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楼主: 杨以明

国家公布300烈士简介(101——200)

[复制链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14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14 15:28 编辑

                             陆升勋烈士


      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5年“何梅协定”,更使他忧心如焚。后经中共地下党员介绍到邹平乡村建设研究院学习,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受党组织派遣,回到昌邑,为组织抗日武装作准备。同年底,带着组织起来的百多人抗日武装,参加中共鲁东工委领导发动的潍北抗日武装起义,成立了八路军鲁东游击第七支队,任支队特务大队长。
       1938年12月,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任纵队特务团团长。
       1939年9月,山纵八支队(原七、八支队编成)改编为山纵一支队,任一支队后方司令员。
       1940年9月,一支队后方司令部改编为山纵沂蒙支队,任支队副司令员。不久,沂蒙支队改为鲁中第二军分区,任司令员。
       1941年10月,到山东分局高级党校学习。1942年5月学习期满,被分配到沂蒙专署任专员,兼党组书记,领导沂蒙山区人民群众坚壁清野,开展反“蚕食”、反“扫荡”斗争。10月,调任胶东军区副司令员。率百余人从新泰出发,穿越胶济铁路到博兴,继续东进到招南,12月8日进入栖霞县孙家奇,突被日伪军包围,指挥干部和护送队,与敌激战一个多小时,在突围中牺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14 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14 15:32 编辑

                            林心平


      (1919―1942)女,原名秋侠,又名梁玉。浙江平阳人。1936年8月,从浙南长区转送密件去上海。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留上海政治交通站工作。后任上海八路军办事处机要秘书。
      1937年冬,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1938年夏到武汉中共长江局,任国民党战地服务团政治干事,与国民党特务进行斗争。
      1939年秋,调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任一支队文工团副团长。后以小学教师身份去新昌地区组织抗日武装。
      1940年春,打入国民党四○师特务营任文化教员,并里应外合将该营从中共武装游击区中心拔除。
      1941年1月,任金坛五县联合文教科科长,从事抗日根据地的教育工作。后兼任宜兴官林区区长。1942年产后重病,因叛徒出卖而被日军逮捕。被捕后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壮烈牺牲。时年23岁。
      宜兴新四军研究会的老同志整理的相关材料中,对林心平惨遭日本鬼子当众杀害的细节有过披露:1942年6月27日,林心平生下一个男孩,由于接生条件有限,产后得病,组织上安排她到金坛县儒林镇树德堂秘密医治。由于药店经理何德贵泄密,宜兴官林镇的大汉奸吴苏如获至宝,于当年7月18日包围树德堂。
       林心平在射杀3个敌人后,终因寡不敌众不幸被捕。林心平被捕后,吴苏多次审讯林心平,要林心平叛变,结果反而被林心平大骂。
      吴苏气急败坏,将林心平交给了日本鬼子。在押送的路上,吴苏派人将她的上衣脱光,残忍地用铁丝串住她的两个乳房,牵着她游街,每向前挪动一步都有鲜血冒出来,血淋淋的场面让人毛骨悚然。
      林心平是被日寇抓住头发拖进日军军营的,大片的头发和头皮一起被扯了下来,后脑勺上鲜血直流。林心平大骂日寇,被日寇拳打脚踢,用枪托砸得头破血流,但林心平英勇不屈,让日寇感到震惊。
       1942年8月上旬的一天,在官林小学的操场上,日本鬼子布了重兵,驱赶官林群众前往观看。日本鬼子对林心平当众进行了惨无人道的行刑,然后丢进硝镪水池里化成了血水,她牺牲时年仅23岁。
      当年,林心平被官林镇的大汉奸吴苏抓获,并因此惨遭日本鬼子杀害。
       后来,吴苏被镇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14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14 21:58 编辑

                              陈子斌

     (1899- 1942.),河北省深县人。
       1921年,曾在山东一县级政府当书记员,目睹旧社会的黑暗,毅然辞职回家。看到穷人患病无钱医治之苦,便立志拜师从医,虚心求教,刻苦钻研,很快在家乡成为深受欢迎的医生。后任深县戒烟所所长,对吸毒贩毒的奸商富户严加打击,一时贩毒吸毒者几乎绝迹。“七七”事变后,他和段海洲一起组织青年抗日义勇军,很快发展到二、三千人,段任司令,他任副司令,活动在南宫、枣强、束鹿、深县、安平一带。
       1938年6月,该部改编为一二九师青年抗日游击纵队。改编过程中,同义勇军内部旧军官、CC分子作了许多斗争和说服工作,使绝大部分官兵走上抗日道路。后该部与一二九师独立旅合编,任青纵二团团长。
      1940年,青纵改称八路军新编第四旅,任十团团长。秋季,率部伏击押送军需物资的日伪军,在战斗中胳膊负伤,他全然不顾,仍率部猛冲,很快结束战斗,缴获10余辆汽车军用物资和大批枪支弹药,活捉十几个敌人,受到一二九师师部的通令表扬,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2年4月29日,该旅及四分区部队驻在威县的香城固、下堡寺一带,遭敌4000余人合围,在突围时牺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14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14 21:59 编辑

                                 林伯熙

       字鹤琴,1909年出生于文昌县重兴区重兴乡柏茂村。
       1926年,考进琼海中学(现海南中学),后就读于南京高级中学。1932年,考入中山大学外文系。
       1938年春,赴延安陕北公学学习,冬返琼崖,在家乡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武装。组建国民党重兴乡游击队。卖地购买枪械,支持抗日。
       1940年9月,率国民党重兴乡游击队百余人枪编入琼崖抗日独立队,任独立总队第一大队第一中队长、第一大队副、第一支队副支队长,琼崖东北区抗日民主政府委员,独立总队第三支队长。1942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在金鸡岭伏击日军的战斗中壮烈牺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14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14 22:02 编辑

                              范子侠

     (1908-1942.2.12) 江苏丰县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所部调往江西“围剿”红军,因不满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愤然辞去军职。
       1933年赴张家口参加察绥抗日同盟军,任团长。参加康保、沽源、宝昌、多伦等地区对日军作战。1935年参加绥东抗战,后秘密打入伪军李守信部,任营长,在百灵庙战役中策动全营起义,并迫使伪金宪章师投降。后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入狱。抗日战争爆发后获释出狱,在河北无极、藁城、新乐、行唐一带组织抗日义勇军。他在义勇军手册上亲笔写下这样的誓词:“我们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我们是炎黄的子孙,我们是英勇善战的军队,我们是勇往直前的铁军,我们要为民族求解放,为祖国争生存,誓以头颅换回已失去的锦绣河山,誓以鲜血粉碎万恶的汉奸敌人。”他率部转战晋东南、豫北、冀西一带,断然拒绝国民党的拉拢诱惑,与八路军合作抗日。
       1938年初指挥义勇军打垮日军的进攻,击毙山原大佐。不久率部转移至豫北一带,任国民党冀察战区游击第二路副指挥兼第二师司令员、豫北第二区指挥官兼第一战区第一游击支队司令员,积极协同八路军打击日本侵略军。
       1939年11月接受共产党领导,将所部改编为八路军平汉抗日[1] 游击纵队,任司令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2月率部转至山西武乡八路军总部附近。5月上旬指挥部队参加白晋铁路破击战。后任八路军第129师新编10旅旅长、平汉纵队司令员兼太行军区第6分区司令员,并被选为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参议员。率部参加了冀西反“十一路围攻”、百团大战、黄崖洞保卫战等战役战斗。
       1942年2月12日在沙河县柴关一带反“扫荡”作战时牺牲,时年34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14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14 22:04 编辑

                               郑文道

       (1914-1942)广东香山人。中共党员。
       1933年入上海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38年7月参加中国共产党,9月参加中共中央特科工作,同年经党组织安排,被日本“满铁上海事务所”录取为雇员,配合该所名叫中西功的日籍中共党员在上海等地收集情报。1942年7月被捕,29日在上海日本宪兵司令部跳楼牺牲。
     由于郑文道作战沉着、勇敢,组织上决定让他参加我党在上海的地下情报工作。1938年9月,日军下辖的“南满洲铁路株式会社”在上海公开招考,郑文道化名“程和生”前去应考,顺利被录取。据许洪新介绍,这个机构表面上是经营中国东北铁路和重工业的一家铁路公司,实际是日军设的情报机关,负责调查中国各地的地质状况、兵力布局、经济情报等内容。
  中共党组织当时已经安排了日籍中共党员中西功等人潜伏其中。郑文道接受的任务是及时将中西功的情报传送给党组织。中西功把日军各个战区部队的分布、武器配备、负责人是谁都了解得清清楚楚,并将情报交由郑文道送出。郑文道经常出入日本机关,众人认为他已公开投靠日本特务机关,纷纷跟他划清界限,连他的恋人也不知情,斥责他是“卖国贼”。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日军就南下东南亚对英国、美国、荷兰宣战的“南进”和向前苏联进攻的“北进”两种侵略路线争论不下。日军最终的战略决策成为当时各参战国关注的焦点。延安曾两次来电询问上海地下情报组织关于日军的动向。中西功及时获悉了日本高层正秘密部署“南进”的动向,郑文道将这一重要情报汇报给了党组织,使得延安及时获悉了日军的战略意图。
      郑文道在医院休养了8天,日本特务天天逼他招供,还将他带到审讯室用酷刑。无果,只好先押他回病房。途中郑文道提出要去厕所,当时他的身体很虚弱,行动困难,一同被捕的倪之璞搀扶着他,郑文道低声对倪之璞说:“我不行了,你要坚持下去,把一切责任推到我身上,……”郑文道趁敌人不备,从窗口跳下去,当场牺牲,年仅28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14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14 22:06 编辑

                               姚显微

     (1905—1942),江西兴国县人。原名姚名达,字达人,号显微, 国立中正大学文史系教授、抗日战地服务团团长。
      1942年7月7日,姚名达率领了十几名团员,准备从石口渡过赣江。到石口天色已晚,他们便在村里祠堂中休息,不料这时日军发动突然袭击。姚名达大声叫道:“和日本鬼子拼呀!”就赤手空拳和手持武器的日军打斗起来。他从日军手中夺到了枪,正准备上楼占据有利地势,一个日本兵开枪了,姚名达中枪倒地,另一个日本兵又用刺刀刺进他的胸膛。“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爱国教授姚名达就这样死在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之下,终年37岁。
       姚显微(名达)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史学家、目录学家,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第一个勇赴国难、壮烈殉国的教授。其一生勤勉刻苦,著述宏富,在中国史学、目录学界,以忠诚正直,学有创见而享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15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15 08:49 编辑

                               柯棣华

      原名德瓦纳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印度人,著名医生,国际主义战士。1910年出生于印度孟买的绍拉普迩村。
      1936年毕业于印度著名的医学院——格兰特医学院。
      1938年随同印度援华医疗队到中国协助抗日,先后在延安和华北抗日根据地服务,任八路军医院外科主治医生、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任院长。
      1942年12月9日凌晨,柯棣华因癫痫病发作在河北唐县逝世,年仅三十二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15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15 08:52 编辑

                              洪振海

     (1910年——1941年)[1] 又名洪衍行。山东滕县(今滕州市)羊庄镇大北塘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
      1938年10月,受总队长张光中的派遣,与王志胜一起潜回枣庄火车站西侧的陈庄,建立了枣庄抗日情报站,任站长,为部队搜集情报,发展组织,夺取敌人的武器,支援部队装备自己
       1938年11月,按照上级“迅速建立抗日武装”的指示,他发动路矿工人建立了一支数十人的秘密抗日武装——枣庄铁道队。
       1939年8月一天深夜,洪振海带人摸进洋行,打死了大掌柜、二掌柜两个日本特务,三掌柜被打成重伤,缴获长短枪各一支。同年10月,又从枣庄开往临城的列车上,获取两挺机枪、12支步枪、两箱子弹。第二天,这批武器弹药便运到义勇队。这两件事发生后,驻枣庄的日寇惊恐万状。
      1940年1月25日,苏鲁支队首长根据洪振海等人的建议,决定创建鲁南铁道队,委任洪振海为队长,杜季伟任政治委员。
      1940年7月,经过细致地侦察、周密地计划之后,洪振海带领曹德清熟练地爬上飞快运行的票车车头,打死日军司机,将火车停在预定地点,车上车下的队员互相配合,消灭日军20多人。截获日军票车,得钱8万多元,缴获短枪8支,长枪12支,手炮1门,机枪1挺,全部上交鲁南军区。战斗中,由于判断准确,部署得当,指挥果断,32名参战人员无一伤亡
       1940年12月,日军加紧对铁道大队活动地区的“扫荡”、“清剿”,并把阎成田伪军团从泰安调到临城一带布防。
       1941年12月初的一天深夜,临城的日伪1000多人,分两路突然包围了铁道游击队的驻地——黄埠庄村。洪振海一面指挥队员们突围,一面向蜂拥而上的敌人射击。洪振海掩护队员们突出重围后,便飞身跃到村头的一堵土墙边,不幸被敌人发现,中弹牺牲,时年32岁。
      洪振海壮烈牺牲后,其灵柩被战友们护送到他的家乡——大北塘村,葬于村之西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15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15 08:54 编辑

赵尚志

       男,1908年生,汉族[1] ,热河朝阳(现辽宁省朝阳市)人,抗日将领。
       1925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北伐战争时期,他在东北地区组织和从事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活动。
     “九一八事变”后被任命为中共满洲省委常委、军委书记。之后领导创建中共巴彦抗日游击队(中国工农红军36军独立师)北满珠河反日游击队队长,后任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北满抗联总司令,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东北抗联第二路军副总指挥。
      与李兆麟等创建了珠河、汤原抗日游击根据地。1942年2月12日,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后牺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9-6 15: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