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楼主: 杨以明

国家公布300烈士简介(1——100)

[复制链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6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6 18:09 编辑

                             王祯祥

     (1901~1938)黄埔军校第一期第六队毕业。湖南醴陵人。
参加了平定广州商团和滇桂军阀叛乱,以及第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
      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排、连长,第十八师五十二团一营少校营长,中央教导第二师中校作战科长,暂编第二十师参谋长、少将副师长。
      1938年在武汉会战中殉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6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6 18:12 编辑

                            王铭章

     (1893—1938),字之钟,汉族,四川省新都泰兴场人,早年参加保路运动和讨伐袁世凯战争,曾以其禀性正直、骁勇善战而享誉军旅。 著名抗日将领。王铭章在中国抗日战争徐州会战中,因誓死保卫滕县(今山东滕州)而牺牲殉国,为台儿庄大捷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后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是中国军方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高级将领之一。
      国民政府对王铭章将军奋勇抗战给予高度评价,并追赠为陆军上将;王将军灵枢经武汉、重庆、成都运回其家乡新都,沿途各地纷纷隆重举行悼念、祭奠仪式。
      在武汉举行迎灵公祭仪式时中共中央代表吴玉章、董必武,八路军代表罗炳辉、齐光、《新华日报》代表吴克坚等前往参加。吴克坚致悼词说:“王师长等殉国烈士的鲜血,不仅洗涤了他们在川军二十年的罪愆,而且更加振奋了全国军民枪口一致对外的民族精神。他们是对得起四川的父老、对得起国家的。
      王师长是我们炎黄的优秀子孙,是保国卫民的英勇战士,是中国的模范军人,他的死为国家、为民族、为全中国人民,他的勋名将永垂史册,他的精神将永远不死!”毛泽东和秦邦宪、吴玉章、董必武等还联名撰赠挽联:“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增光。”    2005年,王铭章将军的遗孀、年近百岁的叶亚华女士和儿子王道纲(黄埔军校25期)叶落归根,定居四川成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6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6 18:14 编辑

                               王锡山

      是万家岭战役中牺牲的唯一的将军、军阶最高的国军军官。他是辽宁凤城人,1902年生。他早年投身奉军,东北陆军讲武堂第八期毕业,九一八事变时任东北军第25旅中校团附,国民政府1937年8月明令授予他陆军少将军衔。
       他是最早跟冯占海将军起兵抗日的将领之一,英勇善战,深得冯占海将军的信任,也深受官兵敬仰。在吉林榆树,他率部奔袭日军司令部,击毙日军支队长大川、副官阿部等数百人,缴获步枪数百支及迫击炮、轻重机枪等,他本人在激战中负伤。
      他长相英武,个子中等偏高。记得在黑龙江宾县和河北高邑他给我们讲话,很吸引人,鼓舞士气。王锡山将军之战死对冯占海将军打击巨大,“股肱或亏,何痛如之!” “王岳刚” 一直印在我脑海中,忘不了的抗日英雄啊!(王锡山将军牺牲后,将军夫人蔡书琴女士收到的王将军的遗物就是一把战刀和一双马靴,此后王夫人携儿艰难辗转,清贫一生,终身未再嫁。王锡山将军为国奋勇征战、舍身忘家,何其壮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6 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6 18:17 编辑

                              邓佐虞
       性 别:男民 族:汉族籍 贯:河北省高阳出生年月:1897年8月27日牺牲日期:1938年05月18日
       毕业于国民党陆军大学。1938年,任国民党陆军第一三九师少将参谋长。
       5月15日黄昏,在萧县附近的凤凰山、龙山及县城与日军展开激战,击退敌人多次进攻。
       18日,率部与日军展开殊死决战。亲自带领督战队,杀入敌群,展开肉搏。终因寡不敌众,与全部督战队二十余人一起壮烈牺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6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6 18:18 编辑

                            冯安邦

      (1884 - 1938.11.3)字化民,号恩善,山东无棣人。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第 二期。民国抗日将领。在抗战中,冯安邦曾率部参加过娘子关、台儿庄等战役,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二军中将军长兼第二十七师师长。
       1938年11月3日,奉命由大别山向襄阳转进,刚抵达襄阳就被日军飞机轰炸,不幸遇难,终年54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6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6 18:33 编辑

                            叶成焕

       1914年生,河南新县人。1929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参加鄂豫皖红军,历任连队政治指导员、营政委、团政委、师长、师政委等职。
       在创建川陕苏区和红四方面军长征中,他指挥果断,身先士卒,战功卓著,深受部下的爱戴和上级的称赞。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2团团长,率部先后参加了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等著名战斗,为129师在抗战初期的“三战三捷”做出了重大贡献。
        1938年4月18日,为国捐躯,年仅23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6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刘连科

   1917-1938冀东抗日联军参谋长1938年8月在河北省蓟县潮白河战斗中牺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7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7 09:40 编辑

                              刘桂五

       字馨山。1902年7月4日出生于朝阳县六家子乡八家子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 24年到宋哲元部当学兵,后入热河白凤翔部任排长、少校连长、上校团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奉命撤入关内,先后在河北、陕西和甘肃等地驻防
       1936年12月8日,张学良召刘桂五等人商讨捉蒋事宜,决定由骑兵六师师长白凤翔、卫队二营营长孙铭久等人和刘桂五共同担负捉将重任。
1936年12月12日,刘桂五等人顺利完成捉蒋任务,12月14日便被张学良 提升为骑兵六师少将师长。
       "七七 "事变后,组成以马占山为首的"东北挺进先遣军",骑兵六师划归挺进军建制。刘桂五率部在绥远前线与日军浴血苦战了八个月之久,屡挫敌锋
       1938年4月20日夜,马占山率部转到武川县黄油干子一带,21日拂晓,日寇将马占山部包围在黄油干子村。敌人100余辆汽车和50多辆铁甲车载数千鬼子,又有33架飞机配合,企图一举歼灭马占山部,司令部已陷入敌人重重包围。
       二十二日,部队在黄油干子(今包头附近)渡河时,马占山司令部突遭日军,与敌坂仓混合旅团,千余人及装甲车七十余辆袭击,刘师长率部就地抵抗,掩护军部撤离,不幸中弹殉国,年仅三十六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7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7 09:42 编辑

                                   刘震东

       抗日爱国将领。少时入私塾读书。后因家贫辍学,随父攻雕花木工,兼习书法、绘画。后入沂水县衙做事。
       刘震东1912年只身去东北投奉军。后编入国民党军队。历任营长、团长。曾一度进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深受张学良器重,后被任命为保定警备司令。曾任东北军7师6旅旅长,15师中将师长,东北军总司令部中将参议,东北边防军总司令部中将主任参事,义勇军5军团总指挥,察哈尔抗日同盟军骑兵挺进军1军2旅旅长,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第2挺进军23师师长,西北“督剿”专员,西安行营参议兼总务处长,5战区高参兼2路游击司令。
       1938年2月18日于日军板垣师团从青岛登陆,分两路进攻欲占领临沂,直取徐州。在山东莒县城墙督战时,被日军击中头部,身亡殉国。后被追赠中将军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7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7 09:47 编辑

                             朱炎晖

       (1901-1938) 又名朱桂林,浙江瑞安城关镇大沙巷人,出身小贩家庭。
       1924年,赴广州从军,在第四军十师三十团当兵。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在战斗中屡建战功,被提升为排长、连长。1929年调六十一师八旅任连长,参加粤桂战争和中原大战,又以战功升营长。1932年,任六十一师一二一旅营长时,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在大场、庙行与日军第九师团植田部展开激战,直至白刃搏斗,三天三夜未合一眼,身负重伤而不下火线,受到蔡廷锴等将领的嘉奖。
       1933年,升任六十一师二四一团团长。因积极支持十九路军蔡廷锴在福建建立“人民革命政府”,在革命政府失败后遭软禁、抄家。1934年进黄埔军校高教班第三期学习。次年6月毕业,调任武昌陆军整理处上校参谋兼中央军校武汉分校教官。
       1937年七七抗战起,调九十四军一百八十五师任团长,立即上书请缨抗战。次年升五四六旅少将旅长。在武汉保卫战中,阻击金牛地区的日军,并与之展开拉锯式的争夺战和肉搏战;虽身染疾病,仍用担架抬着指挥。后因敌我兵力、装备悬殊被围;于11月3日在突围战中中弹,壮烈牺牲,年仅38岁。
      遗体安葬在湖北省石首县藕池口山下。日军占领武汉后,竟开棺鞭尸。年三十七。
      后由地方父老秘密重新安葬。国民政府特追晋陆军中将,重恤家属。
      1987年8月12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9-6 18: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