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范学新 于 2025-6-19 11:56 编辑
黑土地走出的“笔杆子”(2)——徐江善
徐江善,男,祖籍山东龙口,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生人。1970年冬入佳木斯第五中学,1976年7月佳木斯第二中学毕业。佳木斯市知青,同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八团5营42连。第十四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新华社领衔记者(新华社党组授予5位领衔记者之一),黑龙江大学东北亚文化传媒研究院院长。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新华社十佳编辑,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黑龙江大学特聘教授。 1977年5月17日《屯垦戍边报》刊登首篇新闻作品《灯光闪亮——记军民农场四十二连学习小组》。1978年恢复高考入黑龙江大学中文系,1982年大学毕业后在佳木斯《合江日报》、新华社黑龙江分社、新华社辽宁分社、新华社北京分社任记者、主任记者、高级记者、副总编辑、新华社参编部舆情室、清样室、机动调研室主任(司局级)。多篇作品获中国新闻奖。 改革开放40多年亲历者、见证者、推动者、受益者,发现并报道“当代雷锋”郭明义、“全国模范教师”孟二冬等产生重大影响的先进典型人物(合作);几十年来,采写和组织策划千余篇内参调研报道得到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央领导同志批示,推动了党的重要文件制定、国家重大政策法规出台;多次参与起草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中办调研室、全国政协、中央宣传部等单位重大调研报告。 受邀到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中共中央办公厅督查室、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全国宣传干部学院、中央组织部及浦东干部学院、延安干部学院,香港中联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公安部、国家网信办、中国记协等部委和中海油、中石化等国企以及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一些省市区授课。 2020年受聘担任母校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黑龙江大学东北亚文化传媒研究院院长,积极推动“部校共建”智库建设,组织开展“学者+记者”创新调研,出版《中国(黑龙江)自贸区创办五周年实践与比较研究》(合作),这部学术专著集中展示了传媒型智库本土理论调研模式和特色,创新之举得到中宣部有关部门、黑龙江省委宣传部以及学界业界高度评价。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出版小说《苍天有眼》、报告文学《寻梦俄罗斯》《末路疯狂——告诉你真实的郑筱萸》《谁抢了你的麦克风——互联网改变中国纪事》,以及《旅痕集——徐江善旧体诗词选》《流年激荡——徐江善深度调查作品选》等12余部,诗作刊发在《诗刊》《中华辞赋》。报告文学《中国高教之虞》入选年度最佳报告文学,《中国车祸之痛》被评为2005年中国文学排行榜最佳报告文学,《枯荣与沉浮——大兴安岭“五六”特大森林火灾33周年警示录》获得《北京文学》2021年优秀报告文学奖。(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