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04|回复: 0

海涛:岁月轮回我忘情去寻觅——小时候的玩伴

[复制链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5-6-26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s://www.toutiao.com/w/1835945573681163/?category_new=profile_all×tamp=1750894665&app=news_article&share_did=MS4wLjACAAAA7Bsj8e1uM52kt_RvFBpbEfc1kDMUgOcExib92h6nOzQlxJVanGy0LX9r9-D9Hmqp&share_uid=MS4wLjABAAAAnSwxWXk7t2IPf4jghJWV7zPS7F5lxJD7ig7HvGuCeYnkWhE3FG2ljBU11vsg_QMN&upstream_biz=client_share&share_token=1fde4981-01ba-4232-836b-187f16ad042c&source=m_redirect&wid=1750897726070
我的城不城乡不乡的故乡香兰农场,因为都是在1953年全国多个省份去的年轻人组建的,即使是老红军老八路建国初期时并不老,所以,大多数家庭的第二代,就出生在那里,是一个历史完全年轻的地方。单调艰苦慢悠悠的生活,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事都会传的挺远。即使是几十年过去了又分散在全国各地及海外,谁家里有谁咋回事了都相互知道。它就像一个从来没有离散过的大家庭,因为我们有那块黑土地里共同成长的根脉,仍能维系时空隔不断割不断的情感联系。
        人生恍然如梦,岁月逝于指尖。千年沧海,明月清风,终是云烟。静默于尘世一隅,伫立在红尘岸边,登临送目,长河如练。时光的长河中,老照片还有更重要的是再附以串并联的一段段真实的回忆文章,它就像是一艘艘小小的时光之船,承载着往昔的记忆和乡愁,将我们带回那些遥远的日子,构建传承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家园小小的组成部分。
        我离开故乡黑龙江省香兰农场已经45年了。岁月如同一把无情的刻刀,在我们的生命中刻下一道道痕迹,当我开始慢慢变老,曾经对那些“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都长”的老同志的羡慕嫉妒,如今都化为了对岁月的深深感慨。《论语·宪问》中的话语(“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虽不完全符合现代的价值观念,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这种传统士大夫的家国情怀,还是在潜意识里影响着我们。岁月匆匆,我们总想给它留下些什么,回忆能留下故乡的往昔。
        每次看到故乡小时候的老照片,心中都会涌起无限的感慨。那些故乡的人和事,就像用光影刻录下来的故事,深深地印在我幼小的心灵和记忆深处,如同黑胶唱片播放出的原声,原汁原味,清晰而又动人。
        我的故乡黑龙江省香兰农场,有着独特的发展历程。1968年,在我即将上小学前,它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转变,由农场转变成了东北农学院(他们搬离哈尔滨市到我们这里下迁办学),同时还迎来了数千名来自杭州、上海等南方大城市的知青。我们作为第二代原住民,大多出生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后。而那些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出生的各路知青们,正值青春年少,他们就像一股清泉,给荒凉偏僻的北大荒农场注入了生动的活力。在计划经济时代,南北差距、城乡差距巨大,正是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才让天南地北的各路人们跨越千山万水汇聚于此。故乡因此又经历了一次蝶变。它一跃成为黑龙江省农垦系统乃至全国农业系统平均文化程度最高的单位。那时候,大学教授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大学生、老三届、初中毕业生遍布总场和七个分场(系)的各个角落,出没于沟渠野地寻常巷陌。
         在那蹉跎岁月里,虽然处于灰暗的时期,但故乡却有着独特的魅力。我们甚至比附近的“大城市”佳木斯市乃至省城哈尔滨都要时髦。无论是信息的获取人们的穿戴,还是吴侬软语南腔北调。知青文艺演出队,遍布七个分场院系,就像七颗火种,燃烧了激情岁月。即使在那个“一穷二白”的时代,他们天然去雕饰原装俊男靓女美丽风采放到今天也丝毫不输一线演员。往昔故事,它是不屈岁月弥足珍贵足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7-1 18: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