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楼主: 李再林

我的知青日记

  [复制链接]
苏显力 发表于 2012-12-22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是五月八号去的,那是第一批。我是5月30号去的,路线一样,我们直接到了当时的黑河农建一师新华团。后来改为一师二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12-12-22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就是小,通过雪梅的介绍,知道你就是苏院长。谢谢你,欢迎你的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12-12-23 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再林 于 2012-12-25 05:51 编辑

   
                           1971年1月2日
      《波涛滚滚》读完了。
        我是在紊乱的思绪 中读完了这部书的。小说通过青龙河水库工地上火热的建设生活,揭示了社会主义革命中还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的激烈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我们不仅在改造大自然,还要改造人,进行惊心动魄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我们的事业,我们的人民,就是在这斗争中,如滚滚的波涛奔腾向前!
       现在开始读索波列夫 的《绿光》。读得很慢,一是情绪不好,二是有些疲劳。中午时分,小刘和别人一块儿到医院来看我们。她的衣着令我吃惊,毛料裤子,呢子大衣,简直认不出来了。还是大姐说的对,她太轻浮了,我们之间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12-12-24 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1971年1月3日
        在同一个病房里还有六个患者,一个是农村的,一个是病危的中年妇女,再就是三位老太太和一位四十多岁的糖尿病病人。恢复比较快的是靠近母亲的2号和3号床的两位老太太。其中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儿子 ,一个是13中教师,一个是师院的年轻造反派头头。另一个老太太没有儿子,但有七个姑娘,跟前只有最大的和最小的,最大的是道里区人保部工作人员,小的是青年人,刚刚上班,其他姐姐都是大学毕业,在外地工作。看得出,这样的家庭是讲究的上流家庭,通过来访者和他们自己的言谈,对于他们如何经营自己的幸福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谈到一个亲戚是下乡的,正在想办法弄回哈市,巧妙的安排,毫不避讳的金钱交易,让人震惊。仿佛大权就如探囊取物一样。他们要说明的就是“朝里有人好做官”“有钱能使鬼推磨”。说的让我脸红心跳。这些人都是干部,也许都是党员,坦诚到如此程度,到底是人还是鬼?也许一个人要有真假两个面孔,一个为公,一个为私,一个前台,一个后台,慷慨陈词革命,安心理得享受,他们用自己自由的谈吐证明着他们是不大的市侩而已。
       接到小曹和胜利的信,和他们相比,这些人差得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12-12-25 05:51 | 显示全部楼层
                           1971年1月4日
      母亲的病沉重起来,没有精神,食欲大减,较之在中西医院变得严重了。她不愿说话,看到一连在病房里死了两个人,感到恐怖,时而叨念绝望的话。我的心绪乱的很,不知怎么办好。对母亲的反常,我有些急躁,认为她固执,捣乱,非难。处在这种情况,自己要尽力耐心,看透必然,放宽心怀。
      书读得迟缓而无聊。又有一本书摆在面前,刚刚要看。这是一部匈牙利小说,作者是卡·米克沙特,小说的名字是《奇婚记》,提要中说它描写一个卑鄙狠毒的男爵,因为自己的女儿和乡村神父发生关系怀了孕,他为了维护贵族的名誉和地位,不惜用尽一切卑鄙和恶劣的手段,强迫已经和别人订了婚的贵族青年杨诺士 和他的女儿结婚。后来,杨诺士向教会法庭提出控诉,但由于教会和王权的勾结,失败了。最后他假托死去,携带自己的爱人比洛西卡离开了那黑暗的地方。
       显然,它的进步在于揭露封建社会和教会的腐朽和罪恶,歌颂了纯洁的爱情。
        还要坚持读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12-12-26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1971年1月5日
      母亲已经不行了。大夫告诉我们做好后事准备。于是大姐,二姐和我不能离开母亲的床前。
       母亲的理智还清楚,但不吃东西,药物也很难吸收了。病房里很冷,已经出院了三个,刚刚进来一个呼喊的病人,母亲的情绪十分低落,自己感到绝望了。
       已经给妹妹和姨母分别发了电报。
       但愿母亲多坚持几天。
      小刘中午来看了看,劝我要安心。现在不是安不安心,而是心里空落落的,没有一点办法。
       寒冷的夜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12-12-27 04:56 | 显示全部楼层
                        1971年1月6日
       母亲又坚持了一天。
        晚上恐怕要危险些,大夫说只要脉搏可以,是能度过去的,但现在打了强心剂,脉搏仍然不太好。
       母亲的理智仍然清醒,但不说话,总想动,抓东西,不喜欢吸氧器,吐出的气体有一股难闻的 味道。
       一切都准备好了。今天邻居们来了好多,都出面帮忙 。母亲在认识她的人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人们希望她能活下去。可惜,一切都不能逆转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12-12-28 05:44 | 显示全部楼层
                          1971年1月7日
    凌晨一时二十分,母亲与世长辞。
    母亲安详死去的面容像大理石的浮雕铭刻在我的脑际。
    失去母亲的悲哀占据着我的心头。想到自己在侍奉母亲的过程中,时有烦躁,不耐心,良心上无限疚痛。
    亲爱的妈妈,你离开了我们,但你的宝贵的品德永远活在孩儿的心中。你尝尽了人间一切最大的痛苦,用自己的生命哺育了我们,恩深如海,我们永生难忘。
     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的,未能在母亲停止心脏跳动时呼唤她,我守在母亲的病床前,双手拉着母亲的手,由于疲惫而打了一个瞌睡,母亲就在那一瞬间,没有哼一声,没有一句遗嘱,便离去了。我不相信她会那么轻易地死去,我还相信她清醒的理智,相信着一个小时前刚刚打过的强心剂。亲爱的妈妈,我守候了你一个月,难道一个招呼都不打就过去了吗?儿终身遗憾。
      泪不要白流啊,洗去儿子心中的污秽,流进母亲的心田吧。
      后悔不能拯救母亲,只能增加我的愤怒。直到如今我的户口问题还没有答复,那些可恶的官僚主义者,哪里还有一点人的味道呢?现在,母亲不在了,“家庭发生巨大变化”应该是符合规定了,可我只剩下年迈的父亲了!
      姨母和平安叔叔家的二哥来吊唁母亲,加上一些邻里老人的意见,母亲将采取一个旧的方式安葬。我是反对那些封建迷信的东西的,但为了母亲,我要配合去做。
       小刘和她的母亲也前来吊唁,并且送了花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12-12-29 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1971年1月8日
       按照老人们的要求,准备母亲的葬礼。虽然我并不赞成一些四旧的方法,和大姐产生一些矛盾,我是长子,必须去迎合,这是责无旁贷的事。
       帮忙的人很多,除了邻居,大姐的单位和朋友也都出了不少力。灵柩已经打好,是大姐夫等人攒的;墓穴也已经挖好了 ,是大姐单位的小尤领我去他家所在的东风公社求亲戚们帮助打的。爸爸和姐姐,还有二哥都希望搞得场面些,令各方面都满意,我是赞同的,只是心情不好。该花的钱是一定要花的,为了母亲,为了那些诚心诚意帮忙的邻里们,难道我还会在经济上舍不得花钱吗?
      弟弟在晚上时赶回来,可妹妹还没有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12-12-31 05:57 | 显示全部楼层
                                1971年1月9日
      给母亲出殡是 顺利和隆重的,除了邻居还拉了两汽车人。一切仪式按老规矩办的。入敛是在医大一院的太平间,姨母和孩子们都去了。安葬时,我和弟弟,两个姐姐和两个姐夫,还有一个大姐的干姐姐在现场。一切都是大家帮忙,光村子里的帮忙的人就有40多人。虽然用了十几斤肉,几十斤米,还有一些酒,也还是让我们过意不去的。母亲是在上午11点30分下葬的,12点汽车就往回赶了。吃饭是从下午1点到4点30分。感谢做饭的哥哥,嫂子和大婶们,每桌弄了8个菜,各方面都很满意。
       谢谢对我关心的亲朋好友。母亲不仅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怀念,也给邻居和朋友们留下难忘的印象。谢谢大家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10-5 03: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