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457|回复: 3

三言五语说唐诗----第二十八期

[复制链接]
孙胜权 发表于 2022-10-1 0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了提高对诗的理解能力,有助于欣赏点评栏目作品,从今日起,由我主持,“三言五语说唐诗”专题活动,半月一期。主要包括选取,唐人宋人比较著名诗句(暂时限定)作为说诗对象,由广大诗友参与说诗,根据个人理解,各抒己见,以及互相讨以供共同学习欣赏。本项活动望广大诗友积极参与,推动学习交流。给予支持帮助!孙胜权敬启。

                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这首诗咏垂柳,既没有精工细刻柳的枝叶外貌,也没有点染柳的色泽光彩,但体态轻盈、翩翩起舞、风姿秀出的垂柳,却栩栩如生,现于毫端。它不仅维妙维肖地写活了客观外物之柳,又含蓄蕴藉地寄托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情,是一首韵味很浓的咏物诗。







附各期选诗目录:
1.于易水送人一绝.骆宾王   2.咏柳.贺知章 3.凉州词.王之涣 4.王之涣.5.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6.海棠.  苏轼.7.春日五首(其一).秦观  8.沈园. 陆游 .9. 《示儿》.陆游.10.《约客》.赵师秀.11.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12.宿建德江.孟浩然.13.宴词.王之涣14.凉州词.王之涣15.晚春.韩愈.16. 滕王阁诗. 王勃.17.渡汉江宋之问。18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四).卢汝弼19.骆宾王.咏蝉20.马诗二十三首(其五).李贺.21.辋川闲居赠裴秀才王维.22望天门上.李白.23.蝉. 虞世南 24.   竹枝词二首(其一).刘禹锡.25.
寒食.孟云卿.26.
早寒有怀.孟浩然.27.
峨眉山月歌.李白.28.
垂柳.唐彦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凤竹 发表于 2022-10-1 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2-10-1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垂柳绊惹着春风翩然起舞别有一番情怀,在这个世界上飘逸之美还有什么能与之比肩呢?
婆娑于江畔的垂柳,本是无心所插,可楚王宫中的嫔妃们为使腰肢也像垂柳般纤细轻盈,宁愿忍耐饥饿,甚至白白饿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孙胜权 发表于 2022-10-5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凤竹 发表于 2022-10-1 06:05
欣赏,辛苦了。

谢谢版主关注。问好。

  “绊惹春风别有情”,起句突兀不凡。撇开垂柳的外貌不写,径直从动态中写其性格、情韵。“绊惹”,撩逗的意思。象调皮的姑娘那样,在春光明媚、芳草如茵、江水泛碧的季节,垂柳绊惹着春风,时而鬓云欲度,时而起舞弄影,真是婀娜多姿,别具柔情。柳枝的摇曳,本是春风轻拂的结果,可诗人偏不老实道来,而要说是垂柳有意在撩逗着春风。“绊惹”二字,把垂柳写活了,真是出神入化之笔。明杨慎《升庵诗话》举了唐宋诗中用“惹”字的四例:“杨花惹暮春”(王维),“古竹老稍惹碧云”(李贺),“暖香惹梦鸳鸯锦”(温庭筠),“六宫眉黛惹春愁”(孙光宪),说它们“皆绝妙”。其实,唐彦谦的“绊惹”,列入“绝妙”之中,当亦毫无愧色。
 
  第二句,“世间谁敢斗轻盈?”把垂柳写得形态毕肖。“轻盈”,形容体态苗条。这里,垂柳暗以体态轻盈的美人赵飞燕自喻,是紧承上句,以垂柳自夸的口气写出其纤柔飘逸之美。“谁敢斗轻盈”问得极妙,这一问,从反面肯定了垂柳的美是无与伦比的;这一问,也显出了垂柳恃美而骄的神情。
 
  诗人极写垂柳美,自有一番心意。后二句“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笔锋一转,另辟蹊径,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巧妙地抒发了诗人托物寄兴的情怀。
 
  “江”,可以理解为长安附近的曲江。《中朝故事》载:唐代曲江江畔多柳,号称“柳衙”。“楚王”,楚灵王,也暗指现实中的“王”。此二句是说,婆娑于江畔的垂柳,本是无心所插,却害得楚王宫中的嫔妃们为使腰支也象垂柳般纤细轻盈,连饭也不敢吃,而白白饿死。诗人并不在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有感而发。试想当时晚唐朝政腐败,大臣竞相以善于窥测皇帝意向为能,极尽逢合谄媚之能事。这种邀宠取媚的伎俩不也很象“饿损纤腰”的楚王宫女吗?“楚王江畔无端种”,“无端”二字意味深长,江畔种柳,对楚王来说,也许是随意为之,而在争宠斗艳的宫女们心目中却成了了不起的大事,她们自以为揣摩到楚王爱细腰的意向了,而竞相束腰以至于饿饭、饿死……。诗人言在此,而意在彼,这是多么含蓄而深刻呵。
 
  比唐彦谦稍早的诗人曹邺,他在《捕鱼谣》中写道:“天子好征战,百姓不种桑;天子好年少,无人荐冯唐;天子好美女,夫妇不成双”,矛头直指皇帝及其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真是直陈时弊,淋漓痛快。《垂柳》所讽刺的对象,同《捕鱼谣》一样,但他采取了迂回曲折、托物寄兴的手法,“用事隐僻,讽喻悠远”(《升庵诗话》),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二者可谓殊途同归,各尽其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5-8 05: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