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785|回复: 3

读懂“二舅”,就读懂了中国农民

[复制链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2-7-28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农场章文 于 2022-7-28 12:34 编辑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MN4y177PB?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c5999d22a321113cf74aac0f6141b64e

近两天,大家的朋友圈都被“二舅”给刷屏了。这个并不复杂的故事,却激起了读者极大的共鸣。《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自7月25日在B站发布后,播放量一路攀升,登上B站全站排行榜第一名,短短一天视频播放量突破1600万次,成为上半年最火的短视频。

每一个互联网爆款的出现,必然是触发了人们的共情机制。“二舅”之所以能“火”,固然离不开视频创作者娴熟的叙事技巧和拍摄手法,也是因为“二舅”这个人物形象激发了人们对于远去故土以及家乡人事的记忆。近些年反映农村生活、文化的爆款产品不少,或多或少都有着类似的影子。一个本来可以跳出农门的“天才少年”,因为十几岁时被“赤脚医生”打针致残,人生轨迹至此不同,他一瘸一拐地自学成了木匠,半世孤苦,却始终充满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不断地用爱治愈着他人。这样的人和事,似乎就是“我”幼时老家隔壁那个总是抽着旱烟笑眯眯的老汉,也仿若“他”远方叔伯中那个“特别有文化”的大爷……其实,“二舅”就是中国农民的一个缩影。读懂了“二舅”,就读懂了中国农民。

“二舅”善良达观,所以能释怀造成他不幸命运的误诊,收养宁宁,互助乡邻;他坚韧自强,靠着自学成才,不仅会木工,其他各种修理活也能玩得转。这是人物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他也很沉默、坚忍,承受了生活给予的种种不公平,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连残疾证都无法办理下来,只能在逼仄的空间中自我消化。这是人物让我们揪心的一面。

这两面都是中国农民的影像,是他们身上最典型的特质。肯吃苦、能包容、善谋生,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他们才能在一次次苦难的磨砺中始终屹立不倒,挺起了国家和民族的脊梁,浇铸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崛起的庞大底座。他们值得被歌颂、被礼赞,被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去传唱。但是我们更不能忽视,他们身上的这种品质、这种精神,往往都与困苦、艰辛相伴随,是在逆境中被逼出来的选择,是不得不与命运妥协的无奈,或者说生存智慧。“如果可以岁月静好,谁又愿意披荆斩棘”。我们要看到这其中农民所作出的牺牲和奉献,更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让他们能活得更从容、更踏实、更有尊严。

“二舅”治愈了我们,那么谁来治愈“二舅”?在短视频的背后,更深的发问直抵人心。我们常说,农民是最好说话的,你给他一分,他就会还你十分。这既是农民淳朴的天性,也是他们的家国格局。但是全社会不能对此心安理得,不能因为农民坚韧、善良、老实,就无意识地忽视他们的权益;不能因过去如此,就在思维惯性中出不来,而对农民的利益有所懈怠。这不公平,也不可持续。

更重要的是,农民身上所蕴藏的那种强大的斗志和智慧,是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好比“二舅”,如果不是当年发烧后的那四针,“二舅”可能已经考上了大学,成为了一名工程师,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往事不可追。“二舅”不愿意对过去抱有遗憾,但是我们不能不遗憾,而且还应牢记这份遗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更好地弥补上对农民的亏欠。客观而言,“二舅”的经历,既是城乡二元制的结果,也是时代打下的烙印。那个年代,因为农村医疗条件的极度匮乏,误诊、误治的事情并不鲜见,但这些“赤脚医生”已经是他们能够得到的最好医疗保障。今时今日,我们国家的整体实力已经有了很大提升,有能力反哺农业、支持农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重中之重战略的指引下,农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也要看到,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依然很大,农民还很辛苦,农村还很落后。就像短视频中所反映出的一些留守老人问题、残疾人士保障难题等,都亟待解决。这也更加凸显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紧迫性。

“二舅”的故事终会淡去,明天还会有新的爆款、新的热点。我们很庆幸,在这个注意力时代,有一位农民的故事能被这么多人看到,并激起共鸣。我们更期待,这种关注度能转化为对农民福祉和制度保障的更持久观照。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把我们的情怀与思考,都能聚合成更加可为善为的力量,真正帮助农民摆脱艰难、摆脱不易,让我们的乡土社会不再有“二舅”这样的苦和难。

作者:施维

【来源:农民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宜里农场董建国 发表于 2022-7-28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农民需要拯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2-7-28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丨朱 敏

这两天,朋友圈突然被一个叫《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短视频刷爆。B站UP主“衣戈猜想”,一个北漂八年的历史老师,用平静的语调,讲述了村子里平凡无奇的二舅生平。这个11多分钟的视频是在7月25日上传的,截至7月27日12点已获得2000万+的播放量,点赞量320万+,妥妥的B站排行榜最高第1名。

《二舅》为什么突然就爆火了呢?我想背后有这么些流量密码:

一是因为旁白的平静和幽默。旁白的声音淡淡的,语速慢慢的,仿佛听着听着,就能让我们从忙碌急躁的工作和生活中平静下来。二舅的生活无疑是艰辛的,却通过作者的幽默讲述巧妙得到了化解。通过“popping”“homie”等诙谐打趣的用词,让这个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农民形象站了起来,可敬可怜的中国式家长形象也站了起来。

二是简短的故事展现出二舅身上不少可贵的品质。二舅孝顺,六十六岁老汉携带八十八岁老母去做工的“6688组合简直酷死了”。二舅能干,看三天就能学会木工活,能修好全村人的家具家电,除了自己没有的那三样。二舅豁达,他的腿是因为赤脚医生打退烧针废掉的,却在偶遇这位医生的时候,“只是笑着骂他一句,就一瘸一拐又给人干活了”。二舅天资聪明却过得落魄,但从未感到过遗憾,成了村里第二快乐的人。二舅不谄媚。首长给二舅搓背,吓得二舅的堂弟说不出话,因为堂弟对于权贵是仰视的,而二舅是平视的。

三是内容精准击中了受众的痛点。正如评论区一条评论说的:“其实大部分人不是感动,只是契合了心境。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我们两代人经历了其他国家几百年的历程。社会巨变,人心浮躁,努力出人头地,努力大富大贵,大家都很着急,怕上车的门关了。有一天累了,歇一歇,接受了自己的平凡,再看到这个视频,上一代人这么苦啊,可他们还在坚持。”这几年疫情的冲击,失业和内卷让不少人陷入迷茫和焦虑,而二舅的故事,击中了大家心里柔软的地方。卷累了的时候,我们需要二舅这样的故事来滋养精神世界。作为普通人,我们也想像二舅一样,做一个不问来路、不记归途的快乐的人啊。

四是叙事风格简单明快,叙事视角放低姿态。视频从头到尾没有提过内卷、焦虑这些字眼,那些生活的艰难、与命运的较劲,在二舅身上奇迹般达到一种和解,让观众感受到满满的力量感。视频的内容虽然充满智慧,身段却是尊重的、平行的,甚至比观众还低,叙事口吻完全没有把观众置于被教育的位置。加上叙事风格不给观众缓冲,能够快速将受众拖入作者叙事的洪流。

五是二舅的经历很有贴近性,容易引起情感共鸣。随着这条视频的现象级爆火,很多年轻人会想起自己的父亲,或者身边的“二舅”。他们都有过干成一番事业的豪情,但被命运捉弄,终归于平凡。裹挟在时代的大潮中,经历着生活的风风雨雨,他们努力活着,永不言弃;他们认命,却并不认输。这种与平凡人生活经历的高度贴近,大大拉近了与受众的心理和情感距离。

六是故事的争议性,更能掀起话题热度。二舅和隔壁村的女人,有过一段无疾而终的爱情,而女人是有丈夫孩子的。丈夫在家,二舅也会去看望女人,还很受孩子们欢迎。二舅这边的红白喜事,女人会很自然地参加。这样的感情看起来很另类,自然备受争议。故事更有争议的地方,在于是否“消费苦难”。有人认为,视频里用了廉价的煽情、正能量的鸡汤和励志的口号,网友在主人公身上看到了比自己更悲惨的境遇,得以宽慰。有人认为,作者用并不悲情的语调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不该被这样评价。还有人认为,二舅是一步步被逼进生活角落里的,他的生活并没有那么治愈,他只是无奈接受了命运的安排,而这种接受不应该被歌颂。孰是孰非,各人心里自有一杆秤。但这样的争议,也足以让视频的热度更往上飞。

近几年来我们发现,小人物正艰难地从舆论边缘,逐渐回到大众视野。无论是莫言的五四演讲《不被大风吹倒的人》,新东方董宇辉的直播带货,还是小众文艺片《隐入尘烟》拿下百万票房,关注普通人心理状态的治愈类小书畅销……或许,我们关注的根本不是别人的人生,而是那个在大千世界不甘沉沦的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2-7-28 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建国的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9-2 02: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