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20|回复: 0

李永勤:《沉重的年轮:三年自然灾害亲历纪》

[复制链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5-6-26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农场章文 于 2025-6-26 13:50 编辑

https://www.meipian.cn/5e0rth41?first_share_to=group_singlemessage&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67250449

在那个被历史铭记的岁月里,1959—1961年新中国大地上笼罩在一片饥饿的阴霾之下。我当年正好10岁左右,当时的情景如同一幅幅沉重的画卷,缓缓的在我眼前展开。 三年自然灾害是新中国最为严重的一场灾害,特点是全国性的粮食短缺,资料显示:灾害面积达到4463万公顷,受灾人口超过8043万人。造成灾害的原因很复杂,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也有外部原因,可以说是天灾人祸,当时苏联撕毁了援助合同,撤走了专家,并向我国索要抗美援朝欠下的债务。对于一个当时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来说,真是雪上加霜。对于生长在那个年代的人们来讲是记忆深刻,终身难忘! 我的家乡在哈尔滨市道里区工农大街上,1954年之前叫半拉城子,在那个天灾之年这一地区的人们,要比市里其它地方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半拉城子北面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原湿地,人民都叫它下甸子,下甸子周边长满了杂草丛生野菜遍地。 春天来了。我和大人小伙伴们一起挖野菜,并认识了以前不知道名字的各种野菜,如:曲么菜,苦菜,婆婆丁,灰菜,银星菜,扁猪牙,车轱辘菜,猪尾巴菜,水芹菜,老牛错,柳蒿芽,荠荠菜等等。
附近的野菜被人们一波接一波的采挖,很快就没有了,人们又开始转移方向。向着远处聚集,三五成群结伴而行,顺着上江街直奔二水源方向,人群如同赶庙会一般。 都说榆树叶子好吃,有一天我拿着口袋来到了仁和屯儿南,火车道旁这里榆树很多也都不算太高。但是树上的叶子全是虫子和虫子卵。还有密密麻麻的蜘蛛网,没有像样的树叶子,根本无法采集,只能空手而归。 我家门外有三棵杨树,母亲听人家说杨树叶子又苦又涩,很难吃。但必须用热水焯一下,再用凉水泡一整天,才能去掉它的苦和涩味儿。为了充饥伐掉了两棵,把树叶子掺到玉米面子里吃了,为了填饱肚子真是饥不择食,一点儿不假。 我的邻居发小王金水经常到33中,现在的红阳小学校附近,后面大坑里捞从上坡一家粉房流出来的废水。里面有一些土豆粉,回到家再过滤沉淀后加入少量的玉米面儿蒸着吃,后来整个脸都浮肿了,眼睛只有一条小缝。当年浮肿的何止他一人,有吃灰菜浮肿的,有长期营养不良导致全身浮肿的。 记得后街老邻居朱婶儿家住在临街道边儿上,有一天她刚蒸了一锅两掺的干粮,他儿子要吃朱婶儿垫着抹布给孩子一个,孩子站在门口准备凉一下再吃,这时一位路过中年男子快步跑过来,顺手抢走了孩子手中的热干粮边跑边吃。这一幕来的太突然,吓哭了孩子,惊呆了大人,看着远去的那位中年人跑的越来越远……。这真是饥饿如同一只无形的巨兽,吞噬着人的理智和尊严。没有办法,一切都是为了想活下去! 我的好友孙荣替兄弟5人一个妹妹,八口之家只有他父亲一人上班儿,他的妈妈为了照顾好他爸爸上班儿,特意蒸了一锅没有添加任何野菜的玉米面窝窝头,并告诉他们这是给你爸上班儿带饭的,不允许他们吃。哥儿几个都馋坏了,妈妈把剩下的几个干粮数了一下。吊挂在了厨房上面。夜间孙荣替起夜,脑袋一动,他搬来了凳子。费尽了力气,好不容易摸出来一个,想了一整天的窝窝头终于到手了,他赶紧钻进被窝吃了起来,吃着吃着睡着了。等第二天早上妈妈给爸爸装饭,发现少了一个。就问大家都说不知道?后来妈妈叠被子发现了吃剩下的一个干粮头儿和满被窝子的干粮渣子,被她妈狠狠的揍了一顿。 记得每次吃饭只要一掀开锅盖,不是各种菜团子。就是用酒糟或者甜菜渣子掺合的玉米面干粮。大人还能理解,对于正在长身体的孩子们来说,真是苦不堪言。还好我们这一带到了夏天,下甸子是我们儿童的乐园,大家结伴儿来到下甸子去抓草蚂蚱,抓青蛙,回来叫大人用点儿油和盐一炒,别提多香了。
有时候运气好了,还可以在草丛里捡到各种鸟儿的蛋。下甸子水多鱼就多,经常拿着鱼竿和扒网子抓到一些大小不均的鱼回家,又是一顿美餐。在那个啥也吃不到的年代里,我们算是有福的了。要感恩下甸子给了我们大自然的美食,现在想起来还回味无穷。 到了秋天野菜没了,这里的人们又开始拿着铁锹和二尺子,去附近近郊溜土豆儿。近的地方,金山堡,小西屯儿,王家店儿。远的地方王岗,望哈等地,当你还没有走到地方,老远就会看到高坡处的土豆地周围站满了溜土豆的人,在等待着农民收完地,放地了。他们蜂拥而上使出全身的力气,刨的刨挖的挖,干了几个小时,每人都有不同的一点儿收获,忘记了劳累,忘记了饥饿,都高兴而归。 秋天很快过去了,眼看初冬就要到了,不知是谁又想起了和老鼠抢粮,挖耗子洞。我听到后喜出望外的也加入了,挖耗子洞之中。 下甸子老鼠多,田间地头到处都是老鼠洞。我从小就害怕老鼠,记得我家院子里挖了一个四方形的,一米多深的酒糟窖子。一次我下去拿酒糟,突然一只老鼠出来围着我转,吓得我尖叫不止,从那以后我就更害怕耗子了。 人们一提起老鼠都会感到它很脏,其实不然。当你挖开鼠洞时,你就会看到老鼠的真实一面?老鼠洞里非常干净,它的寝室厕所和储存间,都分布的很合理。他睡觉和休息的地方,里面都铺垫着很干净的柔软干草。厕所是专门儿用来拉尿的,储存间里堆放着干干净净的粮食,而且都特别的整齐,现在想想,他把偷来的粮食放在潮湿的洞里。时间长了不会发芽腐烂吗?资料介绍之所以不会腐烂,是因为他居住的卧室和储存间不在一起,而且储藏间下面温度较低,空气也少,没有阳光和水分,而且还比较干燥,看来小动物为了生存,也有它一套生活的本能。 面对灾情人们也展现了,团结友爱的高尚情怀。我家前院儿老齐家人口多,吃粮紧缺,每到买粮时都要和生活条件好一点儿的邻居。用一斤细粮换二斤粗粮。 当时粮油分配定量严格,等级分明。普通市民每月24~28斤,以粗粮为主。重体力者可达到42斤以上,儿童按年龄递减,食用油每月人均仅2~4两,后来增加到半斤。肉类,豆制品,蛋类,包括人造肉都凭票儿供应。1960年中国科学院推广用白地霉培养的人造肉精含35%蛋白质,在哈尔滨广泛制作,用于补充营养,没有多久就取消了。 现在来看按当时的定量供应,粮食是可以够吃的。但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人们吃不到副食。肚子里没有油水,吃的再多肚子也饿。除了粮油供应外,还有布匹,蔬菜,日用品,烟酒。都按人口供应。
我居住的地方只有国营24门儿商店,记得有一次来了大马哈鱼凭票儿供应,我是有生以来第一次知道了大马哈鱼。家庭人口少的还买不到一条,虽然价格不便宜,但一大早人们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虽然国家比较困难,但中央提出了为了改善城乡卫生环境。预防疾病的发生,提出除四害讲卫生,正式提出消灭蚊子,苍蝇,老鼠和麻雀,后来改为臭虫,之后又调整为蟑螂。各地政府为了落实中央号召,都抓的很紧,也很认真。经常组织人员到各家去检查卫生,同时动员市民和学生。往街道和学校上交苍蝇老鼠尾巴和麻雀腿。
后来学校又动员大家,利用寒假积肥支援农业。在那个年代一车大粪30多元,为了填补家用很多能吃苦奋斗的人,利用夜间点燃蜡烛,偷着去大街小巷的公厕去掏大粪。当时公厕都已包给了,附近的菜田农业社了。同学们为了响应号召,完成上交任务,可以说是想尽了办法,吃尽了苦头,大家3一5人合伙。下到厕所里用镐刨,用铁锹戳。粪星四溅,臭气熏天,完成了任务,用手推车送到学校。 那段岁月虽然苦,却也磨练了一代人的意志和顽强。三年自然灾害的苦难岁月,如今已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页。那些饥饿与挣扎的日子教会了我们珍惜每一粒粮食。也让我们更加明白,唯有科学决策,尊重自然规律。才能避免悲剧重演。今天的中国早已告别了,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记忆依然深刻的在,亲历者们的心中。提醒大家不忘过去,珍惜当下,并告诉下一代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感恩时代的进步。

                     2025年6月15日于哈尔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7-2 00: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