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3186|回复: 5

一个被忽视的病毒传播环节

[复制链接]
刘文喜 发表于 2022-11-17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个被忽视的病毒传播环节


  最近一段时间,全国范围内的疫情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确诊病例,从九月中旬的日新增100例左右,几乎直线升到11月12日的1600多例。无症状感染者,从500例左右升到11月12日的13000多例!是我们的防控措施不够严厉吗?三年的疫情,我们积累了不少防控经验,各地都制定了严格的措施,投入的人力物力越来越大。为了快速筛出病毒携带者,防止疫情扩散,核酸检测的频次越来越高,持续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但是感染病毒的人不仅总是“捞不尽”,而且“越捞越多”,这是什么原因呢?用“病毒越来越狡猾”来解释似乎有点儿牵强。经观察发现,我们一直依赖的抗疫“利器”——核酸检测,竟存在着病毒传播风险极高的环节!而这个环节,并非排队时人员的密集(在双方都佩戴口罩,身体朝向一致的情况下,被感染的几率很低)。
  我们先回顾一下采样时的情景:某人A扫码后来到采样窗口,张开大口(这时往往要先吸一口气,最后呼一口气),直到采样结束。如果此人携带了病毒,那么此时他排出病毒的可能性就非常大,其原因,一是没有了口罩的防护,二是口张的很大,口腔开的很深,三是采样时会让原本附着的黏液被搅动起来,易发生飞溅,四是嗓子被搅动时因刺激易喷出黏液。当A离开后,后面的B、C、D……也要重复这个过程。由于是在同一位置,他们与A成为零距离的“超级密接”,又因为他们张大口且不戴口罩,所以被感染的几率非常高。刚被传染时,病毒载量较少,不仅当天检测不到,可能两三天都检测不到,从而成为新的感染源。在以后的核酸检测时就可能传染给他人。所以,核酸采样环节,是病毒传播风险最高的环节。病毒携带者在进行核酸采样时造成的传播风险,比在商场走一圈大得多!
  要避免采样时发生疫情扩散的风险,就要拉开相邻两个人的距离。在政府层面,最可靠的方法是上门采样,这样能彻底避免采样时发生传染,但工作量太大,不适合全员核酸,但对重点人群核酸检测是可以做到的。由于重点人群的风险较高,应采用更安全的采样方法。其次是由居民居家自检,外地人在居住的旅店自检。还有另一种方法,参加核酸检测的人排成队保持不动,并保持安全距离,每人的身体朝向与队伍的方向垂直,采样员采完一位移动到下一位(必要时可安排专车)。也可考虑在采样窗口上方安装小风机,人为加快空气流动,同时增加采样人员的时间间隔(有风机时5,6秒钟,无风机10多秒钟即可)。
  对于个人,最简单的防护方法是,1.不要过早的摘口罩,不要过早将头部移到采样窗口。2.看到采样员准备采样时,先吸一口气,再移动到采样窗口,摘下口罩,嘴也不要张的太大。3.摘下口罩后,尽可能屏住呼吸,或轻轻呼气(这就是为什么要先吸口气的原因),避免吸气!采样结束,立即戴好口罩,迅速离开。方法虽然简单,很容易做到,但能大大降低感染的风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2-11-17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农场章文 于 2022-11-17 14:53 编辑

文喜兄所言极是!天佑我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冰花 发表于 2022-11-17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检者排成一队不动,检验员移动采样,那检验员就太辛苦了,行不通的。
       加强防护宣传力度,戴口罩、间隔2米,人员不拥不挤,不随地吐痰、打喷嚏自己做好遮掩,保持良好秩序,前后拉开距离,摘口罩前吸气,张嘴时凭住呼吸,采样后迅速离开现场。
       不做不行,中国国情在那。做时不注意更不行,交叉感染了不得。只能自己保护好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春 发表于 2022-11-17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祝吉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刘文喜 发表于 2022-11-18 0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冰花 发表于 2022-11-17 14:53
受检者排成一队不动,检验员移动采样,那检验员就太辛苦了,行不通的。
       加强防护宣传力度 ...

采样员移动可以配车,这个容易做到。只是检测的人数太多时,场地成问题。
核酸排队时,肯定都戴口罩的,风险极小。摘口罩张大嘴时危险非常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沃土园丁 发表于 2022-11-18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愿疫情早日结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4-27 07: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