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2014-8-8
在线时间 小时
最后登录1970-1-1
金钱
|
https://mp.weixin.qq.com/s/QSYsw4X5xGHiKBnOgdXxmw
陈晓平推荐
包满珪 (原黑龙江香兰农场杭州知青) 人老了,喜欢怀旧。我,一个曾经在三江生活了足足十年的知青,怎么也割不断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的眷恋。四十年过去了,往事如烟,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总忍不住想拿起笔来追记过去。 今年,偶然一个机会,我写了一篇回忆三十多年前我在《合江日报》当通讯员时与各位编辑老师结下情谊的文章《文字缘,笔耕情》。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将这篇文章投向了《三江晚报》,没想到晚报的副刊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了我的倾诉,文章发表了! 文章见报后,副刊首席编辑和记者沈老师告诉我:“李子纯老人(原《合江日报》副主编)看到您写的文章后,打来电话,询问您的通讯方式,我已告知他老人家。”听罢此言,我不由地热泪盈眶,按照沈老师提供的号码随即拨通了李子纯老师的电话。电话那头76岁的李老师动情地说:“我好想你呵,读了你的文章,我掉下了眼泪……”,是呵,断了三十多年的联系,是晚报把我们“千里情缘一线牵”! 素昧平生的沈老师,是她给予我巨大的鼓励:“希望能收到你更多的关于北大荒的人和事的文章,您的文章勾起了很多人的回忆,同时也让年轻人了解了过去的岁月,希望三江晚报的更多读者能分享到阅读您文章的快乐!”这番话深深感染了我,使我产生了创作的冲动,一定要用自己的笔来反映知青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于是我又写了另一篇文章《钮永强:从北大荒走出的舞蹈家》。 这篇文章长达四千多字,寄出后很长时间没见报,我曾担心因为篇幅大,晚报的副刊能否接受。后来才知道,沈老师为了能让文章中知青朋友们的事更多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不舍得过分压缩版面,在等大的版面。她说:“今天得到确切答复,《钮永强:从北大荒走出的舞蹈家》可以发,由于版面所限可能会删减一些,但领导已同意拿出近一个版面去刊发。”没想到晚报对知青题材的作品给予如此看重,这给了我们这些在北大荒曾经挥洒过汗水,留下了青春足迹的知青们以安慰、肯定和满足。 我原以为沈老师曾经是个知青或与知青有关的人,然而恰恰不是这样。她是一个善于理解知青情感的编辑和记者。后来,从她给我的Email中得到了答案:“虽然小沈没有经历过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但小沈愿意把那段岁月告诉给更多的年轻人。欢迎您常回佳看看,拾起难忘的岁月。”一番与我们知青心心相印的热语,真的让我好感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