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楼主: 李再林

返城后日记《我的1972》

[复制链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13-12-22 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再林 于 2013-12-23 11:17 编辑

1972年3月13日

        写一首小诗录下:
       《感于事》
       长江水东流,
       英雄浪淘尽;
       愧在人间求逸生,
       何由步逆运?


       古今多少事,
       都在笑谈林。
       是非成败空如水,
       虚度年华发成银。


       无须只寻愁,
       何惧后人云。
       今朝有酒应成醉,
       千古一笑凭后人。


       青山依旧在,
       海碧天更深。
       几度夕阳映柴扉,
       万笑在红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13-12-23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1972年3月14日
      关于父亲,他的一些言词常常令我气愤。这只能是一个儿子的气愤,一种无可奈何的气愤。归根结底,是自己对自己无能的气愤。
      说是房子问题爸爸负责,可他只有三百块钱,怎么落实呢?其他准备我自己负责,我没有交伙食费是他同意的,可他和外人又埋怨我不给他钱。尤其在大华的父母面前把我说的一无是处,真不知道他是明白还是糊涂。想一想,为此事生气大可不必,该忍还是要忍的。爸爸的花钱是不能限制的,他肯定是吃的放在第一位,他53元的工资捉襟见肘是必然的。过年有二十斤肉,又买了十斤,光带鱼就买了三十斤。还是那句话,我的婚事管不管他说了算,我的伙食费交不交也听他的。总不能儿子无能抱怨老子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13-12-24 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1972年3月15日
      张景然到学校看我。高中毕业,他改变名字,混迹于社会,靠自己的努力,躲过下乡,如今终于得到了一个好的位置,一个可以发挥他能力的地方。他拿来一篇散文让我看,虽然我不会写作,但还是以一个老同学的身份谈了自己的看法。文如其人,他的东西想象多于实际,感情重于思想,太空了些。但既然是担负着一个写作者的责任,既然像一个出菜的厨子一样,也只有“硬出”了。他现在工资63元,加上补贴,可开到七、八十元的样子,非我可比。他也是在谋生,能有多少真实的情感呢?他说现在只有假话,就是看谁的假话说的好听。我自知我的位置,如同浅搁的船,是无法扬起风帆的。倘有一天我回到生活的主流,一定使自己的船跑得更快,坚定地向着自己的方向。我如今虽然是个拉“小套”的,也是有责任的,总要对得起孩子们,对得起中国的革命。生活逼我走到了这一步,也只有走下去。
     今天接到新春的来信。他解剖自己的思想认为自己大大地落伍了,感到沉闷和无聊。我深深为他的变化感到伤心。好在他还想读书,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问题是我应给他弄些什么书呢?
     《家庭的幸福》读完了。主人公玛莎经历了各种社会刺激,使自己的堕落成为夫妻反目的鸿沟,最后由于新的厌倦,又回到了夫妻的爱情中,但一切最恩爱坦白的爱情都已经过去了,时间已经使那一切不能复返了。他们家庭的幸福只能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了。有闲阶级的欲望的结局只能是堕落。作者显然又是在向人们要求自拔的忏悔,但忏悔也是挽救不了过去,只能得到现在和未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13-12-25 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1972年3月16日
       工作的劳累可想而知。常常一连上三节课,口干舌燥不说,还得完成班级的管理,找学生谈话。全班有十几个人学业荒废,仅物理一科上学期就有21人不及格,我的头三脚实在是难踢啊。难踢也要坚持,总要对得起孩子们。教师就是耗尽自己,给孩子们以光明。
       劳资办的老姜准备把在一师的儿子办到外县,我给她写了两封信,必要时可以帮上她。现在她已经取得准迁证,说是刘水副师长说了算,今天找我了解刘水是否还在一师。我告诉她还在,但我说不上话。现在的社会状况就是如此,有权可以操纵一切,无权被一切操纵。
                          1972年3月17日
       接到大华3月14日来信,立即回信。在我们的爱情与婚姻问题上,我们没有相互责备的地方。对老人当然要顺从,要谅解,也要有抗争与自立的精神。尽量争取他们的帮助与赞同。
       大华讲了连队的情况。她大约20号寄来结婚登记证明,我们准备完成结婚的法律手续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13-12-26 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1972年3月18日
       大家都说我瘦了,我也有这种感觉。由于工作强度大,主要是自己能力太差,头脑过于兴奋,以至于有几个晚上失眠。失眠对于身体的损失是最厉害的。
       班级的工作正在发生变化。今天搞了一个同学入团的公议会,我在会上讲了很长时间的话,奠定了一个新基础的开端。无论怎样乱的班级,只要认真抓,总会有起色。抓住骨干,带动基本力量,孤立落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一环扣一环,一班是有希望的。要在下周把团的支部建立起来,把红卫兵支部整顿好,健全班委会,对重点人进行分化改造。矛盾是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的,我的工作就是转化矛盾的工作,使四年一班换以新面貌。一班的假期活动是全学年最差的一个,占倒数第二。我宁可掉上几斤肉也要把一班抓好。
      下班去柏苍和淑波处串门,谈一下琐事。柏苍还是埋怨生活,我们一同无可奈何地埋怨一番,又无可奈何地苦笑。生活常常是逼出来的,因为工资少就要搞“黑包工”他也就是说说而已。小淑波还是工作积极,热情很高,毕竟年轻,希望是大的。我想把她借的书拿回来,应该换了。
      给俊太写信。早就该写,耽误了十天之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13-12-27 05:30 | 显示全部楼层
              1972年3月19日
     星期天。
     早晨去风云处串门。之后去俊太家,又到老朴处。下午从道里至南岗,主要是逛商店,傍晚到家。并没有买什么东西,只给大姐家的小丽华买了一双胶鞋。
              
               1972年3月20日
      《金钱的罪恶》是托尔斯泰在俄国农奴制度取消两年于1863年发表的小说。原文的名字叫做《波黎库施卡》,是以反映农奴制为主题的。作者揭露了农奴制的黑暗,以十分惊人的集中情节刻画了农奴制度下农奴们的生活,让人们看到在混杂的农奴区里的人们是怎样的一批人,在金钱的奴役下人们过着怎样贫苦愚昧以致疯狂的生活。作品中的主人公显然是农奴波黎库施卡,在他丢失了主人1500卢布上吊死后,情节好像不再集中他的身上了,但情节更集中在金钱上了,作者入微地刻画了丘特洛夫、他的侄子、他的侄媳妇的心理过程,刻画了志愿兵阿燎哈的分裂性表现。至于阿库丽娜在丈夫死后发疯而致婴儿溺死在钵中的悲惨景象,就更使人感动。小说的意义,显然不是刻画波黎库施卡,而是描写他们生活的一群,一个生活的画面。它的社会意义就是让人看清那黑暗制度的极端反人性的腐朽性,是必然灭亡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13-12-28 04:19 | 显示全部楼层
                   1972年3月21日
        失眠是个糟糕的事,夜里睡不稳,头脑中都是上课和学生的事,这是自己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工作中的缘故啊。对于累我显然不应埋怨,比起别人的过去来,有人还认为我轻松得很呢。真正应该埋怨的是自己的命运,总是不舒心,带累自己兴趣减少,精力减弱,思想停滞,在生活的航程上活着的意义显得暗淡。前途未卜,却要为孩子们的将来计;终生有憾,还要为眼前生活。使我不得不常常有要大喊一声的感觉。
      如今谣言四起,众说不一,七一届毕业生的分配方案至今无消息,文革遗留问题越积越多,返城人员至今不予分配。决定政策的人都在干什么呢,他们总是落在形势的后边。
      春天已到,却无春天的意思,到处是堆积如山的垃圾,整个城市的垃圾会有几十万吨了吧,令人怎么不扫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13-12-29 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1972年3月22日

       写了一首长诗宣泄自己的心情:
       《人生》
     谁能说出人生的意义,
     一句话恐怕说不清。
     问题是你站在哪里说话,
     也许几个字概括就行。


     但人生并不在概括,
     也未必是说不清。
     仅仅理论是理论,
     人生固然是人生。


     孩童的幸福是什么?
     妈妈的胸怀,
     家庭的温情?
     可过得那样匆匆。


     课堂上你的思想闪过什么光亮?
     求知的心,
     也许像进军的小鼓,
    敲个不停。


     你血气方刚成了青年,
     你满怀豪气赞美英雄。
     面对未来的招手,
     你只有无畏地冲锋。


     时间流逝,
     人生变动。
     现实的巨手,
     要改造幼稚的梦。


     向东,
     是强权向你碰壁;
     向西,
     是世俗向你调情。


     你总不能生活在精神里,
     把现实的扉门紧拢;
     你也不能陷在低级的欲望里,
     把高尚的精神一扔。


     啊,生活,
     真的这么难吗?
     令人思索,
     何去何从。

       饭还要吃,
     路还要行。
     碰壁绕一绕,
     调情迎一迎。


     不管生活中有没有恶浪狂风,
     生活本来就不应平静。
     年轻的幻灭,
     换来新的前程。


     走下去,
     就是幸福;
     斗下去,
     就是人生。


     人总要死,
     但还要斗;
     人总要老,
     可还要争。


     幸福总因时而异,
     命运总因人不同。
     今天打倒了昨天,
    明天把今天战胜。


     什么是真正的人生,
     没有必要一定说清。
     但要坚定地相信,
     前行的脚步不能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13-12-31 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1972年3月23日
       接到大华3月21日的信,立即回信。
       晚上清理我的书箱子,把一些无用的材料淘汰,包括潘复生的一些报告。
       对于生活,无可不愁,不可多愁。人是生活在精神世界里,总要追求一种进步的光明,斗争、建设、前行。
            1972年3月24日
       如果没有每天的工作和学习,就没有我人生的乐趣,只有那忙碌的工作和孜孜不倦的学习,才让我的灵魂充实起来。
       托尔斯泰的《伊凡·伊里奇之死》是他的晚期作品,是一篇人生哲学的研究。作者深刻而毫不留情地揭露了沙皇时代资本主义兴起时期上层官僚阶级虚伪的寄生生活,揭露了人与人之间严酷的关系。伊凡·伊里奇病了,他的妻子盼他死,又怕他死,因为他一死就再也不能拿到他的薪水了。他终于死了,他的妻子想的是如何得到额外的年金,而他的同僚们是怎样想法得到他的位置,怎样逃避人事的应酬去玩一圈纸牌。作者细腻地描写了伊凡·伊里奇一生精神生活的发展,把它病重、死亡的心理状况描述得十分生动。作者的抨击,包含着他的思想,是非常严肃的探讨人生的总结,具有丰富的时代和社会意义。
       由于心火上攻,咽喉有些肿痛,学校的孙老师给我一些SMP,吃了后,稍有好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14-1-1 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1972年3月25日
       世界上的事物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关于一个人的命运要有多少曲折,经历多少“柳暗花明”是难于意料的。在现实中,无非利害二字,它是由社会力量决定的,个人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很多时候不认命是不符合实际的。我相信奋斗,但奋斗却未必可以改变命运,有时还会葬送了命运。一个人如同坐在一个大船上,在这条大船上生活。生活得努力与否是一回事,船开往何方则是另一回事,是完全不由自己决定的。
      正确的态度是不要怕变,应该高兴看到变。
                   1972年3月26日
       星期天。洗了一个澡,在育英校洗几件衣服。
       几个学生到家看我一直呆到下午4点多。现在的学生懂得社会上和生活上的事情多了,怎样用大道理教育他们,尤其是改造他们总有艰难的一面。关于革命、关于共产主义道德在他们心目中太淡薄了。他们只多是能够规规矩矩地学习,有一般的是非观念而已。
      晚上去阿妈那里,8点多才回来。大华来信时把阿爸给她的信寄给了我,知道阿爸向大华道了歉,阿爸阿妈对我也好像对不住似的。我还是和过去一样,他们是不会知道我已经从大华那里知道他们是怎样干涉大华的自由的,虽然他们会感到大华一定会告诉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10-4 16: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