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4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789.山药蛋派:
      是中国现代小说流派之一,形成于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指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个当代的文学流派。主要作家还有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人称“西李马胡孙”,他们都是山西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有比较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4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790.荷花淀派:
      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的流派。此派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语言,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主要作家还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即白洋淀,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于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4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791.盐分地带文学:
      是台湾新文学诞生后,在台南州北门郡的佳里、学甲、西港、七股、将军、北门一带含有盐分较多的地方,自发形成的有着鲜明地方色彩的,较为独特的一个文学团体。他们的作品,描写盐村风物人情,具有盐村风采情调,表现出强烈的抗击异民族入侵的斗争精神;展示了当地人民在与贫瘠的自然环境斗争中形成的勤劳朴实、坚韧不拔的性格和美德。盐分地带的文学传统从日治时期逐步形成以来,一直在不断的传承和发展。台湾文学界每年在台南市北门区的南鲲鯓庙内举行青年文艺营,参加者达数百人。小说、诗歌、散文都在交流之列。一些著名的作家、诗人、评论家应邀来这里讲学,对交流文学经验、促进文学创作,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4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792.样板戏:
      文革时期被树立为“革命样板戏”的以戏剧为主的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的俗称。其代表性的作品有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五个剧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4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793.反思文学: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被称为“反思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4 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794.伤痕文学:
      是本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
      十年文革期间,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
      较早在读者中引起反响的“伤痕文学”是四川作家刘心武刊发于《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的《班主任》。当时评论界认为这一短篇的主要价值是揭露了“文革”对“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的灵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的内伤”,有的认为该篇发出的“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与当年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发出的救救被封建礼教毒害的孩子的呼声遥相呼应,使小说产生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感,充满了一种强烈的启蒙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4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795.改革文学:
      中国自1978底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便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经济体制改革。与此同时,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这就是风骚一时的“改革文学”,其开篇之作,是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4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796.朦胧诗:
      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
      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是揭露和批判黑暗的社会,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4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797.史诗:
      史诗是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古代叙事长诗。多以古代英雄歌谣为基础,经集体编创而成,反映人类童年时期的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或者神话传说。史诗是人类最早的精神产品,对我们了解早期人类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史诗和古代的神话、传说有着天然的联系。史诗在神话世界观的基础上产生, 而它的发展最终又是对神话思想的一种否定。根据所反映的内容, 史诗可分为两大类:创世史诗和英雄史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4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10-14 13:47 编辑

      798.十四行诗:
      自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代之后,这种诗体获得广泛的运用。意大利的诗人彼得拉克成了运用十四行诗体最主要的代表。他一生写了三百七十五首十四行诗,汇集成《抒情诗集》,献给他的情人劳拉。在他笔下的十四行诗,每首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由两段四行诗组成,后一部分由两段三行诗组成,即按四、四、三、三编排。其押韵格式为ABBA,ABBA,CDE,CDE或ABBA,ABBA,CDC,CDC。每行诗句十一个章节,通常用抑扬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3 20: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