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范学新 于 2024-9-10 16:27 编辑
虎林试点的台前幕后 虎林试点从1994年筹划,1996年启动,1998年以失败告终,前后经历五年时间,真正运行不到一年半时间。这场所谓“改革”牵动了从中央到省、地市、县政府、众多企业,涉及面广,影响很大,投入了众多人力、物力、财力,造成了严重损失,教训深刻。 这场试点既有台前的义正严词,光鲜亮丽,也有幕后的龌龊手腕,个人算计;既有宏观的利益调整,更有微观的斗争博弈,是一场立党为公、实事求是与立党为私、弄虚作假的严肃斗争。 一、虎林试点的动因。 1995年初,虎林县委书记韩乃寅给省委领导写信,提出《关于要求将虎林县作为探索解决“国中之国”问题试点的请示》,认为虎林是全省“国中之国”的极典型地区,岳岐峰书记在“请示”上批示:“请政研室协同新华分社就虎林的做法及问题专门搞一篇调查”。其实,所谓“国中之国”本身就是个伪命题,韩乃寅给省委领导写信的真实目的并非要解决“国中之国”的问题,而是要将农垦“虎林六场”和森工两个林业局以“改革”之名收入囊中,虎林县坐地提升为地级市,水涨船高,升官发财,名利双收,如意算盘,不亦乐乎! 作为当政的虎林县长左奎华,他算的是另一笔帐:现行体制下县里只收税,不管事;政绩在地方,责任在农垦森工;28万人的行政编制只管14万人的事。改革后,增加300多人,平添了一倍以上的行政社会责任。若干年后,单是这笔账,就要吃掉县财政(当年为8000万)的一半以上,背上沉重的包袱,是自找苦吃。1998年初,虎林县主动向省委提出停止试点的报告,其中的苦衷不言自明。 二、欺上瞒下,弄虚作假。 1995年4月,省委政研室和新华分社提出《关于虎林县探索解决条块分割问题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发展的调查报告》。这份调查报告是按照岳书记的旨意编撰的,调查报告“从观点出发找论据”,而不是“从事实出发做结论”,因而许多基本事实失实。如“1990—1993年,县里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了7.9%,而农垦森工企业为-7.9%” ;94年“地方经济增长12%,农垦森工企业增长4%”,以为是农垦森工拖了他们的后腿。实际情况是,虎林片六场“八五”前四年,经济增长速度为15.2%,森工发展速度为14.6%。调查报告完全没有实事求是之意,只有哗众取宠、欺上瞒下之心。 为制定试点实施方案,省委工作组一行30多人从8月25日—9月3日,用了8天时间,真正深入农场调研的时间只有4天。工作组成员绝大多数人从未到过农场。农场企业又是一个不同于院墙企业的集全民性、企业性、社会性为一体的特殊企业,让不了解农场实际的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到从实际出发,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显然是强人所难,违反常规,难免犯主观主义。 为了尽快划转农垦国有资产,省委工作组颇费了一番心思,甚至不惜纵容省国资局长谎报国家国资委同意划转的信息。 1995年11月10—13日,省委派出王建功、马国良、胡祥鼎等赴京汇报,听取国家体改委、计委、农业部、国资委、财政部等五部委的意见。五部委虽然原则赞成改革试点,但在许多方面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和修改意见。但胡祥鼎却多次公开宣称“农垦森工企业基层干部群众对省委的改革决策高度认同”,“有关地方和部门对改革试点一致赞同”,“各有关方面对重大改革问题取得了广泛共识”。 1996年6月30日,国务院总理李鹏视察垦区时说:黑龙江垦区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手里总要有一把米,否则叫鸡鸡都不来。李鹏总理的讲话狠狠地打了胡祥鼎等人的脸。 1996年初,国务院即将排出虎林试点调查组。岳书记要求立即将试点扩大至牡丹江管理局全面铺开。国务院调查组闻讯果断指令“试点维持现状,不再扩大”。 省委工作组事先精心制定了一个“接待国务院调查组工作日程”,分成“综合组”和“走访组”两个组,调查走访的对象主要是省直部门领导、鸡西市、虎林县,基本不与农垦、森工的基层干部群众接触,其意图非常明显,欲盖拟彰。 国务院调查组没有回复省里的安排,直接拟定了工作方案和日程,并设立了“综合组”、“农垦组”、“森工组”三个组,重点听取农垦、森工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使调查工作掌握了客观全面的情况,听到了群众的意愿和真实声音,为国务院的决策提供了正确、可靠的依据。 岳书记对国务院派出调查组很恼火,责问胡祥鼎道:不是说国家各部委都赞成试点,取得高度认可,一致共识吗,怎么还来调查?这不是调查我吗?! 三、调班子,掺沙子,不换思想就换人。 试点期间,省委对总局的领导班子进行了多次调整,先后调出党委书记王锡禄,免去刘文举局长职务退休,调任申立国为党委书记、王玉林为局长、韩乃寅为党委副书记副局长、王家旭为副局长,张广勤调任总局党委委员、建三江管理局局长,王德胜调任总局党委委员、牡丹江管理局局长。 1995年6月13日,省委常委会决定,任命原牡丹江市委书记申立国为农场总局党委书记,同时免去王锡禄总局党委书记职务,调任省政府副秘书长。王锡禄在垦区工作大半辈子,在总局就是一间普通、简陋的办公室,连个秘书、勤务员都没有。到省政府工作后,鸟枪换炮,一应俱全,因祸得福。他曾感慨地说:才知道什么叫当官啊!申立国是垦区成长起来的干部,德才兼备,熟悉垦情。但在虎林试点面前却十分小心谨慎,既要维护垦区利益,又要尊重省委领导,两难之间难以权衡。在国务院调查组到来之前,省委曾打算调整他到省行政学院,只是没有来得及实施。 1996年11月,省委决定免去刘文举农场总局局长职务。此时,刘局长还在新疆考察的归途中,就被退休处理了。 王玉林、韩乃寅、王家旭等几位领导都是先后被派来“掺沙子”的。韩乃寅作为虎林试点的始作俑者得到提拔重用,如愿以偿。但到总局任职却很尴尬。他与孙勇才同为副书记、副局长,却排列之后。他曾向省委组织部提出排名异议,省组部答复说:总要有个先来后到吧,这才悻悻而去。王家旭原任依安县委书记,曾荣获全国百强优秀县委书记称号。来总局暂任副局长,是准备转正的。但后来考察认定被垦区“招安”了,就此止步。王玉林原任佳木斯市常务副市长,总局刘文举局长被免后,调到总局任局长。一个连五万块钱都要上常委会的“穷市长”,一跃成为大笔一挥就可批个几十万、上百万的“大局长”,鲤鱼翻身,不亦乐乎! 1996年4月,省委任命原兴凯湖农场场长王德胜任农场总局党委委员、牡丹江管理局局局长,原前锋农场场长张广勤任农场总局党委委员、建三江管理局局长。本来管理局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局长负责制,党委书记是一把手,这种任命打破了以往的惯例,导致领导体制紊乱,人为造成了许多矛盾,使党委书记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1995年底,梧桐河农场场长李志春上书岳书记,反映宝泉岭管理局领导的问题,得到了岳书记的重视和批示,致使宝泉岭管理局书记温伟杰受到调查和不公正对待。后来,李志春又向岳书记反映情况。岳书记轻信谗言,公开警告说:谁要打击李志春,我就打击谁!人身依附,小人得志。 1998年,虎林试点以“改革的目标并没达到,企业负担没减轻,改革措施与现行法规相矛盾,时机不成熟,条件不具备”而告结束。期间,胡祥鼎曾拟任省委常委、秘书长加官进爵。但试点失败后,只好被贬至双鸭山市任书记。 虎林试点矛盾复杂,斗争激烈,是垦区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是对参与试点的党员领导、干部的严峻考验。试点过程中,有的人以耍权淫威蛮横无理,有的人以“各为其主”推卸责任,有的人以“胳膊拧不过大腿”退避三舍,有的人以龌龊手段投机钻营……,大浪淘沙,泥沙俱下。经验教训,值得汲取。实事求是党的根本思想路线,背离正确的思想路线,必将一事无成。立党为公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背离党的根本宗旨,终将遗患无穷。 范学新 写于2024年9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