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138|回复: 4

世间冷暖人自知——梁晓声二三事

[复制链接]
宝泉岭老顽童 发表于 2022-2-24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宝泉岭老顽童 于 2022-2-24 10:37 编辑



世间冷暖人自知——梁晓声二三事2022-02-17 20:49·人物传记春秋堂

作者 陈大志
来源 北京丝路画报


梁晓声(右)和本文作者陈大志上世纪末的合影

我的兵团战友

梁晓声是我的东北生产建设兵团战友,他写的都是我们那时候的事,所以我是凉粉!

晓声在兵团是烧锅炉的,经常看着火苗发呆,我们认为他神经有毛病,不知道他在编故事所以成为“坐”家。我在兵团是写挽联专业户,连里一死人我就拿着镰刀上山割荆条,回来就编花圈写挽联,一条龙服务,所以成了“书法家”。

文革那会儿除了毛主席著作,其他的书很难看到,不是销毁就严禁。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我们几个战友冒着生命危险撬开了外语学院图书馆(北京外国语学院)的厕所窗户,爬进去顺了两麻袋书,又分头带去了兵团。一天晚上我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忽然被指导员揭开了被子抓了现行,说我是流氓看黄色小说。幸亏我在列宁选集上找出一句话:“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这书正是他的代表作,这样才免去了一场批斗。文革回城后大批禁书重现天日,我一看有许多世界名著都看过了。后来跟梁晓声交流后他说我看的名著比现在博士生读的还多。


他家住在哈尔滨郊外工厂林立的最穷的板房区,和电视上这些天演播的电视连续剧《人世间》中的一模一样。他父亲是建筑工人里最苦最累的抹灰工,在家里很凶可很有威信。他哥哥是文革前的高中生,学习很好爱看书,晓生最佩服他,晓生爱看书就是受他影响。可文革爆发毁了他的大学梦,精神上受了刺激。他与哥哥感情很深,几十年来都是由他照顾着。晓声很念旧,一直与哈尔滨的发小、穷哥们儿保持联系,追综他们的生活,这也就成了我们现在读到看到的小说、电视剧《人世间》。一句话,《人世间》里的人物都是他和他家人及小伙伴儿的原型。

看了电影《长津湖》才知道什么叫惨胜。实话实说,我宁愿让枪子儿打死100回也不愿冻死一回。我和梁晓声都是尝过零下四十度的滋味的!一点一点的加剧痛到骨髓,直到昏迷才算解脱……



签名赠书

我们那时最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故乡就是三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氓》《铁流》。读书是梁晓声和我共同的爱好,无论是当年在东北生产建设兵团,还是后来回到北京在北京语言大学工作,这个爱好一直陪伴着我们。记得有一次我去学校图书馆借阅处问他们有水泥吗?结果把他们问楞了,说我们这儿又不修地哪儿来的水泥呀。我告诉他们《水泥》是一本书,是描写十月革命后苏联建筑工人事迹的。后来他们给我找出来,我拿给梁晓声看,结果他爱不释手。还有一次梁晓声给200多位博士硕士开讲座,问谁看过《叶尔绍夫兄弟》,全场只有我一个人举手。这是前苏联作协主席柯切托夫写的,描写卫国战争后苏联普通工人家庭的命运,有些像《人世间》场景。在兵团时我们把这本书都传看烂了,真是如醉如痴,可现在学文学的学生都没听说过。



数年前两位老友在北京语言大学梧桐书坊的合影

人世间的他

梁晓声发表小说知名后参加了复旦大学特招的青年作家班学习。毕业后,复旦中文系特意要了一个名额给他,要让他留校,他死活不干要回哈尔滨,可哈尔滨沒有教席名额(据说当时东三省都沒有),他只好极不情愿地来到距家最近的北京。来北京后娶了北京市某局局长的女儿,也算是豪门了。这点和小说、电视剧里大哥命运较为相似。

梁晓声有与生俱来的草根情节,让他对家庭贫困的,特别是从山区农村来的学生特有同情心。那可是真正的同情心,就像毛主席看到苦孩子就要流泪一样。他不光从学业上格外关心他们,在生活出也非常关心。在我们学校(北京语言大学)有一个农村男孩子经常和我打篮球,跑得很快。忽然有一周没来打球我问他怎么回事,他说家里钱没邮到,吃不饱饭跑不动了,要节省体力上课。我把此事告诉了晓声,晓声很心疼,马上支援他钱让他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完满完成了学业!

梁晓声写作从来不用电脑,都是用铅笔或钢笔手写。一次他给几十位网络写手作报告,讲怎么写作。讲完后他就郁闷了,主办人告诉他这些人都比他有钱,他拿了茅盾文学一等奖才拿了50万奖金,可这些网络写手靠点击量每个人每年都能赚百万以上。尽管拿不到奖,可是拿钱拿到手发软。



梁晓声在北京语言大学开办讲座

到北京,晓声开始在北京电影厂当编剧。他的编剧因缺乏商业气息,市场潜力欠佳厂里怕赔钱不投资拍,转而写小说《雪城》等却大卖。他又效仿毛主席早年撰写的调查报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写了厚厚一本《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剖析改革开放后中国各类人群生活状态,引起轰动效应,多次再版。记得他在一次接受某杂志社记者专访聊到这本书时还说,事实上,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就开始写时评,写过《九三断想》《龙年一九八八》《九五随想》,还写过《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等等。从那之后我基本上是两支笔写作,一支笔写文学,一支笔写时评。这些时评除少数像《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当时受到关注外,大多数没发表过。因为时评类的文章当时很难发表,我就直接收入书里。出版社认为,我以前写的某些文章,重新组合,再出版,依然有读者,发行量还可能超过一些新书。他们根据内容重新起书名,当然也加入了一些我近一两年写的文章。这意味着,在读者中,有一部分人喜欢读时评,可能是他们想从中找到对于整个时代和社会认知的某种认同。

到北语后他的人生就开了挂,一下就评上了正教授。他口才极好,学问极深,讲课时中外文学作品信手拈来,如数家珍,国内新的小说、电视剧也都有所涉猎,旁征博引,极为生动幽默。不管讲大课小课教室永远是人满为患,晚去了站都没地方站。晓声说他最痛苦的是当儿童电影制片厂副厂长的日子(厂长是电影江姐扮演者于蓝),要管评职称,又要管分房,还要管食堂,下水道坏了都要管,根本没有创作时间,逼得他改换门庭调到北京语言大学,换了一种活法。

他本人浓眉大眼很有生气,可就是不修边幅。他在北影厂名气冲天的时候,有一个妖媚的文艺女青年去北京厂到处打听梁晓声,声称是他崇拜者,要见他。问到一个在楼下自家地里种菜的老头(当时的北影厂厂长)梁晓声住哪儿,厂长指了指远处的筒子楼说刚从那里出来的就是梁晓声。那时尚女性一看梁光着膀子,上身穿了一件发黄的跨栏背心,下面穿了个没过膝的大裤衩,脚上穿着拖鞋,手里摇着大蒲扇,与她想象的西服革履的文学大师完全对不上,瞬间人设塌陷了,见也不见转身就跑了。他不管是做讲座、开会,还是到哪都拎着一个像菜市场买菜的布袋子,我多次要给他换一个象样的公文包他都坚拒了。

他就是这么永远接着地气。

这次《人世间》电视剧演员阵容空前强大,肯定惊动了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否则不会有这么大阵仗。前些年政协系统给晓声布置作业,请他写一部反映政协委员的电视剧,他很快就写了十来集,拿去给领导一看让他们感到很震惊,由于涉及到许多问题结果也没拍成。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梁晓声在政协会议上发言从不用稿,想什么说什么,什么都敢说,从不看领导脸色,为民发声,特有贫民情结。真应了那句话:不照黄金宴,只照逃亡屋。晓声平时很和蔼,第一句话总是:亲爱的同志们,慢声细语的,可一旦发起脾气来那可就是排山倒海,多大领导也不怕。


他前些年还写了部电视剧《知青》,播出后也是好评如潮。后来他给了我一套《知青》的光盘。

世间冷暖人自知


2019年梁晓声的小说《人世间》获茅盾文学奖第一名,奖金50万元。我校(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购进了一批请梁晓声来在学校梧桐书坊签售。晓声来签了一上午累够呛,中间我给他倒了杯十年的老白茶让他休息一下,乘此机会我让他写“世间冷暖人自知”几个我预谋好的字。他很累不想写,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纸笔请求他一定写一幅,他磨不开老朋友的面子答应写了。他说:毛笔字写不过你就写幅硬笔的吧。我马上找了一枝白板笔递给他,他就写了这幅字,我立马就奖励了他一盒软包装中华烟,还当天就把字裱了起来挂在书坊。一时间《人世间》大卖。紧跟着学校举办庆祝国庆70周年书画展我又拿此作品参展,大获好评。沒想到撤展的时候为了这幅字好几个部门竞争了起来。我要把这幅作品拿到北京丝路文化协会(因梁是会长),书坊却要拿回,学校统战部又提出来要拿他们那儿去,因为梁属于他们领导,图书馆新开馆也要抢去镇馆,你争我抢,互不相让。最后还是校党委书记发话给了图书馆,说那里能有更多的中外学生看到,放在那里可以提高北语的声誉。为此还专门搞了一个捐赠仪式。我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白搭了好茶好烟,老郁闷了!

世间冷暖人自知——梁晓声二三事2022-02-17 20:49·人物传记春秋堂

作者 陈大志
来源 北京丝路画报


梁晓声(右)和本文作者陈大志上世纪末的合影

我的兵团战友

梁晓声是我的东北生产建设兵团战友,他写的都是我们那时候的事,所以我是凉粉!

晓声在兵团是烧锅炉的,经常看着火苗发呆,我们认为他神经有毛病,不知道他在编故事所以成为“坐”家。我在兵团是写挽联专业户,连里一死人我就拿着镰刀上山割荆条,回来就编花圈写挽联,一条龙服务,所以成了“书法家”。

文革那会儿除了毛主席著作,其他的书很难看到,不是销毁就严禁。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我们几个战友冒着生命危险撬开了外语学院图书馆(北京外国语学院)的厕所窗户,爬进去顺了两麻袋书,又分头带去了兵团。一天晚上我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忽然被指导员揭开了被子抓了现行,说我是流氓看黄色小说。幸亏我在列宁选集上找出一句话:“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这书正是他的代表作,这样才免去了一场批斗。文革回城后大批禁书重现天日,我一看有许多世界名著都看过了。后来跟梁晓声交流后他说我看的名著比现在博士生读的还多。


他家住在哈尔滨郊外工厂林立的最穷的板房区,和电视上这些天演播的电视连续剧《人世间》中的一模一样。他父亲是建筑工人里最苦最累的抹灰工,在家里很凶可很有威信。他哥哥是文革前的高中生,学习很好爱看书,晓生最佩服他,晓生爱看书就是受他影响。可文革爆发毁了他的大学梦,精神上受了刺激。他与哥哥感情很深,几十年来都是由他照顾着。晓声很念旧,一直与哈尔滨的发小、穷哥们儿保持联系,追综他们的生活,这也就成了我们现在读到看到的小说、电视剧《人世间》。一句话,《人世间》里的人物都是他和他家人及小伙伴儿的原型。

看了电影《长津湖》才知道什么叫惨胜。实话实说,我宁愿让枪子儿打死100回也不愿冻死一回。我和梁晓声都是尝过零下四十度的滋味的!一点一点的加剧痛到骨髓,直到昏迷才算解脱……



签名赠书

我们那时最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故乡就是三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氓》《铁流》。读书是梁晓声和我共同的爱好,无论是当年在东北生产建设兵团,还是后来回到北京在北京语言大学工作,这个爱好一直陪伴着我们。记得有一次我去学校图书馆借阅处问他们有水泥吗?结果把他们问楞了,说我们这儿又不修地哪儿来的水泥呀。我告诉他们《水泥》是一本书,是描写十月革命后苏联建筑工人事迹的。后来他们给我找出来,我拿给梁晓声看,结果他爱不释手。还有一次梁晓声给200多位博士硕士开讲座,问谁看过《叶尔绍夫兄弟》,全场只有我一个人举手。这是前苏联作协主席柯切托夫写的,描写卫国战争后苏联普通工人家庭的命运,有些像《人世间》场景。在兵团时我们把这本书都传看烂了,真是如醉如痴,可现在学文学的学生都没听说过。



数年前两位老友在北京语言大学梧桐书坊的合影

人世间的他

梁晓声发表小说知名后参加了复旦大学特招的青年作家班学习。毕业后,复旦中文系特意要了一个名额给他,要让他留校,他死活不干要回哈尔滨,可哈尔滨沒有教席名额(据说当时东三省都沒有),他只好极不情愿地来到距家最近的北京。来北京后娶了北京市某局局长的女儿,也算是豪门了。这点和小说、电视剧里大哥命运较为相似。

梁晓声有与生俱来的草根情节,让他对家庭贫困的,特别是从山区农村来的学生特有同情心。那可是真正的同情心,就像毛主席看到苦孩子就要流泪一样。他不光从学业上格外关心他们,在生活出也非常关心。在我们学校(北京语言大学)有一个农村男孩子经常和我打篮球,跑得很快。忽然有一周没来打球我问他怎么回事,他说家里钱没邮到,吃不饱饭跑不动了,要节省体力上课。我把此事告诉了晓声,晓声很心疼,马上支援他钱让他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完满完成了学业!

梁晓声写作从来不用电脑,都是用铅笔或钢笔手写。一次他给几十位网络写手作报告,讲怎么写作。讲完后他就郁闷了,主办人告诉他这些人都比他有钱,他拿了茅盾文学一等奖才拿了50万奖金,可这些网络写手靠点击量每个人每年都能赚百万以上。尽管拿不到奖,可是拿钱拿到手发软。



梁晓声在北京语言大学开办讲座

到北京,晓声开始在北京电影厂当编剧。他的编剧因缺乏商业气息,市场潜力欠佳厂里怕赔钱不投资拍,转而写小说《雪城》等却大卖。他又效仿毛主席早年撰写的调查报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写了厚厚一本《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剖析改革开放后中国各类人群生活状态,引起轰动效应,多次再版。记得他在一次接受某杂志社记者专访聊到这本书时还说,事实上,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就开始写时评,写过《九三断想》《龙年一九八八》《九五随想》,还写过《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等等。从那之后我基本上是两支笔写作,一支笔写文学,一支笔写时评。这些时评除少数像《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当时受到关注外,大多数没发表过。因为时评类的文章当时很难发表,我就直接收入书里。出版社认为,我以前写的某些文章,重新组合,再出版,依然有读者,发行量还可能超过一些新书。他们根据内容重新起书名,当然也加入了一些我近一两年写的文章。这意味着,在读者中,有一部分人喜欢读时评,可能是他们想从中找到对于整个时代和社会认知的某种认同。

到北语后他的人生就开了挂,一下就评上了正教授。他口才极好,学问极深,讲课时中外文学作品信手拈来,如数家珍,国内新的小说、电视剧也都有所涉猎,旁征博引,极为生动幽默。不管讲大课小课教室永远是人满为患,晚去了站都没地方站。晓声说他最痛苦的是当儿童电影制片厂副厂长的日子(厂长是电影江姐扮演者于蓝),要管评职称,又要管分房,还要管食堂,下水道坏了都要管,根本没有创作时间,逼得他改换门庭调到北京语言大学,换了一种活法。

他本人浓眉大眼很有生气,可就是不修边幅。他在北影厂名气冲天的时候,有一个妖媚的文艺女青年去北京厂到处打听梁晓声,声称是他崇拜者,要见他。问到一个在楼下自家地里种菜的老头(当时的北影厂厂长)梁晓声住哪儿,厂长指了指远处的筒子楼说刚从那里出来的就是梁晓声。那时尚女性一看梁光着膀子,上身穿了一件发黄的跨栏背心,下面穿了个没过膝的大裤衩,脚上穿着拖鞋,手里摇着大蒲扇,与她想象的西服革履的文学大师完全对不上,瞬间人设塌陷了,见也不见转身就跑了。他不管是做讲座、开会,还是到哪都拎着一个像菜市场买菜的布袋子,我多次要给他换一个象样的公文包他都坚拒了。

他就是这么永远接着地气。



梁晓声在他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人世间》拍摄现场

这次《人世间》电视剧演员阵容空前强大,肯定惊动了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否则不会有这么大阵仗。前些年政协系统给晓声布置作业,请他写一部反映政协委员的电视剧,他很快就写了十来集,拿去给领导一看让他们感到很震惊,由于涉及到许多问题结果也没拍成。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梁晓声在政协会议上发言从不用稿,想什么说什么,什么都敢说,从不看领导脸色,为民发声,特有贫民情结。真应了那句话:不照黄金宴,只照逃亡屋。晓声平时很和蔼,第一句话总是:亲爱的同志们,慢声细语的,可一旦发起脾气来那可就是排山倒海,多大领导也不怕。

他前些年还写了部电视剧《知青》,播出后也是好评如潮。后来他给了我一套《知青》的光盘。



这就是那幅由本文作者陈大志“预谋”,梁晓声书写的“世间冷暖人自知”,如今已成了北京语言大学图书馆的镇馆之宝。

世间冷暖人自知

2019年梁晓声的小说《人世间》获茅盾文学奖第一名,奖金50万元。我校(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购进了一批请梁晓声来在学校梧桐书坊签售。晓声来签了一上午累够呛,中间我给他倒了杯十年的老白茶让他休息一下,乘此机会我让他写“世间冷暖人自知”几个我预谋好的字。他很累不想写,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纸笔请求他一定写一幅,他磨不开老朋友的面子答应写了。他说:毛笔字写不过你就写幅硬笔的吧。我马上找了一枝白板笔递给他,他就写了这幅字,我立马就奖励了他一盒软包装中华烟,还当天就把字裱了起来挂在书坊。一时间《人世间》大卖。紧跟着学校举办庆祝国庆70周年书画展我又拿此作品参展,大获好评。沒想到撤展的时候为了这幅字好几个部门竞争了起来。我要把这幅作品拿到北京丝路文化协会(因梁是会长),书坊却要拿回,学校统战部又提出来要拿他们那儿去,因为梁属于他们领导,图书馆新开馆也要抢去镇馆,你争我抢,互不相让。最后还是校党委书记发话给了图书馆,说那里能有更多的中外学生看到,放在那里可以提高北语的声誉。为此还专门搞了一个捐赠仪式。我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白搭了好茶好烟,老郁闷了!



我总是干赔本儿的买卖。有一次梁晓声托我把他的《人世间》送给姜昆,因为我们都是东北建设兵团的战友。给姜昆书的时候又把一把我写好的折扇饶了进去。

祝晓声兄文学创作芝麻开花节节高,影视剧创作大火,小说大卖,中国大好,我们的友谊长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2-2-24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世间冷暖人自知,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雁 发表于 2022-2-24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美篇拜读了。谢谢分享。
作者的梁晓声“他家住在哈尔滨郊外工厂林立的最穷的板房区”有不实。上世纪60年代“光字片”不是“郊外”而是市区,也就是北靠新阳路,南邻民安街,东靠哈药路(原共乐街),西接通达街这一合围区域。我家与梁家前后街,也就步行2分钟的路,下乡前及下乡返城初有来往。如母亲间聊天,探亲过年互拜年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园林 发表于 2022-2-24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已经读三遍了,真是百看不厌!梁晓声是我们知青中最接地气的作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执着 发表于 2022-2-25 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宝泉岭老顽童对此文的转发,得知了很多关于此文作者陈大志及梁晓声的人生及写作的故事。非常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5-4 18: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