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903|回复: 0

难以忘却的故乡情怀

[复制链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2-5-6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难以忘却的故乡情怀
王家明
1974年8月,刚满17岁的我从哈尔滨下乡来到了海林农场红光队,一直到1978年3月离开。我在红光队生活了将近四年,这里是我走向社会的第一个工作岗位,我的人生从这里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第一次,“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知青生涯,让我厚重了青春无悔的人生积淀,特别是两次回访每次都深深为第二故乡的变化所震撼;为这里家一般的火热情怀所温暖;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倍感亲切;为海林农场能成为祖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而自豪,留在心中的美好记忆久久不能忘却……
2014年 6月20日,在我们下乡40周年前夕,我和夫人双双从加拿大返回北京,从北京开车直达哈尔滨。我们租了一辆大客车,带上四十多位曾经在海林农场红光队下乡的知青,怀揣喜悦,迎着春暮清爽的晨阳踏上回访第二故乡的旅程。当年的回乡青年、我们知青的好朋友,如今已退了休,原在农场领导岗位的邹树国,亲临接驾、引路前行。此次阔别四十年知青们蓦然回访,正值建场六十年之际,无疑有着特殊的意义。
临近中午,在场部会议室门前,场领导班子拾步迎接,给大家带来十足的感动。走入简洁明亮的接待室,几桌丰盛的美食尽显主人的慷慨与热情。
随后,庄严隆重的赠匾赠壶仪式高潮迭起,我把裱有笑星姜昆亲笔题字(海林农场永远的故乡)的牌匾交予场领导,在厂家定制了百余套刻有纪念意义字符的紫砂壶,敬赠每一位与会者,以表达“壶中日月长,山窗无依样”那浓郁延绵、温馨不老的乡情。
海林农场经过多年的迅猛发展,如今已是黑龙江省重点示范村,多项经济齐头并举、世人瞩目,走进海林农场的每一个角落,无不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尽处彰显改革开放带来的如日中天。
我们一行在农场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李洪波和工会副主席胡凤山的带领下,来到一处欧式别墅区,这里曾经的模样,早已融为历史、付诸改革。讲解员详细地为大家解说着,大家左顾右盼、感叹其中,面对恰似江南、宛若梅山的一涌美景,赞叹之时大有悔之当初之嫌。记忆中似乎浮云难嵌的场部学校,在一片泥瓦房中,也算是鹤立群鸡。为了使全场的孩子们无需走出林海,便可分享现代化教育全新的气息,场部投入1600万元,经过一年多的建设,一个在省内屈指可数的现代化教学设施拔地而起,同时,各连队取消了学校,全场适龄学子均集中到场部统筹管理,教学质量显著提升、扬名林海。
在当年的战友,农场原副场长邹树国的陪同下,一行驱车开往红光队的路上。走进40年来魂牵梦绕的红光队,早已物是人非,老一辈大多移址场部,颐享天年。队里唯一的“高大的建筑”,还是知青们参建的二层小楼——今日的队部。红光队所属区的管理区主任、红光队队长、几位相识的老乡,迎接着我们的到来。管理区主任为大家展望了红光队的将来,我们有幸还能见到、感受到红光队的当年的影子。
知青们来到已是废墟横贯、旧貌残垣的知青宿舍、食堂、队部。站在荒草丛生、已无片瓦的宿舍面前,大家纷纷驻足留影。北大荒精神激励着我一路走来,坎坷与坦途、光荣与梦想无不与这块热土息息相关、连理天长。
夕阳西斜,生活在场部业余歌舞队为知青们的到来准备了精彩的节目,会议室门前即刻沸腾一片,宾主相拥眉喜、笑语盈珠。在此等候多时、已耄耄之年令知青们敬重的原红光队老书记毕庆珊,看上去硬朗而慈祥,我和众知青纷纷上前,与毕书记紧握双手、问候。大家鱼贯进入布置停当的会议室,歌舞队的队员们装扮一旁、一脸喜庆,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拉开了汇演的序幕,歌声把人们的心绪带到遥远、而又恍如昨天的日子......不知有多少个雨水泪水交融的瞬间,磨砺着人们脆弱的年轮,而每个人心中的希望就诞生在这片足迹层层的田野上。
晨辉把人们悄然地唤醒,知青们三两结伴尽情感受着林海腹地特有的清润芬芳、天朗气清的原生态,当漫步在场部对面别具一格的广场中,远处小桥流水人家、亭廊幽阁草堂,图腾出俊美的世外桃源,令人流连忘返。
早饭后,一行来到小型会议室,农场原副场长邹书国做了简短的介绍后,一段农场发展现状的视频把一个集科、工、农、贸、旅游全面渗透的新型农场呈现在大家眼前,它的前瞻性、示范性为新农村的发展定夺一曲,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亲临采访,无疑令海林农场打开了通向世界的门,而农场提供的各项硬件设施,也为海内外商家前来合作成为了必然。
农场的水库令知青们挂怀至今,在邹副场长的陪同下,来到位于场部几里外的水库参观,登上建造别致的望湖楼,昔日的沟壑艮岖,荡然天外,清幽的湖水镶嵌在翠林阡陌之中。            
两天的回访在温馨的午宴中依依话别,红光队的领导为每一位知青送上一份情谊——自产有机大米,此情此景不仅联想起当年第一个春节回哈探亲时,队领导为每一位知青送上十个大馒头那令人倍感兴奋的一幕。是啊,时隔四十年,挥不去的岁月、抹不去的光影,伴随着知青们天涯海角续写着人生。
邹副场长一行送别一程,再次途径红光队,知青们难舍难分,纷纷下车饱览旧貌,大家以各种名目,拉着写有红光队知青下乡四十周年纪念、并签有每位相聚人员名字的条幅,欣然定格一瞬,这张条幅将作为历史的见证,珍藏在华侨博物馆。车缓缓地弛离红光队的一草一木,心底唯有默然余音——别了永远的故乡红光队,别了红光队的父老乡亲......
2019年,海林农场建场六十五周年,评选出十位对农场有突出贡献的英模人物,事迹进入新落成的场史陈列馆。据场领导介绍,我是农场将近1300名知青的唯一代表,荣获建场十大英模人物,这是农场对我将近四年知青生涯的最好肯定,多年来在海内外我曾经获得各种荣誉与奖励无数,但是这份殊荣是我最为铭记于心的,也是对我人生的巨大的鼓励与鞭策,没有当年海林农场连队领导、武装部领导、团委领导我的帮助、培养,我的人生不可能走到今天。
时隔五年后我再一次回访海林农场。2020年1月9号,我从北京乘坐高铁回到哈尔滨参加黑龙江省政协会议,我是以省政协海外代表身份从海外回国参加省两会。下了高铁,我租了一辆车,带着三个知青战友,连夜驱车回到我的第二个故乡,经过4个小时的长途跋涉驱车300多公里,终于在晚上6:40到了海林农场。进入海林农场地界,张灯结彩,彩旗飘飘,我们一行受到了农场领导和当年老领导、老战友们的热情欢迎与盛情款待,农场领导专门安排我住进农场宾馆最高级套间。当年黑龙江领导来视察,就住在这个套间里,我也才知道海林农场多次接待过栗战书、吉炳轩、周铁农等党和国家国家领导人,还接待过金正日这样重要的外国领导人,海林农场曾经是黑龙江省农垦系统的一面红旗,是全国农垦系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样板…
为了我的到来,年轻有为的苑庆伟场长指示打开只有在节假日才开启的装饰路灯,连夜亲自宴请我们的到来。第二天亲自陪同我们参观农场新貌,参观纪念馆,陪同我拜访年近90的老书记毕庆珊,找回早已退休的当年农场武装部候占成部长、团委书记李东亮、我的师傅卢风才的夫人一起和我召开座谈会。在座谈会上,我回顾了在海林农场的日日夜夜,感谢农场各级领导对我的关怀与帮助,农场以《爱国华侨王家明回访海林农场》为题,对我这次回访做了专题报道:“近日,旅居加拿大华侨、哈尔滨知青王家明回访第二故乡海林农场。王家明现为中国侨联海外委员、黑龙江省政协海外列席代表、加拿大加中友谊发展促进会会长。在场长苑庆伟的陪同下,王家明和一同回访的知青战友四人,参观访问了农场场史馆、全民健身中心、双老活动中心、汉麻加工园区、双峰湖康养基地等。王家明曾经于1974年下乡到海林农场红光队,在农场四年的知青岁月锤炼了他火热的青春。海外工作生活多年的王家明怀有一颗爱国之心和故乡之情。他也关心着第二故乡海林农场的发展变化。在专题座谈会上,王家明表示要进一步关注第二故乡的发展,宣传好这里的生态资源优势,帮助作好招商引资及项目合作的引线搭桥,为海林农场的建设和发展出多作些努力。王家明还向海林农场赠送了书籍、照片等珍贵的历史资料”。
短短的两天回访结束了,深深感受到了现任农场各位领导、当年的老书记、老部长、老团委书记、老战友和老师傅们对我的深情厚谊、支持与鼓励,心里一直热乎乎的,没有海林农场四年知青岁月打下的基础,我的人生路就不会走到今天。祝愿富饶美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海林农场越办越好,农场职工生活幸福美满,真是让我感到安慰与释然。
2022年4月22日于加拿大多伦多
作者简介:
   王家明,1957年5月生人,博士、经济师,1974年下乡到海林农场红光队工作生活近四年。现定居加拿大,是著名的爱国华侨、加拿大加中友谊发展促进会会长、中国侨联海外委员、黑龙江省政协海外列席代。主要代表作有《逐梦人生____一个北大荒知青的海外掠影》《创业拉丁美洲》等,2019年入选中国邮政发行的《见证——祖国70年海内外华人共庆国庆》70位名人特别纪念邮册。
   
注明:2022年5月6日完成编辑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9-4 00: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