的练习本,靠墙是暗红色带彩色玻璃的大立柜,柜侧面贴着一幅老旧的群牛图油画。这些东西,小孙在别的农民家没有见过。就到堂屋问在锅台忙活的小彭。你家不像本地人啊,你爸爸呢?小彭愣了一下,又马上低头小声说下地干活去了。小孙看出小彭好像有什么不好说的,也就不再问了。
    在小彭家吃过午饭,告别了彭妈妈,就和小彭一起走回工地。小孙总感觉小彭和本地农村姑娘有些不一样。
    由于大家都憋着劲,要为改变家乡面貌多出力。因此,社员都赛着劲挖方,撵着趟拉车,劳动热情十分高涨,加上领导指挥得法,工程进展一天一个样,马上就到砌筑水闸和堤坝阶段。筑堤砌闸要用石料,需到很远的石岗山去放炮炸石。工地领导组建炸石爆破小组已经有些天了,由于工地男工们没有人会放炮,组织爆破组的事一筹莫展。她俩就自告奋勇地找到工地领导要求去石岗山放炮炸石。工地指挥程工长一看是俩女的,听都不听她俩说啥,脑袋就摇得象拨浪鼓,声音洪亮地说:你俩为工地的进度着急,不怕危险,出发点是好的,也是应该好好赞扬的。工地眼下还没有找到炸石的师傅,谁带你俩?钢钎打眼那可不比摆弄绣花针。再说哪有小姑娘放炮的,蹦坏了上那儿找婆家去。一点商量余地都没有,任她俩磨破嘴皮。但严峻的现实是:石料如再运不上来,工地就得停工待料。炸药等物资都已齐备,就缺熟练的爆破师傅,眼下四处联系未果。这很让工地领导头疼,已成了解决不了的难题。
    小孙眼看上石岗山无望,就强调说自己曾在电站工地干活半年,跟师傅打眼放炮炸过冻土层,熟悉爆破规程;小彭也说自己修路时也扶过钎抡过锤。小孙和小彭这么一说,到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几句话,引起程工长的注意,表情也认真起来,因为工地正急需这样的技术人员,如小孙真会放炮,让她带十几个男工采石,不就避免了停工,解了燃眉之急吗!程工长详细问明情况后,心里还是没底,但又没有别的好办法,于是硬着头皮决定,明早亲自带她俩并挑选男力工先上山试试看,如小孙爆破技术不行,就只能让工地停工再作打算。
    程工长马上召开工地负责人碰头会,会上其他负责人不赞成他们上山炸石,程工长力排众议坚持上山,碰头会不欢而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扎根树 发表于 2012-12-29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扎根树 于 2013-1-9 21:51 编辑

                  带爸爸妈妈回家        (4)

   
      个别领导背后竟说:一个姑娘家家的,领群一窍不通的社员搞炸石,不死人就不错!甚至有领导马上找到县农牧局局长,汇报程工长刚愎自用,不尊重老同志意见,擅自让小丫头片子上山放炮瞎胡闹的“罪行”。
      程工长顶着压力和非议,坚持既定计划。因为他心中装着水利工地和期盼着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的一双双无助的眼神,并不是个人的得与失。小孙她们也不在意别人的冷嘲热讽,一心作好自己的工作。为了作好上山前的准备,小孙向程工长建议马上整理和制作一些必要的专用工具。
      第二天一早,工地指挥部门前,围拢了好些人。一台崭新的解放牌大卡车徐徐开动,两侧草绿色大厢板上贴有“坚决治理盐碱地,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醒目大字。车厢前面站着小孙、小彭以及挑选出来的十几名青年男工个个精神抖擞,兴奋地不断向车下工友挥手,车厢后面堆着爆破物资器材,副驾驶位置坐着眉头紧锁一言不发的程工长。
       95马力的大解放,在柏油路上以80迈速度向石岗山方向疾驶。公路两旁杨树上一团团泛黄的叶子,在小孙他们头上飞快地向后退着,发出唰唰的响声,蜿蜒的公路上随即飞舞起一些枯叶碎草。
      到了石岗山脚下,大家小心翼翼地从车上搬下一箱炸药,再卸下钢钎大锤、铁筐、撬扛等物资工具。大家又抢着抗起这些物资工具,一个跟着一个地,在程工长带领下开始上山。
      从山下沿毛道翻过两道山梁就到了采石点。石山上沟壑纵横,怪石陡峭嶙峋。幽泉棋布, 溪流绕石。其间树木杂草丛生,杜鹃“布谷布谷”凄婉之声不绝于耳。
      大家气喘吁吁地爬了半个多小时山路到了采石点。先开了简短的安全教育会,按程工长的话说也是战前动员会。会上程工长明确小孙负责放炮及炸药物资的管理,小彭负责安全警戒及工具管理发放。男工们主要负责打眼,石料搬运。程工长接着讲:今天主要是先打一眼放一炮,争取成功。如不行,就只有赶紧撤回再说。讲完让小孙给大家讲讲炸石要求。小孙站起来环顾石山四周后说:第一,放炮前大家一定撤离炮眼400米以上。讲到这里,怕社员不清楚400米有多远,就指着前面说,400米大致相当于从我们这到那个大石砬子那么远;第二,放炮前彭丽农同志吹高音警戒哨,摇红旗,大家必须马上撤离。炮响碎石落完以后,小彭吹低音解除警戒哨,红旗不摇,解除警戒。请小彭同志做下示范。小彭严肃地站起来,把挂在脖子上的白色哨子吹响,并摇动红旗,哨音高亢尖厉,在远山回荡,惊起一些不知名的飞鸟。解除警戒小彭也同样做了示范。小孙接着讲:第三,点燃导火索后,燃速约每秒钟1厘米,同志们以每秒5米的速度撤离400米,大家算一下导火索最少要多长?小彭马上解出答案说:80厘米长。小孙说:很对。大家记住,等我撤离的时候,离响炮就只有两分钟左右……。
      上午9点多钟,他们在一块有一间房大小的大石上,选好打眼位置。小彭扶钎,小孙拿过12磅八棱大锤,给大伙作打眼示范。只见小孙抡起大锤在空中画了个圆,“咚”的一声,准确砸中钢钎头,钢钎蹦了一下,钎尖下立时崩出些碎渣,小彭也随即把钢钎转了一下。几锤下来,已砸出了圆圆的浅坑。
      钢钎要扶正,不要握的太紧,抡锤要有节奏,看准,悠起重砸,小彭边讲着边让旁边的男工轮流上阵实习。一会儿大伙也都叮叮当当打得象摸象样了,尽管力道尚欠火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扎根树 发表于 2012-12-29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扎根树 于 2013-1-9 21:53 编辑

                                   带爸爸妈妈回家    (5)


        到下午2点钟,炮眼已达预定的80厘米深度,小孙用铁钎制成的挖勺把炮眼中的石渣掏净,然后从每箱24包每包0.5公斤炸药的纸箱中,拿出四棱柱型的1包炸药握在左手, 包装纸是在两层原纸中间涂上沥青制成的防潮纸,炸药比重较大,显得很重。小孙用竹签轻轻戳开防潮纸,往洞里填进黄色炸药,小孙仔细计算用药量后,一共填入三包炸药,然后用木棍轻轻捣实。在药面上用竹签轻轻戳出一指深小洞,把一米多长的导火索插上火雷管埋进小洞中,用黄泥封好。这时小孙让程工长和大伙马上撤离躲避,同时示意站在高处的小彭吹警戒哨子摇旗警示附近人员躲炮。等小彭也躲好后,小孙猛吸两口香烟,转身用锋利的电工刀,把洞外导火索头上的防潮皮削掉,露出黑色火药芯,用香烟点燃药芯后,导火索“呲呲”地冒着火花,小孙扔下香烟起身快速跑向远处大石后面。两分多钟后,“轰隆”一声巨响,震得树林簌簌落下些枯枝残叶,采石场腾起高高的烟尘,碎石乱飞,浓烈的火药味弥漫开来。等碎石“劈劈啪啪”地都落下后,小彭解除警戒哨响起,哦——,大伙突然欢呼着从周围的隐蔽处跑出,跳着叫着,我们成功喽!程工长也顾不得石山的陡峭崎岖了,连攀带爬地跑到爆炸点,透过还未散尽的烟尘,看到刚才还是房间大的巨石,现在已经变成一大堆大大小小合格的石块,程工长用手抚摸着石块,激动得对拥抱在一起的小孙小彭以及欢庆着的男工们连声说:炸得好,炸得好,给你们立一大功,程工长眼里闪动着泪光冲大家憨笑着,又赶紧扭头擦了一下泪花。
    炸石成功后,工程牵头单位——县农牧局武威局长,亲自带人到工地,慰问女炮王小孙、安全员小彭以及程工长和石岗山上的男工。对小孙小彭急工地之所急,主动请战炸石艰巨任务的奉献精神,给予高度评价。表扬小孙技艺精湛,胆大心细;表扬小彭警戒得力,勤恳奉献;表扬程工长敢于用人,保证了工期。
    第二天上午采石基本走向正轨,小孙放炮,小彭安全警戒,她俩还负责中午做菜。男工分成5组同时打眼,“叮当、叮当”,此起彼伏的锤击声,在艳阳秋日的空旷山谷中回响。
    她俩在离采石场100多米的山坡后,选择了一个小采石点作为“食堂”,这是采石后留下的三面石壁有排球场大的平地,选择这里主要是因为旁边有个澡盆大的泉眼,可作水源,清澈泉水日夜不停涌出,涓涓流下山坡。在男工帮助下,把大锅架在三块大石上,洗切白菜、土豆。用拾来干树枝烧火,火舌舔着锅底升起直直炊烟,山背5里可见,亘古苍凉的深山中,突然现出些灵气来。
    有时干树枝不够,她俩就到附近去割已干枯的蒿草。一次小孙看到一个土包上蒿草比别的地方又高又粗,暗红的蒿杆烟色的枝叶,就上去割,还笑着问小彭,这不是坟包吧?小彭一看就说你下来,我来割,小孙一听马上明白了,吓得噔噔跑下来,小彭上去一会儿割了一大捆蒿草。她俩背着蒿草往回走,小孙发现附近草丛里有几个搭在蒿杆上,有茶杯口大的白色的蜂巢,就问小彭,这里面的蜜蜂到晚上会回来吗?小彭说蜜蜂冬天靠蜂蜜过冬,她看了看蜂巢,里面很干净,说明蜜蜂不在这里过冬,就说蜜蜂寿命短,易死亡。因此,它们可能都已死亡了或到别处过冬了。它们还是世界上的优秀建筑师呢,你看蜂巢都是六角形的,你知道为什么吗?小孙摇头说不清楚。小彭接着说,因为六角形设计是最省材料、空间最宽敞的设计了。圆形、八角形会出现无法利用的空间,浪费了材料。如果是三角形或四角形,同样材料造出的蜂房面积会减小。小孙百思不得其解地摇摇头说,蜜蜂小脑袋瓜里,是怎么想出这么奇妙的设计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扎根树 发表于 2012-12-29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扎根树 于 2012-12-31 20:19 编辑

             带爸爸妈妈回家      (6)
   
   开饭——喽,开饭——喽,小彭站在一块大石上,两手作喇叭样向男工喊着。过了一会儿,程工长领男工们沿山坡小路下来,大家用泉水洗脸洗手洗筷涮盆,这里马上喧闹起来。小彭拿勺给每人盆里打着热气腾腾的白菜炖土豆,小孙给每人分带来的馒头和卜榴稞咸菜。男工们打完菜饭就说笑着各自找地方吃饭去了。小孙小彭也开始吃饭,小孙胃不好,馒头是凉的,就有点犯愁。小彭走到一棵树前,折了两根枝条,把小孙的馒头往树条上一插,拿到锅底的余火上慢慢转动烤着,一会儿两个烤得微微发黄的香喷喷的烤馒头就呈现在小孙面前。
    边吃边聊,小孙说蜂巢六角形是最好的设计,你怎么知道的?小彭说是爸爸讲的。小孙又问你爸爸也是南方人吗?小彭点头说是。小孙喝了口汤接着说,那你是在哪儿出生的?小彭说自己出生在杭州,一岁时来到这里。小孙又问那你家怎么从杭州到黑龙江省来呢?小彭陷入沉思,过了一会儿,小彭讲起了一段往事:
    1961年,杭州某钢厂技术处重视科学技术、尊重人才的年轻主任曾庆理同志,被长时间架空后靠边站。爸爸失去了支持,被那些靠耍嘴拉山头搞帮派的人,硬扣上 “不愿意和群众同甘共苦、喜欢计较个人名利的危险倾向”莫须有罪名赶去下放。那时,爸爸和由他领导的技术团队,已攻克和正在日以继夜地攻关国家急需特种钢项目,包括高碳铬轴承钢、渗碳轴承钢、16Mn系列钢材。1960年4月15日,用新中国刚研制成功16Mn钢建造的“东风”万吨轮下水,被扬眉吐气的国人称作“争气轮”。
    接到下放黑龙江省农村的通知后,爸爸无比痛惜和无奈地放下了手中大量需要计算分析的数据,难舍难分地告别了项目组技术人员。来到1号轧机旁,看到紧张忙碌的工人正熟练的操控轧机,红彤彤的钢材顺利通过轧辊,爸爸会心地笑了。又来到高炉前,看着刚出炉钢花四溅的钢水,窗外擎天柱般的烟囱。不禁想起了四年前,会战建高炉,吃住在现场的日日夜夜,真是百感交集不忍一别。
    只有爸爸一个男孩的奶奶偷偷的抹眼泪,爷爷整天一言不发。上火车的那天,爷爷早早起来,呆呆的看着窗外一动不动。爸妈动身告别了老人走出屋去,已多日卧床的奶奶,突然硬生生下地踉跄地走了几步扶住门框,爸爸又赶紧转回来,奶奶慈祥的脸上出奇的平静,为爸爸拽了下衣角说:孩子你到天边上去了,好好劳动,不要惦记父母,你小时被别人欺负,爸妈可以保护你,现在爸妈好没用啊。说完扭过头去,一向刚强的爸爸,突然转过身提起皮箱昂起头往外走,任泪水流淌,任风吹乱头发。
    1961年6月爸爸与同厂12名同志一起被下放到农村务农。我家来到了何家炉村,那年爸爸31岁、妈妈27岁带着不到1周岁的我。
    爸爸是1952年派往苏联列宁格勒市,加里宁工学院物理冶金系的留学生,当时选拔非常严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扎根树 发表于 2012-12-29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扎根树 于 2013-1-2 18:13 编辑

                            带爸爸妈妈回家     (7)   
        

       1952年8月6日,穿着发放的中山装,提着发放的手提箱,从满洲里市坐上了赴苏联的火车,经过6天7夜到达莫斯科。莫斯科通往列宁格勒的铁路是笔直的,列宁格勒市坐落在波罗的海芬兰湾东岸,靠近北极圈,是由众多海岛组成的美丽城市,夏季有几天整夜都是白昼,称为“白夜”,因此铁路边看到的既使最老旧的房舍也挂着遮光窗帘。
      留学生学习都非常刻苦。一年后,差不多有十分之一的同学患有头疼、神经衰弱、肠胃不适、关节炎和心脏病等各类疾病。原因是中国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有的一天学习超过14个小时,缺少睡眠,锻炼也少。
      由于爸爸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受到苏联学校老师和同学们广泛赞誉,因此也受到苏联女同学喜欢。
      刚到苏联读大一、大二年级时,最感吃力的功课并不是数理化。由于语言速记等还不能得心应手,而哲学、联共党史等文科性质的课程,需要记大量的笔记,这使中国留学生往往手忙脚乱也记不全,这是最感困难的时候。
      班里有个非常漂亮的苏联女同学,名叫斯维妲(女性名,光明的意思),表现出了同学间的纯真友谊和热情,每到上哲学等文科大课,她总是提前赶到阶梯大教室,抢先在前排占下两个座位,让爸爸紧挨着她坐,以便随时看她笔记抄写。可是,即使这样也跟不上她飞快笔记的速度。要是老师在黑板板书的笔记,她又会快速先记完自己的笔记,再抢过爸爸的笔记本帮着抄写。有时还要小声解释爸爸听不懂的单词,斯维妲一堂大课下来好紧张忙碌。下课后还帮爸爸补笔记,练习口语,共同完成作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爸爸的语言书写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学习成绩有了飞跃的进步,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爸爸说这要感谢斯维妲,没有她也不会有这么大的进步。渐渐两人产生了感情,斯维妲聪颖善良,出身革命工农家庭,热爱中国,喜欢汉语,通过学习和交流已较熟练地掌握了中文和汉语。
      转眼五年的大学生活,在难忘而又紧张充实的日日夜夜中度过。毕业前夕,这对恋人的感情已发展到了难舍难分的程度,斯维妲家人邀请爸爸到家里作客,实际是要两人作出决定。斯维妲家住在列宁格勒市东北120公里靠近芬兰边境的维堡市。斯维妲的爸爸12年前,参加过列宁格勒保卫战,在伏罗希洛夫元帅指挥下,随西北方面军,英勇地顶住并最后击垮了凶残的德国鬼子长达900天的围困。退役后是市教育局负责人之一,妈妈是一所中学的音乐老师,还有两个哥哥一个妹妹。
      到了维堡市,斯维妲家离已有700年历史的著名钟楼不远。斯维妲的爸爸妈妈早已等候在大门口,热情地欢迎爸爸的到来。两个哥哥和妹妹也“噔噔噔”从楼上跑下来,两个哥哥老远就张开双臂用带有西北口音的问候语问候爸爸:德拉斯维加(你好)!并热情地拥抱,指着身后的妹妹不屑地说:舞契尼咂(中学生)。
      斯维妲的家是个独门独院的石砌二层楼房,楼房后面有个旋转楼梯,直通二楼大厅高大的木制雕花大门。从二楼大厅厚厚石墙上打开的窗向北望去,蓝天下是海鸥、帆影、鱼人和浅浅的海湾。
      中午在二楼大厅壁炉前的方桌上,共进丰盛的盘盘罐罐的俄式大餐,席上尽兴喝了上好的沃特嘎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扎根树 发表于 2012-12-29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扎根树 于 2013-5-13 07:22 编辑

                            带爸爸妈妈回家       (8)

        下午,两人漫步繁盛街头,两旁商店、酒馆林立。维堡街路曲折蜿蜒,穿过巷陌里有些苔藓的石板路,来到维堡集市广场,广场上有一座石砌圆塔。塔建于16世纪,红色的塔顶,塔基圆墙绘有久远时期的壁画。
    两人坐在广场的石椅上,许久没有说话,默默看着塔顶处白色鸽子在金色的夕阳中或翱翔或落在上面择羽。斯维妲低着头,痛苦的轻声问:你必须回国吗?停了一会儿,爸爸坚定的点点头说:我的国家正在大规模建设,急需钢铁人才,我必须回国投入到科研生产建设的洪流中去,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斯维妲眼含泪水,两只冰凉的小手紧紧握住爸爸的手,紧盯着爸爸的眼睛说:我爸爸说他可以通过外交部跟中国大使馆说让你留下来,好吗?爸爸还是摇了摇头。时间好像凝固了,美好的景象一下变得灰暗而无趣。
    远处教堂的钟声在风中消失了很久。天色渐暗,两人起身拉着手,默默地走回去。
    第二天早饭,爸爸毫无食欲地匆匆吃了点牛奶煮粥、黑面包、鱼子酱等俄式早餐。斯维妲的爸爸请他到房间里谈谈,谈话的大意是他的女儿非常爱爸爸,希望爸爸留在苏联,苏联物质条件远好于中国,他若肯留下来,斯维妲的爸爸会帮助安排去很好的部门工作,肯定会有很好的发展。若结婚还会分到一大套住房,小家庭也会很幸福。老人不愿让女儿嫁到遥远的,百业待举的中国去。
    爸爸最后坚定的说,我的国家需要我,条件再苦也会义无反顾报效祖国。最后,老人拍拍爸爸的肩头说,年轻人,你的精神感动了我,好样的。
    三天后,爸爸踏上了回国的旅程。上了火车,爸爸早已泪眼模糊,人虽然在车上,心却仍然留在站台上哭肿了眼睛的斯维妲身旁。望着车窗外掠过的原野,爸爸回忆起与斯维妲在一起的一幕幕情景。刚到苏联,还有些陌生的斯维妲帮助他记笔记,练口语。第二年暑假两人徜徉在碧波荡漾的涅瓦河畔,夕阳下共同扶栏眺望河对岸彼得保罗教堂高耸的钟楼。“阿芙乐尔”号巡洋舰舷梯上撒下斯维妲欢快的笑声,两人还与讲述当年炮打冬宫的大胡子舰长并肩合影。还参观了原是沙皇时代的一个贵族女子学院的斯莫尔尼宫,当时十月革命武装起义指挥部就设在这里。六月青年节上,两人离开了参加青年联欢的喝得醉醺醺的一群芬兰青年,边吃着冰棍边参观了冬宫和夏宫。冬宫华丽,珍藏着许多世界著名油画和艺术品。夏宫是为彼得大帝避暑建造的,以造型各异的喷泉而闻名。明丽的秋阳没有留住两人匆匆的脚步,带上阳伞两人便搭乘远郊车,赶往城北32公里苏芬边界的拉兹里夫湖畔游览,还在湖畔列宁写作《国家与革命》时住过的小草棚前留影,夜晚湖畔的篝火在漆黑的夜里格外明亮。两人在市区广场上列宁铜像前留有默默的誓言,同学聚餐会上斯维妲不爱吃肉食,用肉菜换爸爸的素菜,斯维妲家人的热情和宽厚……。
    爸爸回到国内,中苏交恶,一对恋人断了音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扎根树 发表于 2012-12-29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扎根树 于 2012-12-30 20:24 编辑

                 带爸爸妈妈回家    (9)

   
      爸爸在生产队里,不管刮风下雨,天寒地冻,哪怕就一个人来上工,也保证会是爸爸,并总是挑最苦最脏的活干。冬天手上裂开的口子露出鲜红的肉,脚冻伤了没有钱买药,就用猪肉皮抹抹。夏天生产队到各家淘粪,别人都不靠前,只有爸爸抢着拿起粪舀子,不嫌脏不怕臭地一勺勺地往粪桶里舀,粪汤、蛆虫常常溅到裤脚上。有一天生产队丢了一匹马,爸爸出去找到半夜才找到,第二天照样上工。一次爸爸在队里钉马槽子,有社员不小心碰了爸爸一下,结果钉子崩起扎到了爸爸右眼睛,很快右眼失明。同时也使左眼视力明显下降。爸爸这么拼命干活,也是希望将来能有机会回去,好把学到的知识献给祖国的钢铁事业。既使这样有的社员还说怪话,什么好人不下放,下放没好人等等。1970年5月22号,是我永远也不能忘的日子,这一天爸爸永远离开了妈妈和我。由于春旱,地里等水种地。队里需要把地里那口干涸的大井清淘,井壁土质酥松,裂痕清稀可见,大家你看看我看看他,没有社员愿意下。爸爸自告奋勇地说声我下,就把大绳往腰上一系下到十六、七米深的井底清理淤泥。井壁在上午发生严重塌方,爸爸再也没有出来。妈妈在生产队地里正分水种地,听说后,差点晕倒,踉踉跄跄跑来,人前从来不敢大声讲话的妈妈,放声哭喊着。后来队里就在那荒草地里,把那口井直接填上给爸爸立一座坟,给了家里700斤毛粮。
      妈妈原是杭州一家医院的脑神经科大夫。跟爸爸下放到生产队后,可能是上边的公文讲了什么,受到公社干部歧视,也没有让妈妈哪怕是在大队作赤脚医生也好。妈妈在生产队拼命的劳动,队里常常就妈妈一个女社员下地干活,不管风吹雨打,离家多远,都坚持出工,希望将来和爸爸一起,能回到双方病弱孤苦的老人身边以尽孝道。后来积劳成疾,无钱医治。妈妈染上了肺心病、心源性心脏病、到后来发展成严重的哮喘病。
        爸爸故去后,柔弱的妈妈好像一下失去了依靠的小草。经常有些不三不四的社员,或拦于背路小巷,或井旁拉扯,或屋后敲窗,或假借串门施以小恩小惠地勾引调戏挑逗恐吓,都被坚强起来的妈妈断然喝退。白天妈妈刚强无比,深夜里抽泣声也曾惊醒过我。
      后来妈妈病重不能到生产队下地劳动,断了生活来源。就靠替别人家织补毛衣,偶尔接生挣点买粮钱。我也渐渐十三四岁了,开始到10公里外县城里卖鸡蛋。一回挎一筐100个鸡蛋,每个一毛钱。卖鸡蛋也不能总在一个地方,怕被管理人员盯上,须挎着筐四处走,有时天黑也没有卖完,还常被管理人员追打踢踹和抢走鸡蛋。每次我挎筐出门前,妈妈总是担忧的千叮咛万嘱咐,生怕她的孩子再挨打。挨了打回来,她也总能察言观色地看得出。有一次,被抢了鸡蛋还挨了踹,妈妈看到我后背衣服上有个大鞋底印,心疼的没法,抱着我的头泪珠断线的掉。但快乐的是总会被妈妈允许我卖完鸡蛋,可以买一个烧饼吃。
      小彭讲到这,又要开始放炮了,小孙心想真没想到小彭这样苦。
      采石工作顺利开展了14天后,圆满完成任务。小孙和小彭从石岗山回到工地,工地工作已近尾声。
      小孙的好朋友小彭,已经三天没来工地上工了。今天何家炉屯一男青年来工地顶工,小孙赶紧上前打听好朋友的消息。据何家炉屯刚来的男青年说,彭丽农的妈妈三天前突然病逝,今天上午出殡。小孙听后非常震惊,工程已处于收尾,所以决定自己一定要赶去陪小彭。她向工地负责人程工长说明情况,程工长非常同情,加上对她俩的劳动表现很满意,所以马上就给她假了。又请李干事代请假。工地离何家炉屯不算远,但走去也得个八小时,再说路也不熟。她就说服工地手扶拖拉机手,绕道把她捎到了何家炉屯。
      等拖拉机停稳后,她从后车厢下来站到路边,挥手谢过拖拉机手李大哥。拖拉机又沿着土路“突突突”喷着烟雾,颠颠簸簸下了山坡。小孙拐下小路,穿过一段树冠交叠掩天蔽日的山岗,就到了何家炉屯东头小彭的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扎根树 发表于 2012-12-29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扎根树 于 2013-5-7 17:27 编辑

                    带爸爸妈妈回家(10)   


     小彭家院子里,有好些人正把一口棺材往马车上抬。一女社员搀着头带白色孝帽,臂带黑纱的小彭。看到小孙来了,小彭一怔,眼里现出见到亲人的光芒。
    小孙、小彭和送葬的乡亲跟在马车后面,走向那不远的荒草地上小彭爸爸的坟茔旁,早有社员挨着小彭爸爸坟头冲南方向,并排把小彭妈妈坟坑挖好,众人用大绳把棺材放下坑里,正要掩埋,小彭突然扑下坑去,伏于棺材上嘤嘤抽泣起来,小孙也赶紧下来扶住小彭。只听小彭哭诉:
    妈啊,亲爱的妈啊,为什么仍下我一个人?撕心裂肺地哭,你听到了吗?
    妈啊,你走了,我有好多话想诉说,你能听见吗?

    妈啊,你那样柔弱,却坚强地撑起这个家,有了家什么也不怕。现在女儿长大了,为什么就早早走了啊。
    妈啊,我想给你写祭文,可是我读不下去啊;
    妈啊,在遥远的天国想说什么就寄梦给我吧
    小孙搀起小彭,大伙赶紧铲土掩埋,不一会儿,一座紧挨着小彭爸爸坟头的新坟矗立在那儿。象两个人生前出关时拉着手一样,迎着磨难,生死不弃。
    小孙搀着小彭,与送葬的乡亲缓缓走在回村的路上,北风卷着纸钱漫天飞舞,沙尘遮天避日。
    回到家里,乡亲们诉说着小彭爸爸妈妈的好。七叔说要不是小彭爸爸拦住他,自己下井,死的就是我老七了。李婶说去年秋头子,仨孩子半夜起来哇哇地呕吐,吓得大人没了主意。小彭妈妈听说后马上穿上衣服,来到家里,给孩子诊治吃药,原来是晚上炒的豆角丝没熟透,中毒了。
    等大家都走了,小孙陪着小彭也没有多少言语。
    第二天上午,冷清的院落突然响起一阵自行车铃铛声。小彭出门看是乡邮员小李子,小李子一见小彭,欢喜的脸上更增添几分喜气,一只手拿信封敲打着车把,大声说你考中了,看,大学录取通知书!小彭惊得一下愣在那里足有一分钟,又突然走向前,一下接过信封仔细看起来,小孙也过来看。随着铃铛声小李子一阵风似的转过房山去了。
    进屋拆开信封,是苏州丝绸工学院丝绸工程系录取小彭的通知书,两人高兴了好一会儿。开始商量,上大学后房产,筹措路费、家产处理的问题。最后决定小彭第四天坐早车,先到省城再去杭州姥姥家,看望亲属,祭扫爷爷奶奶和老爷的坟冢,等报道日再去苏州。
    到第三天下午,小彭小孙已经把除房子外家里值点钱的东西都变卖了,路费是凑足了。其余一些用具、粮食,还有窗前挂的二十几穗粘包米、包米吊子、做药引子的干鱼、红辣椒,烟囱桥子前的酱缸,房山靠着的架条,园子里爸爸做的风车和鸟笼子也一起送了邻居。户口粮食关系等也都迁好了。
    夜深了,油灯中的油已燃尽。正是八月节前后,南窗撒进皎洁月光,两人躺在炕上说着明天的行程。
    天一亮,两人起来梳洗,小彭打扮的庄重整洁,左臂上别着黑纱。匆匆吃过早饭,小彭抱着一个黑色布兜,背着书包。小孙提着装有小彭衣物的红兜子和洗簌用品。别好窗,锁好门。走出院子,小彭深情地望着老屋良久,转身和小孙向村西爸爸妈妈的坟头走去。
    两人来到那片布满枯草的小彭爸爸妈妈的坟头前,小彭轻轻的跪下,泣不成声的轻声说了一些话后,抬起头抹去泪水庄重的说:爸爸妈妈,自从我们一家人来到村上,就再也没有回过日夜思念的老家,回到爷爷奶奶的身边。小孙看着哭乱了头发单薄的小彭,辛酸的流出眼泪。
    小彭放下抱着的黑色布兜,在爸爸的坟头上抓了一把黄土,又在妈妈的坟头上抓了一把黄土,包好放到布兜里,布兜里还装着爸爸妈妈喜欢穿的衣服戴的帽子,还有爸爸心爱的刮胡刀、妈妈每天用的梳子。然后向坟头深深鞠了一躬,抱起布兜,轻轻地说:爸爸妈妈我们回家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5-6 05: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