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3632|回复: 4

"北大荒知青风采”系列(二十) 自然科学领域的开拓者

[复制链接]
范学新 发表于 2020-12-10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范学新 于 2020-12-10 21:32 编辑

“北大荒知青风采”系列(二十)    自然科学领域的开拓者

   在国家科技领域,有一批有成就、有影响的科技工作者,他们是曾经的北大荒知青,光荣的北大荒人。返城后经过刻苦学习、继续奋斗,成为了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有的甚至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智囊人物,为改革、振兴、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有的专注于社会科学领域,有的专注于自然科学领域;有的偏向于宏观,有的偏向于微观;有的善于搞学术研究、理论创新,有的则侧重于专业技术的发明创造;有的是科技领域的领导者、管理者,有的则是某一领域、专业的实干家、专家。
   这一篇介绍自然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专业技术工作者。自然科学领域非常广泛,专业性强,不可能包罗万象,面面俱到,只能做一重点介绍。
   由于科技界的院士、航空、航天专家已有专篇介绍,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陈善本,男,1956年12月出生,随下放的父母到北大荒——黑龙江省290农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八团)。北大荒知青。教授,主要从事机器人焊接智能化和不确定系统鲁棒控制理论及其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工作。现任美国电气工程师学会高级会员(IEEE Senior Member),美国焊接学会(AWS)会员,中国焊接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和机器人与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多项国内外学术任职。曾提出了以焊接机器人智能化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化焊接制造工程” (Welding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Engineering---WIME) 的概念和研究领域。并在该领域开展了技术基础、载体技术与工程实现的系统性研究工作。
1977年高考入大连铁道学院。在校学习期间,陈善本以优异成绩被评为院级“三好学生”;
1982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上海铁道学院任教;
1984年考上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理论与应用专业研究生;
1987获硕士学位后,分配到海军航空工程学院。与此同时,他考上了浙江大学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博士生,随即又作为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就读于复旦大学数学系;
1991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控制理论与应用专业博士学位,回到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工作;
1993年,作为博士后研究人员再次进入哈工大,在焊接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从此开始控制与焊接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探索之路。
博士后工作期间,陈善本获得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项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发表论文30余篇。出站后留在哈工大工作,又相继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各一项,具体负责国防“九五”规划重点项目研究,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并被破格晋升为哈工大教授和博士生导师。这期间,他三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交流项目资助,四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这时的陈善本,已是集工科和理科、电类和机械材料类专业背景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他在自动控制与焊接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成果已获得国内外同行的公认。
2000年,陈善本被评为教育部第三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受聘于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学科,在机器人焊接智能化技术、焊接过程智能控制、不确定系统鲁棒控制理论方向及其学科交叉领域继续进行探索研究。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国际合作交流项目,以及国家部委和上海市重点项目等30余项资助;发表学术论文被SCI、EI收录200余篇,其中约百篇为SCI收录;主要编著出版中英文著作8部;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软件著作权10余项;作为科研项目的主持人或技术总体负责人获2008年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1年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2001年获“中国优秀博士后奖”,2005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博士后”称号。

刘俊新,男,1957年12月出生,哈尔滨知青,1975年参加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室主任,住建部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北方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75年高中毕业后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干过农活、盖过房子,修过水利工程,做连队的学校老师;
1977年考入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给水排水专业;
1982-1984: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攻读市政工程硕士。硕士毕业后,留校在水处理研究室工作。期间,先后两次赴荷兰应用科学研究院作高级访问学者和参加国际合作项目。
1987-1999:哈尔滨建筑大学攻读环境工程博士,分别师从李圭白院士、王宝贞教授。(期间,1994至1996年和1998至1999年先后两次在荷兰应用科学研究院环境科学研究所(TNO-MEP)高访和参加国际合作项目。)
1999年,他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调到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工作。
1999-今,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学位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水质工程与水环境恢复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工业给水排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环境工程学报》副主编等。而他现在是一名活跃在学术界、在业界有着一定影响力的水处理专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

吴津生,男,1950年5月25日生,北京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原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1968年6月-1974,中国人民解放军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19团(597农场)四营(长林岛)23连兵团战士、团部总库工作;
1974年被推荐到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气象专业学习;
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工作,历任办公室主任,研究所副主任、中国现代气象学主要奠基人之一、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叶笃正的秘书等职务。
近二十年一直担任19团知青联谊活动负责人,全心全意、热心为知青服务。

耿元生,男,1950年生,北京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原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1969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12团(名山农场)水利连(15连),后调六师61团(创业农场);
1981于长春地质学院获理学硕士学位;
现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前寒武纪地质,变质地质和岩石学的研究。耿元生研究员团队“扬子地台西缘变质基底演化”荣获2010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方瑜,男,1945年生,清华附中高中毕业生,北京知青,1964年参加工作。既是位技术革新能手,又成了发明家,原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
1964年,19岁的方瑜来到了黑龙江省853农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21团七营75连)
他研制出《可控硅自动稳流充电机》,《晶体管电缆测断仪》,《发动机可控硅自动调压器》,制作成电子控制的《高压油泵试验台》,晶体管《粮食水分速测仪》,电子控制的《定量计数称》,《柴油发动机组恒压调整器》,《电子播种机监测仪》,《联合收割机轴速监测仪》等,均获总局科研奖,成为北大荒知青中自学成才的标兵,被破格晋升为工程师。1976年12月的《屯垦戍边报》,有关于他先进事迹的大篇幅报道。
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先进科技工作者奖;1980 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农业劳动模范、全国新长征突击手。他参加了全国科技大会,成为“先进科技工作者”和“新长征突击手”、“省劳动模范”,实现了他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理想。
1981年,方瑜回到北京,被分配到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仪器室;1984年,农业部统计系统开始应用个人计算机进行农业统计,方瑜所在的设计院也开展了关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研究;1985年,方瑜参与设计了农业部办公自动化方案,并为农业部的干部做计算机培训。也是在这一年,农业部开始组建计算中心,方瑜被调入计算中心参与筹建工作。1987年,农业部正式成立了信息中心。后来又开通了中国农业信息网;1995年,经过两年的准备和试运行,农业部正式开通了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网。作为这个项目的技术负责人,方瑜和同事不知跑了全国多少个批发市场做调研。
2005年,方瑜退休了,但他并没停止对农村的关注。“我这辈子一直都没离开过农村。”如今,作为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委员,方瑜是农村信息化领域最为知名的老专家,而且,他一直坚持在第一线。2006年1月,中国农业信息网开始向社会发布当日“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它对全国农产品价格的形成、引导农产品流通,以及对接鲜活产品产销和支持宏观调控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先后承担并完成“农牧渔业信息管理系统总体方案设计”、“粮食与食物安全早期预警系统研究”、“信息化与三农问题”等多个国家项目的研究工作。

杨小震,男,汉族,1947年出生 ,哈尔滨六中1966届高中毕业,哈尔滨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原任中国科学院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博士生导师。
1968年7月11日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四团(库尔滨农场)工程连,曾任团宣传队员;
1973年被推荐入北京大学;1977年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1985年美国麻省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进修 ;1990年中科院化学所高分子物理研究室,副研究员;1994年研究员;1995年、1996年、1997年美国麻省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访问教授 ;1997年中科院化学所高分子物理研究室,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聚合物振动光谱的分析、模拟方法。从原子尺度上进行聚合物结构和性质的计算机模拟。聚合物材料的分子设计理论和模拟方法。
著有《分子模拟与高分子材料》等

袁和国,男,宁波知青,曾下乡到黑龙江省梧桐河农场。中国通信网络资深专家,原任工信部电信研究院企业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通信企业协会通讯网络运维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现任泰尔认证中心主任。

彭朋,女,北京知青,曾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9团(云山农场)12连,机务排拖拉机手。原任中国石油研究院教授、研究员。

尹维毅,男,汉族,1949年生于讷河县讷河镇。黑龙江省讷河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曾任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68年于讷河一中到讷南公社双泉大队插队;
1972年被推荐入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学习;1975年12月毕业分配北京重型机器厂锻冶科,先后任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1985年12月调国家机械工业部任重矿局、重型机械局、第二装备司、重大装备司高级工程师、核装备专家。1997年12月任核电咨询评估中心能源项目部经理,主持起草了《我国百万千瓦级水堆核电站设备制造国产能力的报告》,为我国核电的发展提供了咨询和依据,受到核能界院士及专家的肯定。1993年由于其在“十五”国家重大技术设备大型乙稀、化肥、煤化成套装置关键设备国产化研制中做出重大贡献,获机械工业部荣誉证书和国务院重大技术装备奖。

张汝安,男,北大荒知青,于黑龙江省勤得利农场参加工作。现任北京粮食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多次回到北大荒,帮助改造了7个农场的粮食加工厂,使当地的粮食加工、饲料加工、油脂加工都大大提高了生产水平。

高燕生,男,北京知青,曾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14团(共青农场)22连。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郭万敏,女,天津知青,天津南开中学1968届高中生,1969年参加工作。原任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港口建筑建设高级工程师。
1969年8月下乡至黑龙江省永丰农场南阳;
1973年被推荐到天津大学就读;
毕业后分配就职于北京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任港口建筑建设高级工程师至退休。交通部《内河通航标准》主要起草人之一。

韩丽君,女,1952年生,天津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曾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导,兼青岛中科海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我国专门研究药用胶囊的专家。
1968年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25团(七星农场)25连;
1995年,海藻化学组的韩丽君等单独成立海藻化学研究室;2005年韩丽君主持的国家“863”海藻抗逆专用型增产素中试技术课题通过国家现场验收,该成果已在山东大鱼岛集团公司建立了年生产能力500吨以上的海藻增产素工厂。课题组在执行期间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得授权3项,发表研究论文13篇。
2006年完成的“琼胶多糖的降解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海洋植物药用空心胶囊的研制”(完成人:韩丽君等)获2011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刘宝国,男,1952年出生,1968年初中毕业。天津知青,1969年5月参加工作,曾任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1969年5月29日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61团(创业农场)5连,脱过坯盘过炕、伐过木盖过房、割大豆累得上不去炕,修水利冻硬了耳朵,拉木头冻黑了鼻子,开着拖拉机跑遍方圆几百里。
1973年被推荐入清华大学建筑专业学习;
1977年毕业后,在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工作至退休,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刘长荣,男,1955年生,曾下乡黑龙江省饶河县知青。原任国家科委工程设计研究室高级工程师。

孙双元,男,1953年生,北京1969届初中毕业生,北京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原任水电部规划院高级工程师。
1969年8月23日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师32团(北兴农场)七连,历任农工、武装排排长、兼任七台河火车站的执勤。
1974年9月,被推荐入中山大学,“工农兵学员”;
1979年毕业分配回北京,在原水电部规划院工作至今,任高级工程师。

唐志强,男,天津知青,1968年10月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七团 ,先后在面粉厂、汽车连、二营汽车队、团部小车班、团保卫股工作。1979年返城回津在纺织系统读大学。原任天津纺织服装研究院副院长。

王勉钰,男,1947年生,1966年京工附中高中毕业,北京知青,1967年参加工作。原任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研究员。
1967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9团(云山农场),当过炊事员、统计员、队干部;1969年入伍到辽宁锦西3161部队,当过战士、副班长和班长;
1972年复员回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9团,当过拖拉机手;1974年调39团云山一中教书,当过语文、政治、体育、数学老师;1977年参加高考入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机械系,当过副班长和院学生会主席;1982年毕业分配到六机部标准化研究所(现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历任助工、工程师、室副主任、室主任、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研究员。
2007年8月底退休。

王憬惺,男,1948年5月1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毕业于杭一中的老三届,杭州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原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研究员、所长,输血传染病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输血杂志》主编。
1969年3月下乡到黑龙江省同江县三村大队二队;
1977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生物化学专业,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工作;1983年 本科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1992年 硕士毕业于苏州大学医学院;2000年 博士毕业于东京大学;1991-1992年,卫生部笹川奖学金研修生公派赴日(日本国信州大学);1996-1997年卫生部笹川奖学金特别研究员公派赴日(日本国信州大学);1998-2000年日本学术振兴会博士后特别研究员(东京大学);2000-2003年 日本国东京大学医科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2003-2006年 日本国京都大学大学院医学研究科助理教授;2006-2010年日本国东京大学医科学研究所助理教授;2010-中国医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协和学者特聘教授;2011年获人社部高层次留学人才资助,并入选四川省海外引进人才“百人计划”。
社会和学术团体兼职:
国家药品审评专家委员会专家,国家(教育部)博士学位受权点审评专家,《中国输血杂志》主编 ;国际输血学会(ISBT)会员,美国输血学会(AABB)会员,中国输血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研究领域:
长期从事造血干细胞和人类ES/iPS细胞向造血细胞诱导分化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在人类ES/iPS细胞向红细胞以及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功能成熟血细胞的分化发育方面有创新成绩。
荣誉:1993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教书育人、服务育人”  先进个人;2000年,北京协和医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2010年,北京协和医学院优秀教师。

王树东,男,1950年5月出生,上海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研究员,中共党员,现任国家林业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兼《竹子研究汇刊》主编、国际南南合作网常务理事、中国竹产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副主任委员、竹子中心学术委员会顾问。
1969年下乡逊克县松树沟公社,曾任东发大队大队长;1976年东北林业大学林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中国农林科学院工作;1984年始任中国林科院行政处、保卫处副处长、处长、院科技开发公司总经理、兼任党总支、党支部书记等职;
1996年3月-2012年1月,任国家林业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副司级)、党委书记。主持竹子中心筹建和建设工作,建成近20000 m2总投资8000多万元中竹大厦,实现资产增值上亿元,累计创收5000余万元;完成实验室建设2000 m2,仪器设备装备2000多万元;启动浙江临安、长兴和云南墨江实验基地建设,为竹子中心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主持承担商务部、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工发组织、印度等国家的国际竹业技术培训班/研讨会30多期(含2期部长级研修班),培训到账经费2000多万元;争取并主持援助卢旺达项目及为发展中国家开展竹业方面有偿技术服务等多宗国际合作项目,创收近300万美元。
2004年被评聘为研究员。主要从事竹子繁育及其综合利用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重点研究竹质高性能活性炭生产工艺及其设备、竹质建筑结构新材料、利用竹质资源制备生物质能源和酒竹等特色竹种繁育等。主持国家级、部省级和国际合作项目30余项,到位经费2000万元。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多篇,在国内作专题讲座、学术报告20多次,出席国际会议并作专题讲座2次,主持制定行业标准2项,以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以第一或主要完成人获鉴定、认定科技成果5项,以第一完成人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

谢谈,男,1953年8月出生,北京知青,1969年8月参加工作,研究员級高工,博士生导师。原任北京机电研究所副所長,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分会理事长,全国锻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锻压协会理事。
1969年8月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团(江滨农场)14连;1974年就读于佳木斯机械学校;1978年考入天津大学机械系。
80年代从天津大学机械系研究生毕业后在北京机电研究所工作,历任北京机电研究所塑性成形工艺研究室主任,北京机电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副所长,博士生导师,机科发展科技股份公司副总裁等职务。
长期从事锻压工艺、近净成形工艺、模具及装备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主要科研经历: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九五”(1997-2000)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冷精锻和闭塞锻造成套技术装备开发及产业化应用”、“十五”(2001-2003)国家科技攻关课题“汽车典型零部件智能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开发及应用示范”、“十五”(2001-2003)863计划项目“移动通信电源关键产品近/净成型自动化工艺与装备”、国家经贸委“双高一优”项目“新型塑钢门窗功能五金件自动冲压生产线”、“十一五”(2006-2009)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载重汽车无内胎钢车轮辗-旋复合成形技术与装备开发应用”等多项国家科技计划研究课题。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美国通用汽车(GM)中国科技成就二等奖1项。培养研究生6名。

纪淑琴,女,北京知青,1969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13团(延军农场),曾任团机关组织股干事。1975年毕业于南京邮电学院有线系。历任《世界电信》杂志编辑、邮电部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副所长。

张卫东,女,汉族,1947年9月生,黑龙江哈尔滨市人。哈尔滨知青,1968年11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硕士学位,研究员,现任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副院长、党委书记
1968年11月下乡参加工作;197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2年5月--1975年11月,长春地质学院物探仪器系学习。1993年至1996年在天津南开大学经济系攻读硕士学位。1975年12月毕业分配到原地质部工作;1975-1991年先后在部计划司、直管局任副处长、处长,参与全国地质工作“七五”、“八五”计划的编制工作。1991年11月至今,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先后任院长助理、副院长、党委书记。
兼任中国地矿经济学会副理事长、环境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学会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土地学会复垦分会副主任。

章力建,男,1952年 7月生, 籍贯上海,上海知青,曾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50团(查哈阳农场)16连,中共党员,任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本科毕业;1988年毕业于比利时让布鲁农业大学,获农学博士学位;1988-1991年,任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副研究员,农业环境方向;1991-1995年,任国际合作办公室副主任(主持工作);1993-1996年,受科技部邀请作为欧盟“发展中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项目特邀专家;1995-2000年,贵州省人民政府省长助理,分管农业生态科学技术;1994年-200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2003-2007年,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执委;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科技委员会委员;2007-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 巡视员,分管环境保护、监测和宣传;2010,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巡视员,分管科技和国际合作。2011至今,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和及化学科学系荣誉教授。
在农业生态环境领域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20余篇文章是关于农业立体污染和控制。已编著、翻译7本专著。

徐霞兴,男,1950年生,上海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曾任中国南极考察队中山站站长,现任中国极地科考研究所机械师。
1969年10月下乡到黑龙江省襄河种马场;1979年从黑龙江襄河种马场返沪后,一直从事机械设备维修和管理工作。1990年进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曾任南极考察队中山站的站长。
从1995年起,14年中他曾经7次赴南极, 6次深入南极腹地,驻扎南极的工作时间加起来有5年半之久,算得上是一位“老南极人”。为我国的极地考察做出了重大贡献,曾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
徐霞兴在南极驾驶着雪地车探路时,突然连人带车坠入水深400多米的冰河中,在急速下沉的十几秒内,他以惊人的反应速度和超常的顽强毅力拼死一搏,砸开车窗,蹬掉雪地靴爬上了冰层,成为南极各国考察队在同类险情中唯一成功脱险的中国人!中央电视台几次播放过这位“南极英雄”的感人事迹。

钟和,男,1950年1月9日生,北京63中1966届初中生,北京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曾任北京市地质勘测院高级工程师。北京市九三学社成员、政协委员。
1968年8 月16日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29团(双鸭山农场)19连砖瓦厂;1974年被推荐到北大地质地理系地质力学专业学习;1978年毕业分配到南京河海大学任教;1981年4月调回北京市地质勘测院任高级工程师。
北京市九三学社成员、政协委员。
仇芙林,女,汉族,1953年4月生,北京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在职研究生学历,副研究员。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委员、常委、常务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分管纪检、监察、审计、工会工作,协管老干部工作。
1969年9月—1974年8月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19团(597农场)一营营部;1974年9月—1978年3月北京中医学院中药系学习;1978年4月—1983年7月中国中医研究院团委、党委办公室干部;1983年8月—1995年11月中国中医研究院人事处干部、副处长、处长;1995年12月—2000年6月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党委副书记(其间:1996年9月—1997年1月在中央党校进修部学习);2000年7月—2003年9月中国中医研究院党委副书记 (其间:2002年9月—2003年1月在中央党校进修部学习);2003年10月起,兼任中国中医研究院纪委书记(其间:2001年1月—2004年1月 中央党校研究生院政治学专业在职学习);2006年4月起,兼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会主席;2010年1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
兼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机关工会副主席、局直属机关妇工委副主任。

郭春安,男,北京知青,1969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六团(二龙山农场)原警通连,后调四十六连。1974年返城回京。大学本科毕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原任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所所长,现已退休。现任北京交通工程学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江广厦,女,北京知青,曾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一团(锦河农场)六营。返城回京后,曾任北京机电设计院信息中心主任。

骆债清,男,北京80中学生,北京知青,1967年12月6日下乡赴黑龙江省七星农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25团)十二马架支边。原任北京市朝阳区城市规划局建筑勘察设计所注册建筑师。
1980年考入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1983年毕业回建三江农管局任勘察设计所建筑师;1992年1月返城回京,任朝阳区城市规划局建筑勘察设计所建筑师;1998年获得国家注册建筑师资格。

于德宁,男,1951年10月10日生,天津南开中学1968届初中毕业生,1969年参加工作。原任一机部天津工程机械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
1969年8月下乡至黑龙江省德都县永丰农场南阳;1975年6月调转至建边农场,同年就读于东北重型机械学院机械系;1978年毕业分配到原一机部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1981年调入一机部天津工程机械研究所,后任副所长,高级工程师。
现已退休。

刘文忠,男,天津南开中学1968届高中毕业生,天津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原任天津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
1969年8月下乡到黑龙江省永丰农场;1972年被推荐就读于天津大学;1975年毕业后,至今就职于天津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

江家骅,男,1953年生,上海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享受国务院国家特殊津帖,现任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环境评价研究所总工程师,上海土壤修复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68年下乡黑龙江省北安农场, 曾为北安农场革委会副主任、工作队分队长、党总支书记;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1997年被认定为“上海市建设系统专业技术学科带头人”,国家首批认定的环评注册工程师,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为国家行业标准《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的主要编制者。
从事环境保护科研工作廿多年中,承担完成项目200余项,共获得上海市科技成果进步奖、上海市决策咨询成果奖等10项。 近年主要从事规划环评和区域环评的研究,是国家环保总局审查战略环评类项目的专家组成员。同时在土壤修复研究和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反应和防范研究方面也有所成果。

林在荣,男,1948年2月出生,浙江镇海人。上海市北中学1966届老高二学生,上海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曾任职于机械部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现任重庆浦发电力控制系统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上海成浦企业集团林在荣研究实验室主任。
1969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68团(建设农场)一营六连,农场的电工。1977年参加高考,毕业于哈尔滨电工学院自动控制系。
主要从事智能化测试技术研究及电工仪器仪表开发。在数据采集与处理、电子技术应用、快速富立叶变换(即FFT)技术等方面有独到研究,多次获得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并有近15项创造发明。其中代表性发明有:"一种快速富立叶变换FFT)消除泄漏效应的技术及装置",获得1990年国家发明四等奖。1984年参加"异步电机微机测试系统"课题,获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机械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主持开发的"多功能电机参数测试仪"课题,获机械部1988年科技进步三等奖。
有近10项专利获得授权,曾赴美国华盛顿国家技术监督标准局实验室进行访问研究。在国内外各种技术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在美国工程师学术年会TEEE上宣读论文,主要有《用快速富里叶变换实现对非正弦电压有效值测量及泄漏效应的消除》、《智能化电机能数测试仪》(英文)、《一种快速测量CT/PT动态误差的方法及仪器》(英文)。研究发展方向有:电力控制自动化设备及机电一体化产品研究开发,快速富里叶变换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控制中应用等。近年来,研制开发了CPLF系列"高节能微机型无动补偿控制器"是适应我国电力系统城乡电网改造和工厂配电房无功补偿自动控制的又一项专利技术产品。该产品在消除浪涌电流,防止谐波损害和无功倒送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经1999年上海科技情报所作科技成果查新检索,达到国内首创、国际先进水平。

王志勤,男,上海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原任中国人类基因研究中心南方中心副研究员。现被聘为上海首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家。
1969年下乡到黑龙江省七星泡农场三分场六队做统计;后来他从农场到吉林市上学,只上到大一,洽逢知青大返城,他就从学校退学回农场,再办理返城手续回上海,然后又重新参加全国高考在上海上了大学;
后来到美国美国纽约医学院工作了十年,而后在美国纽约长岛OSI制药公司工作三年,然后又在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工作十年,从事免疫学、免疫学遗传学、肿瘤遗传学、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的科学研发。现为中国人类基因研究中心南方中心副研究员。参与课题组在国际权威杂志《自然·遗传学》发表的重要论文《日本血吸虫cDNA进化和生物医学分析》,标志着我国科学家对血吸虫功能基因的探索研究获得重大突破。
2013年被聘为上海首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家。

吴文虎,男,上海知青,1969年10月6日下乡呼玛县兴安公社大河西生产队。高级工程师,原任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708研究所研究设计室主任兼党支部书记。

杨涛然,男,1950年生,上海红星中学69届学生(曾与国家卫生部部长陈竺同班),上海知青,1970年参加工作。原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1970年3月下乡赴黑龙江逊克新立公社插队。离开逊克后,转黑龙江望奎县插队。1976年-1982年,任大庆油田管理油库技术员;
以后又到了浙江的诸暨,在此期间,他专门研究制冷技术并颇有造诣。后进入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并成为高级工程师。

陈  红,女,1954年生,上海知青,曾在哈尔滨郊区插队7年。回上海后,陈红被分配到里弄生产组工作。爸爸退休后,接班进邮电局担任分拣挂号信的工作。现任上海陈红设计研究所所长,她是中国第一代被政府授予的“服装设计师”
1986年,她自编自写的第一本设计类书籍---《新编绒线花式编制》一上市便抢购一空,三个月就卖光了20万册,并马上再版22万册。陈红的名字一夜之间在纺织服饰行业尽为人知。全国各地的大出版社纷纷约稿,陈红用一年出三本书的节奏释放自己对设计的热情,累计出书达二十本,当时的美国《世界日报》、中国香港《明报》都对她作了报道。1989年6月,陈红在上海举办了国内第一个手编时装个人作品发布会,这是上海时装设计师首次以个人专场的形式向社会亮相。接着,她开办了“陈红设计研究所”,被中国纺织大学(现名东华大学)聘为顾问教授,并开始从事“高级定制服装”。上世纪90年代,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来华访问,他妻子随行时的行头都是陈红设计的。1990年国际羊毛局来中国,出资100万港币专门请陈红做一场服装秀,最后在上海、南京举办,效果十分轰动,1992年资产评估公司,对陈红进行了个人无形资产评估:1280万——这对当时的设计师来说是前所未有的。
1993年成立“东华大学服装学院陈红奖学金”;1994年5月,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的陪同下,对陈红做了专题采访;1995年,陈红收获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荣誉:由北京纺织部颁发的“全国十佳服装设计师”称号。
2000年后,她与丈夫创办了上海大学的巴黎国际时装设计学院。

丁志根,男,上海知青,1969年4月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68团(建设农场)一营10连。现任上海广播电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主持研究的数字电视邻频双工器获广播电影电视总局2004年度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奖、获2015年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第二届科学技术二等奖。

何国声,男,1948年8月生,上海市人,上海陆行中学1967届高中毕业生,上海知青,1968年9月参加工作。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动物寄生虫病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68年9月17日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50团(查哈阳农场丰收分场)三营18连(1970至1976年为50团直工组18连,现为丰收分场二队),分配在畜牧排放马,曾任农工、兽医、团兽医院兽医。1977考入东北农业大学兽医系学习;198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1月毕业分配于中国科院上海家畜寄生虫病研究所,历任办公室副主任、科研处副处长、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等职。目前任该所动物寄生虫病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并兼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寄生虫分会理事和《中国兽医寄生虫病》杂志常务编委。
曾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攻关、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和中国农科院院长基金等科研项目7项,获得技术成果4项(农业部和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各1项,国家专利1项);参与编写《规模化猪场疾病控制与净化》等多本著作,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和专业出版物发表论文70余篇;培养硕士研究生7名及进修生2名,与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国同行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
2008年到龄退休。

黄建华,男,上海知青,1969年下乡黑龙江省爱辉前拉腰子村,后被推荐上大学。曾任煤炭科学研究院上海研究所研究员,现任爱辉上海知青联谊会秘书长,主编《那山那水那嘎达》纪实文学。

陆亚平,男,上海知青,1969年下乡黑龙江省呼玛县金山乡插队。原任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高分子研究所研究员,现任上海知青调研中心研究员。

石广济,男,哈尔滨知青,曾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一团(锦河农场)。1983.6-1987.2任哈工大图书馆副馆长,曾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分管后勤和安全保卫工作,现任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北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胡国华,男,1951年9月26日生,上海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大豆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国家大豆支持计划首席专家、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现任黑龙江农垦科研育种中心副主任。
1969年3月下乡到黑龙江省格球山农场;1976年以“工农兵学员”身份到黑龙江农业技术学校上学,1978年毕业后回到格球山农场;1979年调至农垦红兴隆科研所; 1987年,被派到加拿大农业科学院大豆部进行为期10个月的研究与深造。回国后,培育出红丰8号、红丰9号等四个新的大豆优质品种,他被任命为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红兴隆科研所副所长。1989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世界优秀农民”称号。1991年,考上东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2001年,再返东北农大攻读博士。
胡国华已经成为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黑龙江农垦科研育种中心副主任。国家大豆产业体系栽培与土壤营养研究室主任,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国家”863”项目评审专家, 国家农业成果转化评审专家,农业部大豆专家组成员,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作物学会栽培委员会委员,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专家顾问,黑龙江省“十一五”大豆领域首席专家,“十一五”国家支撑计划大豆首席专家。
“十五”、“十一五”期间,他先后承担主持国家科技攻关、部级省级等科研课题22项;曾获“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他研究出的“大豆深窄密栽培模式”,每年为垦区增效5亿至6亿元。他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28项,先后选育大豆品种9个,其中的两个被中国农业博览会评为银奖和铜奖。几年来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国家丰收计划二等奖3项,发表著作4部,发表论文140多篇,其中SCI 发表16篇。
在黑龙江农垦四十年的日子里,他热忱于大豆研究与生产实践,尽管他有很深的理论基础,在台上能与外国专家交流,同时在田头被大家称为受农民欢迎的“胡博士”,1998年他在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利用他研究的大豆“深窄密”栽培技术在150亩土地上获得亩产287.7公斤,而后由他主持改良的大豆“大垄密”栽培技术在农场频繁创造了亩产500斤以上的产量,2004年852农场110亩获得252.7公斤;2006年建设农场632亩获得了269.95公斤,2006年大兴农场510亩获得276.8公斤,2007年在黑龙江省发生大干旱的情况下他在852农场主持的高产攻关田,在无灌水的情况下,获得亩产253.3公斤产量。他提出的技术已成为当前农垦大豆生产主推技术之一,同时也成为全国大豆生产的主推技术。推动了大面积大豆单产的提高,黑龙江省农垦近几年大豆平均亩产超过了170公斤,超过了世界大豆平均产量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接近。用占7%的全国大豆播种面积,提供了占全国总产11%的产量。“胡博士”也成为了大忙人,他亲临农村田头,指导农民,他亲临各地讲课、培训技术员,他的足迹不但踏遍了黑龙江省农场,同时也踏遍了黑龙江、内蒙古、吉林、辽宁等东北大豆主产区。
近几年在高油大豆生产技术研究中,示范区平均蛋白质含量达到38.92%,油分含量达到21.43%。三年示范推广4979.4万亩,增产大豆16.2亿公斤,直接经济效益31.27亿元。所主持的国家支撑计划“大豆丰产增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在垦区建立了4个示范基地,在遭遇2007年特大干旱的情况下,核心试验区比前三年平均亩增产大豆63.9公斤,示范区比前三年平均亩增产大豆49公斤,当年年获得经济效益1.26亿元。其中八五二农场三分场十队608亩大面积大豆获得253.3公斤/亩,获得了省科技厅与国家级专家们的好评,该消息在科技日报进行了报导。承担的总局九三分局与红兴隆分局大豆科技入户任务,九三分局1000个科技示范户平均亩产152.7公斤,比普通农户大豆平均亩产增加44.8公斤,增产41.5%。为农场培训职工,年行程2万多公里,田间指导超过2000人次。在大豆栽培方面及大豆工程化方面,主持大豆窄行密植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研究、大豆大面积试验与示范与丰收计划,年创社会经济效益31727.1万元。
姜淑珍,女,哈尔滨人。哈尔滨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1968年下乡至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61团(创业农场)工程一连,历任农工、武装连战士;1974年被推荐入大连工学院学习;毕业后入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晋为副研究员;2015年12月24日因患癌症病逝。

贾兰虹,女,哈尔滨知青,曾下乡到哈尔滨郊区知青点,1977年考入东北农学院农学专业学习。花卉育种专家,现任黑龙江省农科院园艺分院研究员。
专业特长:花卉育种与栽培技术。主要从事耐低温抗寒花卉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工作。选育出“元首、乐娃、白蝶”三个矮牵牛新品种,获得省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针对黑龙江省万寿菊产量低的原因,提出了三项栽培技术:万寿菊生态栽培防治病害生产体系;万寿菊圆葱生态协调互作丰产栽培技术;万寿菊苗期短日控制提早开花延长花期丰产技术,充分发挥了科技服务三农的作用。

季树典,男,1956年生,哈尔滨知青,1974年参加工作。
1974年下乡到黑龙江省非金属地质队青年点钻井队(现阿城新华乡民利大队);1975年为钻井队长;1978年考入哈工大电子仪器与测量技术专业,1982年毕业。
现为黑龙江省电力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纪世杰,男,哈尔滨知青,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一团(锦河农场)。曾任中共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党委书记。
林密,男,出身读书世家,哈尔滨知青,曾下乡黑龙江省农科院园艺分院农场,任园艺小队队长,1977年考入东北农学院农学专业学习。黑龙江省著名茄子育种专家,现任黑龙江省农科院园艺分院研究员。
专业特长:茄子育种与栽培技术,参加“六五~八五”期间省攻关项目,主持自“九五”~“十一五”省、市科技攻关项目及省良种化工程项目多项。选育出茄子新品种6个,其中“龙杂茄二号”成为九十年代东北地区茄子的主栽品种,获得了黑龙江省重大经济效益奖;发表论文30余篇,撰写书籍1本,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农业科技进步奖5项。

凌国妹,男,上海知青,1969年4月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68团(建设农场)一营十连。现任湖北省公路研究所党委书记,武汉市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会理事。
刘吉才,男,1950年生,哈尔滨知青,曾下乡到黑龙江省饶河县。原任黑龙江省东煤地质队队长,1999年后担任黑龙江省煤田地质物测队队长、党委书记,被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授予黑龙江省优秀地质工作者,该队6个报告被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优秀地质报告专家评审委员会授予二等奖和三等奖。

刘仁诚,男,1950年生,哈尔滨16中学1967届初二毕业生,哈尔滨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大学学历,曾任黑龙江煤矿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1968下乡到黑龙江省七星泡农场四连三排,后来到粮食加工厂;1972年8月3日,任二连副连长;1974年就读于阜新矿业学院煤矿机械制造与工艺专业;1977年从阜新矿业学院毕业回到哈尔滨,分配到黑龙江煤矿设计院工作;
2000年于黑龙江省煤炭管理局退休。
鹿英杰,男,齐齐哈尔知青,曾下乡齐齐哈尔市郊区(现梅里斯区)瑞亭乡西甸房村,1977年考入东北农学院农学专业学习;省著名的白菜育种专家,现任黑龙江省农科院园艺分院研究员。
专业特长:白菜育种与栽培技术,先后参加或主持国家攻关项目和黑龙江省科技厅项目多项。现主持省科技项目3项。先后育成龙白7号、龙园红1号新品种9个,大白菜芜青花叶病毒研究和大白菜辐射诱变育种研究成果获得过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在国家和省级刊物上主笔发表与大白菜育种相关的论文18篇。

鲁振明,男,汉族,1947年生,哈六中1966届高三毕业,哈尔滨知青,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49团(尖山农场)16连。东北农业大学本科毕业,原任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工程师、研究员。
苏德俭,男,1948年生,望奎人。哈尔滨师范大学附中1966届高中毕业,1968年参加工作。原任黑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任副总工程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1968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七团(赵光农场);1978年考入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毕业后在黑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任副总工程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2008年退休后原单位返聘至今。
合著《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计算》为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 。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给水排水研究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杨毅,男,哈尔滨知青,曾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61团(创业农场)工程一连,1974年被推荐入阜新煤矿学院学习。现任哈尔滨煤炭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邹恒荣,男,哈尔滨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原任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所研究员、党支部书记。
1968年10月31日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三团 (现红色边疆农场) 三营45连;1971--1973年在45队任一排长后任四排长;1973年8月被推荐为工农兵学员;
1975年至今,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所研究员,现任党支部书记。

平志民,男,1945年生,浙江省桐庐知青,1969年5月参加工作,曾任国家信息产业部电子第43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中国电子学会会员,安徽省合肥市退休干部,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69年5月,高中毕业后当民办教师,后下乡赴黑龙江省鹤立河农场10分场、7分场,担任农工排长;1972年2月被推荐进天津大学无线电专业学习;
1975年5月大学毕业,分配到国防科委某研究所(该所后归电子工业部)工作。
1995年,以平志民为第一完成人、科技组长、项目工程师的该技术创新项目,荣获“国家技术进步一等奖”。该项科研成果应用于国家军工科技,为我国的国防科技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1996年,平志民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证书和特殊津贴。
从2001年开始,平志民开始带研究生。十多年来,他先后带过的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共20多位。如今在这些年轻人中,绝大多数都成了各科研院所的“中流砥柱”。
数十年来,他本着科学工作者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甘愿接受平淡的日子,静悄悄地做着自己的事,潜心科研工作,先后完成了二十多个国家重点项目。
耿维明,男,鄂温克族,1949年生于黑龙江省讷河县团结乡索伦村,讷河一中毕业,讷河县知青,1968年参加工作。现任江苏省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所长、产业中心顾问。
1968年下乡黑龙江省老莱农场;1973年8月被推荐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
1976年8月毕业分配航天工业部某基地任技术员、工程师;1989年3月任江苏省标准计量局综合计划处处长、所长。
参与编著了《工业企业通用计量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和《全国CMMS应用技术文集》等书。他的《LS-83仪器仪表管理信息系统》、《航天工业部计量仪表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科研成果获航天工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在学术刊物发表《泰罗朗51型固度仪计算机调试》等学术论文十余篇。
著有《知青岁月不了情》。

宫瑞斌,男,1964年哈尔滨第六中学高中毕业生,1964年参加工作,现任珠海市香洲一龙芦荟新科技开发研究所所长。
为了响应党的号召,学习董加耕做祖国第一代有文化的新农民,1964年9月5日到五常牛家头屯插队,被知青们拥戴为知青点儿的“点儿长”。
1969年春入党,同年十月一日代表松花江地区知青光荣地参加了建国20周年国庆观礼,在北京三次受到毛主席接见。1971年初被公社调到农具厂任厂长,党支部书记,单位被评为五常县先进单位。1972年初被公社调到兽医院。1973年秋,被保送上黑龙江中医学院。毕业后,放弃优先留在城里药厂的机会,回乡当农民,在向阳公社中原大队做一名赤脚医生。不久到向阳中心医院工作,任院长兼党支部书记,主管医院的医疗工作和医院的建设。1981年,国家医药局在陕西咸阳组建陕西中药研究所,在全国调一批年轻中医药专业干部支持西北。1981年末,调到陕西中药研究所工作。不久,到中科院科研管理培训中心学习进修科研管理工作,又送到沈阳药学院进修中药研究。经过一年的进修学习,在专业技能方面有了新的提高。1984年撰写的《陕西中药资源》一书,获科技成果一等奖。1987年7月,调到西安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科研处工作。
1992年下海,在珠海、广州等地,组建了自己的公司、研究所、素食饭店、公司官方网站,现任珠海市香洲一龙芦荟新科技开发研究所所长。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健康养生事业的研究。

吴耀明,男,黑龙江省克山县知青,1976年参加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项目组副组长,研究员。
1976-1979年,黑龙江省克山二良种场下乡知青(农工);1979-1983年,齐齐哈尔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本科生;1983-1986年,齐齐哈尔大学助教、讲师;1986-1989年,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硕士生;1989-1996年,长春应化所科技总公司,科技开发;1996-1998年,中国人民大学国管系脱产硕士生班学员;1998—今,长春应化所稀土利用国家重点室,科研。
2009年4月“使得射入体偏向的超高镁铝合金制备方法”获得中国发明专利。
孙广华,男,1953年生,天津南开中学1968届初中毕业生,天津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原任沈阳606研究所法文翻译,高级工程师。
1969年8月16日下乡到黑龙江省永丰农场南阳12连;1973年被推荐入辽宁外语学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在沈阳606研究所,任法文翻译,高级工程师。
2010年12月31日下午突发性脑干出血,经医院抢救无效,于2011年1月4日去世,享年58岁。

朱森雄,男,上海知青,曾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八团(290农场)三营,历任27连战士、场部学校教师。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毕业,曾任任安徽省建设工程测试研究院副院长,安徽省工程勘察设计协会副秘书长,安徽省建设工程抗震测试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业务经理。

叶晓龙,男,宁波知青,1969年参加工作。曾任宁波底热能研究所所长。
1969年4月27日插队黑龙江集贤县升昌公社;
1982年返城回到宁波。在绿野山庄当过经理,他回到家乡以后一直热心于知青文化活动,被上级领导批评为“不务正业”。1998年参与组织宁波首个知青集资的民办公司;1999年起自费参加如“纪念全国知青赴北大荒屯垦戌边三十周年代表大会”等全国各地知青活动;2000年参与宁波知青第一本文集《这一代人》的编辑和组织工作。现任宁波知青联谊会副会长、知青网主编
近十多年来。叶晓龙基本上把大量的业余时间付出在组织和参与知青公益和知青文化活动上,期间不但把许多本来可以赚钱的机会失去了,而且也还义无反顾的捐出了许多钱支持知青活动,救助帮扶第二故乡的困难学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0-12-11 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青群体,各方面人才济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雁 发表于 2020-12-11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青人才多,为知青群体增辉。谢谢介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范学新 发表于 2020-12-11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0-12-11 08:27
知青群体,各方面人才济济....................................

是这样,还有许多不知名的名人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范学新 发表于 2020-12-11 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雁 发表于 2020-12-11 09:51
知青人才多,为知青群体增辉。谢谢介绍。

谢谢关注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5-5 10: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