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7578|回复: 11

“北大荒知青风采”系列(二十九) 英模辈出的黑土地(上海)

[复制链接]
范学新 发表于 2021-4-7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范学新 于 2021-4-7 10:26 编辑

      “北大荒知青风采”系列(二十九)            英模辈出的黑土地(上海)



   北大荒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它不仅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而且孕育出伟大的北大荒精神,是英模辈出的黑土地。三代北大荒人艰苦奋斗,前仆后继,无私奉献,涌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彪炳史册的英雄模范。
   北大荒知青这一代人,接过前辈的奋斗旗帜,继续屯垦戍边,在新的历史时期创造了新的辉煌。他们中有的是当年胡耀邦总书记亲自组织的以杨华为代表的一批开发北大荒的青年志愿者队伍,有的是北大荒开荒“第一犁”的女拖拉机手刘瑛、梁军、董延兰等老知青;有的是农业、科研、农机、畜牧、医疗卫生等各条战线的行家里手,有的是参加过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的战斗英雄;有的是像徐吉吉、贾爱春那样的“第二次下乡”的知青典型,有的是多次放弃上大学机会,甘于平凡、奋斗不止的无名英雄……;还有许多返城后自强不息,艰苦创业,事业有成的出租车司机、修脚工、掏粪工……;有的夜以继日,忘我工作,牺牲在工作岗位上,忠骨融入黑土地……。群英荟萃,感人肺腑。他们职位不高,品德高尚。是金子总会发光,平凡中彰显伟大,英雄来自于人民。他们没有更多的豪言壮语,有的是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泥土芬芳,她们用行动诠释了自己青春芳华的别样风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英模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现将他们按京津沪哈及其它分别成篇呈现于此。这一篇为上海篇。
   金士英,女,1953年3月7日生,籍贯浙江省慈溪县,金训华的妹妹,上海知青,1969年5月参加工作。原任黑龙江省团委副书记,现任上海市凤凰股份有限公司退管会主任。
   1969年5月25日离开上海与哥哥金训华等38人一起到黑龙江逊克县双河大队插队落户。金训华牺牲后,她接过了哥哥用过的枪,接过了她哥哥使用过的小煤油灯。1969年10月1日金士英参加国庆观礼,在天安门城楼上接受了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11日金士英与代表一起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接见。1970年她担任逊克县双河大队负责人;1970年2月,在上海市杨浦区沪东工人文化馆大俱乐部礼堂,由金士英作报告,讲述为抢救国家物资,英勇献身的金训华烈士英雄事迹。197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年7月31日,金士英任共青团逊克县逊河公社委员会副书记,获黑龙江省1972年度劳动模范标兵称号;1973年5月,担任黑龙江省团委副书记;1975年1月13日、全国人大第四届一次会议在京召开,金士英被选为全国四届人大代表并出席代表大会;
   1979年9月3日调上海市杨浦区,现任上海市凤凰股份有限公司退管会主任。
   蒋美华,女,1949年9月生,上海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当年黑龙江省山河农场的救火女英雄,被誉为北大荒知青中的“火凤凰”,曾任上海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工会副主席。
   1969年下乡到黑龙江省山河农场;
   1970年1月13日,她刚在场部医院做完急性阑尾炎手术,兜里揣着两周的病假条在宿舍扒麻杆。突然传来“修配厂着火了”的呼喊,蒋美华立刻跟着大伙向火场跑去。当抢救第五台拖拉机时,天棚塌了下来,一根燃烧的棚楞压在蒋美华的肩上,几十名同志被淹没在火海里。蒋美华用双手擎起燃烧着的火柱,后面的同志安全脱险,她却倒在了火海之中。烧伤面积为35%,多为三度烧伤。1973年7月1日入党;1973年7月24日,文汇报四版刊登《记黑龙江省山河农场上海知青蒋美华》的英雄事迹;后来当选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省知青标兵,担任省妇联委员。她当过图书馆的管理员,当过场团委副书记、场妇联副主任;1973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刊载《青春献给党阔步永向前——黑龙江省劳动模范、上海知青蒋美华的事迹》的长篇报道。1974年7月,她做完手术,谢绝了上海的挽留和安置,又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山河农场;
1974年9月,农场推荐她上上海复旦大学。她是哲学系学生党支部的委员,也是哲学系的好学生。1977年以优异成绩大学毕业的蒋美华被分配到了上海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蒋美华担任这个一千多人研究所的工会副主席。
   蒋美华在新的岗位上又被评为区的“十佳”人物、“三八”红旗手、残疾人劳动模范。区里的《闸北报》以“身残志更坚自强创新业”为题报道了她的事迹。蒋美华的事迹上了《人民日报》、《黑龙江日报》和上海的媒体,她被请到各单位作报告,她为保护国家财产舍身忘死和伤残后顽强乐观生活的事迹,曾感动了一代人。

   陈锦元、杨荣华夫妇,上海知青,曾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32团(北兴农场)修配厂。返城后工资不高,却用25万元积蓄在乡村建希望小学,资助2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他们的事迹被多家新闻媒体宣传报道。
   程春梅,女,1952年生,原住上海市南汇区,上海市长宁二中1969届初中毕业生,上海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
   1969年5月29日由上海市来到黑龙江省逊克县插队落户,系原共青团逊克县委的工作人员;
   1974年5月末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毕业,自愿放弃团县委的机关工作,几经努力,回到原插队地方——逊克县逊河公社双河大队务农;
   1979年4月12日返城上海市南汇区工作。
   戴国群,男,上海知青,1970年4月24日下乡到黑龙江省嘉荫县沪嘉农场一连。1976年1月,由沪嘉公社党委副书记调任嘉荫县革委会常委,同年4月任县革委会副主任。戴国群担任过嘉荫县委副书记。
file:///C:/Users/fxx/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7.jpg
   方岷,男,1951年生,上海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原任上海市松江区人事局局长、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区财政局局长等职。
   1969年11月15日下乡逊克县松树沟公社五三大队;1978年12月23日返城回沪。
担任过8年上海市松江区人事局局长,现为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他是全国拥军模范,他的事迹感动了当地驻军,感动了他的同事。在他的带领下,原所在单位松江区人事局,连续六年被评为上海市军转干部培训先进单位。2000年被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市警备区命名为“拥军优属模范单位”。
   2008年任松江区财政局局长;2011年5月14日免去方岷同志的上海市松江区财政局局长职务,现任松江区财政会计学会会长。
   傅东伟,男,上海知青,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25团(七星农场)49连 。原任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信息中心副主任。
   承担完成上海社保计算机系统,荣获上海市总工会2006年上海市职工职业道德“双十佳”十佳个人提名奖、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
   桂业青,男,上海知青,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41团(855农场)12连,曾任电业所电工,80年代初返城回沪后就职空军政治学院。不管在什么岗位上,他都是业务上响当当的“大拿”,所获黑龙江省农场总局、黑龙江省委、解放军总政治部颁发的奖状、军功章足以挂满一面墙。
   洪克敏,女,1951年9月20日生,上海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上海市人大代表,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承兴居委会主任,2008年奥运会上海火炬手。
   1969年-1970年,下乡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务农;1971年至今,在上海市黄浦区南京东路居委会工作37年。
   从1988年开始与同事们一起举办了弄堂运动会。20年来,她卓越的创新精神,积极发动居民与单位职工参与,为群体工作做出较大贡献。从1993年起,洪克敏做过三届区人大代表、一届市人大代表。2008年奥运会上海火炬手。
   在上海,承兴小区早已闻名遐迩,成为了社区建设的一个品牌,先后多次受到国家和市里的表彰,接待过英国、日本、古巴等16个国家代表团的参观、考察。
   黄安初,上海知青,1968年下乡黑龙江省嘉荫县沪嘉农场。在嘉荫县工作岗位上退休的,他们真真正正做到了把自己的青春、终身、甚至子孙都奉献给了边疆。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黄安初也曾被推选为伊春市的劳动模范。
   蒋长胜,男,汉族,1949年11月出生,浙江省余姚市人。上海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大学文化,现任上海市杨浦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委、江川农场上海知青联谊会副会长。
   1968年8月中学毕业,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30团(江川农场)三连任战士,同年12月调十五连,先后任班长、排长、副指导员、指导员、团党委委员。196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4月-1979年2月任三十团党委委员、副政委(兵团建制撤销后为黑龙江国营江川农场党委委员、副场长)。1979年2月调回上海工作。
   匡伯成,男,上海知青,曾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27团(勤得利农场)20连,后任27团副团长。现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27团上海知青联谊会会长。
   毛三妹,女,上海杨浦区控江中学毕业,上海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曾任村妇女队长、民兵连指导员,始终在呼玛农村种田。
   1969年上山下乡插队到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呼玛县三卡乡三卡村;197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她冲破阻力与当地农民结婚;1976年知青大返城,她毅然留了下来;1983年,当地落实知青政策,他把难得的就业指标让给丈夫。而后,他的丈夫身患重病,她肩挑家庭重担,自强不息,先后承包了112亩土地,供丈夫治病和孩子上大学。
1998年《文汇报》和《中国日报》先后报道了她的感人事迹。上海《文汇报》上以《锄禾三十年》为题整版刊发她的事迹,作者贺兆坤和毛三妹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的邀请于1998年10月一同走进中央电视台参加“知青三十年”实话实说,并与崔永元、孙侃合影留念。这是三妹的光荣,是大上海的光荣,也是大兴安岭的荣耀。
   潘时景,男,1952年11月24日生,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学生,上海知青,1970年参加工作。原任大庆石油管理局采油工艺所一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自学成才,荣获大庆标兵、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70年11月24日上山下乡去大兴安岭呼中区卫东彪(呼源)林场七连四排;1972年到大庆工作后,自学了高等数学、普通物理、英语、采油工程等大学课程,提高了理论水平和研究工作能力,并先后承担了六名大学毕业生的实习指导任务。
   1983年以来,他先后完成了深井压裂管柱、不压井压裂施工二次密封喷砂器以及限流法压裂工艺技术等多项研究工作,获得有关部门的奖励。其中限流法压裂工艺技术与国外同类型工艺技术相比较,有一定的发展创造,使用这一技术与滑套压裂管柱相结合,可以在一次下井作业中分别压开多个油层。这项技术对全国各油田的开发有普遍意义。仅在一个大庆油田就可以把这类薄层中的上亿吨的储量投入合理开发,具有极为重大的经济意义。鉴于他的出色工作,先后获得省市劳动模范、优秀知识分子、优秀科技工作者、自学成才标兵等荣誉称号,全国总工会还授予“五一劳动奖章”。
   潘镇,男,上海知青,1970年4月24日下乡到黑龙江省嘉荫县沪嘉农场。担任过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沈坚抗,男,上海知青,1969年下乡黑龙江省逊克县松树沟公社新立大队。在农村的时间很长,也应该算是新立最后的留守者之一。
   返城后通过考试进入了人民警察队伍,成为徐汇交警的一员。
   后来,他由交警转为专门负责侦查刑事案件的社区民警,无论是案情分析、伏击蹲守,还是北上南下、长途抓捕,他始终与年轻人一样摸爬滚打,屡建战功。为了社会的稳定、人民群众的安宁,他做出了一个人民警察该做的一切。他的优秀事迹被许多媒体报道。
   九十年代初发生的一件曾轰动上海的歹徒开车肇事撞人事件。由于沈坚抗临危不惧的及时挺身而出,以及他的果断处置,有效避免了一场更大恶性案件的发生。在上海市见义勇为表彰大会上立功受奖。
   沈永志,男,汉族,1952年生,江苏省东台县人,上海市平凉中学毕业生,上海知青,1970年参加工作。曾任黑龙江省逊克县车陆公社革委会副主、党委副书记、逊克县县委常委。
   1970年5月由上海市来到逊克县车陆公社下道干大队插队务农,曾任下道干大队党支部书记;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3月5日任车陆公社革委会副主任;1976年沈永志在中共逊克县委第五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县委常委。6月15日中共黑河地委决定任命为共青团逊克县委书记;
   1979年3月7日调上海市杨浦区工作。
   孙逸梅,女,汉族,1951年12月生,上海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原任上海虹口区提篮桥地段医院任眼科医师,荣获“全国拥军优属模范个人”称号。
   1969年5月22日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4团(库尔滨农场)一营4连任卫生员; 1974年到吉林进修学医;1979年返城回沪,在虹口区提篮桥地段医院任眼科医师;1996年被授予“上海市十佳军嫂”称号,被空军评为“优秀空勤家属”、被39290部队评为“优秀空勤家属标兵”;。1997年被国家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全国拥军优属模范个人”称号;1999-2002年被上海市普陀区评为“十佳军嫂”。
   她的丈夫樊景珠为空军部队领航飞行主任,上校。夫妻两地分居近20年。她一个人扶老携幼,默默承受,从不给丈夫添负担,是名副其实的模范军嫂。她的先进事迹先后在《文汇报》、《新民晚报》、《解放日报》、《劳动报》刊登,并由上海电视台摄制成专题片在上海电视台、中央一台、中央七台播放,由青年作家刘迪将其事迹编入《只有香如故》一书。
   谈浩明,男,上海知青,曾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22团(饶河农场)6连。原任上海卷烟厂高级工协会会长。
   返城后,1990年进上海卷烟厂工作,任电工组长,高级电气维修技师;1999年3月,当选为上海卷烟厂高级工协会会长。多次荣获局级优秀党员、局级先进生产者、上海市劳动模范等称号;2003年4月,谈浩明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唐国萍,女,1952年生,上海知青,1969年7月31日下乡到黑龙江省七星泡农场六分场3连。曾经获得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
   唐平,女,哈尔滨师院附中高中毕业生,哈尔滨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原任黑龙江省水利厅机关刊物《水利天地》副总编。
   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14团(共青农场)3连,农工排战士;1973年经推荐,她以优异成绩考上北京大学中国史专业;1976年3月,在北大入党;1976年大学毕业,在知青大返城的浪潮中唐平毅然报名回边疆务农,《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唐平等6名北大应届毕业生志愿返乡和到边疆务农的消息。重返北大荒后,她到队里的学校当了老师,后来她又当上了连队的指导员,被调到团部机关当宣传干事。她与她走时即相爱的人结了婚。
   返城后,调黑龙江省水利设计院工作,担任过人事处副处长,省水利研究所任纪委书记、党委副书记。现在省水利厅的机关刊物《水利天地》任副总编;1985年唐平和曾风雨同舟的丈夫平静地分手了。现在唐平在哈尔滨过着清静的生活,咀嚼着过去曾拥有的一切。
   涂水秀,女,汉族,1952年生,原籍上海市闸北区,上海知青,1969年下乡到黑龙江省逊克县边疆公社靠山大队插队。 1972年10月入党,边疆公社党委委员,1974年3月13日任逊克县妇联副主任。
   王根洪,男,1953年生,上海知青,1969年11月9日下乡到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呼中区东方红林场二连五班,1975年6月荣获区先进个人标兵称号,曾任呼中区委常委。荣获呼中区、大兴安岭地区劳动模范。
   吴家荣,男,1947年10月3日出生于安徽省巢湖市农民家庭,父母双双离世后投靠亲戚来到上海,1966年就读于松江县第一中学高一(4)班。上海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历任北兴农场副场长、北兴农场教委书记,扎根边疆,为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奉献了一生。
   1968年9月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师32团(北兴农场)4连当农工。1970年1月17日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表现突出,有较强的领导组织能力,不久就被提升为副连长、副指导员;1972年5月调入团司令部保卫股任干事:1976年1月调任14连指导员;1978年3月兵团转换为农场后,调任北兴农场法庭审判员;1979年11月调任北兴农场公安分局副局长;1982年10月调任北兴农场团委副书记;1983年4月调任北兴农场行政办公室主任;1985年10月任北兴农场司法办公室主任;1989年2月任北兴农场党委办公室主任、机关党委书记;1989年12月任北兴农场副场长;1998年12月任北兴农场教委书记;
   2006年患肺癌晚期,于2007年11月8日逝世。
   谢建平,男,1950年生,上海知青。省(部)级劳动模范,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
1979年,从农场回到上海,在上海港民生装卸公司当上了一名装卸工。港务局上海港民生装卸公司四队44组生产组长。在装卸工岗位上整整干了11年,无怨无悔地奉献了青春。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1992年离开了装卸队,被安排到工夹具设备工场当负责人;2010年退休。
   退休后经常参加社区组织的居民志愿者公益活动,现在的晚年生活就和年轻时一样充实快乐。
   辛文信,男,汉族,1948年3月出生,山东省安丘县人。上海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在北大荒工作了24年,原任黑龙江省江川农场场长,现任江川农场上海知青联谊会会长。
   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30团(江川农场);1969年11月入党;1969年-1978年先后任副连长、副指导员、指导员;1979年任水利队队长;1982年10月-1984年7月在红兴隆管理局农机学校进修;1984年8月任江川农场水利科科长兼水利公司经理;1985年1月任江川农场副场长;1990年1月任江川农场场长;1992年调出,回上海工作。
   徐大威,男,1949年生,上海22中学1966届高中毕业生。上海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原任上海卢湾区民政局副局长、卢湾区残联分管副理事长。
   1969年下乡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67团(查哈阳农场),历任农工、统计、会计、团供应股助理。67团撤销后,任金边农场计财科会计等职。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返城回到上海,进街道办事处担任了民政管理工作,在卢湾区打浦街道任办事处科长、副主任。
   1985年创办了卢湾区第一家敬老院。徐大威靠着垃圾堆里捡砖头,自己动手拌泥砌墙,利用公交二场一个报废的调度室,建起了一座占地50多平方米,造价仅600元的敬老院,1985年7月1日敬老院迎来了第一批社会孤老。此后,徐大威发动社会力量,先后成立了7所“家庭型”、“分散型”敬老院。13年来,徐大威的节假日都是同老人和残疾人一起度过的。1995年4月调任卢湾区民政局副局长、卢湾区残联分管副理事长。
他创建上海第一个社区服务中心、第一个社区志愿者协会、开通了上海第一个24小时解决地区市民求助和社区服务热线等,成为上海优秀的民政干部。现退休后仍作为志愿者为市民服务。他的事迹被《人民日报》报道,受到广泛赞扬。徐大威已经是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兼职副教授,上海市社会工作培训中心咨询委员会专家。他的“助人”,甚至已经超越了国界,走向了海外。从黑龙江回沪,徐大威28年来一直助人不断,助人为乐。
   徐桔桔,女,汉族,1953年3月生,上海知青,1970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退休职工。2013年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助人为乐模范。现任黑龙江省逊克县边疆乡山河村党支部书记。
   1970年4月18日,下乡到黑龙江省逊克县边疆公社山河村插队落户;1975年入党;1979年,返城回到了上海。回上海后,她一直做财务管理,退休后被一家韩国公司聘用,负责电影投资方面的工作,月薪过万元。2011年11月6日,徐桔桔“第二次下乡”拒绝外企高薪返聘,告别九旬高龄的双亲,带着组织关系回到逊克县奇克镇山河村,带领乡亲们搞新型种植合作社,走上现代农业致富路。2011年11月7日,徐桔桔通过组织程序担任山河村党支部书记;
   2012年1月4日注册成立种植合作社。5月,由贾爱春、徐桔桔等5位知青每人投资5万元入股,占山河村总农户数98%的97户农民以土地入股,山河村种植合作社宣告成立。徐桔桔从网上找来合作社法和相关的财务制度仔细研究,根据山河村的实际情况为合作社建章立制,组建了董事会、监事会、理事会,合作社管理透明规范,村民们心里亮堂。
   上任后,徐桔桔日夜忙碌。筹备成立种植合作社,争取70万元为全村老乡家换上白色塑钢窗,村路扩建1000米、建铁栅栏1000米,组建村篮球队、舞蹈队……短短一年时间,山河村有了很大变化。2015年,山河村获得了六十多年未曾有过的大丰收。农民收入达到人均1.3万元,比2013年翻了一番,几十户村民中,有7户买了车,4户买了房。
   晏梅香,女,1949年9月24日生,1966年毕业于上海市建江中学.上海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黑龙江省名山农场科研站助理会计师,因患癌症经多方努力抢救无效病故,终年43岁。
   1968年9月5日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12团(名山农场)12连。在连队里,她成了第一名女驭手,赶着马车往地里送肥,送种子。在她的辛勤努力下,成为了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在沈阳军区和兵团各地巡回演讲,她的讲稿有“扬鞭跃马永向前”和“小车不倒只管推”等等。
   1969年9月她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被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推选为进京代表,参加建国二十周年庆典,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9月30日晚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国宴,品尝到了毛主席给敬的酒,与毛主席碰杯。这一让人终生难忘的时刻,记录在了国庆二十周年纪录影片里。同年,沈阳军区“前进报”和“兵团战士报”报道了她的先进事迹。1973年3月,她从十二连调到了机修连任副指导员。组织上曾决定保送她去上海复旦大学深造,被她谢绝了,执意要做“最后一个还没有离开边疆的下乡青年”。1980年,农场改建,她被调到科研站任会计,自学完电大财会课程,拿到了会计证书;
   1986年9月,她因为劳累过度,积劳成疾病倒了。一九八九年秋,她还在电大上学。发现罹患胰腺癌三期。1990年她在上海第一人民医院治疗期间,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朱镕基同志委派上海市总工会和上海市劳动部门工作人员到医院慰问她,他们带来了市长的问候,希望她要坚强,要与疾病做顽强的斗争。
   1992年1月21日,她终因病情恶化,经抢救无效逝世。她虽然走了,但她那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永存我们心中。
   颜世平,男,上海知青,1969年下乡到大兴安岭呼中区东方红林场六连,1975年1月30日,大兴安岭地委任命原颜世平为中共呼中区委副书记。1976年8月16日,区委调整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领导小组成员,颜世平为组长。
   应诗明,男,上海知青,1970年4月下乡到黑龙江省嘉荫县沪嘉农场。1970年7月,选调四连当邮递员,开通了农场邮电业务。在此后的几年里,应诗明先后荣获: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工业学大庆铁人式标兵,全国邮电系统模范标兵、黑龙江省劳动模范标兵等光荣称号。
   殷雄,男,上海知青,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22团(饶河农场),曾任武装排排长。现任上海市松江区电信局党委书记,局长。
   在殷雄的带领下,松江电信局的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连续2届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连续3届被评为市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集体,上海首批诚信服务单位等。殷雄本人成了“中国电信集团优秀管理者”,还被评为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优秀组织、“全国信息产业系统”劳动模范等。2003年松江电信局被评为拥军优属模范单位。官兵们亲切地称他为“编外指导员”。
   张丽娟,女,1953年3月生,浙江省人,上海瑞金中学1969届初中生,上海知青,1970年参加工作。现大学文化程度,中共党员,原任上海静安区妇联副主席,华东师大心理学客座教师。
   1970年5月23日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67团(查哈阳农场)一营九连(现为太平湖分场九队) ,历任农工、班长、67团一营分队(营直)副指导员、团支部书记、党支部副书记;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9年返沪后先后在街道知青办、上海市团校、静安区团委、静安区妇联 工作,后任妇联宣传科副科长、办公室主任、副主席。期间,于1988年取得法 律大专、1997年取得涉外经济本科学历,并因业绩突出荣获"全国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先进个人"、"全国妇联系统信访先进工作者“、"上海市优秀妇女干部"、“市‘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张强,上海知青,1968年下乡黑龙江省嘉荫县沪嘉农场。嘉荫县当了一名教师,曾被评选为嘉荫县的“十佳公仆”,真真正正做到了把自己的青春、终身、甚至子孙都奉献给了边疆,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在嘉荫县工作岗位上退休。
   张予回,女,1950年3月生,浙江省宁波市人,上海六十七中学1966届初中毕业生,上海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现大专文化程度。上海市工业区开发总公司职员。
1968年8月21日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55团(查哈阳农场)10营65连(1970 - 1976年为四营二十四连,今为幸福之路分场一队) ;1972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下乡期间,历任农工、排长、副连长、副指导员,被兵团五师记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并作为知青典型人物在省内外报刊、电台上进行宣传。
   1979年9月返沪后进入上海市工业区开发总公司,做办公室文秘工作。
   赵惠康,男,上海知青,1970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22团(饶河农场),曾在农场工副业科工作,主管农场的水产工作。现被誉为“金鱼王”,中国金鱼五大评委之一,原任上海观赏鱼专业委员会委员,高级工程师,著有《中国金鱼出口贸易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等专著。
   郑红明,女,上海知青,曾下乡北大荒插队。1978年春,放弃了双倍于当时上海的薪酬,返城回上海,成为司法行政战线的一员新兵。现任上海浦东新区司法局崂山西路街道司法助理员。
   几十年来,建筑工地与居民矛盾、知青子女回沪落户纠纷、下岗解聘人员家庭纠纷、动拆迁纠纷、医患纠纷……哪里矛盾多,就往哪里跑,为维护社会稳定,为民排忧解难,为企业转型发展保驾护航做出了突出贡献,2004年荣获上海市信访工作先进个人,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
   周亚英,女,上海知青,曾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68团(建设农场)一营四连。是享誉上海的首席人民调解员,上海市劳动模范。
   1992年春,经过层层筛选,从56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潍坊街道办事处居委干部,从此开启了人生一段新的篇章。为了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她公开了自己的联系电话,配备了两部手机,即使在夜里也风雨无阻地前往调解现场处理问题。在潍坊街道人民调解工作室一干就是20多个年头。
   2013年,继续聘任为浦东新区潍坊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上海市首席人民调解员,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用周亚英名字命名的“亚英调解工作室”被上海市社会团体管理局评为3A级单位。 2014年,又被列为浦东新区第二批劳模创新工作室。
   她说:“正是这种担当感,让我跳出纯经济的考虑,为了心中的信仰奋斗付出,为了他人的福祉牺牲自己的利益,也才让我获得了高于物质满足的真正的精神满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浪淘沙 发表于 2021-4-7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散文)
         他不愧是为北大荒知青名人
         不懈讴歌的当代   “司马迁”  

——记知青战友范学新和他的新著《北大荒知青名人录》


曾几何时,作为知青战友之一的范学新,曾经对当代80、90、00后年轻人敬称为毛爷爷的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无限信仰和崇拜。
为此,当他心中最红最红最红的红太阳、亿万革命人民心中最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号召时,在那个“毛主席挥手我前进”的火红年代,范学新与他的同学们二话不说,立刻打点行装,胸佩毛主席像章,怀揣革命红宝书——《毛主席语录》,满怀如火一般的崇高理想,身穿最爆款、最时尚的时装——米黄色兵团战士棉套服;在“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中,无不意气风发、豪情万丈地奔向了那个有些遥远的黑土地,奔向了那个为有些人视为畏途的北大荒。
从踏上“誓做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时代列车,到满腔青春炽情投身于北大荒,作为笔下生风、才华横溢的范学新,毫无疑问地在广大知青战友中脱颖而出,尤其是在那个笔杆子十分走俏的时代,更是如此。
我凭直觉相信,他曾经有过无数次这样或那样唾手可得的离开黑土地的大好时机;我还相信我的直觉,如果不是割舍了无数次诸如上学、参军、返城等的前程似锦和“父母在不远游”的个人情怀,作者完全可以满面春风、顺理成章地帅先离开那个很多人日夜想离开而未能离开的“鬼地方”。
但是,他没有动心,依然依如故我地在北大荒这片沃土上接受着洗礼和磨砺。
从兵团知青战士开始,他历任班长、司务长、军务参谋、组织干事、连队指导员等,1978年调任北安农场管理局秘书,直至在黑龙江北大荒农垦总局人事部门领导岗位退下来,他没有半步离开过北大荒。他何以如此眷恋这片并非“生于斯长于斯”的黑土地呢?
从大时代背景上看,不难发现,这是因为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的谆谆教导无时不刻地回响在他耳边;因为伟大毛泽东思想是他永远的指路明灯;因为他曾经紧握拳头、以钢铁般的誓言向他心中永远不落的红太阳——毛主席宣誓过,一辈子扎根北大荒,一辈子把火红的青春献给北大荒这片美丽富饶的黑土地。
就这样,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他每每赢得了严峻的考验------   
就这样,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一位充满革命崇高理想主义的践行者------   
就是这样,他四十年如一日,倾其所有地把人生最宝贵
的闪光年华和青春汗水全部抛洒在了北大荒这片沃土上。
可以说,获赠知青战友范学新著《北大荒知青名人录》
以来,我不知道有多少次这样地浮想联翩,我不知道有多少次这样地梦回过当年。
此时此刻,我多想在写作本篇时,把范学新当年奋发向上、矢志不渝的青春风貌更加准确、更加清晰地勾勒出来。
    我感觉,如果不如此,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认识这部史学著作的精髓和真谛。
由于我和知青战友范学新有着十分意想不到的笔墨情缘(2018年10月,我在《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有幸拜读到了他当年用54篇日记连载的红卫兵长征纪实,我激情澎湃、热血沸腾,接连用留言形式完成了54首七律《读范学新红卫兵长征系列感怀》的同题感怀诗。我们虽然素未谋面,但我早已成为了他响当当的“铁粉”),所以,当我们初次在公滨路满汉楼不期而遇时,无不由衷地感到,相见恨晚。
为此,我们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面对这位红光满面、质朴无华的老阿哥,联想到我们在网上频繁互动、敞开心扉的一幕幕,我心情十分激动。
在我向他倾吐心曲——我是他的铁杆粉丝时,他当即把我提格为了“钢粉”。我们的双手不由得再一次紧紧握在了一起------
尽管如此,我当时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会分享到《北大荒知青名人录》——这份献给建国七十周年华诞的厚礼,我的喜悦和感动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是的,每当我深情地研阅时,就情不自禁地为封面上那幅极具代表性的知青战友英姿勃勃的照片所吸引。虽然这幅照片展示的是一名知青战友在曙光初照的北大荒沃土上驾驶着“东方红”不懈耕耘的历史瞬间,虽然这是当年司空见惯的劳动场面,虽然时光已经逝去了几十载光阴,我感到,它强烈的视觉冲击波依然在长久地冲击着我的脑海和灵魂。为此,我心潮起伏,不能自已。我整个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又融入了那个火红的年代。
是的,作为曾经是一名普通知青的我,对于当年那首回响在神州大地的知青大军进行曲再熟悉不过了,在闻听和看到这部具有《荷马史诗》一般诗情画意的人物生平传记时,面对这一波澜壮阔、绚烂多姿的历史画卷,一种对书中知青名人及其作者崇高的敬意油然而生。
是的,我万万没有想到,时光荏苒,几十年的时光如流水一般逝去了。但是,北大荒知青精神、北大荒知青情结,依然还在知青战友范学身上延续和闪光。
这部以他无数心血和汗水铸成的历史新著,从某种意义上说,为共和国有关知青历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光辉的范例和模本,堪称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学名著,在某种程度上,用“其情可贵,其情可嘉”这样的朴素语言是难以概括的。
据我所知,他没有受到任何组织和个人委托,完全是一个自发的“情系北大荒,梦回黑土地”的孤军作战,是一种奉献自身的“非组织行为”,是一项我们认识和评价北大荒知青历史的标志性工程,其重要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看花容易绣花难”。为了完成这一工程量异常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六十初度到年过古稀,从“苍龙年暮还行雨”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他将满腔余热和挚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黑土地,献给了北大荒;献给了广大知青战友和知青名人。
我为有这样的知青战友而骄傲,我为有这样的知青战友而自豪。
“男儿有泪不轻弹”。 每当回想起这一历经无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风雨历程,我有些时候不禁潸然泪下。
尤其是,那个年代留给我们的记忆和磨砺更是难以忘怀的。所以,我非常愿意以这样的视角去告诉过去和未来。非此,不足以理解和分享我知青战友范学新这一充满真情的内心世界和黑土情怀。
当然,范学新能够出色完成这一历史重任,并不是某些人可以胜任和替代的。
首先是,范学新一直根植于北大荒这片黑土地几十年不动摇,并且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开花,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布尔什维克和一个相当级别的领导干部,除了党组织悉心培养和器重,当然离不开那些如他在书中所讴歌和赞美过的许多知青名人对他的鼓舞和鞭策。
诸如由当时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同志亲自授旗的奔赴北大荒的北京知青垦荒队队长杨华同志、诸如享誉全国为抢救国家财产英勇牺牲的知青榜样上海知青金训华同志、诸如为抢救落水羊群献出宝贵生命的天津知青张勇同志等。正是这些知青楷模给了他以巨大的精神力量,使这片神奇的黑土地成为了生命里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仅仅是这样一个人生经历和情感,就是无法复制和还原的。
这是多么值得我们去认识、去讴歌的啊。
同时,知青战友范学新之所以能够完成这部可以称之为当代北大荒知青名人的“史记”,除了我们对他人生轨迹做一简单追溯和剖析那样,还与他所处工作岗位有着直接的关系。诚如他所言,他曾在北大荒垦区人事部门和农垦总局招商办领导岗位上工作过,曾经以官方名义面向全国征集过知青资料------
面对来自祖国各地在各条战线上取得骄人成绩、已经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诸多知青名人事迹和素材,如何更好地加以开发利用?如何让我们及我们的后人能够清晰地了解和铭记这一历史?他常常不能释怀,他常常辗转反侧,夜不安眠。  
“盛世修史”。我们国家自古就是有着这样优良传统的国家。为此,他不由自主地徜徉于历史的长河中------
是的,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五千年来,我们民族产生各类史学著作浩如烟海、绵延不绝,使古老的华夏文明得以传承不衰。诸如《史记》、《左传》、《汉书》等,一个个名垂千古的史学家,一个个为后人所景仰的类似于司马迁一样的史学家,不知给了他以多少巨大的鼓舞和力量。
星移斗转。2007年,在他完成了知青使命、退归林下、告老还乡之际,本来可以无忧无虑、安度晚年了,可是他却以他高大健硕身躯,在一个新的黄金时段里不舍昼夜地前行着。
他就是这样,以一名老知青退而不休的崭新精神风貌,为他所挚爱北大荒奉献着光和热。
说实话,获赠该书以来,当然作者并不知道我曾经书写过此类文章,不过是作者对称之为“钢粉”的我一种答谢和馈赠。对于这种知青战友之间的最高礼遇,我喜出望外,当即表示一定写点什么,以示答谢和感动之情。
开初,创作本篇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顺利。由于有关读书笔记一类的文章写法和要领已经荒疏了;由于创作激情已不复当年,所以,一种沉重的文债不由得从天而降,使我不堪重负,使我常常“不得开心颜”。
我多么希望尽快兑现诺言啊。
可是写作这类文章,首先一点就是看——不仅要“看进去”,而且还要“看出来”。
如何完成这一情节转换呢?当时不得而知。
不知不觉,由秋到冬,直至获赠“十年辛苦不寻常”、“字字皆辛苦”于40天之际,在我并没有完全“看出来”的情况下,我透彻心扉地感到,书中那些知青战友的光辉业绩呼之欲出,那些早已成为国家栋梁的杰出人物还在很多岗位上夙兴夜寐,还有那些早已长眠在这块黑土地上知青战友仿佛还在注视着自己,一想到这里就什么都不好说了。
我十分清楚地意识到,书中每一个名人都是值得我学习和敬佩的。而且,能够有幸这样近距离重温一遍他们可歌可泣的业迹和履历,也是一个很不错学习机会。就这样,我的思绪和情感,也就是说,我的一腔热血开始涌动了起来------
首先说“看进去”。
遥想当年,56万来自全国各地的知青战友云集北大荒。这本著作有130万字之多,涉及人物3000多个,其分量是十分厚重的。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现任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副书记、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勇才所作的序言,他高度评价了作者的这一壮举。他说:“这本书的编纂,倾注了学新同志对北大荒的一片深情,倾注了他对曾经并肩战斗的兵团战友的眷恋和赞誉,倾注了他十多年的辛劳和心血。在浩如烟海的信息、网络中搜索、鉴别、提取、加工、整理、编辑、绞尽脑汁、千方百计、付出巨大的时间、劳动成本、是名副其实的自我创作成果,整理抢救了许多珍贵的知青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填补了北大荒历史一个空白,是北大荒一笔财富,是知青磨砺是金、多难兴邦的历史见证,是北大荒一曲铿锵赞歌。”
不仅如此,我感觉,它还是记录几代北大荒知青杰出人物历史之集大成,还是一首广大知青战友用鲜血和青春汗水铸成的英雄史诗。作者以他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这一历史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和归纳,堪称是一部讴歌和赞美知青历史的扛鼎之作。
尤其是,自从那些描写和反映知青题材的影视文学作品问世以来,无论是源于黑土地知青生活素材创作的《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等影视剧、还是刘欢一曲高亢悲凉《心中的太阳》、还是那首令人伤心不已的《蹉跎岁月》电视剧主题曲,它们在艺术上是成功的。但是,它们所表现的几乎都是无数知青战友的人生苦旅,有些通篇表现的都是充满悲剧气氛的凄婉和忧伤。
而这部《北大荒知青名人录》则不同,它以饱满的激情、历史的高度、全新的视角,将一个不仅仅是收获“祖国大粮仓”美誉的北大荒,而且还是造就了无数国家栋梁之才的北大荒,通过全景式镜头成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给了我们这一辈知青人以应有的荣誉和评价,这是过去任何描写和展现知青题材影视文学作品所不能比拟和逾越的。
为此,我们可以有幸通过一章章、一段段、一行行,尽情览略到一个个北大荒知青名人光华闪闪的人生轨迹。诸如现任国务委员王毅、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小川、卢展工等政坛明星,诸如演艺界敬一丹、迟重瑞、梁晓声明星大腕等,诸如科技经济界彭实戈、陈学忠、李晓华精英巨擘等,是黑土地这片沃土滋养哺育了他们,使他们成为了我们民族和国家不可或缺的栋梁之才。他们不愧是一代北大荒知青战友的杰出代表。他们也不愧是那个年代全国几百万知青战友的杰出代表。
在此之际,我们之所以可以娓娓道来,知青战友范学新,功不可没。
我由此想到,目前在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像习近平总书记、像李克强总理等,他们当年都是几百万上山下乡成员之一。我相信,如果他们成长在北大荒这片沃土上,也将无一例外地出现在这部《北大荒知青名人录》上,并熠熠生辉。
只是,目前有些地方,还没有产生类似值得我骄傲的知青战友范学新罢了。
可以说,在今天我们这个当年不曾想象到的这样美好的时代,是多么的需要范学新这样的“司马迁”,是多么需要范学新这样的优秀的知青代表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当年为了粉碎帝国主义反动派对年轻的人民共和国罪恶阴谋,为了粉碎他们把“和平演变”希望寄托在中国党第三代、第四代领导人身上的罪恶企图,历史性地提出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伟大号召。尽管当时和后来,我们有些年代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但是,从仅仅是北大荒黑土地就走出来3000多个知青名人来看,从当年知青习近平成为了亿万人民群众拥护和信任的我们党的总书记和人民领袖来看,从毛主席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这一大局来看,从我们国家百年大计、千年大计来看,当年毛主席这一战略思维是何等的英明正确啊?是何等的高瞻远瞩啊?是何等的远见卓识啊?
我想,通过阅读范学新这部沉甸甸的《北大荒知青名人录》,我们至少可以获得这一启示和收获。
如上部分恐怕就是我的“看出来”,我感觉只是就事论事、浮光掠影,距离真正的“看出来” 还有很大距离,在此恳请作者和读者予以指正。多谢。


(附录):
    一、截止目前,《北大荒知青名人录》已经为国家图书馆、黑龙江省图书馆收藏,作者已经光荣地获得了相关收藏证书。
    二、该书系自费出版。目前已经成功地北京、天津、上海完成了发行计划。因2020年不测风云,在哈尔滨等地发行计划将择机进行。该书单价100元。代理电话:1580461834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浪淘沙 发表于 2021-4-7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浪淘沙 于 2021-4-7 17:03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1-4-7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向知青英雄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范学新 发表于 2021-4-7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浪淘沙 发表于 2021-4-7 17:00
散文)
         他不愧是为北大荒知青名人
         不懈讴歌的当代   “司马迁”  

谢谢老弟的一片诚意和热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范学新 发表于 2021-4-7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1-4-7 17:07
向知青英雄学习!

谢谢新植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刘文喜 发表于 2021-4-8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浪淘沙 发表于 2021-4-7 17:00
散文)
         他不愧是为北大荒知青名人
         不懈讴歌的当代   “司马迁”  

大哥此文应该是《北大荒知青名人录》最好的序言。功底深厚,小弟打心底佩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范学新 发表于 2021-4-8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文喜 发表于 2021-4-8 10:57
大哥此文应该是《北大荒知青名人录》最好的序言。功底深厚,小弟打心底佩服!

谢谢文喜关注褒奖!浪淘沙确实功底深厚,用心良苦,值得敬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西兰花 发表于 2021-4-8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范学新大作,首先感到奉献精神可嘉,再就是毅力惊人。写出百万字的书,功夫了得!学习致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范学新 发表于 2021-4-8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兰花 发表于 2021-4-8 21:43
拜读范学新大作,首先感到奉献精神可嘉,再就是毅力惊人。写出百万字的书,功夫了得!学习致敬!

谢谢战友关注褒奖,过誉了!为知青自己树碑立传,理所当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3-28 20: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