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农场章文 于 2023-3-10 14:51 编辑
https://mp.weixin.qq.com/s/NsVCLBtlsrIYfNDbcs2SEQ
陈晓平推荐
我实现了夙愿 包满珪 (原黑龙江香兰农场杭州知青)朱愚兄催过我好几次:何时回香兰看看?我们觉得50年了再不回去看看,有点说不过去了。在香兰整整生活了十年,它已成了我们心中抹不去的第二故乡。 再说,香兰没欠我们,而更多的是我们欠香兰。我记得佳木斯江边知青墙上有一段知青作家梁晓声的题词:“北大荒给予我们的比我们给予它的要多得多”。这段题词正是我们此时心情的写照。
去年九月份,赶在赴香兰50周年前了却久久的心愿,我们真的下决心去了香兰。
一行7人:朱愚、吴越生和我三人在学校时是高中同班同学,又曾经同是香兰五分场基建排瓦工班的泥水匠。还有三位女同学:张若兰、陈惟宁、李桂凤也是高中同班同学,但是她们并不是香兰知青,更有意思的是年纪最小的张若梅既不是我们同班同学,也不是香兰知青,也与我们同行,大概是我们平时老是唠叨香兰的事,她们被感染非得跟我们去一次,真的好让人感动!
我们都是七旬老人,临行前都有点瞻前顾后:香兰的天气如何?火车到了香兰站,如何到农场?毕竟50年了,人的大半辈子岁月过去了,香兰在记忆中已渐行渐远,很陌生了。
根据近年来知青战友去香兰发回的照片显示:一拨拨回访香兰的都是王立群接待的,香兰有了驿站,而“驿站长”就是王立群。
王立群长相酷似他父亲。王立群的父亲是五分场的场医,是当年百万官军转业时到香兰农场的。王大夫平时为人谦和,待人真诚。据卫先鸿说:“看到王大夫,当时受点小伤请他看,想起他的话。他说:“没事,别害怕,离心脏远着呢!给人温暖。那种幽默,可能只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才会如此豁达。我印象很深刻。”
我拨通王立群电话:“小王,我们一行七人来香兰回访,麻烦你给我们领领路。”没想到王立群一口答应:“我来香兰站接你们。”我连声说:“太感谢了”。
更没想到王立群说了下面一段暖人心怀的话:“包哥,你们能来第二故乡看看,就说明你们没有忘记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有心人并且还带没来过的同学一起看看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我作为东道主出点力是应该的,不用客气”。
王立群真是像他父亲那样待人真诚。临行之前的一周他几乎天天发给我汤原的天气预报,还关照我们:“包哥,就是冷天也不太冷,带条线裤和长袖衣就可以了,冷了就穿,热了就脱”,款款之心溢于言表,使我们这帮七旬老人解除了不少临行前疑虑。
2018年9月18日下午16:22 分左右,我们一行7人,乘坐50年前坐过的绿皮火车缓缓驶入站台,王立群早在车站等候。香兰,我们回来了!我们左顾右盼,在寻找遥远的记忆。 此时,猛然想起四分场知青女诗人黄亚男《好想回去看看你》(和幸福来个诗意的拥抱)诗集中所描述的:“两支平行的铁轨/一支是我 另一支/是三江平原/不离不弃 中间隔着思念/猛醒时分 总能见到听见/她母亲般的轻唤/陌生又熟悉的站台/是我生命的驿站/多少次上上下下/多少次离合悲欢/战战颤颤 我又扶到了它那/写满故事的栅栏。”
为了让我们在香兰站多看看,王立群在旁边静静等候并为我们拍了照片留念。
王立群说,现在公路好了开车只需10分钟就可以到场部。这么快?在我的记忆中,当年要到香兰火车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何止10 分钟。有时没有车,步行起码2-3 个小时。
沿着笔直的公路飞驰,两旁崭新的农舍扑面而来。昔日的鲜族汤旺乡旧貌换新颜,引来了全国旅游者光顾。驶入场部,一排排拔地而起的楼房代替了原先低矮的砖房。 ,王立群也住在场部。农场推行城镇化,分场的旧房农场收购置换,职工出一部分钱,住上场部的楼房。现在是农场职工集中居住在场部,上班在分场,开车前往。改革开放以来,农场职工的生活水准有很大的提高。 到了场部,王立群已为我们设宴接风大家举杯欢饮,追忆过去的岁月、人、事,感慨岁月的无情,一眨眼过去50 年了。在农场,我们熟悉的老人已基本不在了。
晚饭后,我们拜见了原基建排的小王木匠。听说他开了一个超市,现在日子过的红红火火。小王木匠见到我们相拥而抱,真是千里来相会竟隔了几十年。
第二天王立群驱车送我们到五分场。在路经原砖瓦厂的时候,我们停车下来。现在这里已成了农场的农机具中心。各种农业机械在阳光下显得特别的耀眼。 据王立群说,现在到了收割季节不再像我们那时要1-2 个月才能完成收割任务,运用机械只需1 个星期就完成任务。看到农场的发展我们为之点个大大的赞!
路过小桥,我们特意下车,我们当年造的小桥已被更新的小桥代替了。大家还是怀着深深的怀念之情,驻足留影。因为我们当年是建桥的参与者,曾在这座小桥倾注了心血。 尤其是朱愚,在小桥竣工后他与钮永祥排练了歌颂知青精神的《小桥》情景剧,被五分场文艺宣传队选为主打节目,所以对小桥的感情更深。
在去五分场的前一天朱愚与我说,一定要看看我们基建排在五分场建造所有的建筑。到了五分场他狂拍照片。如食堂、牛号、宿舍都是他的关注点。 他一面走一面找周济民和韩寿祥曾经居住过的房子,因为他俩是我们知青中率先在农场结婚安家的。虽然年代久远,方位又难以辨别,我们还是找啊找啊!······· 想当年,五分场的那一栋建筑不凝结着我们的心血、汗水。为了东北农学院老师下迁急需住房,我们日日夜夜加班苦干,砌墙的泥冻了,我们加热化了继续干。硬是完成十几棟急需住房。尽管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这些房子已破落不堪,但依然留存着我们手艺的痕迹。 寻访50年前的痕迹,我们唏嘘,我们感叹,我们兴奋,我们激动。但时间不允许我们驻足久留。小王木匠中午在总场设宴,要我们马上赶过去。因为吃完饭,我们下午要离开香兰农场。
小王木匠准备了北大荒酒迎接远方来客,餐桌上尽是东北特色菜。大家回忆50年前在基建排大家庭中快乐生活,都可惜木工班的几位知青没到场。我们邀请小王木匠50周年庆来杭州,我们说杭州的徐忠民,华尧铎,谢西梅,陆炎培都要来参加庆祝会,木工班将团聚一堂。 在香兰五分场只待了一天,受到王立群和小王木匠的盛情款待,感受到香兰的温暖,永生难忘!(作者包满珪系五分场杭州知青,后在场部宣传科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