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065|回复: 0

我的毕老师

[复制链接]
浪淘沙 发表于 2022-5-1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浪淘沙 于 2022-5-1 18:06 编辑

                        我 的 毕 老 师


我是1963年开始上小学的。
在上中学(可能是一个半学期)的时候,我从36中学转学到了15中学;从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到哈尔滨机械工业学校的工农兵学员;从成家立业到哈尔滨电视大学中文专业学员;在我健在和不健在以及失联的同学中,我所拥有的老师和恩师数量不胜其多,在同代人中几乎没有可以与我相提并论的。
如今,虽然50载的美好时光像流水一般飞快地过去了,但是,第15中学的语文科任老师毕老师,却经常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和回忆中。
毕老师全名叫毕善庆 ,身材魁梧,肩宽背厚,大概有177左右。
虽然是在那个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但他的气色还是不错的,人到中年的他还有些发福;由于他是文革前受到过极好教育的、是用“金子堆出来”的一代老大学生,堪称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加之幽默风趣;他的课程又十分的饶有风趣和魅力。所以,每当听说是毕老师的课,同学们都会楼下操场上或者从其他地方,早早地或者急忙慌地跑回来,生怕耽误了课程。
在我的记忆中,毕老师还是语文教研组组长,他的粉笔书法(板书)是非常棒的,可以说是,饱满有力,挥洒自如,美不胜收。
正因为如此,全学年的黑板报每每都是由毕老师负责编辑出版,而且,还遥遥领先其他学年黑板报的质量和水平。所以,每当毕老师一手策划的黑板报出版时,我都第一个跑去一饱眼福,并津津有味、反复地拜读起来没完。
毕老师的大作和大量作品,就是在此期间学习领略和偏得到的,使我眼界大开,为我后来的记者生涯奠定了坚实的文学基础。也使我充分体验到了以毕老师为代表的15中学不愧是远近闻名重点校的真谛。
由于那个可悲的时代不重视教育,我转学时,好像没有花费什么人情,就如愿以偿了,这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可爱的毕老师,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在园丁岗位上,在忘我、在勤奋、在不懈地耕耘着。
关于毕老师的良好口碑,在我初来乍到时,就不绝于耳。尤其是同学们介绍到毕老师的诗词时,更是眉飞色舞,喜不自胜。我非常意外,因为当时在我的心目中,在这个世界上,我只知道毛主席会写诗词,以为除了毛主席,再没有人会写诗词了,所以,毕老师就这样地成为了我人生中遇到和崇拜的第一个诗人。
尤其是他的:“小球击动大球转,二十三年帝锁崩”,这一七律诗名句,更是脍炙人口,令人难以忘怀。
它是毕老师赞美讴歌当年中国“乒乓球外交”取得辉煌胜利的光辉诗句,形象生动,言简意赅,充分表现出了他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家国情怀。他的这一艺术实践给我的启迪和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我记得,该诗后来还再版过一次,可惜我没有完整地背诵下来,不能分享给大家了。
虽然在此期间,我有幸阅读到了毕老师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可惜的是,我如今可以完整背诵下来的也只有“西江月”一词了。其词曰:“八月学期开韧,万山如画开屏。教育革命开新程,红旗漫卷西风。休谈教书倒霉,莫怨学生低能,革命精神贯长虹,贵有自知之明。”
在那个口号震天价响、诗坛荒芜的年代,能够写出来这样逸趣横生、耐人寻味、文采灿然的作品,其功力、其修养,是不可低估的。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缺乏尊师重教的氛围,也充分地表现出了毕老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初心不改和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这是至今我所难以忘怀的。
15中学的师资力量水平,不仅体现在校园文化上,在“传道授业解惑”上,也是我原来所在学校不能比拟和企及的。例如,在当时的革命样板戏课文《沙家浜(智斗)》一场戏的教学上,两个学校的教学方法就迥然不同。36中学在授课时,就是选择几个同学,客串下人物角色,草草朗读一下了事,味同嚼蜡。
而毕老师在授课时,却不尽然。他是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课文,大大出乎了我意外。例如,在讲解阿庆嫂与胡传奎对话时,毕老师是这样分析的,他说:“阿庆嫂问胡传奎,胡司令是哪阵风把您给吹回来了?胡传奎却说,阿庆嫂,怎么样买卖兴隆吧?”胡传奎只问话不答话,阿庆嫂也虚与委蛇,因为双方都在互相摸底,所以,不能实话实说,从而拉开了“斗智”这场经典戏剧的序幕。仅就这样一个细节讲解,就避免了平庸和走过场。其教学水平和质量孰高孰低,是不言而喻的。
后来,我还多次地跟36中老同学提及过此事。
说真的,此生能够成为毕老师成百上千的学生之一,堪称是人生一大幸事和快事。更没有想到的是,我居然还成为了毕老师开口闭口、称赞有加的“高材生”,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和始料不及的,同时,我还不知道毕老师此话从何说起。
因为,我知道,我当时在班级里,作文水平平平,毕老师从来没有讲评过我的作文;在课堂提问时,从来没有满意地回答过毕老师的问题。主要原因是,我不是他的初始学生,属于“半路”入门弟子。较之其他同学受到毕老师多于我几个学期的点播和调教,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同时,我现在才意识到,即使我是他的同期入门弟子,以我的智商水平,也难以在同学中出类拔萃。毕老师也许发现了这一问题,后来,有关有些学术性问题,就不再考虑我了。后来,他一次走到我跟前,意味深长地对我说:“你是茶壶里煮饺子啊——”。
不过,有一次,毕老师当时提问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是那三大战役,毕老师用期待的目光扫视了一下全班同学,也许他发现了我信心百倍,然后充满信心并且加重了语气提问了我,使我足足风光了一回。如今来看,也许是毕老师偏爱有加,故意把这个没有多少含金量的问题留给我,这使我至今依然感动不已。
至于说,毕老师多次提及和夸奖我为他的“高材生”,我现在唯一可以找到的根据就是,毕老师在提问造句时,其他同学都是照本宣科,而我则是“脱口秀”,这样的效果和感染力,是可想而知的。
而每次毕老师这样高评我时,我都非常惭愧,感觉名不副实。记得在照毕业像时,当我经过坐在前排的毕老师时,他当着全体同学们面,伸手在我头上轻轻拂摸了一下,不无欣慰和爱抚地向其他科任老师说到:“这是我的高材生”。现在来看,可能是毕老师对我充满希望的毕业赠言和寄语了。
如果不是因为有了毕老师,我可能不会喜欢文科。如果不是因为喜欢文科,我可能毕业后,就再也没有机会见到毕老师了。
事情是这样的,上山下乡后、成为哈尔滨机械工业学校钳工班学员,参加工作当钳工我不很开心。由于钳工班同学有一个上海同学,高干子女,受家庭和地域影响,他很喜欢写作。这样,我就跟着他不务正业起来。
毕业后,我不甘心本职工作,就跟一个发小开启了文学苦旅。
当时,刚刚打到四人帮,国家和民族百废待兴,作文文学青
年,求学无门、求知无路,内心非常苦闷和迷茫。这时候,我就想起了毕老师。于是,在一个深秋的夜幕下,我们两个空着手(现在还感到阵阵惋惜,没有给毕老师买点什么礼品),叩开了在校园内居住的毕老师的家门。
当毕老师知道了我们的来意,当我把《西江月》背下来的时候,毕老师非常开心地笑了起来。他根据我喜欢诗歌这一具体情况,他说:“贺敬之的诗抒情,郭小川的诗细腻。”并告诫我:“像《雷锋之歌》等著名诗篇,一定要背下来。”
临别时,他站起身来说:“我们老了,我把希望都寄托在你们身上了。”很显然,毕老师这是谦虚,但是,对我们两个毛头小伙来说,其鞭策和鼓舞力量却是巨大无比的,是今生今世,永志不忘的。
由于我从事专业记者时间较晚,人生经历较为坎坷,无颜见江东父老,故此,自“秋夜拜师”一别20多年,再也没有跟毕老师取得过联系。尽管如此,毕老师的作为一代恩师的高大形象,几乎在每一次有关文学青年生涯的回顾中,都会不期然浮现在我的眼前,一种自豪和幸运的美好感觉油然而生。
后来,我成为了一名国家大型期刊记者后,发表了时任哈尔滨市委书记王宗璋的报告文学后,我的境遇有所改观后,我就把我刊杂志,连赠两年给毕老师,我曾经打电话给15中学,当时毕老师已经退休了,也没有联系上。后来,也没有收到“查无此人”的相关消息,我曾经通过一种方法确认毕老师可能是如数收到了拙刊。至此,我才长出了一口气,才了却一桩心愿。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今年是我在15中学毕业50周年。可惜的是,我没有成为鲁迅先生那样有着巨大影响的文学家,如果我功成名就,可能就会有很多人像知道鲁迅先生的恩师“藤野先生”一样,对毕老师肃然起敬了。尽管如此,我还是不揣冒昧愿意写下一篇这样的小文,来献给50周年毕业纪念日了。



(2022 、1 、14 ——5、1)


IMG_20220501_17521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5-2 08: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