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楼主: 杨以明

国家公布300烈士简介(101——200)

[复制链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15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15 08:56 编辑

                              钟效培

       1914年出生于江西省兴国县。1938年5月, 在南昌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工作。后任中共赣西南特委常务委员、青年部部长,中共江西省委常委兼青年部部长、社会部部长。曾在延安入中央党校学习,1939年春,在中央青委(青联办事处)工作。
       1940年秋,任中共中央青年运动委员会组织部副部长。
       1941年2月到达山东,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青年运动委员会书记、青联主任、毛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山东分校副校长、 山东省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主席。。1942年9月,在日军“大扫荡”中赴泰山区指导工作。途经莱芜榆林前村遭日军伏击,身负重伤,次日在崖下村牺牲。
       1987年,共青团山东省委、中共莱芜市委在吉山村西的迎壁山建立“钟效培烈士纪念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15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15 08:59 编辑

夏云超

      (1917—1942),国民革命第八路军胶东军区卫生部政治委员。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县桥头镇观里西村(今属威海市环翠区)。
      1935 年,在北平宏达高级中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平大学医学院。1937 年“七七事变”爆发,学校南迁。他回到故乡,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并很快与当地的中共党组织负责人取得了联系,秘密传递信件,掩护党的地下工作者。
      1938 年4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7 月,参加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三路,任卫生处主任。后历任后方医院院长、五旅卫生处政委、胶东军区卫生部政治委员等职。在艰苦的环境中,他团结医务人员,完成了许多艰巨任务,为胶东抗日部队医务工作的创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8 年10 月,部队在平度城北大青杨遭到日军的突然袭击,八路军伤亡很重,领导干部相继牺牲。夏云超一面指挥战斗,一面组织人员把伤病员一批批抢救出来,及时包扎转移。一名重伤员肺部被打穿,坐不住、躺不下。夏云超从老乡家里找来一个“驮篓”,让他坐在里面,自己背着驮篓急行十多里,一直把伤员背到安全地带。
      1942 年冬,日军大扫荡。夏云超带领警卫员到海阳、牟平、乳山一带,检查疏散在地方上的伤病员情况,不幸在马石山后落入敌人的包围圈。11 月24 日,在突围时,夏云超和警卫员先后负伤。两人同时突围已不可能,夏云超将重要文件塞进警卫员的背包,命令他突围出去。但警卫员死也不走,夏云超只好用枪逼着他离开了自己。在夏云超的掩护下,警卫员突围成功。当日军向夏云超冲过来时,他连续打倒两个敌人,最后,举枪对准自己,饮弹殉国。
      牺牲时年仅25 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15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15 09:01 编辑

                                  徐宝珊

     (1908—1942)山东省博平县徐家河口村(今属茌平县)人。革命烈士。
       1937年“七七”事变后,徐河口一带村民自发组织成立联庄会,徐宝珊任大队长。1938年,联庄会被改编为鲁西北抗日游击司令部第三十二支队第二团第三营,任营长。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2月,三营正式扩编为筑先纵队第七团,任团长。1940年6月, 七团改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新八旅第二十四团,任团长。
       1942年6月,在山西省辽县麻田地区反击日军“扫荡”中牺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15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15 09:12 编辑

                             郭陆顺

       (1912―1942)浏阳人。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参加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军排长、营指导员。1934年10月参加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赴华北敌后抗日战场。
任冀中回民支队政委,同司令员马本斋紧密合作,率部转战冀中平原。
1940年初,回民支队在深 县受挫,即同马本斋向所部开展思想工作,并与将士学习游击战术。同年麦收时节,领导回民支队取得康庄、榆科等战斗的胜利,获冀中军区通报嘉奖,并获“攻无不克,无坚不摧,打不烂,拖不垮”锦旗一面。与马本斋率回民支队在献县阻击敌军,激战竟日,歼敌300余人。
      1942年6月4日傍晚,于观察敌情时为敌流弹击中,光荣牺牲。
      时年30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15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15 09:16 编辑

                                 郭国言

     (1913-1942) 湖北黄陂人,八路军太行军区3分区司令员 ,1942年2月9日于山西省武乡县太有镇阻击扫荡之敌时牺牲,年28岁。
      1942年2月29日黎明,纠集在武乡县蟠龙一带的4000多日伪军疯狂地向大有镇猛扑过来。为阻击敌人的侵扰,在敌强我弱的情形下,时任决死三纵队副司令员的郭国言将军率领全体指战员,分三路进行阻击。他亲自指挥的一路部队在西岗头桃树顶埋伏。
      上午11点左右,战斗开始了,炮火中,年仅29岁的郭国言将军穿行于阵地间,指挥战士们奋勇冲杀。凶残的敌人几次发狠进攻,都被战士们用手榴弹压了回去。几经反复,敌人仍不能前进一步。
       战斗进行到黄昏,急躁的敌人已经恼羞成怒,开始用大炮狂轰乱炸。我方阵地上瞬间硝烟弥漫,弹片横飞。郭国言将军一面沉着冷静地指挥战士们作战,一面观察敌情伺机转移。突然,敌人的一枚炮弹呼啸着在郭将军的身旁爆炸了,他倒在了阵地前,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太行山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15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15 09:18 编辑

                                崔曙光

       (1912~1942)原名世荣,幼名天怀,化名“铁匠”。陕西绥德人。1926年秋考入清涧县第三高小。1927年4月,由周继丰、高在位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就在他们等待过平汉线时, 遇上日军1942年“五一”大扫荡。崔和100多名同志在河北武安、涉县一带被日军包围。在他的指挥下,干部、战士与日军浴血奋战,打退敌人多次进攻。
      1934年2月,与马佩勋、马万里率陕北红军游击队第二、四支队,围歼国民党店则沟民团,大获全胜,对推动当地革命武装斗争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后参与组建陕北红五支队。4月起,相继任共青团绥德县委书记、中共绥德县委秘书长、组织部长、军事部长等职,为发展红军武装,开辟革命根据地,做了大量工作。
      1935年,先后任中共陕北特委巡视员、西北工作委员巡视员、陕北第三分区区委书记和中共延安县委书记等职。
       1936年8月,调任中共陕北省委秘书长。   1937年10月,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秘书长,工作勤恳认真,成绩显著。
       1939年春起,入中共中央党校和中央马列学院学习。积极响应毛泽东主席“到敌人后方去”的号召,坚决要求到抗日前线去。
       1941年10月,被调派中共山东分局工作。临行前对妻子坚定地说:“我自入党以来,就一直背着人头闹革命,这次出去,很有可能回不来,你把兰芝拉扯大,革命胜利了,没有我,你们母女也会得到幸福的”。
       1942年5月,辗转赴任途中,在河北武安、涉县一带反“扫荡”战斗中,壮烈牺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15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15 09:21 编辑

                                常德善

      原冀中军区第八军分区司令员。(1911一1942)山东峄县(今徐州市邳州市)邢楼镇人。
      早年入西北军当兵。1929年率西北军一个班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军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和团长等职。在创建“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斗争中屡立战功,多次在战争中保卫了贺龙的安全,深受贺龙的赞扬。
      在抢渡金沙江时,率十七团与敌昼夜血战,掩护主力胜利渡江,立下战功。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后,由党组织安排,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又到中央党校学习。
      1942年5月,日军集中5万多兵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发动“五一大扫荡”,实行所谓“铁壁合围”、“拉网扫荡”、“梳篦清剿”等战术。常德善与分区政委王远音带领二十三团二营,在日军重兵包围的情况下,指挥部队避实就虚,发动群众坚壁清野,巧妙地与敌人周旋,并率冀中军区二十三团团长谭斌政委姚国民与敌浴血奋战, 粉碎敌军残酷的大“扫荡”。
      1942年6月8日拂晓,当部队转移到河北省肃宁县雪村刚刚宿营,即陷入日军的合围中,在危机情况下,他命令警卫员把携带的文件全部销毁,让机关干部和机要人员,脱下军装,穿上便衣,利用麦田分散突围。他自己抓过一挺机枪射击,把冲上来的敌人一个一个击毙在地。他左手被打伤,就用肩膀顶住机枪,右手继续射击。他全身中弹20多颗,在张庄战斗中壮烈牺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16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16 09:21 编辑

                               谢翰文

       1904年出生于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耒阳县城关槐树下村。7岁入本村私塾启蒙,1919年进县城读高等小学。
      1923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衡阳市新民中学(今衡阳市第六中学),不久加入湘南学生联合会(湘南学联)。
       1925年,毕业于衡阳新民中学(今衡阳市第六中学),立即投身于耒阳革命活动,成为耒阳共青团组织首批发展的团员之一。五卅惨案发生后,谢翰文积极组织宣传队,声援上海工人的反帝斗争。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谢翰文奉命只身潜入衡阳耒阳桐子山地区,秘密从事革命活动 ,在北乡一带搞农运工作。大革命失败后,仍坚持在北乡一带游击。
       1928年初,与宋乔生领导水口山铅锌矿工人武装起义,与北乡农民暴动武装合编,组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独立第三团,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独立第三团党代表。
       1928年2月,朱德率工农革命军攻占耒阳县城,兼任县苏维埃特派员,负责领导桐子山地区的农民武装 。
       1928年4月初,率部随朱德部上井冈山,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独立营,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独立营党代表。不久,调任红四军第二十八团任书记官 。
       1929年,任红五军第四纵队党代表。参加了巩固发展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930年6月,红五军和红八军在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谢翰文任红三军团秘书长,率部攻克长沙。谢翰文创办《红军日报》,7 月《红军日报》正式问世。
       1930年8月,红三军团和红一军团会合,成立第一方面军,谢翰文任红三军团前委秘书长,后改任红五军秘书长兼红一方面军第三师政治委员。
       1931年5月,任红三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率部参加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
       1934年10月,率部参加中央红军主力长征,为红军编写了许多行军快板,对鼓舞部队士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编写的《冲锋歌》很受欢迎,被红军战士一直唱到陕北 。
       1935年9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任红军大学校务处长,负责学校全盘工作 。
       1937年1月20日,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任抗大政治部宣传部长、抗大第十三队队长。
       1938年,调任八路军前方总部后勤部政治部主任。参加晋东南地区抗日游击战争,领导建立和加强八路军后勤系统的政治工作,是红军和八路军优秀的政治工作干部。
      1941年初,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军队建设和根据地的建设急需大批强有力的领导充实前线工作。谢翰文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总后勤部政治部主任。
       1942年5月,谢翰文和妻子王振东率总后政治部转移与山西武乡日寇战斗中牺牲。牺牲的时候,年仅38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16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16 09:25 编辑

                             窦来庚

       字峰山,山东省临朐县人,汉族,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抗日烈士,中国近代著名武术家,武当太乙门派嫡传弟子(武当太乙门派掌门人中国武术名家高凤岭宗师大弟子)。1900年出身于尚武之家,自幼尚武,身高一米八左右。1914年高等小学毕业,后考入临朐师
      范讲习所。1919年考入济南一中,当年转入济南镇守使马良创办的山东省武术传习所学习,成为该传习所的高材生。毕业后,任临朐县高等小学国术教员。大革命时期,在镇江任江苏省立第九师范国术教员。不久到南京中央保健司任职员。1923年4月,赴上海参加了全国武术运动会,获大会最优等奖。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后,山东国术馆闭馆,馆中人员包括第三期师范班毕业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司令部警卫武士大队,窦来庚任上校大队长。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0月济南失守,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司令部警卫武士大队改为国民军义勇队,窦来庚任队长,在窦来庚的老家山东省临朐县开展抗日斗争。
      1938年秋,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将国民军义勇队改编为国民党山东省保安第17旅,窦来庚任旅长(少将军衔)
      1942年7月19日凌晨,与日伪军激战中弹负伤。誓死不当俘虏,开枪自尽,牺牲时年仅42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16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16 09:30 编辑

                             戴安澜

     (1904~1942),国军名将,原名戴炳阳、字衍功、自号海鸥,汉族,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今洪巷乡)练溪社区风和自然村人。
      因昆仑关一役获得蒋中正"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之赞誉。是二战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
      1942年,率第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取得同古会战(歼敌五千余,而日军兵力4倍于戴部)、收复棠吉等战功。
       1942年5月18日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26日下午5时40分在缅北茅邦村殉国。
      1942年10月16日,追赠陆军中将,抗战胜利后追认为革命烈士。
      蒋中正为纪念戴安澜将军赋诗:“虎头食肉负雄姿,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未集,虚予期望痛何如?”
      1943年3月,毛泽东为纪念戴安澜将军赋诗《海鸥将军千古》:“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朱、彭联名诗作:上联:将略冠军门,日寇几回遭重创;下联: 英魂羁缅境,国人无处不哀思。
      孙立人称赞:“伟哉将军,战绩辉煌。”
      周恩来题写了挽词:“黄埔之英,民族之雄。”
      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的命令中说:“中华民国陆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于1942年同盟国缅甸战场协同援英抗日时期,作战英勇,指挥卓越,圆满完成所负任务,实为我同盟国军人之优良楷模”。
      史迪威评价戴安澜:立功异域扬大汉声威的第一人。
      女儿眼中的戴安澜将军:“精忠报国,浩气长存”
      中共安徽省芜湖市委统战部部长万相改说:“戴安澜将军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在国民党的成员中,包括现在台湾岛内一些老的国民党的将领有很深刻的印象,对他的纪念也意味着我们期盼祖国的统一。
       戴安澜烈士墓安放在安徽省芜湖市小赭山南坡半山腰,占地100多平方米,墓地正面对着大赭山,墓地背后依山而建,呈半圆形,四周苍松翠柏环绕,墓前有宽敞的神台,墓穴为圆形混凝土结构,直径约5米,高2米,墓前竖立着一块一人多高的墓碑,碑上镌刻着“戴安澜烈士墓”六个大字,为前民革中央主席王昆仑题写,字体苍劲有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6-16 13: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