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楼主: 李再林

文革记忆 【我的1968 】

[复制链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21-3-8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再林 于 2021-3-8 16:28 编辑

1968年2月11日
         列宁的“给农村贫民”的著作可以是我们每一个革命战士应该学习的光辉文献。
       并不仅仅说列宁在这部著作中所阐发的思想应该为我们所学习,这是毫无疑义的。主要得还是应该学习列宁的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立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天才和他在宣传鼓动中运用平易近人的,能够为人民接受的语言和逻辑的模范。
        ”给农村贫民”是向广大的农民宣传社会民主党人的政治主张的。是鼓动广大的农村贫民起来和城市工人阶级和社会民主党人联合起来。为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为最后的完全解放。而与沙皇地主进行争取政治自由的斗争。并在社会民主党的领导下,利用这种必须首先争取来的政治自由。去争取革命的第二步,第三步以及最后一步的胜利。历来的革命者如民粹派,社会革命党人,也是12万分地表示关心农民的生活。自称是他们的救星。但是他们的政治纲领远没有社会民主党人的明确,坚决,彻底。他们在维护旧的基础的大吵大叫中,仅仅把空虚的幻想留给人们。只是有社会民主党才把自己的纲领明确的告诉给全体劳动者。指明他们受压迫受剥削,生活在贫困之中的原因。并表明要为他们争什么,怎样满足他们的要求? 社会民主党人给广大农村贫民的不是什么美好的愿望,而是切实的觉悟和行动起来进行斗争的真理。列宁在这部著作中,用生动的事实,平易的语言向广大农村贫民讲了社会民主党人对他们的要求和对社会的要求。告诉他们应该怎样争取自身的解放。怎样和工人阶级结成联盟,为了争取这种联盟的巩固怎样进行争取政治自由的斗争。列宁对于社会民主党人纲领的通俗解释,对于农村贫民的革命斗争的鼓动,对于农村阶级斗争的概述和强调,都表现出他革命家的天才和坚定的立场。在列宁在语言中,没有含糊的东西。都是分明的表明与其他派别的本质的区别。在这部著作中,是列宁用通俗的语言讲解社会民主党人的纲领,及它和民粹派社会革命党的本质区别。并鼓动农民起来斗争的。字里行间没有一处是文人的特点。只有革命家的天才和深刻而又平易的语言。
       在宣传和鼓动的实际工作中,更应该永远学习列宁的榜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21-3-9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1968年2月12日
               诗一首
    皓月当空照,思家念友人。
    相隔数百里,共对月一尊。
    思潮翻又滚,有志话风云。
    如今独栏倚,反光寒更深。
           正月十四于平安
1968年2月13日
         明天就要离开平安。
         二十几天的生活没有参加任何政治活动。仅仅看了几篇列宁的著作和学习了一点儿关于教改的材料。在平淡而乏味中度过了春节。今天就是正月15元宵节了。
        物质生活是满不错的。有丰盛的猪肉,有雪白的大米,有黏干粮等等。这就是农村生活的水平。就是精神生活,政治生活不够。十分不够。因此缺乏生气。
        ……农村运动的松懈。不彻底是个很糟的事情。最大的损失是群众未能在运动中经受锻炼。这一课是要费很大的劲来补的。这也许有多种原因,但是对于农村中的农民,只要一天抓不住,一天不用毛泽东思想去灌输。而且是有力的运动中的灌输,就会给反面的东西造成繁殖的力量。阻碍了革命和生产的坚实的前进。
        思想的力量是伟大的,但也需要组织的力量。为了加强思想的力量,必须加强组织的力量。有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在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组织力量之下,这就是农民永远可以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保证。
1968年2月14日
        到家快黑天了。
        学校的新生自我走后开始放假。最近才开课。也就是说学校在年前年后没有什么变化。目前两派正在谈判。需要一段时间才可以有较大的变动。
        以后怎么样呢,还是慢慢的回答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21-3-9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1968年2月15日
        班中有两个人即将参军走了。一部分同学筹集要欢送一下。初定明天下午。我决定参加。
       承俊太邀请去宋瑞洁处做客。瑞杰同志的变化很大。不久就要结婚了。他的伙伴儿们是热情的,从谈吐中实在是我有很大的感慨。
        一般的说这不是因为年岁太大了,而是因为另外的原因。什么原因?也许是想自己太多了,想自己之所以多,固然和年龄有关,然而,何况不是和人生观有关的呢?为什么生活怎样生活,只有到这个时候也就是刚刚要为党或可以为党贡献力量的时候尤其重要。年轻人啊,不要为个人的狭小的生活所阻碍。要面向博大的世界。个人的生活可能会因为革命的需要而损害,但革命却因我们的牺牲有所前进。只有这样的生命才多少有些价值啊。
        文艺界现在的情况并不佳妙,逍遥派很多。只在涨工资的问题上比较热心。年轻的同志们,如瑞杰一群几乎没有棱角。不能不是最大的遗憾。
        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年轻的同志们是不是无时无刻在想着这句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21-3-9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1968年2月16日
         上午到刘继生同学那里坐了一会儿。他是这次应征入伍的一员。过去我们之间的隔阂很大。他原是卫东的主角后来失意,加入炮轰又退出,现在是第三派的头面人物。这个人的社会习气重现。但出身很好。是可以改造的。他的那些非无产阶级的意识一定会在人民解放军这个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里得到彻底的改造。不管我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分歧——政治观点,生活目的,思想感情等。在这分别之际,还是应该尽同学之礼的。
       一起去看刘继生的同学又回到了学校。学校里正准备欢送。应征的同志有捍联总的,也有炮轰派的。于是发生了怎样送的问题。这个问题本来微不足道,却发生了不应有的争执,吵骂,以至于把新兵报到的时间都给耽误了。两派因为旗帜的问题又增加了一层隔阂。炮轰派不应该坚持打自己的旗子,捍联总不应该仍然那么低水平。某些人的拙劣,真已到世人唾弃的地方。
        晚上又到王义昌家。他也是一名新兵。这个同志受的教育很好。是家里的独苗。父亲是个老共产党。我们一共来了二十几名同志。遗憾的是照相馆很忙,王义昌和刘继生都没有回来。今天就照不成相了。大家闲扯一阵,决定明天早8点到新兵报到地点。那里有照相馆,如果能在这里照相就在那里照。照不上再想别的办法。
        对于照相,人们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就是来了的同志也各有想法。但他们毕竟是来了。有些人索性不来。这固然是很不应该的。不管过去发生了什么不愉快,都应该在分别的时候有所和解。为我们都还年轻,都在红旗下成长。将来我们就是东西南北的同志了。有什么意见消化不了,有什么疙瘩解不开呢?只有那些心胸狭窄的人才会做出那种愚蠢的事情来。更何况,照相本身并不意味着好。做个反面的东西,又有什么坏处呢?
       要有革命者的胸怀。所谓革命者的胸怀,就是能够把整个的世界装在心里。吃得下各种各样的东西——艰苦、失败,孤立、打击,嘲讽、谩骂、不理解,误会等等等。对同志,对人民要满腔的热忱。不能因为个人的感情为转移用感情代替政策。要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就是革命胸怀的最好的内容提要。
       欢送新兵应该是联合的促进力量却成了反面。遗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21-3-9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1968年2月17日        
         读了俄国19世纪著名作家的《别尔金小说集》。有几点想法。第一,关于名义上的假托。……第二,引诗。搜集在小说集里边的五篇故事。每片的前面都引几行诗。简短直接都多少点出其与故事的联系。这种形式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是常见的。有抛砖引玉的作用。虽然外国的诗翻译成中国话有些别扭。也以他的简短和内容的鲜明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回味。第三,故事本身。这几篇故事写的都是小人物。写少爷和小姐,写小市民。故事离奇甚至荒诞。作者的爱憎和思想感情是表现出来了。显然是值得批判的。但是就某个故事总还反映出一点人民的感情这一点来说,读读是有益的。四个故事都带有哲理性,这一点是可取的。
        文化大革命之后,对班级中的同学联系不大。承邢斌生的邀请在上午照完了相之后,下午到他家玩儿了一会儿。
        大部分捍联总的同学都来到了邢斌生家。我去的时候,他们已经在那里吃过了午饭。正在打扑克吃糖果。大家待我还热情。也就加入他们玩儿的圈子里。
        大部分同学都抽了烟。我也抽了一颗。谈的内容无非是今天照相发生的不愉快。本来应该全班同学一起照。结果分成了两伙。炮轰派说什么也不和捍联总的同事一起照。还打了起来。事情是怪炮轰派及其一伙儿的。于是大家趁机谈起班级中的派别斗争。有的愤愤,有的激昂。表现出自己的一贯的高姿态。别人始终是渺小的。看起来这些人是结成了神圣同盟。坚决和那些人干到底了。我没有参加他们的谈话,然而我在他们的眼中恐怕又是拥护他们的了吧?
        晚上俊太,德胜到洪箴处。谈到很晚。关于文学,关于革命,关于伟人等等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21-3-10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再林 于 2021-3-10 15:17 编辑

1968年2月18日
         征途长万里,峰峰险色多。
         只要我们走的路是革命的路,他它的情形就是这样。面对着万里的征途,敢不敢正视那山峰的险色,是能不能把革命进行到底的关键。
        有些山峰高而峻,需要我们具有高度的勇敢;有些山峰曲路弯径,烟云迷幻,需要我们具有革命的冷静和智慧;有些山峰风光绮丽,景色迷人,需要我们不要因之满足,而要“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继续攀登最高的险峰;有些山峰峰峰相连,连绵不断,需要我们具有坚毅不拔的精神,连续作战足不畏途,永远前进。……        革命途中的山峰,一个又一个,个个不同。对革命者的要求就是无论在怎样的山峰前,都具有勇敢机智,坚持不懈,坚韧不拔和永不满足的精神。
         有些山峰已经被我们征服了。还有一些山峰则没有被征服。我们要紧打背包向前进。青春因革命而闪光,大地因革命而奔腾。革命者的身心就是要把无穷的山峰攀登。
1968年2月19日
        同志们,要向前看,再向前看!要坚信我们的事业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要忠于我们的事业像古今中外一切伟大的仁人志士一样。
        政治上的近视眼是可悲的。它使人陷入盲从和迂腐。造就市侩和佣人。政治上的幼稚是危险的。它使是人不重视革命的真切的本质,放弃对最伟大事物的操纵,落得轰轰烈烈一场空。政治上不老实是可憎的。它使人最终要大出其丑,成为历史上的小丑,匆匆的过客。政治上的软弱是不能容忍的,它使革命因之丧失坚强的力量。变成无足轻重的点缀与装饰。或者从根本上变成历史的灰尘。
        要勇敢的向前看,同志们。不仅要看到事业的明确的政治方向,而且还要完全抛弃那种包括自私自利在内的一切卑鄙的念头。应该坚定稳健,踏实,坚决地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去。
        未来是属于我们的。属于勇敢的站在革命的潮流之中的战士们。
        在毛泽东的旗帜下前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21-3-10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再林 于 2021-3-10 18:34 编辑

1968年2月20日
         我是怀着至始至终的激动的心读英国女作家伏尼契的著名小说“牛虻”的。
        “牛虻”是一部反映意大利爱国志士在19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为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的统一而和奥地利军事统治及宗教的腐朽力量进行斗争的优秀作品。作者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和激动人的艺术力量。塑造了意大利爱国主义革命家牛虻的光辉形象。牛虻是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家,他在少年时曾经热烈的信仰上帝真诚的希望在符合教义的范围内,寻找革命的拯救人民的道路。但是事实证明了他的愿望的错误。他用自己痛苦的经验认清了宗教和“上帝人民”的本质。正是那利用他的忏悔的神父出卖了他和他的同志们。从此,牛虻不仅和奥地利反动当局进行斗争——一切与革命有益的斗争,还向宗教这个敌人进行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攻击。它具有顽强的生命的毅力。它具有令敌人胆寒的胆略和广泛的人民的爱戴。具有刀枪一般的舌头,使敌人的军官打颤,使主教发疯,使士兵瘫痪。他的热忱的革命的活力和它的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象上帝吸引他的教徒一样吸引着无数革命的战士。他在美洲的流亡生活锻炼了他钢铁般的意志。使他在对待革命中的困苦和死亡是那样乐观和藐视。那对敌人的轻蔑和憎恨,他的不为任何残酷的刑法所屈服的精神,象峻洁的纪念一样矗立在我们心头。
        牛虻和神父蒙泰尼里及琼玛的关系的复杂,以及由此产生的复杂的联系,构成了小说惊心动魄的情节。牛虻在处理他与蒙泰里尼之间的关系和他与琼玛之间关系时的态度,在某些方面有着高尚的品质。
        一个伟大的作家曾经写到:就牛虻的本质。就他的强毅,那种忍受考验的无限力量,以及那种能受苦而毫不述苦的人的典型而言,我是赞成的。赞成那种认为个人的事情,丝毫不能与全体的事业相比的革命者的典型。
        就牛氓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是值得我们青年人的学习的。
        年轻的朋友们,读读“牛虻”吧。在今天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具有“牛虻”的顽强的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21-3-10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1968年2月21日
         时光在人的艰难中总是显得过的很慢。这几乎变成了某些人感叹的依据或托词了。
       最近我也有度日如年的感觉。似乎第一次感觉生活那样的乏味和无聊。我很清楚,这是脱离斗争的缘故。追随着时代的进程,狂喜着革命的前进。而又只能远远地站定仅凭思想的奔驰,怎么能不是一种鞭挞的痛苦呢?更何况家庭的烦恼,生活的紧迫又是实时打撞我的心灵。使我不能平静地致力于哪怕是读书那样一种事情呢。
        倘不是我有个坚定的革命的信仰,不是立足于革命的事业,我相信我的生活将因无聊与乏味,走向狭小甚至黑暗。
        且不说世界是进步的,前途是光明的,形势是大好的。就是再怎样艰难困苦的环境,我都不会因为生活的索然无趣,斗志的休闲而颓废。反之,我却只有更加热烈的愿望和冲向斗争的忠诚。
         学校固然是斗争的死角。这恰恰反映出学生斗争的弱点。因造反而走向另一个极端——无政府主义的泛滥。是又要彻底围剿与消灭的时候了。我相信真正的走向生活的日子不远了。
1968年2月22日
        我正在读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安娜·卡列尼娜】。最近我很想看托尔斯泰的代表作。除了这本儿还有《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只弄到了安娜·卡列尼娜的上册。仅仅上册就有800页之多。真是大块头。我已经看了大部分,也就是说开始看书的第三部分了。
        作者笔下是沙皇时代彼德堡,莫斯科两大政治中心的上流社会。写公爵,伯爵男爵们的家庭。写他们的夫人儿女的交际场上的生活。我们看到的是围绕着《安娜·卡列尼娜》一伙的豪华挥霍虚伪诈骗的社会生活。托尔斯泰以生动细腻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刻画了一系列的人物。他们是社会的同一个阶级。却有着不同的各自的特点。那么多的老爷太太有着那么多的典型的性格。
        现在还不能有公正的评论。因为我还没有看完,而且还要了解托尔斯泰。在想小说的中心和意义是什么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21-3-12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1968年2月23日
        喜闻广东省与广州市革委会诞生,无限欣喜。高兴之余,题诗一首:
        串联粤海未能忘,游泳珠江兴尤佳。
        双胎同降新辉沐,白云山下尽红花。
1968年2月24日
         列宁认为列夫·托尔斯泰是一面革命的镜子。就是说通过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可以客观地看到俄国革命的进程。
         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体现了列夫·托尔斯泰的立场和观点。他的作品充满着矛盾。所谓托尔斯泰主义实际上是一种矛盾体。托尔斯泰用他的艺术大师的笔揭露了俄国农奴制度解体之后的俄国社会生活场景。知道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切都翻了个身。一切再重新安排。但是他不知道或者想避开这种变化的实质即资本主义的基础的形成。托尔斯泰的时代是资本主义的俄国从农奴制的地盘上成长起来的时代。在这个整个时代中,托尔斯泰扮演了一个善良的基督式的地主的角色。他的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的俄国成长时期的大部分农民的意识——保守的,容忍的,改良的土地要求。而这一点恰恰是反动的,惰性的。想借助道德的忏悔的力量领导社会,他主观上是个贵族地主的代表,保守的代表。他的作品由于暴露由于真实的反应,才有着革命的镜子的作用。这是托尔斯泰的功劳,我认为是唯一可谓的功劳。
        在【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里,作者用艺术的形象塑造了好多人物。但这些人物的道德观念的冲突难道能够反映出谁是谁非吗?这一切都和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所有主人公身上的东西没有一点可取的。他们都在替作者说:宽恕吧,上帝是仁慈的。所有一切使人苦恼的生涯似乎都能够因此得救。康·列文是作者的化身。作者又很大的笔墨写他的农村生活,他的对于劳工问题的观点。这些观念的糊涂恰恰是作者的心理。对于变化的恐慌,对于道德的呼吁以及种种的生动的复杂的矛盾,表现在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中形成了基本的内核。
        读了【安娜·卡列尼娜】不应该不谈谈安娜。但是我认为我关心的不是女主人公,而是围绕着她的更生动的社会的东西。换句话说,我要看到作者反映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安娜·卡列尼娜》作为贵族上流社会中的一个不幸的牺牲品,或者是一个有幸的胜利者,这都无关重要。也只是一面镜子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21-3-12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1968年2月25日
        我非常欢迎那些谈得来的同志。同时也欢迎一切愿意和我谈话的人。
        谈得来固然很好,是一种幸福和友谊的愉快。谈不来而愿意谈高兴交换看法和意见,也同样是一种偏得和思索辩论的欣慰。没有一种谈话是无宜的。没有一种接触不是可以得到东西的。
        当然,天才是不喜欢拜访懒惰的客人。仍然是可惕的警句。告诉我们不要做时间和精力的牺牲,而白白的陪着别人失去大好的时光。但是既然来谈,即便是谈不来或者浅薄鄙陋,也不是懒惰,总有其思考的结晶,有其勤奋的一点。
        如果说头脑是机器,那么和别人的有益的谈话,就是润滑油使头脑更灵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4-27 13: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