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楼主: 农场章文

王家明海外故事独家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2-3-4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弟王家宏
王家宏身高1.79米,在兄弟三人中遥遥“领先”。被王家明多次提到的那个特征——耳毛,比王家明更突出。从外貌看,王家宏更多像爸爸,尤其是那光洁饱满的前额,装满了人生智慧。
家宏是省重点中学重点班的尖子生,他立志学文科,但父母阻止了他。高考时发挥失常,考入东北林业大学,毕业后先分配到哈尔滨香坊木材加工厂胶合板车间,又在杂志社做过编辑,当过主管工业副省长的秘书,后来调到黑龙江省驻广州办事处。他是三兄弟中唯一一个仕途中人,从讲话到做事无不显示出官员的人文韬略和政治智慧。
在中学老师眼里,家明和家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他们父母都是有政治头脑的人,对子女也是高标准,高期望值。家宏世情练达,比较符合父母的愿望和要求,所以深得到父母偏爱;家明显得强硬,不懂迂回,挨打在所难免。”家宏的班主任张玉香老师如是说。
对此,王家宏的解释是,“父亲从小就教育我们,当国家和党的利益与个人利益相冲突时,要牺牲个人利益。爸爸对我们的教育有时甚至比党的教育还深刻,1975年,大哥已经下乡,远离了爸爸的影响,而我只唱了一句‘送君送到大路旁’,爸爸上来就是一巴掌……大哥受的是皮肉之苦,但爸爸对我却是极其‘残暴’的思想摧残,导致我在政治上已经没有棱角了,被磨圆了,而大哥还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意志。”
    在家宏眼里,大哥是一个出色的“长跑运动员”,可以把对手甩得很远。他说:“大哥不是足球和篮球运动员,不懂得协调和配合以实现团队效益最大化。他只知道一个人往前冲,不管后边人如何,他这个领跑者,就把我们这个家拖得很‘惨’,飞到东南,又飞出国门。”
王家宏饱读诗书,他书房里的藏书蔚为大观,无论谈吐还是他的日记,都饱含广泛的阅读与思考,堪称三兄弟中的饱学之士。马列理论是他的本职,其它如佛学、易经、鬼谷子,以及国际形势皆入他的笔下。
王家明习惯叫家宏“王老二”,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王老二的字是可以当字帖卖钱的。”王家明的字体不敢恭维,散乱而无章法,且随心所欲,辨认起来非常吃力。但他倒自知:“连我自己也认不出来。”而20多岁的家宏已经运笔如飞,无论碳素笔还是蝇头小楷,都给人美的享受。远在大学时期,家宏的各封信中,他的字已经有款有型,读之赏心悦目。在智性水准与内心风景上,家宏与大哥和小弟皆不同,家宏有时表现得极“文艺”,他的谈吐以及行文中常见辞藻优美的修饰性描写。在大学毕业前夕写给王家明的一封信中,谈完“正事”,他这样描述哈尔滨的10月:哈市现已进入了深秋季节,瑟瑟秋风吹下飘飘落叶,冬天已逼近了,我们都已穿上毛衣毛裤,各单位正分秋菜过冬……。
有点意外的是,官员王家宏本应在三人中最不应多愁善感,而恰恰身材魁梧的王家宏一身诗人气质,生活中的细节皆入诗。王兴亚去巴拿马时,家宏到机场送行,挥别的刹那,他百感交集,写了一首长诗《写在爸爸出国巴拿马时——机场送行》
爸爸要走了
真的要走了
在机场
曲折的海关边检的通道尽头
隐隐的灯光下
我们看见
一个年迈的身影
向送行的门口挥手
我们也一起挥起手
那是一种遥遥的祝福
……
诗很长,共五段,每段以“爸爸要走了,真的要走了”起句。2003年,家宏41岁,整日浸润官场,世事纷落,内心葆有如此诗情画意,绝不因岁月的沉默而雪藏,亦不被喧嚣的乱世而裹挟,一个人的内心风景,足以展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2-3-4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弟王家勇
家勇是家人口中的“三儿”,目前一家四口人生活在委内瑞拉。在家勇眼里,大哥王家明可是“商界精英,知名爱国华侨”。或许差了14岁,与二哥家宏的才华横溢纵横捭阖相比,家勇是把大哥当作英雄和功臣膜拜的,尤其记得王家明在爱国方面的一系列英雄壮举。
日后的人生岁月,王家明以一个身穿军棉大衣、戴棉帽、一脸风霜、风尘仆仆到幼儿园接他的大哥形象,定格在三岁家勇的记忆里:
大哥在我刚刚开始记事儿就到海林农场下乡了,那时我们家刚从汤原县香兰农场搬到阿城,每天在睡觉前我总问爸爸妈妈,大哥今晚几点回来,咋还不回家呢?爸爸总是应付着,今天不行了,再过几天吧,就快了。
差不多一年后,我已经上幼儿园了,渐渐不把离家的大哥挂在嘴边上了,也许是不记得了。直到一天中午,大哥突然穿着军大衣大包小裹的出现在我面前,人比记忆中瘦了很多,但很有精神。我愣了好半天,直到大哥说,“我来接你,已经和老师请假了,咱们中午回家吃饭,我晚上还要赶回去,你中午不能睡午觉了。”才回过神的我,兴奋极了。大哥又掏出一个小玩意儿,“看,这个能打8发子弹,你肯定喜欢。”
天哪,那时的我,才三四岁,幼儿园的小朋友家里生活都很困难,我不仅没玩过什么玩具,更是连见都没见过这样能打子弹的小手枪。小朋友们围拢上来,羡慕我有这么新奇的玩具,更羡慕我有这样的大哥。
回到家,大哥像变魔术一样,从大帆布旅行袋里,掏出来大米,白面,劳保鞋,最后的一个袋子里是一个雪白的铝制高压锅,那是爸妈计划了好久都没舍得买的东西。那天中午我第一次吃上高压锅焖的大米饭,觉得比土锅蒸的饭好吃多了。后来听爸爸妈妈说,那是大哥第一次下乡回家。他每个月才24块的生活费,却省吃俭用把攒下的钱都给家里人买了东西,仅仅压力锅就是18块,几乎等于大哥整整一个月的生活费。
手足情,就这样烙刻在岁月的风烟中。
王家明到广州后,每封家书都有一段是专门写给小弟的,经常问及弟弟们有什么需要。家勇在回信中报喜不报忧的汇报一下成绩,但狡猾的他看似不经心地提及自己又增加了什么爱好,王家明都一概支持。
我迷上集邮后,大哥每次出差回来都会为我带来很多邮票,有自己平时积攒的旧票,也有花钱买的新票。最珍贵的是中国乒乓球队1981年第一次囊括7项世界冠军发行的纪念邮折,大哥听说当时中国乒乓球队正在广州集训,就托在广东电视台工作的朋友,请所有获得世界冠军的运动员签名。非常巧,当时除已故第一位世界冠军容国团和旅居日本的庄则栋不在场,所有新中国成立以来获得过世界冠军的中国运动员都在场,包括徐寅生、李富荣等乒坛名宿。这份邮品见证了新中国乒乓发展历程,弥足珍贵。但大哥把它送给了我,让我好好保存;听说我要学乐器,大哥为我买了当时最好的红棉牌吉它。
记得小升初成绩下来后,几分只差无缘重点初中,大哥很遗憾,但还是鼓励我不要灰心,来日方长。在1985年我准备念初三时,大哥突然从广州回来,对我说,“我和师范的同学说好了,送你到116中读初三,算是插班生,赞助费我来出。”116中是全市最好的初中,但每学期1000元赞助费,相当于大哥在广州4个月的工资,在当时的广州15000元可以在珠江边最好地段买一套房子。那时,大哥刚刚被偷并且新婚不久,我们都知道大哥当时的处境,父亲和母亲很犹豫。但大哥很坚决,“钱你们不用担心。初三很关键,我这次回来就是专门办这件事儿,明天我就陪三儿去报到!”
…… ……
在家勇眼中,父亲是家庭的奠基者,大哥则是这个家庭先行者。从他参加工作到后来自己创业,家庭事业发展的轨迹完全是在大哥的指引与呵护下前进着。
2012年5月14日,家宏50岁生日,兄弟三人难得齐聚广州。这时,王家明55岁,家勇41岁,人过中年的三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福。他们周围,妈妈身边那个爸爸的位置空了起来,妈妈也不再年轻,高高低低的子女们在身边环绕着。
人生的另一个阶段开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2-3-4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百战归来

2008年,王家明大多时间留在北京。
纽约被骗的阴影使他身心俱疲,自信心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此时的世界和中国被新一轮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重重冲撞,世情变化眼花缭乱,抽足再濯,已非前水。高树多烈风,仿佛北京的各种大,各种新,各种骄傲,劈头盖脸砸过来。他有点晕。
蓦然回首,自从1991年出国,他已经先后在30多个国家漂流、奋斗近20年,随时代共俯仰,他个人也饱经沧桑,有过人生巅峰的开心快乐,更有谷底攀爬的艰难时刻。即使到2008年,他的几个受骗案子尚未完全结案:内蒙的案子宣判后一直执行不力,许多房产等实物不能划到他的名下;纽约的投资正深陷泥沼难以脱身……有的案子尽管得到公正处理,但时间和精力被严重损耗。商海沉浮和人生坎坷,像一个又一个战役,令他感觉自己像一个屡走麦城的败将,气喘吁吁。
2002年移民加拿大后,其实他一直为人生定位感到迷茫。他说:“人生最宝贵的6年,我是在官司中度过的,对人生打击太大。因此,我在反思,为什么被骗的总是我?”的确,他开始怀疑自己,锐气大减。
百战归来,人生在一个低谷徘徊。
一天,一个朋友说要到清华大学办事。王家明正好没事,他说,“清华大学我还没去过,那可是我们心中神圣的殿堂,跟你到中国最高学府去看看吧。”
来到清华大学校园,王家明心思一动,这里的一切给他异样的感觉。朋友办完事,对他说,“北大也有不少总裁班,一路之隔,干脆咱们去看看吧。”
从清华到北大,王家明心潮起伏,开始思考人生的另一种可能。他经常听说,许多商场宿将重拾书本,回到久违的大学校园,用读书来梳理人生,沉淀智慧,以砺再战……此刻,走在这座百年学府,一种远逝了的梦想渐渐浮起、清晰。他本来自书香之家,在校园长大,对大学有一种特殊的昵近。特别是年轻时,自己不曾了却大学心愿,那种深深的憾意,一直压在他们心底最深处。
直到51岁的这个秋日,当他踏在北大真实的校园,博雅塔、未名湖、燕园……那种奇异的氛围感染得他眼角湿润,一种激情夹杂着伤感涌上心头。他多想像身边穿梭而过的莘莘学子,坐在明净的课堂,听教授解惑授道。他很想在这样的氛围中,暂离商场的战火硝烟,静下来,读书,反思,调整,休养。
走进招生办,他向工作人员咨询:我这样的身份,能否在北大旁听?工作人员告诉他:“不用旁听,北大正与美国管理科技大学合办一个硕博连读班,你可以报名。”“是中文教学吗?”“是的。用中文读,但由美国颁发毕业文凭。”
王家明一下子兴奋起来。他仔细阅读工作人员递给他的招生简章,发现课程设置全部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出发,简直就是为他量身定制:“啊,我一定要学!”工作人员让他回去准备材料。
他和朋友走出北大校园时,频频留恋地回头。这里的一切,有一种久违的难以抑制的新奇和陌生感。校园内,清新,雅致,温文尔雅,哪怕未名湖畔的一棵小草,都儒雅地摇曳着浓郁的书卷气。而走出校门,来走到一墙之隔的大街上,立即,整个亮丽而嚣张的世界就在他肘边推挤。这个时代似乎很是荒凉,形形色色的欲望,早就统治了原本稀少的绿地,满目都是绚烂的诱惑,但一切又似乎那么遥远,什么也抓不着,留不住。一张张陌生的脸,冷漠而不耐。
王家明看着身边匆匆过往的人群,有那么一瞬,他似乎忘记自己身在何处,从哪里来,该到哪里去?所有走过的路都陷入一片迷蒙中。经历了一场场人生征战,有收获,有喜悦,但太多的荒诞、混乱、虚妄、无聊,让他感到自己就像身边那一个个人,他们的行动全都像快马奔驰,一辈子困顿疲劳却不知道自己的归宿,这能不悲哀吗?
心底有一个声音格外急促:做个清醒的人!
回到里,他认真总结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写成一篇长长的文章,包括经商心得,以及对经济政治等问题的思考。申报材料上交后,工作人员让他翻译成英文,报到了美国总校,校方批准他硕博连读。
读书的机会是偶然的。王家明绝没想到天命之后再去读书,更没想拿什么文凭。2009年4月30号,他接到美国管理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工商管理博士简称DBA,王家明的学号是WA5203703。面对这份录取通知书,就像握住人生路上一把崭新的钥匙。这一天,他的博士人生正式开始。
他们一般在北大上课,针对成人、在职的特点,采用总裁班模式。有时,每个月集中两到四天,把课堂设在外地实地教学,比如台湾、青岛、云南等地,他们把这种方式叫作“访学”。
讲课的教授中,有一部分是美国教授以及世界各国被聘任的教授,还有一部分是北大清华等国内知名院校的教授。每次一位教授当场发教材,集中授课。课程是滚动式的,入学时可以随时跟着上课,但无论从何时开始,必须上够要求的所有课程,完成课时。如果这次没时间听课,下次还有补课机会。每门课上后,每人要写3000-5000字文章。文章要求严格,必须有自己的观点。如果纯粹在国外读书,他的语言达不到用英语或西班牙语的学位要求,难得的是,这个美国管理科技大学面向他这样的英语不达标的中国老板。
外教上课时需要来到中国。届时,课堂有人当场翻译,包括论文答辩,外教提问都有翻译。他听过四个外教课,坦言,“如果纯粹英文教学,我读不下来。”
这样的学习,为王家明打开一片全新的天地,他感觉每位教授都有自己的特点,“真正的大师!”他深感自己拓展了视野,收益非凡。他说“我以前只是实践,尽管在外贸工作时考过职称,但考完就完了,从不总结应用。做生意时就是实践,从来没想过理论升华和总结,总觉得理论有什么用会做就行,能赚钱一切OK。经过学习,才知道经商过程中机会很多,但如何准确选择和把握机会,是需要理论指导的。如果当初有意识地这样学习,有理论的指导和支撑,我的事业会做得更好更大,更重要的是,还能规避很多风险。”
对于王家明这个中年再读书的决定,章辞修先生深为敬佩。2013年5月,章辞修先生被国务院侨办邀请回国,他非常感慨地说:“华人出国的目的99.9%都是赚钱,只有家明,到了一个阶段后能够选择到大学里读书,这非常了不起。这一点,在华侨里,特别是在中南美洲华侨里太可贵!没有一个人肯把宝贵的人生时光放在学习上,家明独一无二。”章先生饱经沧桑,对读书有着自己的认识,“我认识的朋友千万、亿万富翁,太多了,财富并不稀奇,他们没有一个人像王家明这样肯拿出四年时间读博士、做访问学者,这就是属于王家明的核心竞争力,谁也抢不走。这体现的是家明的文化追求,自身人格的升华。”章辞修认为,钱谁都能赚,但学问和经历并非人人都能拥有。
     美国管理科技大学宣传片的第一句话就是:学习,是生命过程中的一种高级存在形式。
与美国管理科技大学相遇,成为王家明2009年的一种特殊缘分。美国管理科技大学英文简称UMT,成立于1998年1月,是一座现代化新型城市型大学。学校本部位于美国华盛顿州,毗邻白宫,俯瞰美丽阔静的波多马克河,与古老悠久的乔治城隔河相望。作为一所国际型大学,在英国、法国、波兰、摩洛哥、澳大利亚、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地都设有分校。
UMT以项目管理为核心,开设符合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硕士和博士学位课程班,由来自美国、中国大陆和香港三地的资深教授上课。教授们为学员打开了一扇扇理性而清新的窗口,聆听,思考,互动,交流,课堂成为一个思想碰撞的巨大磁场。UMT的首批中国学员来自中国航天集团、中石油、世界银行、中国电信、中国教育部外事办、国家外国专家局、北京市教委、中关村高新技术区管委会等企事业单位。中国探月工程总指挥袁家军及其他40多名航天集团老总和高级设计师先后成为UMT学员。学员构成70%为企业高层管理者,20%为高管及公务人员,10%为科研人员。UMT中国教学区的学员来自中国大陆、加拿大、澳大利亚、越南、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王家明就在这里结识了“游学”。这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到国内外有特点的地点上课,丰富了知识,拓宽了思路,增加了同学感情,有时还能碰到投资机会。一年中,王家明参加了几次很有特点的游学,重庆、内蒙、傣族泼水节、西双版纳,格外难忘的,是在台湾的游学。王家明在海外走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却一直不曾踏上美丽的宝岛台湾。2009年9月,终于完成这一夙愿,12日,他作为美国管理科技大学博士学位班的学员,与老师及班里同学近20人一同前往台湾,进行了为期7天的游学参访。
对于这次台湾行,王家明的感受是“震撼”。结束时他写了一篇《一个华侨眼中的台湾》,发表在台湾及加拿大多家媒体上。他在文章中写到,“其实,此次到台湾应该算是我第二次踏上这片热土。第一次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从巴拿马回大陆在台北转机,因没有签证不能入境,在台北机场停留了五个多小时。到达台北机场已是傍晚。在海外游荡多年,也算见多识广,但心中依然有些激动。台北机场不是很大,过关时,台湾工作人员用标准的普通话与我们交流,亲切、谦和、礼貌,不能说宾至如归,应该说是一种本能的血浓于水、同祖同宗的骨肉亲情。”
在一星期中,他们先后访问游览了国立台湾大学、林语堂故居、101大楼、台北故宫博物院、中正广场、士林官邸、中台禅寺、日月潭、高雄、勤益科技大学,以及台塑和统一集团。在南华大学,聆听了南华大学副校长慧开法师的演讲。
在学习期间,他和同学们一道,参加了为汶川、玉树、舟曲等灾区捐款。作为学生的王家明,还要完成学时,上足课程。每上完一门课,要写一篇3000字左右的文章。也有考试,硕士时相对简单,写作业、交论文即可,而博士阶段要严肃得多,需要答辩。
在两年半的学习期间,王家明学习了黄恒学《管理哲学》、茅于轼《择优分配原理》、萧国亮《经济与金融概论》、马春光《国际管理》、弗雷姆《知识和研究的哲学基础》《研究与分析方法》等20多门课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2-3-4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弗雷姆校长
弗雷姆博士是美国项目管理学科的创始人和学术带头人之一,是世界著名项目管理专家,是创建现代项目管理学科的知名学者及学科全球推广的积极倡导者,曾在中国出版《组织中的项目管理》《新项目管理》《项目管理竞争力》等多部著作,成为项目管理学科的权威。弗雷姆博士拥有美利坚大学经济学博士、硕士和吾斯特学院学士等多个学位。
弗雷姆与王家明年龄相仿,高高的个子,修长的体型,洒脱、帅气,一副典型的美国面孔。他娶了一个中国女子为妻,因这份对中国的特殊联系和渊源,弗雷姆非常热爱中国。从1985年起,他每年到中国讲学,会见政府领导,倡导项目管理在中国的推广。
有一天,弗雷姆突然用西班牙语向王家明打招呼,这让他有些意外。他一直认为他们班里无论老师还是学员,只有他一个人能说西班牙语。他们立即热烈地用西班牙语交谈起来。原来,弗雷姆翻看学员名单时,看到王家明的个人资料里的语言栏写有“西班牙语”,不禁喜出望外,“哦,这班里居然还有一个同学能讲西班牙语!”他没想到这个中国学员有西班牙语经历,而西班牙语是弗雷姆除英语、法语之外的第三语言,他一直寻找能说西班牙语的场合和机会,遍寻不得。
弗雷姆发现这一点,高兴极了。从此他在公开场合经常与王家明用西班牙语对话,甚至成为班里一景。弗雷姆很想让王家明用西班牙语论文答辩,王家明想了想,说,“如果用西班牙语,其他老师和同学很难听懂,而我的西班牙语还达不到论文答辩的程度。”王家明决定不“冒险”。
但在同学聚会的时候,弗雷姆讲西班牙语,他让王家明当场翻译成汉语,这让同学们对王家明刮目相看。
王家明毕业时,弗雷姆郑重地对王家明说:“王,你可以开咨询公司,凡是到拉美投资的企业和个人,你可以为他们提供指导。”王家明说:“可以呀,谁有需要我免费提供咨询!”弗雷姆说,“NO,NO,你可以收很高的咨询费,你的语言,你的拉美人生,你的博士学位,足够!”

教授们
杰出的人永远是稀有的。硕博学习的经历,使王家明得以见识几位才智和品质都高卓的教授。他们无不满腹经纶,恂恂然若君子兮。教授们给了他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感受,让他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站在他们面前,高山仰止,他深深感到,一个人的修为到达一定境界之后,拼的是文化积累、人格锤炼和道德修养。
萧教授是王家明的任课教授之一,同时又是博士论文指导教授。开始时,王家明只确定了马春光教授为论文指导教授,但他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萧教授可以从技术角度指导同学如何写博士论文。这对王家明启发很大,感到把两个人结合起来最好。
萧教授祖籍山东,在上海长大,文革期间是上海市委写作班子成员之一,被称为最年轻的才子。他从工厂的最底层做起,由于才华横溢被抽调上来。恢复高考后直接考取中国社科院经济博士,毕业后分配到北大任教。萧教授身材魁梧,颇具山东大汉的豪爽仗义,乐善好施。他教过的学生,无论硕士博士都成为他的朋友。他虽在上海长大,却无上海男人的“精明”,倒像“江湖老大”,有事找他帮助特别热心。萧教授经常让王家明想起生命中的另一个上海人——李先生,当年他在巴拿马孤立无援时,是李先生给他挤出一间房子,时间越久,越倍觉珍贵。这经常引起他对人们传说中的上海人的思索。
萧教授对学问一丝不苟,一直致力于中国经济史研究。虽经常在故纸堆里浸泡,但师古而不泥,出神入化,融会贯通,在业内享有极高声望。萧教授是中国清史研究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他主持下,历时15年研究清朝经济史,著成一套书,填补了国内经济史研究的空白。
萧教授经常讲大课,三百多人的大教室,鸦鹊无声。王家明和同学们沐浴在萧教授的知识海洋里,感到一种知识的庄严和文明精神的浸润。
第一次听马春光教授讲课,王家明眼睛一亮。他了解到,马教授原是中国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但马教授感到行政职务的羁绊,毅然辞去副校长职务,专心教研。相较普通人,王家明对中国对外经贸大学有一种特殊的崇拜,当年他在外贸工作时,中国对外经贸大学的的前身——北京外贸学院曾是他和同事们心目中最为神圣的殿堂。这所大学的毕业生,无论分配到哪里,都是最被重视的人才,最科班、提拔最快。当初的不少同事都毕业于这所大学。
由于这层共同的“外贸”经历,王家明对马教授有着一种特别的崇敬,听课特别专心。马教授的理论水平、实践经验,清晰的条理,思维方法,整堂课下来,没有一个废字。他说,“听马教授的课是一种享受,这是我听到的最好的课,在所有课程中,最适合我的课就是马教授。”下课后,王家明激动万分,仍感余音绕梁,意犹未尽。学生们都愿意请马教授做自己的论文指导老师,但马教授时间有限,对学生选择很严格,不轻易答应。
有一次,王家明找到马教授,“想请您喝酒,深入请教。”
当晚,两个人干掉一瓶白酒,马教授酒量大,在王家明面前毫无顾虑。此次深度交谈,王家明才知,马教授在许多国家做过驻外商务参赞。难怪,对于拉美这个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入手马教授的意见都精准到位,王家明的博士论文8万多字,马教授为他修改五六次,细微到每个标点,字斟句酌,这让王家明非常感动。
教授们的时间特别珍贵,只有周一下午和晚上才有空余。在论文写作中,王家明需要经常与马教授接触,有一次,马教授对他说,“有人送给我两瓶好茅台,咱们喝一瓶!”马教授的学生遍布国家各大要害部门,桃李遍天下,但他本人行事低调,谦逊和蔼。王家明认为,中国这样的教授太少见了,他从心里敬重这样的人才。
对于王家明来说,写作是天大的难事,特别是博士论文这种高端文体。萧教授和马教授,一个指导组织结构,一个指导内容剪裁。“如果按照他们各自带的博士水平看来,我的水平相差很多,但作为DBA学员,我的论文受到各方肯定,一致好评。”王家明客观评价着自己。
新加坡的周伟国教授是国立新加坡亚洲商学院的院长,改革开放30多年,周教授为国内培养了无数各类人才,桃李满天下,他讲课时高昂的气势让王家明久久难忘。周教授讲课生动激扬,环环相扣,紧凑而力度十足,致使每个学生必须紧跟其思路,不能丝毫偷懒。学习之余,王家明与周教授还尝试事业上的合作。
硕博连读的两年多,王家明仰望着一位位山峰一样的教授,而身边那些个性鲜明、风采各异的同学,更令他惊喜不已。说是同学,他深感自己时时处于一个精英能量圈,人才济济,俊彩星驰。每一位同学都为他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他从他们身上看到一个事实:与精致为伍,身边尽为同侪。同学间经常组织集体活动,王家明能歌善舞,很快成为同学间的活跃分子。有的同学看上去淡然,清寂,看似漫不经心,实则背后做足了功课。两年多的接触,王家明更加确定,这是一个对自己有要求、对生活有追求的族群,王家明在这样的群体中,如沐春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2-3-4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父女同日毕业
2010年6月19日,王家明赴美国华盛顿参加美国管理技术大学硕士毕业典礼。王家明硕士毕业,获得美国大学硕士学位。同日女儿王立丽从加拿大约克大学政治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
尽管王家明对美国早已不陌生,但当他以硕士身份走进美国时,还是感到了别样的新奇。他和同学们都感受着这个特殊国度的民主与开放,漫步华尔街,驻足联合国总部大厦,百老汇大街、洛克菲勒广场,游览全球最大的影视基地好莱坞环球影城,国会大厦,自由女神,这样的身份让他倍感自豪。
2011年初,王家明开始准备博士论文。论文之于他,更加彰显了两年读书的意义——开始全面深刻地总结出国以来的20年。结合他两年多学习的理论,以及在拉丁美洲的国际贸易实践,他选择了《拉美地区华人企业经营现状和竞争力研究》作为博士论文标题,运用经济学和对外贸易理论对自己十几年在拉丁美洲从事国际贸易的实践进行了理论总结。
4月,论文完成。他选择的两位导师是北大的萧国亮教授和中国对外贸易大学马春光教授。他说:“在学习中,我发现萧教授对论文选题、结构等具体写作问题能够给予非常精准的指导,而在对外贸易内容的剪裁安排上,马春光教授特别内行,简直高屋建瓴。”
他的论文共九章,分为“导论”、“拉丁美洲投资环境分析”、“华人企业进入拉美市场的理论与现实基础研究”、“华人企业在拉美市场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华人企业在拉美创业的SWOT分析”、“华人企业竞争力分析:以轻工企业为例”、“制度经济学和管理学视角下拉美华人企业创业问题分析”、“提升华人企业在拉美创业竞争力的思路和对策”、“结论与展望”。成稿的论文8.5万字,在两位教授精心指导下,九易其稿,不断完善,等待答辩。
导师们对他的论文给予调度评价,马春光教授说:“王家明的论文填补了国内一个空白。国内有许多人研究拉美,却没有拉美经商经验;拉美也有不少华人经商,却没人回来读书。只有王家明,有理论又有实践,将这两点结合起来,很有价值,影响也极深远。”
2011年4月19日,王家明在外国专家局会议室进行博士论文答辩。这一天,现场全程录像,他内着一件条形衬衫,外面是一件银灰色立领外套。他的两个导师萧教授和马教授坐在台下,在王家明前面的几个同学,每个同学答辩后都要到门外等待五个评委投票,如果超过三票,才能通过。到王家明时,他临场发挥不错,口若悬河,思路清晰,深得老师赞赏,他是唯一一个免去回避投票的学生。教授们当场投票,五位评委一致通过,美国管理科技大学校长弗雷姆校长笑着对他说:“王家明,你的答辩已经通过了。”王家明手捧大束鲜花与他的各位导师合影留念。马春光教授说,“这一届学员的论文受到高度赞誉的只有两篇,其中就有王家明,这两篇论文同时引起美方校长高度重视,给予极高认可和赞扬。”
2011年6月25日,王家明博士毕业,再赴华盛顿参加毕业典礼,获得美国工商管理学博士学位(DBA)。他和同学们喜气洋洋地穿上博士服,王家明极其认真地在他的博士帽内侧,分别用中文和英文签上自己的名字以及学号2510612011,在美国教育部和美国管理科技大学,都把王家明的学员号输入进去,就会查出他的所有学历信息。他面对镜头告诉大家:这套博士服产自墨西哥。
这一次,恰逢他的老妞立娜到哈佛大学参加夏令营,李吉荣和老妞一起来到华盛顿,参加王家明的博士毕业典礼,她们无不感到场面的震撼,与王家明一起心潮澎湃。一直以来,老妞总认为老爸“这书读的马虎敷衍”,但一看到典礼隆重的现场,那些各行业精英人物,还有那些从航母专程前来的军方人物,不由得心悦诚服。参加完典礼,王家明连夜开车把老妞送到哈佛大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2-3-4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访问学者
2012年2月14日,北京城呈现一片玫瑰和巧克力的海洋,北大校园里阳光慷慨地普照着。这个西方的情人节,也是王家明一个特别的日子——正式成为北大经济学院访问学者。
2月的北京,寒气未消,王家明走进开学不久的北大校园,宛如梦境。这一天,雾霾遁去,北京城难得的“一级天”:纯蓝天幕下点缀着几片白云,天地间显得干净,宏阔。在他面前是一片绒毯式的草坪,高雅古朴的办公楼,几株高大的银杏树。草坪正待返青,银杏的枝杈鹿角般显出瘦硬的美。王家明身穿一件黑色薄呢大衣,一条蓝红相间的围巾,右肩挎着学生们常常背的那种背包,特意摆出学生模样漫步、凝思。
走过校友桥,面前是气势恢弘的贝公楼,华表对称,银杏对称,两边的外语化学两楼也是对称的,这使得中线上的贝公楼更显尊者之气。在华表前,他特意请人帮他拍照留念。贝公楼就是学校办公楼,是北大校长办公的地方,与北大西门一样坐东朝西。高大的楼体、灰色筒瓦的大屋顶、红色的柱子,以及蓝绿色调的斗拱彩画,形成了一种高雅古朴的气质。
二层就是著名的“办公楼礼堂”了。众多的名人,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南非前总统曼德拉、韩国前总统金大中等国家元首,以及数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演讲都是在这里举行的。各式各样的活动给这座古老严肃的建筑带来了更多的青春以及诙谐幽默的气息。突然一阵热烈的掌声传出,王家明明白,这是某个演讲或表演正到精妙之处。
在中国,“访问学者”一般是指为高校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也是校际间进行学术交流的途径之一。成为访问学者的个人必须具有一定的职称或学术地位,并且带着自己的研究课题来到目标院校。尽管王家明的UMT硕博连读地点主要在北大,但他那时的身份毕竟属于“UMT”,对北大尚无真正的归属感。博士即将毕业时,有一天,有一位吕同学兴冲冲地对王家明说,“我就要成为北大的访问学者了!”问其详情,吕同学说,“博士学习意犹未尽,特别想把做学生的感觉继续下去。”
哦,王家明近期总是觉察着自己有一种若隐若现的心事,此时竟被吕同学一语道破:自己何尝不留恋这即将结束的学习生活!萧教授对他们这个博士班很有感情,希望从学员中挑选几个人做自己的访问学者,但不知王家明是否有时间和意愿。
喜出望外,“这个机会太难得了!”他们随即见到萧教授,萧教授告诉他,“你的拉美经历太珍稀,博士论文选题也好,填补了国内空白。应该以现稿为基础,加一些案例和访谈,继续把论文充实、拓延,写成25万字左右的书稿出版,将很有研究和实战价值。”
“不是偶然,也是偶然,因为平时你怎么努力也不易碰到这样的机会,”王家明说,“我仍然拥有两个导师:萧教授和马春光教授,他们共同的期望就是让我把这本书写出来。”
UMT的学习给他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访问学者又给他一个奇特的思路。这几年他把生意放下,就想趁此东风一路读下来。硕博连读两年多,如果再做一年访问学者,无论学问还是理论,人生经历就圆满得多。
不久,他接到正式录取通知书。
他选择了萧国亮、刘伟、王跃生、萧琛、薛旭等十几位教授的课,内容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经济改革与发展专题》、《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学》、《国际企业制度》、《跨国经营与管理》、《公司重组与并购》、《金融衍生品与风险管理》等,“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理论知识,开拓了视野,终身受益。”他深情地说。
北大对这些访问学者完全按照正规学生规定实行管理,被录取后要上报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研究课题。他们经常采取上大课的方式,与本科、硕士、博士一起上课,只要这些教授上课王家明都可以去听。课堂上可以自由回答问题,完成作业但不需要考试。导师希望每个人在校期间,最好能够以北大访问学者的身份发表几篇与专业相关的文章,“遗憾的是我忽略了这件事,但我写给马英九的信里,署名是北大访问学者。”
萧教授对王家明的课题定位为“拉美投资研究”,并做出详细的指导计划。王家明带着这个目标和任务,听遍各位教授的课,大大拓展了知识面。他像海绵一样汲取着这座学习圣殿所给予的一切。
一年的访问学者期间,许多课程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甚至带来难以磨灭的震撼。他听过美国气候专家专门讲全球气候和北京气候问题,深受触动。为了听林毅夫的课,王家明与年轻的北大学子一起站了三个小时。
王家明说,自己在北大做访问学者期间,结识刘伟教授也是自己最大的收获之一。刘伟是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王家明与他私下交流过,他的“北大荒知青”、“黑龙江籍”身份让王家明立即亲切许多,“我们都是北大荒知青,刘伟所在的852农场出了许多名人。”刘伟与王家明同年(1978年)高考,当年考取北京大学并留校任教,“题那么难,可是他却考那么好,这需要怎样的功力!”刘伟主讲宏观经济,王家明非常崇拜他,“信息量非常大,精辟、精透、精湛,就像倒豆一样,一个废字都没有,所讲的东西太有价值,一字千金。”王家明认为像刘伟这样的经济人才真该为国家去抓经济工作,“他研究得太透,一直站在中国经济改革最前沿,国家应该提拔这样的人。还有存在很多争议的茅予轼教授,在理论上有独到见解和深度,能有机会听他们的课,太幸运了。”
让王家明深深触动并震动的课,还有日本的三村明夫。2012年4月21日,王家明在光华管理学院阿里巴巴报告厅听日本钢铁株式会社董事长三村明夫演讲,题目是《国际投资学》。这是他第一次正式近距离与日本大企业家进行接触,心情极为复杂有一种难言的矛盾:一方面对于日本的痛恨,不愿意搭理日本人,同时作为商人,他又愿意了解在激烈的竞争中日本钢铁及其企业是如何立足和生存、获利的。同时日本企业产品打入全世界,其成功的原因与理由是什么?如何在产品激烈竞争的市场站住脚?
讲座之后夜不能寐,他在一篇文章中写到:为什么日本经济扩张那么快,并且能成功?三村明夫告诉我:一、到一个国家投资后,能否给这个国家带来福利?要先给予;二、企业能否获利?三、获利点在哪里?四、必须善于使用对方的销售渠道销售自己的产品。这一点太重要,为什么中国的满大街都是日本车但不见几个日本人?就是这个道理,要选择代理商,并且要选有实力的代理商,能合作,互惠共赢。
他感到中国的企业目前很难做到以上这几点。
三村明夫的这几个理念对王家明带来前所未有的震动。他把三村明夫的观点在自己的书稿中又进行了深入阐发,“现在,华人到全世界各地去投资,首先你要看能否为对方带来利益?能否为员工带来发展的平台、前途和愿景,这一点,我们也曾有过思考,但太零散,三村考虑得太大太远,值得中国企业家学习。”
这次讲座,内心深处隐隐的,不得不承认日本人的过硬之处,“师夷长技,非常必要,三村明夫让我看到了自己今后的方向。”王家明认真地说。
2013年3月,委内瑞拉总统查维斯去世。查维斯执政的七八年间,王家明正在委内瑞拉单打独斗,亲历了那一时期最为权威和细腻的点点滴滴。此后不久《查维斯传》的作者徐世诚在北大人文学院举行讲座,介绍查维斯和委内瑞拉,在提问环节里王家明主动发言,与现场分享了许多在委内瑞拉期间的独家见闻,阐述自己对查维斯执政的观点,给在场的师生留下深刻印象。
    他讲到,一、查维斯是一个民主主义者,他很爱自己的国家,是一位在拉美极有影响的领袖。二、他想搞一个拉美社会主义乌托帮,把石油很便宜地卖给拉美其他国家,比如厄瓜多尔、阿根廷等,赢得了拉美许多国家对他的支持和好感,他在拉美有很高的威望。三、他是坚定的反美主义者,在政治上旗帜鲜明,而且在联合国都敢直言,这个勇气值得敬佩。四、查维斯的演讲口才很好,具有极强的煽动能力,直抵目的。他几次修改委内瑞拉宪法,开始时委内瑞拉只允许总统任期一届,后来他改为两届、三届直到无限期连任,每次都能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戴,他的理念具有牢固的民意基础。
同时他也讲到查维斯的局限:一、治理国家的能力有限。委内瑞拉的犯罪率在全世界最高,首都加拉加斯每周要死几百人。二、查维斯不懂经济。委内瑞拉是全世界石油蕴藏量最高的国家,但查维斯没有利用好石油资源,导致经济水平和百姓的生活水平日益下降,需要依赖外国。国家走到这一步,查维斯要负直接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查维斯是个好的政治家,而不是好的经济学家。
王家明印象最深的还有欧阳教授。欧阳教授非常年轻,思维敏捷、跳跃。欧阳教授讲授金融专业,具有极强的专业技能,既有理论也有实践,信息量大却字字珠玑,学生们非常痴迷他的课。他还有一个令学生难忘的特点,即一边讲课,一边在几秒内从电脑上找出他正在讲的所有知识要点,迅速打到大屏幕上,给学生非常直观的效果,比如股票指数及走向等。他直接在现场上调出来,深入浅出,一目了然。王家明非常佩服这个年轻的教授:“他太有才了,真应该到国家机关委以重任,发挥更大的作用。”
2012年5月24日,北大经济学院的百年校庆。王家明作为访问学者被荣幸地邀请参加所有活动,并捐款两万元。他还参加了“中国经济学教育论坛”。

现在,有必要隆重推出王家明的论文(书稿)了。
为了这部书稿的写作(此时已经“论文”转为真正意义上的“书稿”),王家明进行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从确立主题开始,跑图书馆查阅资料、与相关人士访谈、修改、整理,再成稿……可谓昼夜蜇伏,披卷破帙。更难得的是,他几度回到巴拿马和委内瑞拉做调查问卷和资料补充,先后约谈了几位有拉美经商经验、成功的企业家和资深外交官,比如章辞修、李文忠、赵五一、王正培、魏云和刘可伟等。
他第一个访问的就是他一直格外敬重的巴拿马老侨领章辞修。章老先生在拉美生活60多年,简直就是一部拉美活词典。王家明从章辞修口中得到许多第一手资料,如果不是因为论文写作需要,王家明永远也无机会了解这些,而章先生得知王家明在北京的学习情况,更对王家明刮目相看。
萧国亮教授在王家明的这部书稿评语中写到:“这篇论文,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中国的对外贸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2年的学年结束,王家明感到自己的书稿需要继续充实完善,又是他和吕同学,一起申请延长一年。王家明是中国对外贸易理事会副理事长,也是《中国对外贸易》杂志副理事长,国家贸易促进会给王家明出具证明,这个证明,给王家明的访问学者延长以充分理由。
这就是属于王家明的北大。一角一落,一点一滴,一草一木都葳蕤生姿,自有一股清新的生机在萌发。当一个个饱含异质的天才学子从他身边鱼贯而过时,他总是油然一种凌空欲飞的冲动,这样的气息让他重新品味着生活和人生本身。他观察、感受着身边这些骄傲的学子,体味着他们的成功和灿烂的前景,记起教授讲过的一段话:成功取决于80%的情商,20%的智商,智商高的人可以很聪明地做事,而情商高的人则让智商高的人为自己做事……
《圣经》里说:当一个人得到了整个世界,但失去了灵魂的时候,这个人的受益何在?
这也是近期王家明经常思忖的两个字——灵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2-3-4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政治思考
在北大学习期间,王家明对许多现象形成了自己的思考。
他以自己的视角思考腐败问题。他有一个“怪论”:中国经济发展至今,与共产党官员的腐败有很大关系,腐败是个催化剂,在相当程度上刺激和推动了中国经济。
与拉美和西方相比,中国做事的程序过于繁琐,一个项目如果走正常程序,几十个图章下来,大概要两年,可是如果某政府官员帮助推进,就会快得多,但是你必须要给他足够的利益。中国做不到高薪养廉,官员想得到实惠,这是避免不了的。有一些是可以让人接受的,但是如何界定灰色收入的合理性,便是一个难题。而最不能让人接受的是,个人把国家企业搞垮,自己中饱私囊。
他认为,禇时健作为云烟老总,一年给国家贡献许多亿元,而没了禇时健的云烟就萎缩下去。他在位时没有想过订一个激励机制奖励自己,而退休时一件小事却变成了不合法。
还有健力宝李经纬,他们都给国家带来巨大效益,但他们在位时没为自己考虑那么多,最后因为一点事情身败名裂。而有的官员却可以挣一千多万元的工资,有这么高的工资谁还去腐败呢?
有些官员的付出与他得到的没成正比。王家明认为,既为国家创造效益,个人也得到好处,天经地义,只是拿的合理、合法,得到社会的认可。“而那些把企业搞垮却肥了个人的,是不能原谅的。”所以腐败的情形应该分开。“拉美开车违章被交警抓到,顶多给十块二十块美金就能搞定,但如果在美国,你给警察钱,警察马上会把你抓起来,视为贿赂警察,罪名很大。”美国警察的收入都很高,他们不会为了区区几百美金而丢掉自己的饭碗。但在中国,这种灰色利益太大了。
只有当一个人的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他就没有那么强烈的欲望想着要继续为自己捞钱,而是关心如何给别人搭建平台,让整个经济都上升。这样国家、企业、个人都受益,达到一种共赢的状态。
王家明自己总结:“在美国,苹果公司股指最高,是高科技的代表,而中国的茅台酒股指最高,这就是差别,说明的问题不言而喻。”

宗教思考
王家明善于思考,尤其对政治和宗教感兴趣。
他在佳木斯师专学的是政治专业,明白政治与宗教密不可分,“政治学到一定程度就要研究宗教。”王家明年轻时对宗教并不了解,认为宗教就是封建迷信,不屑一顾。
1989年,王家明第一次到美国,宾馆里有一本《圣经》中文版。那是他第一次见到《圣经》,由于日程紧张未及仔细阅读。到拉美之后,他才了解到,美国和加拿大是基督教国家,巴拿马、委内瑞拉包括墨西哥等拉美国家大多是天主教国家,基督教和天主教在信仰上有很大区别。中国人在海外,特别是在巴拿马,许多人信基督教。从美国、欧洲和台湾过境的传教士很多,信徒大多是香港人和台湾人,大陆人后来才慢慢加入宗教信仰行列。
但王家明以自己的思索打量着宗教。富豪们纷纷去修庙,高官也去,包括科学家,他认为此时的中国处于信仰上的“春秋战国”。“没有信仰的民族做事没有底线,有信仰的人说:人在做事,老天在看,上帝在看着。没有信仰的人就是别人没看到就等于没做。为了赚钱不择手段,没有底线,比如地沟油、假药、黄浦江里的死猪等等。”
在巴拿马和委内瑞拉时,由于要与阿拉伯人、印度人、犹太人打交道,闲聊时经常涉及宗教。他感到非常荣幸的是,1993年12月,他专程到耶路撒冷考察6天,那是一次非常震撼的宗教之旅,带给他非同寻常的心灵悸动。
当然,王家明从不人云亦云,通过他的理解和观察,他认为耶稣其实是个人,是后人把他神化了。他一直在思索为什么唯独耶稣对世界影响这么大?耶稣诞生的这一天是世纪元年,圣诞节这天全世界都放假为他祝贺,包括他的受难节,全世界为他纪念。王家明在科隆的时候,那些犹太人在自由港的生意规模很大,但他们的假日雷打不动。每逢放假,自由港三分之二的公司都关门,外国人都清楚记着犹太人的节日。
但刚到拉美的中国人却不了解这一习俗,他们奇怪,怎么这些人都不上班呢?后来才知犹太人放假,90年代初,他们每年假期就有一两个月。这引起王家明深深思索:犹太人明明能赚钱,却大把地放假。他们把工作和休息清晰地分开,休息就是休息,包括阿拉伯人和印度人,都有自己的节日。中国人可以工作七天甚至超量工作,印度人也比较勤奋,可以做到六天或五天,但永远也别想让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像中国人这样,他们最多每周工作四五天。
对于宗教,王家明认为,人活在这个世上,就是要做好人、善人,不要做坏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他一直坚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他说:“我需要钱,我喜欢钱,但我要亲自去挣,如果不是,白给也不要。”
王家明很喜欢与人谈论宗教,一个犹太商人曾对他说:“世间万物,同样的人,100多种元素就能组成这个世界,而动物,牛羊鸡等,进化不成人。电闪雷鸣是自然现象,你以为是达尔文进化论的吗?不是,这一定有一个超自然的力量主宰着这个世界,这个力量是什么?谁也不知道,就看你相信谁,相信他是耶稣,相信他是玛丽亚,相信他是穆罕默德,相信他是释迦牟尼,他就是你相信的那一个……”王家明比较认同这种观点。
王家明认为,最有实力的天主教圣地是梵蒂冈,那是全世界最漂亮的教堂。天主教属于旧约,崇拜玛丽亚,基督教属于新约,崇拜耶稣。他刚到巴拿马时,有传教士向他们传教,他得到一个说法“你信耶稣,他就帮你,你不信,他就不帮你。”他想,那还不如信佛教呢,佛教普度众生,信不信都帮你。他到孙中山的故居去过6次,蒋介石的故居去过4次,毛泽东故居去过3次,无论耶路撒冷、圣母玛丽亚、巴西的基督山,他是逢山拜山,逢庙拜庙。至今没有一个宗教让他认为可以信仰。
王家明在深圳认识一位中国佛教协会的副主席本焕长老。当本焕长老103岁时,朋友带他去拜访本焕的寺庙,本焕送他一块玉佛和手珠,还送了许多佛教书籍,并请他在山上吃了一顿饭,合影留念。他再想拜访时,本焕长老在105岁时圆寂了。火化后一个月,王家明去深圳,到本焕的灵位前凭吊,见到了本焕的继任。
2009年,王家明与朋友去蒙古国,当时他们想把贝加尔湖的水引到中国(后来才知不可能,外蒙也缺水)。引水的创意人是王家明的朋友,在蒙古国买了许多金矿铁矿等。他们到达乌兰巴托,离温都尔汗100多公里。
温都尔汗,这可是容易勾起中国人某种记忆的一个地名,那里天风猎猎,人站着仿佛被吹倒。站在风中,王家明忽然对林彪产生了一个念头,他认为林彪是共产党的元帅,竟然在这里做孤魂野鬼,无论他后来如何,他在抗日时立下汗马功劳,应该对林彪有个正确评价。他突发奇想,想给林彪修个碑,碑文正面就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林彪之墓”,一个侧面写上他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的功劳,另一面介绍一下与毛泽东的嫌隙,摔死在这里。此建议得到朋友的高度认同。他们甚至商量能否把林彪的女儿请来,把林彪的骨灰运回中国。
后来别的朋友提醒他,这些事尽量别做,因为历史还没最后定论。但这引起王家明对一些问题的思索。像林彪这样的人,功和过应该分开,功就是功,过就是过。他叛逃死在这里是过,但他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的贡献应该得到承认和评价。后来,发现人们对于林彪渐渐客观公正起来,他甚感欣慰。
王家明说,“我既不唯物,也不唯心,但我确信,不可以鄙视信仰宗教的人,没有信仰,人活着就没有动力了。因为这些人有所敬畏,至少做事是有底线的。”

经济思考
在北大,王家明得以从各种视角关注世界和中国的经济问题。多年来,王家明游荡于中国与世界,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光名片就散发数千张。他对经济的思考可以分为三部分:
对中国经济的论述以及对中国产品走向海外的思考。他在接受加拿大“明报”记者采访时,阐述了“中国企业想走出国门,要用外国人的销售渠道出售中国产品,变竞争为合作共赢”的观点。同年,他又在加拿大《明报》发表文章,对于中国产品走向世界阐述自己观点,对中国产品外销问题进行了长期的关注和研究。他认为中国走出国门拓展海外市场已是大势所趋,但中国企业在将产品打入海外市场时,应采用销售代理制的做法,一方面可弥补企业没有现成销售网络的欠缺,另一方面也不会引起当地企业对中国产品打入本地市场的反感……
2008年10月31日,加拿大《环球华报》以《中国有实力但更需要策略》为题对王家明进行了专访,为中国的经济政策献计献策。
将自己的思考形诸笔端,也是王家明的一大特色。2010年6月,他在《浅谈目前我国经济方面的问题和解决思路》一文中,给中国政府提出了十六点建议,他写到,“我是一个离开祖国近二十年的华侨,这二十年来目睹了祖国改革开放后巨大的变化和取得的成就,作为一个海外华人感觉非常欢欣鼓舞……在我出国之前,人民生活富裕的指标是自行车、手表、电视机,现在是房子、汽车、企业、人均收入从过去的几十元增加到现在的数千元。……当然,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不可能保持持续、高速增长,中国也不例外。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现就目前中国国民发展经济三大支柱产业:外贸出口创汇企业、出让土地、房地产业、汽车工业等问题。”
在如何解决中国经济方面的三大问题时,他在征收房产税、限制外国高档大排量汽车进口等十几个方面分别提出自己的建议。
在《中国对外贸易未来5年内的发展趋势预测》中,他从有利因素、不利因素和应采取的措施几个方面逐条分析,为中国的对外贸易支招儿。
对于低碳经济,王家明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建议设立环保污染治理险,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力度增大,中国和社会接轨的日益加强,世界市场的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全球范围内污染环境的问题日趋严重。例如:在墨西哥湾发生的严重的石油泄漏事故,中国大连油轮泄漏到附近海域严重污染事故,吉林化工企业的化工原料桶泄漏至江内的污染事故,如何来治理这类问题是国家头疼的问题。
针对以上环保议题,王家明向国内有关部门建议组建中国环保警察。他认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中国工业体制改革的不断加速,中国国土及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受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关注及国际社会的一直关切,海外华人对这一问题有着深切的担心和担忧。随着社会的发展,整治我国自然环境已经刻不容缓,这个问题已经提高到给下一辈留下一个什么样的生存空间。环境的治理每个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都有着深刻的经验和教训,那么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如:加拿大的安大略湖,就是由于钢铁厂的污染导致五十年内不可治理。
《石粉环保仿木地板——保护林业资源节能环保的最佳替代产品》是他的另一篇文章,基于他对于国内环境问题的深度思考。据权威部门预测,今后10年我国建筑面积将以每年10亿平方米的速度递增,保守预测,在未来二三十年内,建筑行业及装饰行业将会持续以80%以上的速度增长。目前房地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五大支柱产业之一,纵观国际上工业化进程不难看出,工业化中期阶段是城镇化水平提高的最快时期,而我国工业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今后城镇化率将达到50%以上,届时将有3亿左右的农民变成城镇居民,而作为房屋装修中的重头戏的地板装饰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必将持续强劲增长。
对加中贸易的思考。2008年12月,王家明接受加拿大商业新闻网采访,他说,“自由党、新民党、魁人党三党筹组联合政府将取代现政府,正是一惯搞政治的哈珀的咎由自取。当年他也是联合了新民党将自由党马田拉下了台。全世界国家着手诊治金融海啸所带来的危害,并采取强有力的经济措施,减少对本国人民的冲击,哈珀政府令人失望,经济措施乏善可陈,这时候让以自由党为首的联合政府,管理这个国家正是人民的信心所在,特别是哈珀政府在对华裔和在加中关系上更是采取了不友好、不积极的态度。 ”
2008年12月6日,王家明再次发文,《振兴经济是当今政府的第一要务》:“针对近期加拿大政坛动荡,主流社会各政党在忙于争斗,华人社会也受到波及的现象提出,有识之士应为加拿大的经济发展及政治改革献计献策,并指出,振兴、刺激经济是政府的第一要务。”
对中国企业投资拉美的反思。中国与拉美的经济关系,以及中国企业对拉美的投资等内容,正是他在北大做访问学者的论文。论文8.5万字,在导师指导下不断完善,逐渐成为20多万字的一部书稿,在这部书里,有他多年来对拉美的深切感受以及常人难以理解的感情,还以大量篇幅分析了中国企业对拉美的投资:利弊、风险、趋势、前景等,成为王家明对自己海外经历的一种总结和提炼。
此外,他还在《中国企业国际化在拉美地区经营方式(行为)研究》、《英语是华人企业走向世界的桎梏》、《中国品牌战略》、《推行代理制——用西人销售渠道推销中国产品》进行多方面研究和探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2-3-4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2009年到2013年,五年的学习生活就这样过去了。
对王家明来说,这五年也是整理和沉淀的过程,一些金子一样的日子,闪亮得让人不敢相信。这期间,他始终保持着对世界的惊奇感,让一种建设性的情绪壮大着自己的自信。归来时,不再是空空的行囊,还有太多的沉重的拎不动的思想。身边人的段位和级数触发着他,他体会和观摩着成功人士的特征:微笑、握手、涵养、合作、改变,看到一种价值、雍容、丰盈的人生,这使他悄悄改变着自己。
多年来,他很少考虑人生规划,多为冥冥中的“推着走”,无奈状态中的随遇而安:当年根本不想到去广东,却因替换别人而为之;没想留在广州,上级却把结汇业务拿到广州,不留不行;想入党,拼命表现,也得到一致口碑,却入党无缘;想升职,在仕途谁不想当“将军”呢?可是只提到副科长,在副科位置上呆7年,却被撤下来;最后进入广东外经委也是被推着,当时8家省级单位抢他,却鬼使神差……去巴拿马、委内瑞拉,移民加拿大也是偶然。
多年来,每当提起曾经的泥泞,经常有亲友问他:“从这些失败的人生里,你得出什么教训了吗?你会记取这些教训下次修正吗?”他想想,告诉对方:“我还真不觉得这些是‘失败的人生’。我心目中的失败,是那些雁过不留痕,连一声叹息都没有留下的平淡日子。我甚至可以不管有没有‘成长’,在我看来,以有没有‘成长’来看待人生道路的优劣,是一种肤浅的功利主义心态。我看重的是记忆,以及这些记忆在我的自我叙事里,能占据什么样的地位。”
激情可以是狂热的,但规律却是冰冷的,毕竟生命是由一个个出发组成的,而王家明从天命之年的出发,注定非比寻常。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潜力乃是生命力强弱的关键,对于日后,王家明如何最大程度地提升自己的“可持续性”,这一点,他没想逃避。终究,个人价值是透过其社会行为而实现的。
王家明为再出发做着充分准备。“我所期望的最理想状态,就是有一份比较稳定的事业,每年能从事业收益中拿出10%-15%捐给社会和自己的国家,或希望小学或贫困工程都行。与此同时,能够在华人组织里任职,为华人圈做出一定的贡献。”这就是王家明比较理想的后半生。
王家明一直不曾停止奔突、进取,在学习中寻找事业的切入点。他曾利用三年时间研究节能环保。他认为,作为一个爱国华侨,自己的事业最好应该能够改善中国的环境,做一些与环保节能有关的事情。他说:“毕竟中国整个环境质量到了极限,所以,后面的生意尽量与环保结合,这样才适合我,将来无论做什么生意,在宣传自己企业的时候,一定是对社会有帮助的,而不是自己成功却破坏了环境。”
其实,在环保方面他已有过许多设想,比如环保网络、环保电视台、环保警察等等,他曾给温家宝总理写过一封信,但当时思考不太成熟,只写了一半。他说:“那是个很初步的东西,今后还要继续探索和完善。”
拉美情结,也是他不可能忘怀的,“我不会放弃拉美,有机会还要在拉美继续奋斗,我的优势不在加拿大,要看机缘寻找机会,再回拉美,挖掘后续的力量。”他坦言,再回拉美,不再是原来的低端贸易重复,会以另一个面貌出现。他思考问题会更深更广,向高端咨询、政府间大贸易靠拢,实现整体内涵和品位的提升。
王家明毕竟有着常人不可比拟的拉美经验,他的西班牙语比英语要好得多。从长远看,委内瑞拉的资源与中国有着越来越大的互补性。2013年9月下旬,委内瑞拉总统尼古拉斯·马杜罗·莫罗斯访华成果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在奥里诺科河流开发石油项目,其它一系列协议中还涉及能源、金融、基础设施、住宅、工业发展、科学及卫星发展,这无疑对于王家明这个“拉美通”来说是个利好消息。他的目光一直不曾移离政府与拉美间的贸易往来,如果有条件和机会,某些机构特别是政府到拉美投资,王家明完全可以充任这方面的专家。他相信自己的经验会使许多人少走甚至避免弯路,特别是大企业投资,那种对风险的规避和对前景的预期,王家明都可以做到。
此外,美国管理科技大学中国校区负责人蒋子放主任盛邀他出任“拉美研究课题”教授。这方面,他可以对于那些愿意了解拉美的人,底气十足地讲一课。现在许多企事业单位的官员和总裁在大学里任教,这部分人有着自己的优势,一边做生意一边搞研究,而眼下的大学也需要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范式,多年学识和实践的积累,使得他们比一般教师更能胜任这样的课程。
2013年11月,世界创意经济大讲堂已经聘请王家明做客座教授。
这几年,王家明一直不曾停止地在语言上武装自己。他坦言英语一直是自己的短板,受暨大同学黄然的感召,他的基础比黄然好得多,但黄然已经成就卓然,这使对自己的外语差距不能原谅。2013年初,他在北京报了一个外语学习班——托业环球英语,完全美式教学,他想把基础打得扎实一些。从3月开始,他需要学习8本教材,千方百计挤出时间赶进度。“我现在的英语程度跟资深老外沟通还有很大距离,只能讲肤浅、表面的几句,再深入就不能交谈了,这使我的活动很受局限。如果我的英语程度再提高一些,就可以在国外竞选议员,能为华人做更多的事情了。”这是他真实的想法。
王家明说自己至少要奋斗到70岁,不会到60岁就停止。他在内心涌动着一一股激情,对这个世界充满信心。想象500年前,世界上什么都没有,只有水、云、泥土,人类在地球上什么都不是,后来却有了文明,有了汽车,有了思想和精神……是多么微小概率的偶然事件导致了这一切。想想这些,王家明就觉得充满力量。
王家明对自己的身体状态和生命能量有着足够的自信,他内心一直有一个强烈的情结:“我最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能力帮助别人,但又特别希望通过自己的奋斗,让企业有一定的积累,能够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在地域方面,他说,可能还是居无定所,拉美、加拿大、美国、中国,这是基本的状态。
2013年8月26日至30日,王家明在北京大学博雅国际酒店参加了中国侨联举办的“首届海外侨领中国国情研修班”。班上安排了丰富的内容,国际国内形势、侨团管理、故宫博物院知识讲座等。来自世界各地60多名侨领参加了学习。班上他见到了许多老朋友,包括一起组织4·13集会的张志刚、一起组织加拿大青年委员会的老沙等。
2013年9月3日是王兴亚去世三周年忌日,王家明兄弟三人计划搞一个隆重的悼念活动。8月31日,培训班结束后,王家明回到阔别多日的家乡哈尔滨。一下火车,当年在外贸的同事娄晶驾车接他,他是当年王家明在黑龙江外贸最谈得来、交往最密切的朋友。他们直奔市中心的一间茶馆,几分钟后见到另一位“哥们儿”——盛华美厅长。她刚刚从商务厅长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彼此寒暄,王家明不禁感慨:“上次咱们三个坐在一起,是30多年前的广交会……”
是啊,30多年过去了。当时王家明是科长,盛华美是国外业务处副处长,娄晶是国外贸易总公司负责对苏联贸易部经理。王家明身边聚集着一大批当时在哈尔滨最优秀的人才,他们三人正是30年后大浪淘沙的典型代表:盛华美从政,做到正厅级;娄晶80年代下海经商,成为一个身价亿万的成功企业家;王家明则远渡重洋到拉美发展,成为一个跨国商人。
30多年后再聚首,王家明感慨万端:华美当领导,谨言慎行,衣着简朴,干练自信,人近60岁,除稍许白发显示岁月痕迹外,根本看不出她竟是一位退休厅长。娄晶长王家明一岁,满头浓密的乌发,经商多年竟没有在他身上留下痕迹,仍然像一个朝气蓬勃满面春风的年轻人。
王家明回到家里,夜不能寐,当年在外贸工作的一幕幕浮现在眼前:一些老领导和部下先后逝去……他翻出30年前他们三人在广交会上的那张旧照,银发青丝间,平添许多人生的况味。
王家明立即让自己挺直腰脊。是的,或许对于与他同龄的某些人来讲,他们的一生已经过去了,而王家明认为自己的人生却是“现在进行时”。他想到自己还有那么多计划:写书、创业、奉献;拉美、美国、加拿大、中国,他对未来充满着希望,他觉得自己今后的生涯中,还有那么多有趣的活动和丰富的创意……英国著名学者威廉·巴克莱定义幸福生活的三个要素:有希望、有事做、能爱人。王家明觉得自己可以霸气地创造这种幸福,他要让自己纵使在接近生命终点的时候,依然葆有旺盛的创造和创新能力。
9月9日,王家明从哈尔滨回到北京,与几位访问学者一起参加了2013秋季开学典礼。
他选学了刘伟教授的《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专题》——必须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状况;萧琛教授的《美国经济发展研究》——不会放弃美国市场,对他未来发展也有针对性;秦中华教授的《信托与租赁》——这简直直接对接他将来的业务,具体到每一个细节的可操作性;薛旭教授的《国际贸易理论与战略》——这可是他的老本行……从宏观到微观,洋洋洒洒,让他充满期待。
走出会场,路过未名湖畔。他和同学们惊奇地发现,博雅塔周围挂着一条条大红的横幅,像一面面旗帜在秋风中飘飞:“博雅塔下宜聆教,未名湖畔好读书”,“圆梦北大,筑梦中华”……在这一塔一湖间驻足良久,身边的菁菁学子川流不息,王家明心中涌起一股无言的豪情,他觉得自己无论体质还是精神,都和他们一样年轻。
天空蔚蓝,阳光不错。“走吧,向前,”他对自己说。   

后记          
    海林农场知青四十年后再回访
2014年 6月20日,经过王家明、李吉荣夫妇精心策划、筹备后,四十多位海林农场红光队知青,怀揣喜悦,迎着春幕清爽的晨阳踏上回访第二故乡的旅程。
     早年,往来海林农场的旅程颇费周折,一程下来需要十五六个小时,徒有疲惫。如今高速路四通八达,觐见县府乡村,方便了各行各业的改革开放。而道路两旁“花卉悠闲迎来客、玉林葱郁频摆微”的秀景梁川,欣然带给大家远离闹市后久违的心旷神怡。
一行驱车几百里,绕行镜泊湖直达海林农场。当年大家在离场部最远的红光队做知青时,每每挑灯夜战、偶有偷闲,极目50里外东京城炫耀的灯光,不仅浮想联翩、意游镜泊湖,真正游历滋味那里的湖光山色、炼狱狼藉,已是多年后的机遇。
转眼,在一转弯处,当年的回乡青年、如今已是技术场长的邹树国,亲临接驾、引路前行。此次阔别四十年知青们蓦然回访,正值建场六十年之际,无疑有着特殊的意义。临近中午,在场部会议室门前,场领导班子拾步迎接,给大家带来十足的感动。走入简洁明亮的接待室,几桌丰盛的美食勾引起胃肠蠢蠢欲动。首先是场领导真切地致词欢迎,一席肺腑之言,令大家深感回娘家般的温暖。工会主席代表场领导班子,对大家两天的日程做了安排,周到又细致。
随后,庄严隆重的赠匾赠壶仪式高潮迭起,王家明把裱有笑星姜昆亲笔题字(海林农场永远的故乡)的牌匾交予场领导,几双执子之手浑然相握、恭贺其中。在海外驰骋多年的王家明可谓用心良苦、珍视乡情,自费在厂家定制百余套刻有纪念意义字符的紫砂壶,敬赠每一位与会者,令人耳旁不免回放起历史的声音——壶中日月长,山窗无依样。盛宴如期桌前、欢颜同畅,几看众人,霜鬓微微、回味少华,恰似早春映艳红,而多少往事半空游移,激起万般惆怅……
海林农场经过多年的迅猛发展,如今已是黑龙江省重点示范村,多项经济齐头并举、世人瞩目。走进海林农场的每一个角落,无不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尽处彰显改革开放带来的如日中天之景象。
我们一行在工会领导的带领下,来到一处欧式别墅区,这里曾经的模样,早已融为历史、付诸改革。讲解员详细地为大家解说着,大家左顾右盼、感叹其中,面对恰似江南、宛若梅山的一涌美景,赞叹之时大有悔之当初之嫌。记忆中似乎浮云难嵌的场部学校,在一片泥瓦房中,也算是鹤立群鸡。为了使全场的孩子们无需走出林海,便可分享现代化教育全新的气息,场部投入1600万元,经过一年多的建设,一个在省内屈指可数的现代化教学设施拔地而起。同时,各连队取消了学校,全场适龄学子均集中到场部统筹管理,教学质量显著提升、扬名林海。优雅全面的教学环境,为学子们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时间尚早,大家最感兴趣的乃是红光队的如今,在场长邹树国的陪同下,一行驱车开往红光队的路上,途经一爿生态园,场长带领大家随意参观。园中大棚里果木繁多,但还不是采摘季节,唯有怡情甘嫩的黄瓜汁润泽干喉,顿觉清爽了许多。车继续行进在通幽宽敞的林荫道上,毗邻的几个连队飞驰身后,前方的红光队隐约可见。
走在红光队这块热土上,从前熟悉的栖息地,如今面目全非、不似南山。原来热闹的几十户关里人家,老一辈大多故去,同龄人大多移址场部,颐享天年。队里唯一的“高大建筑”,还是知青们参建的二层小楼——今日的队部。农场的建制是大区制,全场设为几个区,每个区设一位区长,管理着几个连队。
红光队所属区的区长、红光队队长和几位相识的老乡,迎接着我们的到来。区长为大家展望了红光队的将来,我们有幸还能见到、感受到红光队的当年的影子。明年红光队原址将与望不到边的良田交融通达、共业粮仓,留守的几户人家也将落户场部,告别一址天垠。
知青们来到已是废墟横贯、旧貌残垣的知青宿舍、食堂、大队部。站在荒草丛生、已无片瓦的宿舍面前,大家纷纷驻足留影,记录残缺的闺房。作为当年的知青连长,王家明动情地刻录下精彩的回顾瞬间,北大荒精神激励着他一路走来,图腾出一幅幅斑斓的画卷,无憾地回馈给故乡的父老乡亲、秀山梁坨。
夕阳西斜,生活在场部的老乡们急切翘首着相逢的瞬间,场部业余歌舞队为知青们的到来准备了精彩的节目,静盼大家合欢一刻。回到场部,会议室门前即刻沸腾一片,宾主相拥眉喜、笑语盈珠。在此等候多时、年过花甲令知青们敬重的毕书记,看上去硬朗而慈祥,王家明和众知青纷纷上前,与毕书记紧握双手、问候连连。大家鱼贯进入布置停当的会议室,歌舞队的队员们装扮一旁、一脸喜庆,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拉开了汇演的序幕,歌声把人们的心绪带入遥远、而又恍如昨天的日子……当年这些十七八岁的懵懂青年,远离父母来到这林海深处的海林农场红光队,早三晚八与天斗与地斗的蹉跎岁月,不知有多少个雨水与泪水交融的瞬间,磨砺着人们脆弱的年轮,而每个人心中的希望就诞生在这片足迹层层的田野上。作为青年连长的王家明,承受着更多无形的压力,但他化压力为动力,接受着纷至沓来考验,这为他日后精彩的人生,无疑打下了坚韧的基础。
节目渐进尾声,王家明夫妇宴请宾主的晚宴在锣鼓声中开启了。众人把盏共鸣、杯中落影,久违的一抹抹风景仿佛再现,道尽布谷啼鸣六月欢、青年歌舞赛新年、田间席地道诗咏、遥看雨帘入青山。人们忘情连连、聚散依依。歌舞队一曲《难忘今宵》,把晚宴推向了高潮。注定今夜难眠……
晨辉把人们悄然地唤醒,知青们三两结伴尽情感受着林海腹地特有的清润芬芳、天朗气清的原生态,当漫步在场部对面别具一格的广场中,远处小桥流水人家、亭廊幽阁草堂,图腾出娟美的世外桃源,令人流连忘返、情锁一干。
早饭后,一行来到小型会议室。邹场长做了简短的介绍后,一段农场发展现状的视频把一个集科、工、农、贸、旅游全面渗透的新型农场跃然眼前,它的前瞻性、示范性为新农村的发展定夺一曲,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亲临采访,无疑令海林农场走向世界打开了一扇封闭的门,而农场提供的各项硬件设施,也为海内外商家前来合作成为了必然。
农场的水库令知青们挂怀至今,在邹场长的陪同下,来到位于场部几里外的水库参观,登上建造别致的望湖楼,昔日的沟壑艮岖,荡然天外,清幽的湖水镶嵌在翠林阡陌之中。想当年,各连队抽调部分优秀男青年,与当地职工一道在此处凿岭挖沟、筑坝填石几个春秋,汗水雨水囤积出一湖潋滟,滋润了一方。王家明就是诸多幸运之一,他凭着一股子革命热情和干劲,与大家一道激扬寒暑,勾勒出人生一段动人的曲线。
两天的回访在温馨的午宴中依依话别,红光队的领导为每一位知青送上一份情谊——自产有机大米,此情此景不仅联想起当年第一个春节回哈探亲时,队领导为每一位知青送上十个大馒头那令人倍感兴奋的一幕。是啊,时隔四十年,挥不去的岁月、抹不去的光影,伴随着知青们天涯海角续写着人生。
邹场长一行送别一程,途径红光队,知青们难舍难分,纷纷下车一望天涯,大家以各种名目,拉着写有红光队知青下乡四十周年纪念、并签有每位相聚人员名字的条幅,欣然定格一瞬,这张条幅将作为历史的见证,珍藏在华侨博物馆。车缓缓地弛离红光队的一草一木,心底唯有默然余音——别了永远的故乡红光队,别了红光队的父老乡亲……
2013年10月,杭州一稿
2013年12月,北京二稿
2014年4月,石家庄三稿

连载完毕,感谢王家明的知青情节,让我们老知青先睹为快,也给我们树立了一个白手起家,不怕困难,奋斗到底的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5-3 15: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