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wGDyX8MOOMYJ844tPmlMOg
包满珪推荐
20世纪发生在中国的知识分子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使得很多人的命运,朝着自己从未想象过的方向发展。季路德便是其中的一员。 好学少年,下乡知青 1950年出生的季路德,襁褓中随父母从浙江来到上海。季路德从小热爱学习,也有学习的条件。季路德的父亲是当地的一名牧师,得益于家庭氛围的影响,季路德小学之前就开始读圣经,还经常给人讲其中的故事。当时,在人前用着稚嫩的童声将圣经故事娓娓道来的他可能不会想到,他将有很长一段时间,不得不与他热爱的知识和书本分开。 由于“文革”,季路德的求学之路被阻碍。因此,1968年他自愿成为了第一批下乡的知识青年,坐了三天三夜火车,到达了东北的建生产设兵团。东北的生产建设兵团 之后的生活对于季路德来说是新鲜的,他成为了建设兵团的一份子,跟着当地人进行阶级斗争、学做农活、修水利、上大兴安岭伐木。1972年他被安排到农业科研实验站工作——主要辅助农作物种子的培育和提高产量的研究。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季路德考入了东北农学院,期望走上农业技术员的道路。但因为当时已出现知青返城大潮,他和妻子都可以“顶替”回上海,加上学校推迟开学,于是,1979年,下乡11年后,季路德回到了当时正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的上海,迎接他的是社会和人生的双重巨变。 初回上海 改革对于季路德来说并不是一个新词,新中国成立之后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改革时有发生。记忆中,在60年代初,因为人民公社、大跃进、三面红旗之后,国家经济就出现了状况,当时称为三年自然灾害。在60年代初之后,当时中央提出了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调整是指当时比例关系混乱,需要调整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例;巩固是粉饰的说法,其实就是巩固之前的成果;充实的是轻工业生产;提高的是人民生活水平。 “小时候听到的这八个字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文革”结束我回到上海后,中央又提出‘调整, 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这让我又想起了之前的那八个字,我就进行比较。”1978年的改革主要是针对“文革”中间产生的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比如鞍钢宪法,两参一改三结合等。之后改革的意义变得越来越丰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