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575|回复: 2

安字片和“人世间”

[复制链接]
宝泉岭老顽童 发表于 2022-2-28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安字片和“人世间”
作家梁晓声出生在哈尔滨市道里区安平街 13 号,就是“人世间”中的光字片。梁晓声初中在29中学毕业下乡到了北大荒,在生产建设兵团一团,起初在40连。

1974 年到复旦大学读书,1976 年被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后来,他又到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工作,20 多年前到北京语言大学教书。

梁晓声说:" 当年下乡两年才能回一次家,那段路程是我难忘的回忆。从火车站走出来,经过霁虹桥,从儿童电影院上坡到抚顺街的上坎,下去就是我家居住的‘光’字片。
很多年后我才意识到,我家住的这几条街的名字光仁街、光义街、光礼街 …… 连起来就是孔子所说的‘仁义礼智信’。这个起街名的人一定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了解。经历世事沧桑,那些街名所传达的精神依然影响着我,这也是哈尔滨这座城市所倡导的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

梁晓声家所住的地方,也就是作品中提到的 " 光字片 ",大概就是现今新阳路、通达街、民安街、共乐街合围的区域。

道里安字片, 位于经纬街偏南,新阳路两侧。南起安心街,北至安隆街,东起安道街,西至安红街区域。因其大部分街巷都偏斜,故也称 “偏脸子”现在也这么叫。

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一些退役的沙俄士兵来到这里,找了一些地势高些的地方,盖起简陋的民房,住了下来,形成几条土街。这边的街路均以“安”为首字命名。最早这片只有安静、安道、安隆街有居民,其它均为芦苇丛生的沼泽地。后来的俄国侨民在此地栖身、谋生,逐渐形成了安和、安详、安德、安发、安康等几个简陋街路。

1910年,俄侨中无业者以及那些漂泊无定的流浪汉、在逃犯,来到这里寻找避风港。他们建了许多棚厦、木板房。

于是,这里又增加了吉别斯卡亚(安和街)、阿尔巴津斯卡亚(安发街)、阿尔贡斯卡亚街(安德街)、米哈依洛夫卡亚街(安定街)、依戈尔纳卡亚衡(安正街)、日托米尔卡亚街(安良街)等。
1921年前后,在俄国,布尔什维克打败了白俄军队,一些从西伯利亚逃亡过来的地主富农以及落魄的白俄官兵、伤病员,也一股脑儿跑到这里藏身。

这些流亡者多数无正当职业,他们往往将随身携带的旧物,诸如,旧手表、怀表、军用水壶、戒指、项链、金牙套、烟斗、烟咀、皮靴、帽子、军刺、匕首……就地倒卖。

他们常常一边卖边收,然后回手再卖,如此倒来倒去,很多人便有了钱,随后就做起了小生意,开个小铺子、小酒馆什么的。

卖旧货的地摊儿,据考证就在不远的上坎,时称地包小市(今地德里)。
俄国侨民办起来的跳蚤市场、难民里、八杂市,那生动的一幕一幕都是当年偏脸子地区特有的场景,带着热乎乎的生活气息,也带着暖烘烘的人情味。正如歌谣所唱:

“偏脸子,朝东走,地包下坡新安埠。新安埠,住啥人,多是俄国老毛子。老毛子,开小市儿,全是旧货‘不拉什喂’。”

开始,这片棚户乱建、垃圾堆街的脏乱街区,被称做“松花江”区,很好听,也大气。后来,人们也许感觉此地居民的身份、素质太差,品位太低,与“松花江”太不相称。

于是,一个新的称呼便叫开了:“讷哈洛夫卡”,俄语意:懒汉无耻之徒——懒汉无耻之徒的街区,以后又称为“新安埠”。
1925年,俄文街名改用中文,就都叫安什么街安什么街,这就是日后著名的道里“安字片”。

中国人俗称此地叫“偏脸子”,意谓此地不端不正,是根据这里南高北低的斜坡地势,加之偏于一偶的所处位置而命名,而绝不同于“讷哈洛天卡”—懒汉无耻之徒之叫法,似乎并没有伤到居民百姓的自尊心。

偏脸子南北向,从东数的第五条街叫大通路(偏脸子人对大同路的读法),现在叫新阳路。

伪满洲国时期,哈尔滨的日本侨民在今天光华街、新阳路、共乐街、通达街围起的区域,修建了一个祇园公园,名字源于京都府的袛园节。日本侨民想在哈尔滨复制他们的精神故乡,而偏脸子人却称这里为“日本窑子”。东北沦陷时期,偏脸子一带遍布日本妓院。
说到“地包小市”,老哈尔滨人没有不知道的,这里是哈尔滨最早的集市,也是老哈尔滨很繁华的地方!

关于地包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说是因为“机车库”( Паровоз)的俄语发音和“地包”比较相近。这个发音有包的音节,但实在是牵强附会。

还有一种说法比较接近真实情况。早些年附近大民兴街有座“莫斯科兵营”,周围慢慢也聚集了很多难民,主要是闯关东的中国人。他们居无定所,就着抚顺街的土坡挖地洞,安上简陋门窗穴居。这种“地堡”阴暗潮湿,到了雨季里面会倒灌进水,居住环境极为恶劣。这种大地包(也叫地窨子)到五六十年代还存在,一直持续到这个街区大规模改造。
当年形成集市后,人们开始把抚顺街和安宁街一带叫做“小地包”,把铁路车辆段大墙外和锁厂一带叫“大地包”。

这个区域在当时是贫民区,居住这里的人形形色色干啥的都有,当然后来也出了名人,比如作家梁晓声先生。

抚顺街形成于刚刚建成中东铁路的1900年,当时位于火车站机车库(俄语“地包”)一侧,被俄国人以欧洲人的命名方式称“地包头道街”。1928年民国政府改称“抚顺街”沿用至今。

抚顺街和民安街原来街面铺有4条石板,每条石板宽0.435米,石板间距1米,4条石板像铁路一样贯穿长街,相邻石板中心距离1435毫米是马拉炮车的标准轮距,该路铺石在1910年之前,是哈尔滨最早一批以石铺路的街道。

六零年之前这成了一条泥土路,遇到雨天便泥泞不堪,让人叫苦连天。路两旁是清一色的平房,有普通的砖房,也有俄式的板夹锯沫子的房子。少数几栋二三层楼房如鹤立鸡群十分显眼。路边的食杂店、理发店等店铺倒也不少,让这条小街并不十分冷清。

这里的房子里没有室内厕所,人们需要到院里的公共厕所去,站在两块木板上解手,很不方便。这些场景现在的年轻人无论如何也是想象不到的。

梁晓声的小学安广校和中学29中,都在这条街上。
在抚顺街上,俄国人主要以养牛为生,每天早上拉着铅桶给埠头送牛奶。

俄国人不住地包,他们一般都是独门独户,是俄罗斯板加泥木屋。小院里有花草,木围墙(板障子)很高。俄国人还有一个生活习惯,就是窗户玻璃从来都是非常明亮的。

当然那石板路相较于十几年之后铺设的中央大街路面,有些简陋。不过行车原理类似铁轨的石头路面,用来行走日俄战争时期的马拉炮车和四轮马车,已经很是够用了,毕竟那个年代福特的第一条汽车生产线还没有出现。

那条特殊的石板路很坚固,一直沿用到80年代。1988年,拓宽抚顺街与民安街,“石板道”彻底消失了。

岁月更迭,时光蹉跎,那长街的石板变得那样光滑,它见证了百年历史的风雨沧桑。
安字片、偏脸子人当年来自五湖四海:俄国人、波兰人、犹太人、土耳其人、闯关东的中国人……这些操着不同语言、信仰着不同宗教的居民非常神奇的实现了和谐相处,想必是那时候因为他们大多有一个相同的身份:难民。

偏脸子,是哈尔滨安字片儿一带的老名,对年轻一代来说有点陌生。可是在老哈尔滨人的回忆里,那里冒着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那是由不同民族、种族的难民组成的奇异的生活乐章。穿越,熬过苦难,这个地势奇斜的地方,在动荡的年代里,曾经给了他们安稳的一个小小家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2-2-28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家住的这几条街的名字光仁街、光义街、光礼街 …… 连起来就是孔子所说的‘仁义礼智信’。这个起街名的人一定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了解。经历世事沧桑,那些街名所传达的精神依然影响着我,这也是哈尔滨这座城市所倡导的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人世间 发表于 2022-2-28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好看看梁晓声“人世间”的原著,电视剧没有将原著的很多观点讲出来,尤其是对70年代,包括知青下乡的反思表达出来。为什么?不言而语。但是为什么网上对“人世间”又赞语不断?
据说,北大荒知青网曾经攻击过梁晓声的前期作品是污蔑知青,诋毁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甚至对联谊会编辑的“知青日记”请梁晓声写的序都发表过反对意见。
所以请大家读一读梁晓声的作品再发表看法!不要追溯某些没有价值的地名等细节,看看他的精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5-4 14: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