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4 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10-14 13:03 编辑

      759.太阳社:
      现代文学团体。1927年秋成立于上海。发起人为蒋光慈、钱杏邨、孟超、杨□人等;主要成员有林伯修、夏衍、洪灵菲、戴平万、刘一梦、顾仲起、楼适夷、殷夫、冯宪章、任钧、祝秀侠、迅雷、圣悦、王艺钟、童长荣等。
      太阳社的主要成员大都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从实际斗争中转移到上海从事文化活动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们有相似的斗争经历和共同的思想基础,在文学主张与创作上,也有某些共同的倾向:积极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反映工农大众的生活与斗争。太阳社先后编辑与出版了《太阳月刊》 、 《时代文艺》 、 《新流月报》 、《拓荒者》、《海风周报》等刊物,以及“太阳小丛书”等,在反对国民党政府的文化“围剿,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以《太阳月刊》(1928年1月创刊,同年7月停刊,共出版7期)影响最大,与创造社的《文化批判》一起,成为提倡革命文学的主要刊物。另外,《拓荒者》,也以其刊载的大量革命文学作品和不少倡导无产阶级文学的论文、译文,及关于文艺大众化讨论的文章而在社会上有较大的影响。但由于受到当时中国共产党内左倾思潮的影响,太阳社在理论和创作上曾带有过激的偏向。1929年9月,太阳社部分成员蒋光慈、楼适夷、冯宪章、任钧等先后到达日本东京,曾经成立太阳社东京支部。支部还吸收少数中国留学生参加会议与活动。同年年底因支部主要成员归国而停止活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4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780.新月社: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一个文学社团,它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前期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期创办《新月》月刊(1928.3.10),《诗刊》周刊(1931年)。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4 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781.朝华社:
      是鲁迅、柔石等组织的文艺团体,一九二八年十一月成立于上海。《朝花》 ,文艺周刊。一九二八年十二月六日创刊,至一九二九年五月十六日共出二十期;六月一日改出《朝花旬刊》 ,一九二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出至第十二期停刊。 《艺苑朝华》朝花社出版的美术丛刊,鲁迅、柔石编辑。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年间共出外国美术作品五辑,即《近代木刻选集》一、二集,《拾谷虹儿画选》等作品。没有设门市部,靠明日书店、光华书店等代售。1930年5月因经济原因歇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4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78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现代文艺团体。简称“左联”。1928至1929年间的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
革命文学论争,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高了革命作家的思想理论水平。通过论争,各方的观点逐渐接近,提倡和发展普罗文学成为他们的共同要求。资产阶级文艺家对于革命文学的攻击,从另一个方面促使革命作家认识到必须联合起来才能有力地进行文艺思想斗争;苏联的“拉普”,日本的“纳普”和“革命文学国际局”先后成立,也对中国革命作家的联合起了推动作用。革命文艺运动的发展及其由于论争而暴露出来的弱点,引起中国共产党中央的重视,加强了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帮助革命作家成立联合的团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4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783.海派:
      有多种含义,第一种指发生于十九世纪中叶至廿世纪初期时,活跃于上海地区的一群画家,所从事绘画创作的结果与风尚。第二种指以上海为代表的京剧表演风格,第三种指主要体现都市文化和商业色彩的文学流派,第四种指那些由海外跨国公司或海外机构派遣回国,担任驻华机构代表或中高层管理人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4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784.京派:
      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4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785.第三种人:
      以苏汶为代表“第三种人”作家群体是20世纪前期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他们的文艺思想既异于现代评论派的自由文艺思想,又有别于林语堂、周作人自由文艺观。他们自由主义文艺思想的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重心是艺术真实论,提倡文学的自由品格,主张艺术多样性,关注文学的高品位,其观点有合理性。即使有些主张存在偏颇,但这种偏颇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其价值不应简单否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4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786.东北作家群:
      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4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787.延安民歌运动:
      1938年4月,毛泽东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成立大会上发表讲话,号召作家到人民群众中去,学习他们的生活和生动新鲜的语言,丰富自己的创作,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他认为民歌中就有很多很好的诗。1942年,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再次号召作家们放下架子,到人民群众中去,创作出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作品。当时,陕甘宁边区出现的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竞的《漳河水》等作品,都带有浓厚的陕北民歌色彩,这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常常以此来印证这一诗歌发展方向的正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4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788.新秧歌运动:
      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讲话》精神在文艺上显示的最初成绩。文艺工作者改变了轻视民间文艺秧歌的态度,与群众一起,指导改造了旧秧歌,使之成为反映阶级斗争、生产斗争新内容,熔戏剧、音乐、舞蹈于一炉的小型广场歌舞剧。1943年春节秧歌闹得热火朝天,涌现了一批受群众欢迎的秧歌剧,如"鲁艺"的《兄妹开荒》等。新秧歌运动表现了文艺工作者面向群众、向工农兵普及的实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3 14: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