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2208|回复: 1

哈尔滨知青加拿大侨领王家明荣获2020“华夏杯”征文 二等奖

[复制链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20-9-9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农场章文 于 2020-9-9 21:27 编辑

2020“华夏杯” 华侨华人与深圳特区征文比赛评选结果
   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深圳自1980年被确立为经济特区以来,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不辱使命、敢为人先,从一个小渔村快速发展蜕变为国际大都市,书写了一个时代与一座城市的传奇,令世人瞩目。在这个传奇里,处处有华侨华人的身影,他们活跃在这片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里,为深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值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之际,广东省侨联决定举办2020“华夏杯”华侨华人与深圳特区征文活动。自2020年4月至2020年7月,共征集到500多篇稿件,作者来自中国(含港澳台)、美国、加拿大、英国、奥地利、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荷兰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经评委评定,评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名,现将评比结果公布如下:
一等奖
深圳的目光/陈启文
归侨光明路/陈瑛
华侨与深圳之情结/钟友梅
二等奖
光明和他的华侨老板/廖辉军
父亲的1988/陈治
深圳,四十年前的邂逅/王家明
沧桑巨变四十年/王宏忠
月是故乡明/邹丹
水廊碧道生态城/谢显扬
三等奖
一条街的深圳/史忠华
今昔宝安,因“侨”同心更远/邝欣彤
世界在倾听深圳/林文钦
日月之光明/杨晓霞
她们都在鹏城里/蒋晚艳
广西打工婆眼中的深圳/吴春丽
从“文化沙漠”到第一支流行乐队/江礼
华侨华人与深圳特区高质量发展/梁辉荣
阅读,点亮一座城/谭妙蓉
一座城,三个梦/安静
优秀奖
深圳印象/顾艳
王谦宇:华侨城打他手里诞生/纪福华
飞鹏展翅的深圳/袁霓
“深”爱你的温度/陈美杰
城市的青春/郭晓娜
出发吧,勇士联盟/梁卫平
翻阅深圳华侨简史/方刚
此心安处是吾乡/张若冰
看望深圳/叶平
三哥不再偷渡/自若
授人以渔/陈灿富
我的南方交响曲/李敏
我们仨与深圳/桂子
缘起深圳/胡笑兰
中国梦  深圳行  华侨情/谭礼兵
王院士的深圳时光/袁建华
一位市委秘书的深圳情怀/金敦
深圳,你好/何尚
拓荒深圳的往事/邱华乐
天时地利,成就于特区/庄添明
深圳四十年前的邂逅
/王家明(加拿大)
2020年6月,加拿大多伦多的夏天,虽然笼罩着新冠疫情的阴霾,但依旧阳光灿烂、鲜花盛开。因为疫情,我无法按原计划回国,宅在第二故乡的家中,整理着旧物件,无意中翻开一本旧画册,一张张黑白的、泛黄的照片,勾忆起我的青春岁月,尤其是那段与深圳邂逅的经历,成为我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
深圳——那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是我离开北方到南方工作的第一站(后来我调入广东省外经委工作,经常来深圳),也是我离开中国,到海外闯荡拼搏的起点。
结缘深圳
1980年,我大专毕业被分配到黑龙省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工作。由于是政治专业、不懂外语,专业不对口,到了公司一直打杂,从最基层做起。我先后在公司办公室为参加广交会的业务员送秋菜,在局政工处参与省外贸局全省招考外语人员工作,又被分配到储运科负责车皮计划、海运计划、制单结汇工作。
储运是外贸出口的最后一关,也是最不被人重视的一环,负责仓储、运输、制单、结汇。黑龙江是内陆口岸,外贸远洋出口主要靠海运,由大连、秦皇岛装船,运往世界各国。而对港澳出口运输,主要是通过铁路车皮把货物从哈尔滨经深圳转运到香港。当年,由于韶关附近坪石口对于火车通过能力的限制(大约一天可以通过300个车皮),供港澳出口车皮计划非常紧张。公司刚刚有自营权(原来是调拨口岸,自己没有进出口签约权),从上到下对于供港出口运输环节都不够了解,再加上路途遥远、通讯不畅,1980年我们公司由于货物到深圳不能马上报关出口,造成压车押站,在全国名列第一,被经贸部点名批评。因为如果我们压车押站,会影响深圳的车皮周转,占压铁路线,影响深圳供港澳计划衔接,给国家和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摆在了全公司特别是我们储运科的面前。当时的老科长孙永江在大连坐镇、李锦屏科长年老体弱、力不从心,刚刚到公司才不到一年的我成了代理科长,重任在肩,必须去深圳了解情况、制定整改方案。
同年年底,我和李锦屏科长第一次来到广州、深圳了解情况。通过实地考察,与深圳外运公司、深圳海关交流,我们了解到货物运到深圳后,必须马上报关出口。而当时我们的报关单是在哈尔滨制作,邮寄到广州办事处,再来深圳报关出口,时间根本来不及。唯一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在深圳报关出口,派人常驻深圳,设立办事处势在必行。
当时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刚刚从小渔村变成特区,气候潮湿,条件差,没人愿意到那里工作。后来,临时派了一位同事孙继平去深圳。但他夫人身体不太好,他不能在深圳长呆。公司只好找人替换他回来,但又没有人愿意去深圳。无奈之下,公司研究决定从外单位调周德才前往深圳,但调动手续麻烦,起码要周转三四个月。孙继平家里人又急需他回去照顾,于是,我自告奋勇请示去深圳顶替几个月。公司总经理非常高兴:“小王辛苦啦!锻炼锻炼几个月就回来了,对今后的工作也有好处”。我订了次日去往北京的18次特快火车卧铺票,并办理去深圳的边防证。这一天是1981年9月10日——中秋节的前两天。
自从1974年我高中毕业下乡到海林农场,第一次有机会与全家共度一个团圆中秋节。当时,父母工作单位东北农学院刚刚搬回哈尔滨,二弟也考上了大学。妈妈早早就计划全家中秋节的活动,好好庆祝一下全家的第一个团圆中秋节。我不忍心打破母亲全家团圆过中秋的愿望,拖到最后一天,才告知母亲。母亲是一位通情达理的满族老干部,我17岁就离开父母下乡到农场工作,她都从来不干涉,但这次母亲却坚持让我在家过完中秋节再走。我晓之以理,告诉母亲火车票非常难订,且北京中国轻工业品进出口总公司已订好了我从北京到广州的火车票,一连串的行程已安排妥当,很难更改。最终,母亲还是妥协了,在中秋节前送我乘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
抵达北京,刚好是中秋节。我赶往中国轻工业品进出口总公司报道,办公室杨大姐热情地帮我安排宾馆,交给我第二天赴广州的火车卧铺票。当时的外贸进出口总公司和各个分公司联系密切,分公司财务都由总公司领导。按制度,我们到北京办事或经过北京一定要总公司给我们安排食宿、购买车票,否则在北京根本没有办法住宿。
这是我第三次来到北京。第一次是1977年3月,下乡期间,我和卢凤才师傅到河南开封接运联合收割机,经过北京换车。我和师傅在北京地铁坐了一圈又一圈,到全聚德烤鸭店排队半个小时,饱餐了一顿烤鸭,还在天安门前留影。第二次是1980年和李科长去广州,经过北京,没有停留。这次是我一个人来京,转道去中国改革开放桥头堡的深圳。面对未来,我无限向往。却没有想到,深圳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那年的深圳印象
1981年9月15日,我来到了位于深圳罗湖口岸的黑龙江省外贸局深圳中转站(现在的太阳岛宾馆),当时就十几个人,其中主任陈晋元是广东客家人,老大学生;副主任王志义是浙江人,当兵转业到黑龙江再拖家带口调回广东;司机李广成大哥是吉林人,转业军人;轻工由我负责,纺织归邹建滨、工艺是小姜、粮油是朱家富(本地聘请的员工)、土产是小赖——这是我们的工作分工。当时的生活条件非常差,几个人住一个大通铺房间,每人一顶带眼的旧蚊帐,没有餐厅,只能找关系到湖南省外贸驻深圳办事处蹭饭,人家不高兴不卖给我们饭票,我们就没饭吃。湖南省外贸驻深圳办事处在我们对面(今天的阳光大酒店),由于湖南有很多生猪和蛇出口到香港,往往先在深圳猪仓养一段时间再出口到香港,所以人很多。猪仓臭气熏天,包括附近的江西外贸办事处、东莞外贸办事处都有很多供港的鲜活货仓,味道可想而知。
我考取了报关员资格,主要与海关打交道,每天都要到文锦渡海关报关大厅排队,还有和深圳外运公司、笋岗火车站、深圳外运公司笋岗仓库这几个单位打交道。
1981年是深圳成为特区的第二年,但特区还没有一寸柏油路,全是泥浆路,没有一盏路灯、没有一辆公共汽车,到处是基建工地,晴天尘土飞扬,雨天道路泥泞,苍蝇、蚊子、蚂蚁、小咬,我们的身上到处是蚊子咬的大包。
同年3月,深圳升格为副省级市。当时的深圳十室九空,村里只剩老和小,没有大学,没有自己的报纸、广播和电视,仅有的文化产业是一家新华书店和一个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剧院,市中心仅用半个小时就走完了。
深圳之所以重要,主要是与香港一河之隔的地利,当时所有回大陆的香港同胞和去香港的内地人必须经过文锦渡海关进出境,另外香港居民生活用品,陆路运输部分的供港鲜活商品,则经文锦渡报关进入香港,香港销往到内地的各类商品、“三来一补”的原材料都经过深圳,所以文锦渡是最繁忙的口岸,每天人来人往,车流滚滚,为外贸公司服务,为进出境旅客服务是当时深圳的一大特色,大部分机构设置都与此业务有关。
从中国最北的哈尔滨来到中国最南边的深圳,气候是我必须要先过的难关。这里夏天有时候将近40度,热得人头昏眼花;冬天又降至五六度,室内没有取暖设备,特别再遇上连绵阴雨天,冻得浑身发抖。梅雨时节更难受,衣服晒不干,经常要穿半干的潮湿衣服。广东的饮食我也是不习惯的,后来我找到了窍门——拿苦瓜跟湖南外贸的小姑娘换肉吃,学着吃辣椒。
特区的“特色”
深圳刚刚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特区,没有文化生活,家家户户最大的特点就是鱼骨天线全部对着香港方向。当时,广东严令不许看香港电视,但深圳特区毗邻香港,没有办法禁止百姓接受资本主义的熏陶……
广东方言很多,我刚刚时听不懂,所以边看边猜、向本地同事请教,两三个月下来,基本可以听懂。当时的香港电视基本上播的都是吃喝玩乐,还有功夫大片。1981年香港功夫片《大侠霍元甲》播出,深圳万人空巷,几乎家家户户都追这部电视连续剧。该剧的主题曲让我深深震撼:“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冲开血路,挥手上吧,要致力国家中兴。岂让国土再遭践踏,个个负起使命……问我国家那像染病?这睡狮渐已醒!”
除了港剧,特区建立初期,“走私货”风靡全区,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事物蜂拥而至:各种走私手表、计算机、冷暖风机、收录机、蛤蟆镜、折叠雨伞、香皂、护肤品、彩色电视机…… 我们在风口浪尖上,最害怕的就是亲戚、朋友让买这些走私货。一个工艺品公司的老科长买了一些走私电子表在广州白云机场被查出,回公司就被撤职了。
1982年1月11日,中央发出一份反走私《紧急通知》,接着又在北京召开广东、福建两省会议,不久,广东省委书记任仲夷被通知到北京汇报贯彻情况,被要求作检讨。社会上开始出现了“深圳除了罗湖桥、文锦渡海关还挂着五星红旗外,已经变成了资本主义”的论调,还有的人悲叹“辛辛苦苦几十年,一下子又回到解放前”。这无疑是影射深圳不能办成租界。当时的政治形势不仅来得突然,而且使人感到越来越严峻,不知道下一步还会发生什么事情。任仲夷书记对深圳的工作给予肯定:肯定深圳试办两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要特区认真总结经验,加快特区建设步伐,引进外资要更放手,要加速、对内也要抓紧改革,政策要放宽,允许社会主义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存在,要加快特区的发展规划研究,大力发展交通、通讯。
同时,任老说走私贩私在打击下虽然有所好转,但这是一项长期工作,不搞运动,不搞扩大化等。他要求特区一要抓改革开放、二要抓管理、三要抓立法。抓管理也不能抓死,虽然他在上面作了检讨,但他没有批评特区干部,只有鼓励和激励。
一次,我二叔和他的朋友来深圳采购,把我吓坏了,义正辞严划清界限,给二叔上课,不让他购买走私产品。那个时候叫倒买倒卖,投机倒把,是犯错误的事情。今天看他真的是有经商头脑,买回去的折叠雨伞、太阳镜、手表都赚钱了。后来调来的周德才已经业务熟练了,“功成身退”的我准备回省公司。然而1982年春交会上,公司为了更好、更快的收到货款,决定把对港澳出口的制单结汇工作转移到广州办事处,这样可以比过去提前7-10天收汇。公司李风翔总经理找我谈话,希望我能够服从工作需要,调任广州办事处。我服从组织安排,就这样留在了广州办事处,但因工作原因,每月还是会跑十多次深圳,见证着深圳一步步从小渔村发展成为一座国际大都市。
1991年3月,我再次来到深圳,这一次是别离,带着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开放精神,去闯荡世界。挥别深圳,我从香港出境,经欧洲来到拉丁美洲,开始了我浪迹天涯,再朔人生的新历程。
很庆幸,当改革开放的第一缕春风吹向这个小渔村的时候,我参与其中,亲身感受她从贫穷走向繁华。四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今天的深圳,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我每每回国都惊叹不已。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成功的典范城市,走出了一条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特区道路,举世瞩目,灿烂辉煌。衷心祝福我的祖国,祝福深圳向着美好光辉的未来奋进!
微信图片_2020090921235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园林 发表于 2020-9-10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今深圳的罗湖口岸可是富人区了,楼房林立,鳞次栉比,房价比北京还贵。成了真正的开发区。比一海之隔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还要繁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9-8 02: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