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3767|回复: 11

六十一团六连建连史

[复制链接]
园林 发表于 2019-5-25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6师61团6连建设纪实                                 作者:葛学礼
    引言:    聚会,似乎成了古稀之年一代人生活中值得期盼的事情。中学同学聚会、大学同学聚会、一起下过乡的老同事更是每年都要聚会一到两次。聚会,可以使老同学、老同事之间叙叙旧情、唠唠家常、聊聊儿孙,可以使思念之情得以满足。      这一代人的聚会,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青春年华之时从五湖四海相聚到一起,经过7、8年甚至10多年的艰苦磨练,又分别走向各自的工作岗位辛勤劳作,饱经风霜。今已髯发斑白,岁月刻痕尽现面额,闲暇之时思念老友,期盼相聚,尽在情理之中。加之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水、陆、空运交通发达,相聚亦非难事。    2017年9月一天,我们创业农场6连几个同事相聚,谈起连队建设当初之艰苦,我谈起建连头几个月的艰苦经历,聚会的几个同事都说是第一次听说,强烈建议我尽快回忆写下来,否则这段建连史有丢失的可能。    这是我回忆记录这段建连史的缘由,由于时空间隔较久,有的如日期等记不准确了,故请其他健在的同事填写上。我只写到建连的起始段,其余的请其他同事多写一些,因为后面的事情是大家都经历过的。
2017年12月
    一、奔向目的地    1968年12月一天(几号?)早晨6点稍过,天刚蒙蒙亮,气温零下三十多度。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师31团(现曙光农场,在桦南县境内),数辆解放牌卡车的排气管冒着浓浓的白“烟”,徐徐驶出团部招待所大院,驶上大路,奔向300多公里外的目的地—未来的6师61团6连,进行新连队建设。    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没有大客车运送人员,只能采用拉货的卡车运送。为防止行车时冷风直接吹向人员,卡车侧面车厢板上临时搭设了单层帆布棚,车厢板面铺了一层玉米桔棵。马达隆隆,车轮滚滚,车上十一位前往建设新点的人员,有的坐着,有的半坐半躺,随着车身的摇晃也同时有节奏地前后左右摇晃着。后面同行的卡车装载着这十一位建点者食用的面粉、大米、食用油、冻猪肉和冻白菜等生活物品。      这十一位建新点人员是:连指导员周长喜、炊事员周同福、拖拉机车长孙任平、驾驶员刘润深、王德祥和刘继林、木工赵锦河、员工宋继友、司务长兼出纳葛学礼、会计邵良祥、保管员张金龙。他们当中岁数大的有五十多岁,小的只有十七、八岁。其中年龄大的有炊事员周同福、连指导员周长喜,年龄小的有宋继友、刘继林、葛学礼、邵良祥和张金龙。    进行连队新点建设的目的地位于黑龙江省东部的三江平原、中国最东部的抚远县境内。三江平原的“三江”即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三条江经几十万年的汇流、冲积而成了这块总面积约10.9万平方公里的低地平原,孕育了千里沃野。三江平原海拔45~60米,水系发达,河流蜿蜒于宽阔的河漫滩上,水泡子、沼泽地分布密集,沼泽与沼泽化土地面积约240万公顷,是中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图1.1)。夏季土壤水分饱和,约20%以上的地表没入水中,冬季地表被膝盖深的大雪覆盖(图1.2)。轮式车辆一年四季不能进出,只有在冬季驾驶链轨机车才能出入,这就是在寒冬腊月零下三十多度进行连队新点建设的缘由。    卡车沿着道路行驶,尽管车厢上面有个帆布车棚,但四周透风,并不保温。那时冬季棉衣没有现在这样的羽绒服,基本都是用棉花作为保温层的棉衣,家庭状况好的能有一件羊毛大衣外套,就已是最佳御寒服了。棉鞋也没有现在这样鞋底能隔凉、保温,鞋面能通气、祛湿,那时大多穿的是棉胶鞋,即胶底、棉鞋面;棉胶鞋透气性能差,穿着后用不了几个小时就会累积潮气,一天下来鞋垫、棉袜等往往会湿漉漉的,双脚冻的冰凉。少数人能有一双军用棉大头鞋就已经很不错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园林 发表于 2019-5-25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园林 于 2019-5-26 12:31 编辑

    卡车在颠簸中继续前行,时间一久,车上的人们渐渐地感觉身上越来越冷,浑身冻得直哆嗦,手脚也冻得刺痛,跟猫咬似的,说话也哆哆嗦嗦不能清晰表达,俗称把嘴冻瓢(冻僵)了。时间长了,体温下降,衣服保暖性能差的开始进入嗜睡状态,有的已昏昏欲睡。这时有经验的周同福、孙任平、刘润深等老同志大声喊:“大家不要睡觉,睡着就醒不过来了啦”,有的叫不醒,就用脚照着屁股或腿踢几下。一路重复着这些话语和动作,一路忍受着这样的痛苦和煎熬,但大家没有一个叫苦或打退堂鼓的,因为当时大家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到边疆去,屯垦戍边,建设边疆,保卫祖国。    由于雪大、路窄,很多拐弯处道路被大雪掩埋,护路工挖出的路面通常只够车辆单向通过。整整用了一个白天,约8个多小时,我们的卡车到了6师25团25连(现七星农场25队?)。这时是下午4点半多,天已完全黑了下来,车上的十一位建点者有的已快冻僵了,大家相互搀扶着下了卡车,双脚又麻又痛,走路一瘸一拐的。大家在连队食堂吃了顿热乎晚饭,身体基本暖和过来,到连队招待所住了一宿。    翌日,吃罢早饭,十一位新点建设者们似乎忘记了昨日卡车颠簸的疲惫和严寒对肉体上的折磨,个个精神抖擞,准备继续上路出发。25连支援一台链轨推土机(装上推土铲的拖拉机),拖拉机后面拉着一副木制大爬犁,爬犁上装载着十一位建点者食用的面粉、大米、食用油、冻猪肉和冻白菜等生活物品。上午8点半左右,十一位新点建设者们坐上了爬犁。拖拉机拉着爬犁徐徐启动,驶入了皑皑白雪覆盖的冰封大地,驶向了距此约20公里外的目的地。
二、搭建帐篷    三江平原是一片未曾开垦的处女地,除了草地、沼泽地和水泡子外,还间接生长着片片树林子,树林子规模从几亩到十几公顷。主要树种有杨树、柞树、桦树、椴树以及少数水曲柳等硬杂木,林间生长有不少毛毛柳(学名应称为棉花柳,当地人称为王八柳)。毛毛柳为灌木,性喜湿地,树皮组织厚,树干纵裂,老龄树干中心多朽腐而中空,不成材,是烧火取暖的好材料。    草地与沼泽地生长有大量的蚂蚁窝,直径20~40厘米,矮的10多厘米,高的有50~60厘米,俗称塔头墩子。拖拉机拉着爬犁行驶在白雪覆盖、冰冻的塔头墩子地形中,链轨板压在被雪覆盖的较低矮塔头墩子上,前仰后合,负荷轻重交替,后面牵引的爬犁忽快忽慢,爬犁上的人们也随之前后摇晃着。行进速度较慢,与人快走差不多。三个多小时后,大约中午11点半左右,这十一位建点者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经过四周查看,最后决定在一片树林的东南侧向阳处搭建棉帐篷,这是6连的第一栋房屋建筑,也是十一位建点者今后一段时间的家,今晚就得住进去。     帐篷位置确定后,接下来就是根据帐篷各部位尺寸进行放线、确定立柱位置、挖立柱基础坑,搭建帐篷支架,绑扎帐篷围子,上帐篷顶盖等工作。十一个人分成两组,一组用镐刨立柱的基础坑,另一组协助木工赵锦河师傅砍伐杨树杆作为帐篷的支架杆。炊事员周同福师傅带一人搭设做饭的厨灶。    树林外围近处的积雪厚度一般可到成人的大腿根部,厚的地方可达到齐腰深。因此,不管做什么,都要先把积雪清理一下。推土机为刨坑组将积雪推走,清理出一片帐篷搭设场地。木工赵锦河师傅为帐篷立柱位置放线后,刨坑组每人一把镐、一把铁锹,开始刨帐篷立柱的基础坑。镐有两个头,一个头是尖的,一个头是扁的,镐身长约40多厘米,镐身中部有安装镐把的孔,镐把一头粗、一头稍细,细头穿过孔洞,到粗头则穿不过去,提起镐把往地上蹾几下,镐把的大头就与镐身紧紧地连接到一起了,整个镐看上去像个T字,俗称洋镐。    三江平原属于中国高寒地区,最大冻土深度达2m多。冻土很硬且艮(韧性),一镐刨下去一个白点,十几镐下去也就刨出茶杯大小的坑,十分费力难刨。坑深达到十几厘米时,洋镐最好对准坑的中心刨下去,否则稍有偏差,镐身进入坑中同时产生振动,并带动镐把将振幅放大,使镐把剧烈振颤。老同志有些经验,刨的较准,几个年轻人由于没有经验,力气也小,剧烈颤动的镐把将两手振的麻痛,呲牙咧嘴,表情痛苦。没用多久几个人的虎口(拇指与食指之间)震裂出血,有的拇指被镐把打肿,疼痛难忍。大家都咬紧牙关坚持刨下去。    伐木组的主要工具是锯子和斧子。带来的伐木用的锯子有两种,一种是锯子一端有把手,把手处稍窄,锯端头部较宽,为单人手锯;另一种锯子两端各有一个把手,把手处稍窄,锯子中部较宽,为双人手锯,俗称“快码子”。由于是新锯子和新斧子,锯子没有开口(使锯齿处的厚度大于锯身的厚度),斧子没有开刃,伐木十分费力。木工赵锦河师傅是内行,将锯子开口、锉快,使伐木速度加快了。    帐篷搭建工作一直持续了3个多小时,下午3:30左右,帐篷架搭设完毕,木工赵锦河师傅指挥大家上帐篷盖。由于是棉帐篷,帐篷围子和帐篷盖都是用两层帆布中间夹一层棉毡制成,因此帐篷盖较重。大家将麻绳系到帐篷拉紧用的铁环上,麻绳另一端甩到帐篷架的对面。帐篷架两侧都站有几个人,地上放帐篷一侧的人用手或木杆托举,对面一侧的人用麻绳拉。开始时较为顺利,大家喊着节拍,很快就将大半个帐篷盖移动到了架顶,这时放帐篷一侧的人已够不着帐篷盖,不能进行托举,只能让对面一侧的人用麻绳拉上去了。大家喊着节拍一起用力,一下、两下....,眼看快要到帐篷架顶了,就听到呼啦啦一声响,帐篷架整体倒塌了,差一点没有砸到拉麻绳的人。    此时已是下午4:00多了,天马上就要黑了,大家站在原地谁也没动,谁也没有说话,个个表情木呆呆地,足有一分多钟。大家心中都在问:怎么办?眼看天黑了下来,气温也随之骤降,没有避风保温的帐篷,大家都将被冻死在这零下30多度、漆黑寒冷的野地里。过了一会儿,大家回过神来,开始议论起来,有的说我们能不能返回25团25连,等明天再回来搭帐篷。这个想法很快被否决了,因为回去需要几个小时,大家坐在爬犁上也要被冻坏的。关键时刻还是老同志起到了主心骨的作用,我们既不能回去,更不能在这被冻死,只有连夜重新搭帐篷,大家思想统一了,决定连夜搭帐篷。    大家一整天没吃东西了,需要补充些能量。推土机在周围推倒了些柳毛子,多数人负责运回来,点燃了一大堆篝火。几个人帮着周同福师傅搭好支锅的架子,在较为干净的雪地上挖了些雪放进锅里化成水,周师傅放了些大米,煮了一锅大米粥。大家围在篝火旁,边烤火、边吃粥、边议论如何搭帐篷架,嘴里还不时地往外吐着似草棍、草叶样的东西。此时气温将到零下30多度,篝火烧的很旺,前面面部和手背被篝火烤的发烫,后背却感觉刺骨的寒冷。大家时不时地需要就地转圈来烤火温暖身子,真正体验到了“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滋味。    吃罢大米粥,身体也感觉暖和些了,开始继续搭帐篷。一部分人负责拆除倒塌帐篷架上的绑扎铁丝,一部分人将原帐篷立柱的基坑加深,除了一堆篝火外,拖拉机还用两个前大灯照亮。有人出了个主意,化雪烧开水烫帐篷立柱的基坑,这样使进度稍稍加快了些。帐篷立柱的基坑加深加粗了,挖好一个坑就立好一根木柱,回填冻土并浇雪水使之冻结。边立木柱、边绑扎屋架,几个小时后,帐篷架又支搭好了。大家就着篝火的亮,瞧着刚搭好的帐篷架仍心有余悸,这次帐篷架结实吗?有的用手推了推、摇了摇,感觉比上次那个结实多了,钢度大了许多。木工赵锦河师傅召集大家,按照上次的操作程序,将帐篷盖顺利的拉到了屋顶,大家心里算是松了口气(图2.1)。帐篷盖拉到屋顶与木杆绑扎后,紧接着就是上帐篷围子,帐篷围子一是与立柱绑扎,二是与帐篷盖拉结。帐篷搭好后天已大亮,拖拉机熄灭了照亮的车灯,但篝火仍然需要继续燃烧取暖。此时有人喊,快来看,我们昨晚吃的大米粥是黑色的。大家好奇围拢过来观看,只见表面已结冰碴的剩余大米粥是混泥汤颜色,里头还有不少草棍、草叶、细树枝等杂物。原来我们用于煮粥的水是用周边的雪融化的,尽管雪看起来是白色干净的,但由于地面厚厚的积雪是刮风搬运过来的,风将雪和地面的尘土、草叶、草棍、树枝等杂物一起刮了过来,所以锅里的大米粥呈现混泥汤颜色,并有大量的草叶等杂物。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宜里农场董建国 发表于 2019-5-25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比我们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宜里农场董建国 发表于 2019-5-25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岁月的潮汐容易淹没人的记忆,可1969年5月17日,是我人生记忆的制高点,不管多么汹涌澎湃的的潮汐永远不能将它淹没。
~~五十年前的那一天是我们终生难忘的日子。初中毕业半年了,每天都在为自己的去向而焦燥不安。当时上山下乡的政策是,出身红五类(革命干部,革命军人,工人,贫农,下中农)去向是地处边疆,边防的农场或农村。黑五类(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右派的子女)暂不分配,而两者之间的子女则去相对边防较远的内地农场,我就属于这部分子女中的一员!
~~记得当时同学们都议论说,能去大杨树农场局管辖下的农场是最好的去向,虽然和海拉尔农场局都属于呼伦贝尔农垦总局管辖,可两地气候差异非常大,最高和最低温度较岭西(兴安岭)相差10度左右。再有一个就是听说那里的农场机械化程度高,也就是说上机务的几率要比起它的农场要高,机务就是驾驶拖拉机,能驾驶红色的拖拉机行驶在金色的麦田中,多么诱人哪,发榜的那天,我费挺大的劲,挤进看榜的同学中,发现了我的名字“佟丽华”大杨树农场局,宜里农场。当时觉得自己的命运太好了,真是幸运,如愿以偿。
~~记得出发那天,海拉尔火车站人山人海,我们乘坐的是从海拉尔直达大杨树的知青专列。站台被送行的亲人挤的水泄不通,没有欢笑,没有鲜花,几幅红布拉的横幅写着“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大标语,被挤到了站台的最后面。没有欢笑,没有也听不到歌声,只有眼泪和亲人的嘱托,只有杂乱的心情和无奈的服从。
~~汽笛一声长鸣,列车缓缓地起动了。顿时车上车下哭声一片。
~~“学生”这个名字在哭生中结束,同时一个新称呼“知青”在哭生中诞生。
~~车窗外的景色快速地向后退去,车轮碾压铁轨发出有节奏的金属撞击声,提醒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对待今后的知青生活,沉重的现实很快让我们在结束了哭泣冷静了下来。
~~飞驰的火车要把我们拉到哪,我们要去何方,宜里农场那个让我们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什么样子。我们这些不
~~经过半天一夜的运行,第二天清晨我们的专列到达了半山大杨树车站。这个车站虽然不大,可挺有气势,从车站到站前广场要下许多步台阶,来到广场才看出车站是建在半山腰的,车站对面的山坡上,大片的白桦树刚刚发出嫩绿的叶子,覆盖着连绵的山峦。
~~很快去甘河,欧肯河农场来的汽车把分配到那些农场的同学们都接走了,只剩下我们去宜里农场的知青。听到有消息说,我们的农场的地是新建农场,没有能让汽车行驶的道路,说是让我等建场指挥部派来的爬犁来接我们。
~~在大杨树等待这两天,是我们这次路程最美好的两天,难得的异乡休闲,把我压在我们心头上的阴霾一扫而光。两天我们逛遍了这个不大的小镇,凡是营业的商店,小卖店都去了,把从家里带来的钱消费在这个小镇一部分。发源于兴安岭東坡的甘河,在镇子的西面缓缓地流过,河套里生长着,山榆,红毛柳,山丁子树和一些不知名的灌木。原生态的自然美景对我们来说都非常新奇,我们第一次这样放松地在这里北大荒欣赏了北国的春天。
~~爬犁终于来接我们了!头一次见到这么大的爬犁,快有两个解放牌那么大。爬犁的两条滑轨是用两根桦木做的,上面满铺厚后的木板,还垫了些干黄的芦苇,四周也没有象汽车车箱的围板。我们连人带行李都上了爬犁,座在中间的男生座在高高的行李垛上,象是坐在小山上,载了这么多人的大爬犁只能是用链轨拖拉机来牵引。
~~宜里农场在大杨树西南方向大约五十公里,这里属于大兴安岭和嫩江平原的过渡地带,我们经过的地方有河流,有湿地,还有大片的次生林地。一路风景宜人,山坡林地的白桦树柔软的枝条随着春风摇摆,象是在招手欢迎我们。
~~印象最深的是过沼泽地,写是去宜里的第一个下马威,后来知道,这沼泽地叫大酱缸,是进出农场的唯一通道。
~~拖拉机的轰鸣声缓了下来,车停了之后,带队的师傅让我们下车活动活动,沼泽地里生长着大片的塔头,学名称这种地表叫(岛状冻土带),两条履带的痕迹从水中延伸到岸上,这是接我们的拖拉机机来时留下的。沼泽的水面平静,象镜子一样反射着蓝天白云,天上的雁群一会一队,一会一队天北飞去,远处不时有叫不上名字的水禽从塔头上飞起,飞向天空。一点也看不出水下暗藏着险恶,带队的师傅告诉我们,不管发生什么情况都不能离开爬犁,拖拉机小心亦亦地驶入了沼泽地,爬犁的下半部完全陷入了水中,拖拉机的链轨象搅拌机一样把水搅浑,铁锈红色的汚水冒着泡泛了上来,离爬犁不远还漂着一具不知是啥动物的尸体,肚子涨鼓得老大,拖拉机吃力地向前爬行,汚水淹没了链轨,就要和驾驶室地面一平了,我们心跳加快紧张不已,后来听老职工讲,在这里行驶,千万不要偏离方向,不然整车都会沉陷下去一直到永冻层,后来发生的一次事件证实了这种地方的危险。~~后来,有个叫袁秀琴的女知青被复蛇咬伤,为了救人,场部派拖拉机送她去大杨树煤矿医院。场部机务连的五台链轨拖拉机陷进去四台,最后只有一台冲了过去,将人送到煤矿医院,才捡了条命。
~~大概半个小时我们终于驶出了沼泽地,悬在半空的心终于落了地。
~~出了沼泽地不远一条不大不小的河横在前面,这是我们经历的第二个下马威。这条河叫奎勒河,由于是枯水期水位较低,河床距水面还有一米多高,拖拉机是下去了,爬犁的前面悬空了,当拖拉机继续前行,爬犁重心移到前面,在重力作用下,爬犁前部一下扎进水中,尾部向上,一下倒立了起来,上面的人和行李一下都掉在河里,虽然河水不深,可同学们全身湿透,满头,满嘴灌满了泥沙,实实在在地来了个透心凉,虽然不是冬天,可北大荒的五月早晚都要穿棉袄的,还是很冷的,我们的衣服,行李都湿透了,也没有换的,冻得哆哆嗦嗦又爬上爬犁继续前行。经过近一天的颠簸,我们终于到了我们的目的地,~~宜里农场!我们盼望能有一个暖暖的屋子,没有暖气,有火炉,火炕就行,可是当场部的人告诉我们,那里就是你们的宿舍,我们当时都傻眼了,宿舍是用油毡纸搭建的简易房,门窗挂着芦苇帘子,住的大通铺是用支愣八翘的桦木杆铺成的,上面也铺着芦苇,高低不平,和男生的住处也只隔了一道苇席。这些还是次要的,当我们提出去厠所方便时,带队的领导告诉我们,看到山坡边上的那棵挺粗的榆树了吗,左边的林子是男生的,右边是女生的方便之地!
同时还提醒我们,注意有蛇。没厠所也就罢了,可蛇多可怕呀!男生还好些,女生都是蹲着方便啊。于是女生去厠所要三防,一是防蛇防虫虫,二是防单独如厠,三是防离男生太近。后来真就有个女生被复蛇咬伤,由于离城镇太远,险些截肢丟了性命。听说这个女同学没有回城,在宜里扎根落地五十年了。这是后话。
~~后来知道宜里农场是新建场,我们是第一建场的知青,来了就是老职工了。
~~眼前最要紧的是行李都是湿的咋睡觉啊!所以我们到了农场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晾行李。
~~到了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分到宜里农场,哪里是什么兴运。别的农场都有老一代垦荒者打下了基础,各种条件都比我们好多了,虽然我们这里条件差,吃的苦要比其它同学多,在这里我们可骄傲地说,我们就是第一代垦荒人!
   这是佟丽华写的回忆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宜里农场董建国 发表于 2019-5-25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农场老知青佟丽华写的回忆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雁 发表于 2019-5-25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当时大家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到边疆去,屯垦戍边,建设边疆,保卫祖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园林 发表于 2019-5-26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董建国关注留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9-5-26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们主帖和跟贴都写得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园林 发表于 2019-5-26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宜里农场董建国 发表于 2019-5-25 22:03
~岁月的潮汐容易淹没人的记忆,可1969年5月17日,是我人生记忆的制高点,不管多么汹涌澎湃的的潮汐永远不 ...

开荒建点就好像一张白纸,一切靠我们这一辈老知青用双手来创造。谢谢你发过来的博文,拜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园林 发表于 2019-5-26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雁 发表于 2019-5-25 22:46
因为当时大家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到边疆去,屯垦戍边,建设边疆,保卫祖国。

谢谢大雁欣赏留墨!问候你夏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4-26 01: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