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3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10-13 22:41 编辑

      730.方方:
      女,1955年生,原名汪芳。原籍江西彭泽县,生于江苏南京。1957年,随父母迁至武汉。1974年,高中毕业,曾做过4年装卸工。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到湖北电视台任编辑。1989年,调作协湖北分会从事专业创作。曾任《今日名流》杂志总编辑。2007年9月22日,在湖北省作家协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省作协主席。2012年9月25日,在湖北省作家协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再次当选湖北省作协主席。
      1982年,发表小说《大篷车上》,1987年,发表《风景》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祖父在父亲心中》《行云流水》《桃花灿烂》《乌泥湖年谱》。《十八岁进行曲》《江那一岸》《一唱三叹》《水在时间之下》等60多部。
   2011年推出长篇小说《武昌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3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10-13 23:29 编辑

      731.莫言:
      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1980年代中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莫言在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2011年8月,莫言凭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11日,莫言因其“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作品:《檀香刑》《生死疲劳》《丰乳肥臀》《红高粱家族》《透明的红萝卜》《丰乳肥臀-增补版》《藏宝图》《四十一炮》《天堂蒜薹之歌》《拇指铐》《白狗秋千架》《莫言精选集》《酒国》  文学作品《透明的红萝卜》《食草家族》《白棉花》《红树林》《月光斩》《老枪·宝刀》《会唱歌的墙》《司令的女人》《良心作证》《锁孔里的房间》《什么气味最美好》《传奇莫言》《莫言散文》《莫言中篇小说选》《莫言王尧对话录》《战友重逢》《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3 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732.顾城:
      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顾城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后期隐居激流岛,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杀死妻子谢烨后自杀。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作品译成英、法、德、西班牙、瑞典等十多种文字。
      主要作品:《黑眼睛》《英儿》《灵台独语》《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城》《白昼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北岛、顾城诗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3 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733.铁凝:
      原姓屈,女,1957年生于北京,祖籍河北赵县。1975年于保定高中毕业后到河北博野农村插队,1979年回保定,在保定地区文联《花山》编辑部任小说编辑,自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主要著作有:《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300余万字。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电影《红衣少女》获198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部分作品译成英、法、德、日、俄、丹麦、西班牙等文字。亦有小说在香港和台湾出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3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10-13 23:59 编辑

      734.池莉:
      当代著名女作家,湖北仙桃人,1957 年生于湖北仙桃,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74 年高中毕业,为下放知青;1976 年就读于冶金医学院,1979年毕业后在武钢职业卫生防预站工作三年,担任流行病医生。
      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池莉文集》(七卷)、小说《烦恼人生》、《不谈爱情》、《水与火的缠绵》、《有了快感你就喊》、《看麦娘》、《写到飞的境界》、《她的城》等,长  池莉小说《来来往往》、《小姐,你早》以及散文随笔集多部。散文作品《怎么爱你也不够》、《真实的日子》、《给你一轮新太阳》、《老武汉》等,作品集《池莉小说精选》、《一夜盛开如玫瑰》、《生活秀》、《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等。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首届鲁迅文学奖、红河文学奖、小说选刊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大家”文学奖、湖北屈原文学奖、金凤文艺奖,以及《人民文学》、《十月》、《当代》、《小说月报》、《上海文学》、《中篇小说选刊》等刊物等各种文学奖50余项。有多部小说被改编为电影、电视,有各种文字译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4 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735.王朔:
      1958年出生于南京。曾用名王岩。1965—1969年就读于北京翠微小学。 1971年就读于北京东门仓小学。1972—1975年就读于北京164中学。1975年借读于太原5中。1976年毕业于北京44中学。1977—1980年在海军北海舰队服役。 1980—1983年在北京医药公司药品批发商店工作。 1983年辞职从事自由写作至今。
      中篇小说:《空中小姐》1984年第2期《当代》,曾改编为电视剧。《浮出海面》1985年第6期《当代》,曾改编为电影,有日、德文译本。《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1986年第2期《啄木鸟》,曾改编为电影,有英、法瑞典文译本。 《顽主》1987年第6期《收获》,曾改编为电影,有日、德文译本。《一点正经没有》1989年第4期《中国作家》。 《永失我爱》1989年第6期《当代》,曾改编为电影。《动物凶猛》1991年第6期《收获》,曾改编为电影,有英、意大利文译本。《你不是一个俗人》1992年第2期《收获》,曾改编为电影,有法译本。 《许爷》1992年第4期《上海文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4 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736.余华:
      祖籍山东高唐。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当医生的父亲华自治、母亲余佩文(父母的姓,是余华名字的来源)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先后进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余华曾两度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在鲁院期间,结识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女诗人陈虹。因陈虹在北京工作,余华后来迁居北京十余年。现居浙江杭州。
      作品总目:中篇小说集:《鲜血梅花》《战栗》《现实一种》《我胆小如鼠》《黄昏里的男孩》中短篇小说集:《世事如烟》《黄昏里的男孩》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随笔集:《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4 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737.苏童:
      当代著名作家,男,生于1963年,江苏苏州人。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4年到南京工作,一度担任《钟山》编辑,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迄今有作品百十万字。成名作为1987年发表的《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小说《米》《红粉》先后被搬上银幕,《妻妾成群》被张艺谋改编成《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得威尼斯电影节大奖,《妇女生活》改编为电影《茉莉花开》后,获得了上海国际电影节金奖。现任江苏作协副主席,为中国当代文学先锋代表作家之一,多部作品翻译成英、法、德、意等各多种文字。苏童擅于讲述旧时代女性的故事,其描写之细腻令人惊叹,但却也缺少一些更宏观更高远的独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4 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738.海子:
      原名査海生,生于1964年,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
      海子的死引起了世人的震撼——平生落寞孤独的海子,死后引起了世人极大的注意。在这样一个缺乏精神和价值尺度的时代,一个诗人自杀了,他迫使大家重新审视、认识诗歌与生命。对诗人自杀的原因。人们有许多解释。四川诗人钟鸣在其文章《中间地带》里。把海子说成是一个奔走于小城昌平和首都北京之间的人,认为海子在两个地方都找不到自己的家 ,因此便只好让自己在精神上处于一种中间地带。上海评论家朱大可在其《宗教性诗人: 海子与骆一禾》一文中 ,赋予海子的死以崇高的仪典意义 ;于是海子成了一个英雄,成了20 世纪末中国诗坛为精神而献身的象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4 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739.张小娴:
      祖籍广东开平,毕业于香港浸会学院传理系。95年推出第一部长篇小说《面包树上的女人》而走红文坛,是继亦舒之后,香港最受欢迎的言情小说家。   
      1985大学时代边工边读,在香港无线电视台任当编剧,5年之后转工去亚洲电视,1993年偶然为编剧协会替《明报》撰写两则专栏,得到赏识,开始在《明报》先以《娴言娴语》后用《贴心感觉》开专栏,1994年第一部小说《面包树上的女人》在《明报》上连载,一炮而红,1995年结束10年编剧生涯正式成为专职作家,1995年6月在《苹果日报》开专栏“禁果之味”,随后加盟皇冠出版社,并于当年出版《三个ACup的女人》,成功地打动了港台读者。1997年5月,她出版的《荷包里的单人床》一书,除打进香港畅销书排行榜首之外,还持久走红新加坡及马来西亚。之后,她的《再见野鼬鼠》、《不如,你送我一场春雨》、《三月里的幸福饼》及《汉仔夫妇》系列作品相继问世,销量数以十万计,张小娴风头席卷全球华文地区,直逼国际出版市场。1998年她创办了香港第一本本土女性杂志《AMY》,任总编辑至今,现为香港皇冠出版社签约作家,为《经济日报》撰写专栏,是香港著名的畅销言情小说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3 14: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