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992|回复: 2

《深度痕迹》第十六章 重逢无恨(续1)

[复制链接]
金火鸟 发表于 2021-3-12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金火鸟 于 2021-3-12 19:01 编辑

              《深度痕迹》第十六章  重逢无恨(续1)

      芦樯楠望着贺冬生苦笑了一下说:这些年我的生活孩子们只知道他们出生后的一小半,他们出生前和不记事的时候他们是不了解的,现在小玉他们也都到了该成家的年纪,现在讲讲也无妨,可能有些事对他们今后的生活也有借鉴的意义。可惜那两个儿子不在身边,老大又是先天不足,也只有小玉能听到妈妈年轻时的秘密了。说来话长了,当年你贺叔叔他们那批知青上学走后约半年多的时间,我接到几名在农村插队同学的信,讲了他们一些人已开始在办返城的事,问我想不想办,当时兵团还没有出现返城的热潮,除了上学的以外,只有极个别的人在秘密的办理这种事情,所以我在兵团是不敢想这些事情的。后来在几次的同学通信中他们告诉我如果兵团不好办可以先转插到他们那里然后再办返城,我的心开始活了,想到自己在兵团上学无望,好战友、好朋友,心爱的人也上学走了,母亲一人还需要照顾。于是,就让我的邻居,也是低我两届的同学帮我偷偷地办起了转插,没想到转插手续十分简单,很快同意我转插的接收函就来了,我走的当时很多人不了解内情,还以为我办了返城,很是羡慕我,以为我家很有门路,也有一些人对我去转插不理解,为什么要从条件好的兵团转去当不拿工资的农民?我走的那年正赶上是一个寒冷的冬天,那是1974年的春节前,我离开了战斗了五年的生产建设兵团,来到了离省城最近的宾城县兰花乡报到,那一天漫天飘着鹅毛大雪。
      时间又倒回了1974年,芦樯楠一身草绿色棉军装,头戴棉军帽,脖上围一条红色毛围巾。这套衣服是五年前到兵团时北京市发给知青的,已经有点退了色,但穿上它还是使人看上去很舒服,那个年代,从红卫兵到知青都喜爱穿军装,从伟大领袖到共和国总理都经常穿军装出现,加上人们对共和国军队的敬仰,人们都以穿军装为荣。芦樯楠也是这样,特别是像她这样漂亮的女青年,穿上军装就使她想起了毛泽东主席当年为女民兵题照的一首七绝诗。也是芦樯楠十分喜爱的一首诗。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芦樯楠穿上这身军装,加上一条红围巾,漂亮的就如电影中女军人的英雄形象,这一天她拎了一个浅黄色的帆布旅行袋,她的行里和衣箱都装在马车上,是她的同学到车站接的她,车站离兰花镇(也叫公社)所在地不远,她和同学没坐马车,一路上说着话约莫十分钟左右她们来到一座凹字型红砖房的面前,中间的一排房子的正门左右挂着宾城县兰花镇革命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兰花镇委员会、兰花镇人民武装部等几块牌。,在镇人事组办手续时,人事组的负责人还问了她为什么要从兵团转到公社插队,她回答说一是省城有亲戚、离的近点的走动方便,二来她最要好的同学也是她的表妹在这,她就是奔表妹来的,三是因为兵团知识青年太多,优秀人才也多,想要进步发展也不容易,这一条是她临时编的,她也想为日后上学或返城好好表现埋下伏笔,谁知她这句话既给她带来了机遇也给她引来了麻烦。人事组的负责人当时用一种异样的眼神看着她说:“嗯,到我们这插队只要干得好,镇上会培养为干部,还有可能被选送上大学深造或到镇或县革委工作,插队知青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你好好干吧。”她本来是要到她的同学村里落户的,但人事组负责说看过她的档案,知道她在兵团是团部后勤处财务股的助理、是干部,决定把她安排到河口村去做村干部,那正需要一名会计、村子离镇上也近,这是组织信任她、培养她。尽管她和同学都向那位负责人请求让她们分到一起,照顾她们表姐妹的关系,但却无济于事。那位负责人不再听她们说,只留下一句话,“要对得起组织的培养、好好工作、好好表现。”说完就忙别的去了。最后她们只好接受这种安排,好在两个村子相隔也只有四五里路,半个小时就能走到。从镇革委会出来,她们的心情有一种说不清的滋味,对芦樯楠来讲像是喜却又有一种说不清的感觉,特别是人事组负责人的眼神,给人捉摸不透的感觉,凭女人的直觉象是有一种暗示,难道他真的是看过她的档案要培养她?还是另有企图,她不敢再想,也不愿再想下去。坐了大半天火车,又在镇上办手续待了一个多小时,她只想快点到自己的新家早点休息。她们赶到河口村的时候已近傍晚,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她的同学一直陪着她,正是三九严寒的时节,又值雪花漫天,她们的全身都白了,口和鼻子呼出的热气使她们的眉毛和围巾周围挂满了白霜,加上急着赶路,身上出汗也冒出热气,使雪和霜叠加在一起,就如同雪人一样。赶马车的车老板也跟她们一样,就连那老马浑身也挂满了霜雪,身上冒着热气,因为坐车冷,所以一路上她们走着不觉冷,反觉浑身热呼呼的。她们进了大队部原只想看看是否有人,打个招呼算是报个到,可没想到部队里坐了有四五个人,看见她们进来,坐在靠墙边的一个人大声说道:“是芦会计来了吗?接到公社的电话说你到了,我们就在等呀。来,把东西放下,扫扫身上的雪,我给你介绍一下队里的几个头头,完事我们去吃饭。”说话的人年纪有六十来岁,声音洪亮、脸膛黑里透红,身体很硬朗、眼睛不太大却炯炯有神,他一边帮助芦樯楠拍打身上的雪一边接着说:“我是大队书记兼队长,我叫刘顺来。”芦樯楠被书记的热情接待感动了,忙说:“谢谢老书记和你们大家,这么晚还等我。”
      “这位同志是谁呀?”书记指着芦樯楠同学问。
      “啊,我是河东大队的,她是我的同学,也是我的表姐,是我到车站把她接来又陪她去公社办手续送她来的。”还没等芦樯楠回答,她的同学就进行了自我介绍。
      “好好,是同学,还是表亲,今晚别走了,天黑了就陪同学住一晚,明天一早走。”
      “行,谢谢老书记,可是我从队里借的马车得回去,原来我表姐是定了分到我们河东的,不知为什么公社今天又变了主意。”
      “我们也是今天下午才知道要来一位知青,而且公社说是给队里派的会计,还说是公社重点培养的青年干部呢,正好,队里的知青本来就不多,就十来个人,去年底还走了两人,这回来了骨干力量对队里来说是好事。我们现在快去吃饭,马车老板吃完饭赶回去也不晚。”
      吃饭是在知青集体小食堂,为了欢迎芦樯楠,这顿饭是队里请的,把知青也都叫上了,河口大队原来共11名知青,7名北京知青、4名哈尔滨知青,哈尔滨来的据讲都是为了离家近投亲靠友或找关系来的,北京知青是集体来的,已经走了两名男知青,一个是当兵走了,一个是转到内蒙兵团后也到赤峰当兵了。这些都是芦樯楠后来听队里北京知青说的。现在北京知青连她一共6名。当天晚饭知青有过节的感觉,一是来了新战友,二是队里为他们做了顿丰盛的菜,主食是白面馒头和米饭,这可是他们平时很少能吃到的,另外队里的主要干部也同他们一起吃饭,这也是没有过的事。知青们都猜新来的战友可能有什么背景,而且来了就当会计,这可是队里重要的干部、掌管队里近百户人家和知青的经济命脉,这个职位在农村中不是书记、队长的亲戚也是亲信。所以村里人和知青们都觉得她肯定是上边有人,是北京高干子弟还是省城有关领导的亲戚,大家猜测不一,私下瞎议论。其实芦樯楠也有点纳闷,公社和队里为什么对她这样重视,她对自己家是了解的,北京、省城根本没有亲戚,她是河东村的北京同学谎称是自己的表姐帮她办来的。要说因为兵团自己是干部还有点可能,她这个后勤处财务助理还是个兵团副连职呢!但出了兵团谁认你的职务,兵团战士仅仅算是个农工,到了公社插队就是个农民了,一切都要从头来,后来她经常想,难道就是公社人事组的负责人发现了她,真的是要培养她。真要是这样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好好谢谢他,自己也不能辜负了人家的培养和好意,一定要好好干,说不定从这也能上大学呢!她的眼前又浮现出人事组负责人那异样微笑地表情。
      知青们平日也是集体吃饭、集体住宿的,队里总共给他们了三间房,两间较好新的茅草房是男女宿舍,都是坐北朝南的,屋内北边一铺火炕,靠西是知青们装衣服的木箱,帆布箱和旅行袋,都是摆放在木方塔的架子上,脸盆在靠窗的地下放了一排,窗户没玻璃都是厚塑料布封住的,既挡风也透光。算她在内10名知青都住在这两间茅草房里。说来也巧,北京青年原来正好是剩了三男两女,她来后是三女三男了,她维持了性别比例平衡,但哈尔滨知青却是两女两男,所以从总的数量看男女宿舍却正好是五男五女,她又保持了知青男女比例的平衡。知青的食堂原来是队里的一间豆腐房改建的,虽然是砖盖的但很简陋,原来连窗户都没有,是后扒开的一扇窗,就是考虑用它原来的锅灶才给知青做集体食堂用。开始知青们是自己做饭,但劳动了一天的他们,缺东少西的很困难,队里就派个工帮他做,先借给他们口粮和菜及油盐酱醋等,年底从工分中扣除。后来芦樯楠才体会到插队比在生产建设兵团可是苦多了。不仅是固定工资与工分的差距,兵团有公费医疗,兵团的连有卫生员、营有卫生所,团有卫生队,而插队有的连一个村也没有个赤脚医生,到镇卫生院看病也是自己掏钱,而且镇卫生院的条件比兵团差多了,团部卫生队不但有军医,还选派了优秀知青到沈阳军区和省内外大医院去学习深造,培养了很多知青医生。再说食堂,兵团的食堂,每个连都有,餐桌餐凳齐全,各种条件都很好,团部、营部食堂就更好了。而这里的食堂,实际就是知青集体搭伙,条件简陋不说,伙食也差多了。芦樯楠这才认识到在兵团的五年多自己是很享福的,根本不用为日常生活发愁,而且团部她住的是暖汽砖瓦房,睡的是北京一样的铁床,而到了河口生产队她又回到了在连队一样的火坑上。还有更主要的一条是兵团是由解放军和原国营农场干部和知识青年三结合来管理的,仅就文化基础上讲这些人要比生产队的干部高不少,再加上原国营农场的土地丰厚、固定资产多、家底厚,农场划归沈阳军区以后,军队又给了很多投资,所以说兵团的生产、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发展都很快,而生产队的发展却是非常缓慢的,队为基础、三级所有,基础薄弱、人均生产力水平、文化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都是不能与生产建设兵团是在农垦系统大国营农场基础上组建的相比的。所以插队人均生活水平也是非常低的。芦樯楠所在的生产队在公社里还算是个较为不错的富裕村,每个全劳力10个工分值八毛钱,这在当时的全国农村也是不低的,但做为知青的农业劳作技术水平,没有多少人能评为10分。就是评为10分也是赶不上兵团的工资的,更何况工分不是按月兑现现金的。因此,从兵团到插队首先是按月的工资没有了,口袋里平日无钱,日子过起来就艰难。而且吃的、住的也都差了,工作还比以前更累更苦了。这些变化都是芦樯楠当时没有仔细考虑过的,或是根本没有想到的。到河口的当天晚上她仅从食堂、宿舍上就体会了兵团和插队的差距,她预感到今后的日子将会是艰苦的。这天晚上她的同学留下陪她住在了茅草屋宿舍,本来从小就是在一起长大的邻居,上学后又一直在一个学校,只是她家出身和历史更不好,而且父母又都是被打倒还没解放的走资派,所以没能同去兵团。现在她们又在一起了,觉得有说不完的话,她们唠了大半夜,从北京分别到河口团聚、从兵团的工作到河口的生活,她们谈了很多,甚至连两人心中的情感生活也互相做了倾述。人常常是这样,特别是年轻人,自己的感情秘密连父母都不说,却往往告诉自己最知心的同性朋友。芦樯楠告诉她的同学,她只所以从兵团转到插队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己心爱的人走了,她想离开那个初恋的伤心地,另外也觉得插队比兵团管的松,说不定将来返城容易些。除了贺冬生的名字和他们交欢的事没说外,其余的大概都说了,她的同学也讲了自己的恋情,而且她的恋人正是当兵走的其中一位,男朋友的父母都是北京总政、总后的老军人,父亲可能是中将军衔。当年他父母是带头把儿子送到艰苦的地方下乡锻炼,69年到这,仅仅三个年头,如今又把他弄到部队锻炼去了,她的同学还告诉她,这个男朋友比她还小两岁,是他主动追的她,他走了后,她现在也不知道他们的关系还能否保持,他可是向她保证会让他的父母将来也帮她离开这里的,谁知道呢,她心里也没底。芦樯楠说她的命运前途同她一样,也不乐观。芦樯楠又向同学说了人事组长把她们分开的事,问同学了解这个人吗?同学也摇头说不了解。芦樯楠讲了她的疑惑和担心,难到真是要培养她吗?干吗非要安排到河口大队去培养呢?如果真在插队这当干部还能让我上学或返城吗?在兵团扎根边疆的骨干是大多数要提干留在兵团的,所以她觉得人事组长的话是前后矛盾的。她担心的是公社要把她留下来当干部,如果那样她来的目的就达不到了,她来这是为了将来离开这更方便、更容易,而不是为了当干部,要当干部在兵团她已经是干部,而且职务和条件比生产队会计要好多了。她后悔不该向人事组长讲那些话,邻居同学劝她别想的太多了,走一步看一步,但她们的目标是离开这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1-3-13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兵团到插队首先是按月的工资没有了,口袋里平日无钱,日子过起来就艰难。而且吃的、住的也都差了,工作还比以前更累更苦了。这些变化都是芦樯楠当时没有仔细考虑过的,或是根本没有想到的。到河口的当天晚上她仅从食堂、宿舍上就体会了兵团和插队的差距,她预感到今后的日子将会是艰苦的。这天晚上她的同学留下陪她住在了茅草屋宿舍,本来从小就是在一起长大的邻居,上学后又一直在一个学校,只是她家出身和历史更不好,而且父母又都是被打倒还没解放的走资派,所以没能同去兵团。
插队的问题很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金火鸟 发表于 2021-3-13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1-3-13 13:38
插队的问题很多....................

谢谢分享鼓励,祝二月二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5-4 21: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