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32382|回复: 3

关于在哈发行《北大荒知青名人录》的告示

[复制链接]
范学新 发表于 2020-7-23 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范学新 于 2020-7-23 12:31 编辑

     关于在哈发行《北大荒知青名人录》的告示
   《北大荒知青名人录》一书已在去年11月正式出版发行,并先后在北京、天津、上海成功举办了发行会,受到了广大知青和各界人士的青睐和好评。原计划继续在哈举办发行会,但新冠疫情突如其来,而且防疫成为常态,举办发行会恐已无期。因此决定将集中发行变为分散发行。现将有关事宜告知如下:
   一、《北大荒知青名人录》以词条的形式出现,以个人头像、简历、主要事迹、贡献为主要内容。编辑分成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艺、医疗、体育、金融、侨胞、英模、烈士11个界别,涉及人物3 000余人,文字近130万字。书籍900多页,大16开分上下两册装帧。其中,北京知青为796人,占26%;天津知青194人,占6.3%;上海知青692人,占22.6%;浙江知青202人,占6.7%;哈尔滨知青590人,占19.3%;黑龙江省内知青559人,占18.4%。涵盖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上山下乡到黑龙江省193万知青中的佼佼者。
   二、本书为自费出版,印数有限。发行只收取成本费100元,如需邮寄,请附详细接收地址,另收邮递费。欢迎垂询,欲购从速。
   三、哈市知青可直接联系,到指定地点购书,可当场签售留念。已经预订该书者即可联系,保证优先安排。请事先联系,便于接洽。
   四、发行购书地点;
     哈尔滨市南岗区红旗大街208号农垦日报社(邮政编码150090)。
     作者及联系人:范学新
     联系方式:手机13503625188(绑定微信)
                   15645069089
   五、现在京津沪浙欲认购的知青,可与下列同志直接联系:
   北京:杜建坤 13910722903
   天津:陈瑞安 13820088876
   上海:彭来喜 13386054089
                               2020年 7月23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浪淘沙 发表于 2020-12-28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散  文)


他不愧是为北大荒知青名人
不懈讴歌的当代“司马迁”  
——记知青战友范学新和他的新著《北大荒知青名人录》


曾几何时,作为知青战友之一的范学新,曾经对当代80、90、00后年轻人敬称为毛爷爷的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无限信仰和崇拜。
为此,当他心中最红最红最红的红太阳、亿万革命人民心中的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伟大号召时,在那个“毛主席挥手我前进”的火红年代,范学新与他的同学们二话不说,立刻打点行装,胸佩毛主席像章,怀揣红宝书——《毛主席语录》,满怀如火一般的崇高理想,身穿最爆款、最时尚的时装——米黄色兵团战士棉套服;在“毛主席万岁、万万岁”的口号声中,无不意气风发、豪情万丈地奔向了那个有些遥远的黑土地,奔向了那个为有些人视为畏途的北大荒。
从踏上“誓做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时代列车,到满腔青春炽情投身于北大荒,作为笔下生风、才华横溢的他,毫无疑问地在广大知青战友中脱颖而出,尤其是在那个笔杆子十分走俏的时代,更是如此。
我凭直觉相信,他曾经有过无数次这样或那样唾手可得的离开黑土地的大好时机;我还相信我的直觉,如果不是割舍了无数次诸如上学、参军、返城等的前程似锦和“父母在不远游”个人情怀,作者完全可以满面春风、顺理成章地帅先离开那个很多人日夜想离开而未能离开的“鬼地方”。
但是,他没有动心,依然依如故我地在北大荒这片沃土上接受着洗礼和锻炼着。
从兵团知青战士开始,他历任班长、司务长、军务参谋、组织干事、连队指导员等,1978年调任北安农场管理局秘书,直至在黑龙江北大荒农垦总局人事部门领导岗位退下来,他没有半步离开过北大荒。他何以如此眷恋这片并非“生于斯长于斯”的黑土地呢?
从大时代背景上看,不难发现,这是因为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的谆谆教导无时不刻地回响在他耳边;因为伟大毛泽东思想是他永远的指路明灯;因为他曾经紧握拳头、以钢铁般的誓言向他心中永远不落的红太阳——毛主席宣誓过,一辈子扎根北大荒,一辈子把自己火红的青春献给北大荒这片美丽富饶的黑土地。
就这样,处在人生十字路口他每每赢得了严峻的考验------   
就这样,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一位充满革命崇高理想主义的践行者------   
就是这样,他四十年如一日,倾其所有地把人生最宝贵
的闪光年华和青春汗水全部抛洒在了北大荒照片沃土上。
可以说,获赠知青战友范学新著《北大荒知青名人录》
以来,我不知道有多少次这样地浮想联翩,这样地梦回过当年。
此时此刻,我多想在写作本篇时,把范学新当年的奋发向上、矢志不渝的青春风貌更加准确、更加清晰地勾勒出来。
    我感觉,如果不如此,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认识这部史学著作的精髓和真谛。
由于我和知青战友范学新有着十分意想不到的笔墨情缘(2018年10月,我在《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有幸拜读到了他当年用54篇日记连载的红卫兵长征纪实,我激情澎湃、热血沸腾,接连用留言形式完成了54首七律《读范学新红卫兵长征系列感怀》的同题感怀诗。我们虽然素未谋面,但我早已成为了他响当当的“铁粉”),所以,当我们初次在公滨路满汉楼不期而遇时,无不由衷地感到,相见恨晚。
为此,我们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面对这位红光满面、质朴无华的老阿哥,联想到我们在网上频繁互动、敞开心扉的一幕幕,我心情十分激动。
在我向他倾吐我是他铁杆粉丝心曲时,他当即把我提格为了“钢粉”。我们的双手不由得再一次紧紧握在了一起------
尽管如此,我当时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会分享到他这份献给建国七十周年华诞的厚礼,我的喜悦和感动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是的,每当我深情地研阅时,就情不自禁地为封面上那副极具代表性的知青战友英姿勃勃的照片所吸引。虽然这幅照片展示的是一名知青战友在曙光初照的北大荒沃土上驾驶着“东方红”进行耕耘的历史瞬间,虽然这是当年司空见惯的劳动场面,虽然时光已经逝去了几十载光阴,我感到,它长久的视觉冲击波依然在强烈地冲击着我的眸子和心灵。为此,我感慨万千,我的整个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又融入了那个火红的年代。
是的,作为曾经是一名普通知青的我,对于当年那首回响在神州大地的知青大军进行曲旋律记忆犹新,在闻听和看到这部具有《荷马史诗》一般诗情画意的人物生平传记时,面对这一波澜壮阔、绚烂多姿的历史画卷,一种对书中知青名人及其作者崇高的敬意油然而生。
是的,我万万没有想到,时光荏苒,几十年的时光如流水一般逝去了。但是,北大荒知青精神、北大荒知青情结,居然还在知青战友范学身上得以延续和闪光。
这部以他无数心血和汗水铸就的历史新著,从某种意义上说,为共和国有关知青历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光辉的范例和模本,堪称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著作,一点也不为过。堪称“亲情可贵,亲情可嘉”。
据我所知,他没有受到任何组织和个人委托,完全是属于自发的“情系北大荒,梦回黑土地”的孤军作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非组织行为”,是一项十分艰巨而浩繁的系统工程。从六十初度到年过古稀,从“苍龙日暮还行雨”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他将满腔余热和挚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黑土地,献给了北大荒;献给了广大知青战友和知青名人。
我为有这样的知青战友而骄傲,我为有这样的知青战友而自豪。
“男儿有泪不轻弹”。 每当回想起他这一历经无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风雨历程,我有些时候不禁潸然泪下。
同时,那个年代留给我们的记忆和磨砺是难以忘怀的。所以,我非常愿意以这样的视角去告诉过去和未来。非此,不足以理解和分享我知青战友范学新这一充满真情的内心世界和黑土情怀。
当然,范学新能够出色完成这一历史重任,并不是某些人可以胜任和替代的。
首先是,范学新一直根植于北大荒这片黑土地几十年不动摇,并且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开花,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布尔什维克和一个相当级别的领导干部,除了党组织悉心培养和器重,当然离不开那些如他在书中所讴歌和赞美过的许多知青名人对他的鼓舞和鞭策。诸如由当时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同志亲自授旗的奔赴北大荒的北京知青垦荒队队长杨华同志、诸如享誉全国为抢救国家财产英勇牺牲的知青榜样上海知青金训华同志、诸如为抢救落水羊群献出宝贵生命的天津知青张勇同志等。正是这些知青楷模给了他以巨大的精神力量,使这片神奇的黑土地成为了生命里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仅仅是这样一个人生经历和情感,就是无法复制和还原的。
这是多么值得我们去认识、去讴歌的啊。
同时,知青战友范学新之所以能够完成这部可以称之为当代北大荒知青名人的“史记”,除了我们能够对他个人成长环境做一简单追溯和剖析外,还与他所处工作岗位有着直接的关系。诚如他所言,他曾在北大荒垦区人事部门和农垦总局招商办领导岗位上工作过,曾经以官方名义面向全国征集过知青资料------
面对来自祖国各地在各条战线上取得骄人成绩、已经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知青名人资料,如何充分发掘和利用好这一宝贵资源?如何确保这一宝贵的历史资源得以发扬光大?如何让我们这一代人以及我们的后人得以了解和铭记这一不朽功勋和壮举,面对过去和未来,他久久不能释怀,他常常辗转反侧,夜不安眠。  
“盛世修史”。我们国家自古就是有着这样优良传统的国家。为此,他不由自主地徜徉于历史的长河中------
是的,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五千年来,我们民族产生各类史学著作浩如烟海、绵延不绝,使古老的华夏文明得以传承不衰。诸如《史记》、《左传》、《汉书》等,一个个名垂千古的史学家,一个个为后人所敬仰的类似于司马迁一样的史学家,不知给了他以多少巨大的鼓舞和力量。
星移斗转。2007年,在他完成了职业生涯、退归林下、告老还乡之际,本来可以无忧无虑、安度晚年了,可是他却以他高大健硕身躯,在一个新的天地里不舍昼夜地前行着。
他就是这样,以一名老知青退而不休的崭新精神风貌,为他所挚爱北大荒奉献着光和热。
说实话,刚刚获赠该书以来,当然作者并不知道我曾经书写过此类文章,不过是作者对称之为“钢粉”的我一种答谢和馈赠。对于这种知青战友之间的最高礼遇,我喜出望外,当即表示一定写点什么,以示答谢和感动之情。
开初,创作本篇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顺利。由于有关读书笔记一类的文章写法和要领已经荒疏了;由于创作激情已不复当年,所以,一种沉重的文债不由得从天而降,使我常常不得安生起来。
我多么希望尽快兑现诺言啊。
可是写作这类文章,首先一点就是看——不仅要“看进去”,而且还要“看出来”。
如何完成这一情节转换呢?当时不得而知。
不知不觉,由秋到冬,直至获赠“十年辛苦不寻常”、“字字皆辛苦”于40天之际,在我并没有完全“看出来”的情况下,我透彻心扉地感到,书中那些知青战友的光辉业绩呼之欲出,那些早已成为国家栋梁的杰出人物还在很多岗位上夙兴夜寐,还有那些早已长眠在这块黑土地上知青战友仿佛还在注视着自己,一想到这里就什么都不好说了。
我十分清楚地意识到,书中每一个名人都是值得我学习和敬佩的。而且,能够有幸这样近距离重温一遍他们可歌可泣的业迹和履历,也是一个很不错分享。就这样,我的思绪和情感,也就是说,我的一腔热血开始涌动了起来------
首先说“看进去”。
遥想当年,56万来自全国各地的知青战友云集北大荒。这本著作有130万字之多,涉及人物3000多个,其分量是十分厚重的。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现任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副书记、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勇才所作的序言,他高度评价了作者的这一壮举。他说:“这本书的编纂,倾注了学新同志对北大荒的一片深情,倾注了他对曾经并肩战斗的兵团战友的眷恋和赞誉,倾注了他十多年的辛劳和心血。在浩如烟海的信息、网络中搜索、鉴别、提取、加工、整理、编辑、绞尽脑汁、千方百计、付出巨大的时间、劳动成本、是名副其实的自我创作成果,整理抢救了许多珍贵的知青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填补了北大荒历史一个空白,是北大荒一笔财富,是知青磨砺是金、多难兴邦的历史见证,是北大荒一曲铿锵赞歌。”
我感觉,它是几代北大荒知青杰出人物传记之集大成,是一首广大知青战友用鲜血和青春汗水铸成的英雄史诗。作者以他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这一历史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和归纳,堪称是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扛鼎之作。
尤其是,自从那些描写和反映知青题材的影视文学作品问世以来,无论是诞生于黑土地上的《今夜有暴风雪》,还是《雪城》、还有刘欢那一曲高亢悲凉《心中的太阳》的电视剧插曲等诸多风靡一时的艺术呈现,它们的成功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它们所表现的几乎都是无数知青战友的人生苦旅,有些甚至通篇表现的都是充满了悲剧气氛和悲欢离合。
而这部《北大荒知青名人录》则不同,它以饱满的激情、全新的视角,将北大荒金色的秋天,将北大荒这个大舞台上的龙腾虎跃淋漓尽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使我们可以有幸通过一章章、一段段、一行行,尽情览略到一个个当年《北大荒知青名人》光华闪闪的人生轨迹。诸如现任国务委员王毅、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小川、卢展工等政坛明星,诸如演艺界敬一丹、迟重瑞、梁晓声明星大腕等,诸如科技经济界彭实戈、陈学忠、李晓华大咖等,都是成长在北大荒这块黑土地的精英巨擘,是黑土地这片沃土滋养哺育了他们,使他们得以茁壮成长,使他们成为了我们民族和国家不可或缺的栋梁之才。
他们不愧是一代北大荒知青的杰出代表。他们也不愧是那个年代全国几百万知青的杰出代表。
我由此想到,目前在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像习近平总书记、像李克强总理等,他们当年都是几百万上山下乡成员之一。我相信,如果他们成长在北大荒这片沃土上,也将无一例外地出现在这部《北大荒知青名人录》上。
由此可见,不仅仅是北大荒知青是那个时代的骄傲,全国知青也同样是那个时代的骄傲。只是,目前有些地方,还没有产生类似值得我骄傲的知青战友范学新罢了。可以说,在今天我们这个当年不曾想象到的这样的美好时代,是多么的需要范学新这样的“司马迁”,是多么需要范学新这样的优秀的知青代表啊。
为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我们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当年号召广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何等的英明正确啊,是何等的高瞻远瞩啊。
正是他老人家,当年为了粉碎国外帝国主义反对派对年轻的人民共和国罪恶阴谋,为了粉碎他们把“和平演变”希望寄托在中国党第三代、第四代领导人身上的罪恶企图,从我们国家百年大计、千年大计出发,历史性提出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伟大号召。尽管当时和后来,我们有些年代对知青上山下乡缺乏足够的认识。但是,从我们国家发展轨迹来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可以说是实现我们国家千秋万代、永不变色的一个有效途径和保证(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范学新 发表于 2020-12-29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浪淘沙激情演绎,过奖太多,不敢承受之重!但其中的主要观点我是举双手赞成的!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这份宝贵的共和国精神遗产!盛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浪淘沙 发表于 2020-12-31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散  文)


他不愧是为北大荒知青名人
不懈讴歌的当代“司马迁”  
——记知青战友范学新和他的新著《北大荒知青名人录》(征求意见稿)


曾几何时,作为知青战友之一的范学新,曾经对当代80、90、00后年轻人敬称为毛爷爷的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无限信仰和崇拜。
为此,当他心中最红最红最红的红太阳、亿万革命人民心中最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号召时,在那个“毛主席挥手我前进”的火红年代,范学新与他的同学们二话不说,立刻打点行装,胸佩毛主席像章,怀揣红宝书——《毛主席语录》,满怀如火一般的崇高理想,身穿最爆款、最时尚的时装——米黄色兵团战士棉套服;在“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中,无不意气风发、豪情万丈地奔向了那个有些遥远的黑土地,奔向了那个为有些人视为畏途的北大荒。
从踏上“誓做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时代列车,到满腔青春炽情投身于北大荒,作为笔下生风、才华横溢的范学新,毫无疑问地在广大知青战友中脱颖而出,尤其是在那个笔杆子十分走俏的时代,更是如此。
我凭直觉相信,他曾经有过无数次这样或那样唾手可得的离开黑土地的大好时机;我还相信我的直觉,如果不是割舍了无数次诸如上学、参军、返城等的前程似锦和“父母在不远游”的个人情怀,作者完全可以满面春风、顺理成章地帅先离开那个很多人日夜想离开而未能离开的“鬼地方”。
但是,他没有动心,依然依如故我地在北大荒这片沃土上接受着洗礼和磨砺。
从兵团知青战士开始,他历任班长、司务长、军务参谋、组织干事、连队指导员等,1978年调任北安农场管理局秘书,直至在黑龙江北大荒农垦总局人事部门领导岗位退下来,他没有半步离开过北大荒。他何以如此眷恋这片并非“生于斯长于斯”的黑土地呢?
从大时代背景上看,不难发现,这是因为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的谆谆教导无时不刻地回响在他耳边;因为伟大毛泽东思想是他永远的指路明灯;因为他曾经紧握拳头、以钢铁般的誓言向他心中永远不落的红太阳——毛主席宣誓过,一辈子扎根北大荒,一辈子把火红的青春献给北大荒这片美丽富饶的黑土地。
就这样,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他每每赢得了严峻的考验------   
就这样,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一位充满革命崇高理想主义的践行者------   
就是这样,他四十年如一日,倾其所有地把人生最宝贵
的闪光年华和青春汗水全部抛洒在了北大荒这片沃土上。
可以说,获赠知青战友范学新著《北大荒知青名人录》
以来,我不知道有多少次这样地浮想联翩,这样地梦回过当年。
此时此刻,我多想在写作本篇时,把范学新当年奋发向上、矢志不渝的青春风貌更加准确、更加清晰地勾勒出来。
    我感觉,如果不如此,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认识这部史学著作的精髓和真谛。
由于我和知青战友范学新有着十分意想不到的笔墨情缘(2018年10月,我在《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有幸拜读到了他当年用54篇日记连载的红卫兵长征纪实,我激情澎湃、热血沸腾,接连用留言形式完成了54首七律《读范学新红卫兵长征系列感怀》的同题感怀诗。我们虽然素未谋面,但我早已成为了他响当当的“铁粉”),所以,当我们初次在公滨路满汉楼不期而遇时,无不由衷地感到,相见恨晚。
为此,我们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面对这位红光满面、质朴无华的老阿哥,联想到我们在网上频繁互动、敞开心扉的一幕幕,我心情十分激动。
在我向他倾吐心曲——我是他的铁杆粉丝时,他当即把我提格为了“钢粉”。我们的双手不由得再一次紧紧握在了一起------
尽管如此,我当时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会分享到《北大荒知青名人录》——这份献给建国七十周年华诞的厚礼,我的喜悦和感动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是的,每当我深情地研阅时,就情不自禁地为封面上那副极具代表性的知青战友英姿勃勃的照片所吸引。虽然这幅照片展示的是一名知青战友在曙光初照的北大荒沃土上驾驶着“东方红”不懈耕耘的历史瞬间,虽然这是当年司空见惯的劳动场面,虽然时光已经逝去了几十载光阴,我感到,它强烈的视觉冲击波依然在长久地冲击着我的脑海和灵魂。为此,我心潮起伏,不能自已。我整个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又融入了那个火红的年代。
是的,作为曾经是一名普通知青的我,对于当年那首回响在神州大地的知青大军进行曲再熟悉不过了,在闻听和看到这部具有《荷马史诗》一般诗情画意的人物生平传记时,面对这一波澜壮阔、绚烂多姿的历史画卷,一种对书中知青名人及其作者崇高的敬意油然而生。
是的,我万万没有想到,时光荏苒,几十年的时光如流水一般逝去了。但是,北大荒知青精神、北大荒知青情结,依然还在知青战友范学身上延续和闪光。
这部以他无数心血和汗水铸成的历史新著,从某种意义上说,为共和国有关知青历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光辉的范例和模本,堪称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学名著,在某种程度上,用“亲情可贵,亲情可嘉”这样的朴素语言是难以概括的。
据我所知,他没有受到任何组织和个人委托,完全是一个自发的“情系北大荒,梦回黑土地”的孤军作战,是一种奉献自身的“非组织行为”,是一项我们认识和评价北大荒知青历史的标志性工程,其重要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看花容易绣花难”。为了完成这一工程量异常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六十初度到年过古稀,从“苍龙日暮还行雨”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他将满腔余热和挚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黑土地,献给了北大荒;献给了广大知青战友和知青名人。
我为有这样的知青战友而骄傲,我为有这样的知青战友而自豪。
“男儿有泪不轻弹”。 每当回想起这一历经无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风雨历程,我有些时候不禁潸然泪下。
尤其是,那个年代留给我们的记忆和磨砺更是难以忘怀的。所以,我非常愿意以这样的视角去告诉过去和未来。非此,不足以理解和分享我知青战友范学新这一充满真情的内心世界和黑土情怀。
当然,范学新能够出色完成这一历史重任,并不是某些人可以胜任和替代的。
首先是,范学新一直根植于北大荒这片黑土地几十年不动摇,并且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开花,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布尔什维克和一个相当级别的领导干部,除了党组织悉心培养和器重,当然离不开那些如他在书中所讴歌和赞美过的许多知青名人对他的鼓舞和鞭策。
诸如由当时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同志亲自授旗的奔赴北大荒的北京知青垦荒队队长杨华同志、诸如享誉全国为抢救国家财产英勇牺牲的知青榜样上海知青金训华同志、诸如为抢救落水羊群献出宝贵生命的天津知青张勇同志等。正是这些知青楷模给了他以巨大的精神力量,使这片神奇的黑土地成为了生命里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仅仅是这样一个人生经历和情感,就是无法复制和还原的。
这是多么值得我们去认识、去讴歌的啊。
同时,知青战友范学新之所以能够完成这部可以称之为当代北大荒知青名人的“史记”,除了我们对他人生轨迹做一简单追溯和剖析那样,还与他所处工作岗位有着直接的关系。诚如他所言,他曾在北大荒垦区人事部门和农垦总局招商办领导岗位上工作过,曾经以官方名义面向全国征集过知青资料------
面对来自祖国各地在各条战线上取得骄人成绩、已经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诸多知青名人事迹和素材,如何更好地加以开发利用?如何让我们及我们的后人能够清晰地了解和铭记这一历史?他常常不能释怀,他常常辗转反侧,夜不安眠。  
“盛世修史”。我们国家自古就是有着这样优良传统的国家。为此,他不由自主地徜徉于历史的长河中------
是的,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五千年来,我们民族产生各类史学著作浩如烟海、绵延不绝,使古老的华夏文明得以传承不衰。诸如《史记》、《左传》、《汉书》等,一个个名垂千古的史学家,一个个为后人所景仰的类似于司马迁一样的史学家,不知给了他以多少巨大的鼓舞和力量。
星移斗转。2007年,在他完成了知青使命、退归林下、告老还乡之际,本来可以无忧无虑、安度晚年了,可是他却以他高大健硕身躯,在一个新的黄金时段里不舍昼夜地前行着。
他就是这样,以一名老知青退而不休的崭新精神风貌,为他所挚爱北大荒奉献着光和热。
说实话,获赠该书以来,当然作者并不知道我曾经书写过此类文章,不过是作者对称之为“钢粉”的我一种答谢和馈赠。对于这种知青战友之间的最高礼遇,我喜出望外,当即表示一定写点什么,以示答谢和感动之情。
开初,创作本篇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顺利。由于有关读书笔记一类的文章写法和要领已经荒疏了;由于创作激情已不复当年,所以,一种沉重的文债不由得从天而降,使我不堪重负,使我常常“不得开心颜”。
我多么希望尽快兑现诺言啊。
可是写作这类文章,首先一点就是看——不仅要“看进去”,而且还要“看出来”。
如何完成这一情节转换呢?当时不得而知。
不知不觉,由秋到冬,直至获赠“十年辛苦不寻常”、“字字皆辛苦”于40天之际,在我并没有完全“看出来”的情况下,我透彻心扉地感到,书中那些知青战友的光辉业绩呼之欲出,那些早已成为国家栋梁的杰出人物还在很多岗位上夙兴夜寐,还有那些早已长眠在这块黑土地上知青战友仿佛还在注视着自己,一想到这里就什么都不好说了。
我十分清楚地意识到,书中每一个名人都是值得我学习和敬佩的。而且,能够有幸这样近距离重温一遍他们可歌可泣的业迹和履历,也是一个很不错学习机会。就这样,我的思绪和情感,也就是说,我的一腔热血开始涌动了起来------
首先说“看进去”。
遥想当年,56万来自全国各地的知青战友云集北大荒。这本著作有130万字之多,涉及人物3000多个,其分量是十分厚重的。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现任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副书记、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勇才所作的序言,他高度评价了作者的这一壮举。他说:“这本书的编纂,倾注了学新同志对北大荒的一片深情,倾注了他对曾经并肩战斗的兵团战友的眷恋和赞誉,倾注了他十多年的辛劳和心血。在浩如烟海的信息、网络中搜索、鉴别、提取、加工、整理、编辑、绞尽脑汁、千方百计、付出巨大的时间、劳动成本、是名副其实的自我创作成果,整理抢救了许多珍贵的知青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填补了北大荒历史一个空白,是北大荒一笔财富,是知青磨砺是金、多难兴邦的历史见证,是北大荒一曲铿锵赞歌。”
我感觉,它是几代北大荒知青杰出人物传记之集大成,是一首广大知青战友用鲜血和青春汗水铸成的英雄史诗。作者以他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这一历史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和归纳,堪称是一部讴歌和赞美知青历史的扛鼎之作。
尤其是,自从那些描写和反映知青题材的影视文学作品问世以来,无论是源于黑土地知青素材创作的《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等影视剧、还是刘欢一曲高亢悲凉《心中的太阳》、还是那首令人伤心不已的《蹉跎岁月》电视剧主题曲,它们在艺术上是成功的。但是,它们所表现的几乎都是无数知青战友的人生苦旅,有些通篇表现的都是充满悲剧气氛的凄婉和忧伤。
而这部《北大荒知青名人录》则不同,它以饱满的激情、历史的高度、全新的视角,将一个不仅仅是收获“祖国大粮仓”美誉的北大荒,而且还是造就了无数国家栋梁之才的北大荒,通过全景式镜头成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给了我们这一辈知青人以应有的荣誉和评价,这是过去任何描写和展现知青题材影视文学作品所不能比拟和替代的。
为此,我们可以有幸通过一章章、一段段、一行行,尽情览略到一个个北大荒知青名人光华闪闪的人生轨迹。诸如现任国务委员王毅、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小川、卢展工等政坛明星,诸如演艺界敬一丹、迟重瑞、梁晓声明星大腕等,诸如科技经济界彭实戈、陈学忠、李晓华精英巨擘等,是黑土地这片沃土滋养哺育了他们,使他们成为了我们民族和国家不可或缺的栋梁之才。他们不愧是一代北大荒知青战友的杰出代表。他们也不愧是那个年代全国几百万知青战友的杰出代表。
在此之际,我们之所以可以娓娓道来,知青战友范学新,功不可没。
我由此想到,目前在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像习近平总书记、像李克强总理等,他们当年都是几百万上山下乡成员之一。我相信,如果他们成长在北大荒这片沃土上,也将无一例外地出现在这部《北大荒知青名人录》上。
只是,目前有些地方,还没有产生类似值得我骄傲的知青战友范学新罢了。可以说,在今天我们这个当年不曾想象到的这样美好的时代,是多么的需要范学新这样的“司马迁”,是多么需要范学新这样的优秀的知青代表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当年为了粉碎国外帝国主义反动派对年轻的人民共和国罪恶阴谋,为了粉碎他们把“和平演变”希望寄托在中国党第三代、第四代领导人身上的罪恶企图,历史性地提出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伟大号召。尽管当时和后来,我们有些年代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但是,从仅仅是北大荒黑土地就走出来3000多个知青名人来看,从当年知青习近平成为了亿万人民群众拥护和信任的党的总书记和人民领袖来看,从毛主席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这一大局来看,从我们国家百年大计、千年大计来看,当年毛主席这一战略思维是何等的英明正确啊?是何等的高瞻远瞩啊?是何等的远见卓识啊?
我想,通过阅读范学新这部沉甸甸的《北大荒知青名人录》,我们至少可以获得这一启示和收获。
如上部分恐怕就是我的“看出来”,我感觉只是就事论事、浮光掠影,距离真正的“看出来” 还有很大距离,在此恳请作者和读者予以指正。多谢。


(附录):
一、截止面前,《北大荒知青名人录》已经为国家图书馆、黑龙江省图书馆收藏,作者已经光荣地获得了相关收藏证书。
    二、该书系自费出版。面前已经成功地北京、天津、上海完成了发行计划。因2020年不测风云,在哈尔滨等地发行计划将择机进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5-5 10: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