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楼主: 杨以明

国家公布300烈士简介(1——100)

[复制链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6 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6 07:38 编辑

高致嵩
1898年出生,广西人,黄埔第三期毕业,抗日战争时任第八十八师二六四旅少将旅长,1937年十二月十二日在南京雨花台牺牲,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中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追认为革命烈士30、姚中英1989年出生,广西平远人,抗日战争时任第八十三军一五六少将参谋长,1937年在南京太平门牺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6 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6 17:48 编辑

                              梁鉴堂

      奉命率部在繁峙以北的茹越口正面阵地布防,配合友邻诸部,迎击日军。9月27日,日军铃木旅团一部2000余人,附重炮30余门,猛攻茹越口阵地,以威胁平型关防线中国军队的侧背。阵地工事一半被炮火轰毁,防线几至动摇,遂亲赴最前沿阵地督战,振奋官兵士气,与日军展开肉搏。时以援兵不至,粮弹尽绝,不得已抽调兵力出袭日军侧后,而削弱了正面的防守力量,部下伤亡过半。
       28日下午1时,茹越口阵地被日军突破,指挥余部,退守繁峙以北的铁角岭阵地。
       29日,进犯茹越口的日军得到补充后,以大部兵力直冲铁角岭,只得督率少数部队与日军鏖战,不幸颈部中弹,但仍不欲退下。
       随从护兵强行背其后撤,头部又中弹,伤重殉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6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6 17:50 编辑

                                 萧山令

      南省益阳县(今益阳市赫山区)人,1892年6月出生于益阳县四方山。
      入保定军校第三期学习,毕业后从军20年,由排长升至国民党宪兵司令。
      1937年11月南京保卫战中,身兼数职,担负守卫南京、抵御日军的重任。
      1937年12月13日,带领将士在下关与日军展开肉搏血战,激战5小时,终因众寡悬殊,背水无援,数千将士壮烈牺牲。萧山令也大义凛然,举枪殉国,血染金陵,以自己的义举,实现了“誓与南京共存亡”的诺言,时年45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6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6 17:52 编辑

                              阎海文

     (1916年-1937年8月17日),辽宁北镇人,国民革命军空军飞行员。 九一八事变加入空军,航校六期毕业。
       1937年8月17日,所属第五大队轰炸上海北四川路日军陆军司令部时,被日本军队之高射炮击中,机身著火。阎海文跳伞後落入敌阵,遭数十名日本士兵围捕并劝降,阎海文不为所动、用飞行员佩戴手枪击毙五名日军,之後用最後一颗子弹自杀殉国。日本军人亦敬重阎海文之气节,埋葬并立碑「支那空军勇士之墓」。
       阎海文牺牲时,他心中是含着遗恨的。一则,他的家乡东北沦亡,他“为之悲,为之泣”,但至死他未能打回老家去,驱逐日寇出中国。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①再则,一苞很有希望的爱情蓓蕾枯萎夭折了。阎海文情绵绵,恨绵绵。但他实现了报国之志,他又是无悔的。
      阎海文的牺牲,中国军民深为痛惜,同时亦对他深为敬重。阎海文牺牲为国的精神成为全国军民奋力抗战的榜样。
       阎海文英勇壮烈牺牲的事迹,也使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感到敬畏。日本帝国主义原以为,中国人软弱可欺。他们曾经狂言过,用不了三个月,就可以打败中国,让中国投降。但是,“卢沟桥事变”后,全国奋起抗日。特别是“淞沪抗战”开始后,中国军民同仇敌忾,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的事实,使日本人看到,军国主义战争狂人叫嚣的“三月亡华论”注定要失败。阎海文壮烈殉国又是一份活的教材,它让日本侵略者感到,中国人抗战意志不可动摇,宁死不会屈服的。
      ①诗句引自唐代诗人杜甫《蜀相》一诗,该诗为咏颂诸葛亮而作。阎海文牺牲十多天后,日本《大孤每日新闻》刊登了这家报纸驻上海特派员木村毅写的一篇报道,木村毅从阎海文壮烈殉国的事件中,对中国产生了新的认识。他感叹地写道:“今天之中国,已非昔日之支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6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6 17:58 编辑

                              黄梅兴
       1897年7月21日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里。
       1931年,黄梅兴辞去小学教员职业赴广州,在宪兵学校读书一年后投奔粤军第一师。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
       1925年,黄梅兴参加第一次东征,先任见习排长,后升任连长。
        1925年10月,黄梅兴参加第二次东征,任第十四师第四十团第三营营长。
       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黄梅兴率部参加北伐,与敌孙传芳部劲旅孟昭月部作战。
       1927年春,任学兵大队长。同年冬,调任第四军暂编第二师副官长。
       1928年春,任东苏属缉私内河游巡队长,旋调充第四军教导第一师政治部主任,随军北伐。甫抵山东省境,又奉令调任总司令部征募处第二区主任,于10月调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七期学生中队长。
       1930年春,升任陆军第四十五师二六六团团长。同年9月,任国民政府警卫旅第六团团长。
       1931年1月,黄梅兴任陆军八十八师二六四旅五二八团团长。次年,“一二八事变”上海抗战爆发,黄任264 旅副旅长兼825团团长,奉命防守庙行以南一带阵地,多次与日军较量,屡建奇功,敌人称他为“黄老虎”。因立功升为二六四旅旅长,驻防鄂西。后调驻闽、赣、皖南石埭,川东万兴一带。
      1932,擢升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二六四旅旅长。
       1936年,调驻南京。1937年“七七事变”后,参加国民政府在庐山召开的高级军事会议,会后率264旅从镇江开往上海江湾大场一带驻防。
  “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黄梅兴率领驻扎在持志大学(今水电路广灵二路西首)等地的88师264旅与日军展开生死博斗,率本旅奋起抗击,并身先士卒,亲临前线指挥作战,连续攻破敌军十几个堡垒。
  1937年8月14日下午6时,进攻日军设在爱国女子大学的据点时,日军炮火密集,并加百架飞机轰炸。他率部冲到八字桥,不幸被炮弹击中,经抢救无效而壮烈牺牲,年仅40岁。
       1937年 8月14日,黄梅兴在对敌奋战中,不幸身中炸弹壮烈牺牲,成为淞沪战役中第一个为国捐躯的国民党爱国将领。为表彰他为国家民族英勇献身的精神, 国民政府追赠黄梅兴为陆军中将。
       黄梅兴身材魁梧,学识渊博,文武双全,为人和蔼可亲,同学、同仁经常到他家里聚会,节假日更是宾客满座。
       他和徐向前、陈赓是同窗,和杜聿明、黄维、宋希濂、孙元良等交游甚密。   黄梅兴牺牲后,上海各界深表哀悼。国民政府在南京中国殡仪馆设灵堂悼念;蒋介石慰勉其遗孀,并派人安顿其家人生活。将军的遗体由夫人赖伴梅、子黄崇武护送至南京雨花台安葬。夫人亲写挽联:“马革裹尸还,是男儿得意收场;可怜母殁半年,瞑目尚多身后事。鹃声啼血尽,痛夫子抬魂不返;最苦孤生匝月,伤心犹剩未亡人”。
       国民政府追赠黄梅兴为陆军中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6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6 17:59 编辑

                               谢彩轩

     (1899~1937),名必宾,广东合浦(今广西北海)南康客家人,追晋少将。西江讲武堂毕业后,在国民党军队中历任排长、连长、营长。
       1936年,任国民党陆军第三军上校团长。后任第四路军上校参事。
       1937年,任国民党第六十六军一五九师九四七团团长,率部北二,参加南京保卫战。
       12月12日,在突围途中不幸牺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6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6 18:02 编辑

                              蔡炳炎

     (1902―1937),安徽合肥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步科和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一期毕业生。曾参加北伐战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任国民党陆军第十八军六十七师二○一旅少将旅长,参加淞沪抗战。
      1924年6月,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第四队学习步科。
       1925年2月,广东革命政权发兵东征,讨伐陈炯明。时任军校教导二团二营六连连长,率部随右翼军出征,攻占淡水城10月,参加第二次东征,转战五华、兴宁、松口等地,参加了扫荡陈炯明残部的战斗。
       1926年春,改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师八团八连连长。同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隶属于何应钦率领的第一军,编入东路军序列,从广东潮州、汕头一带出发,向盘踞福建的孙传芳军阀集团的周荫人部进攻。福建克复后,随部进入浙江,旋即转向江苏,参加会攻南京。1928年初,改任第一军三师八团团长。同年秋,奉命调任第二师五旅十团团长。1929年,又调往第四十五师二六八团任少将团长兼徐州警备司令。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开始。奉命率部5000人星夜驰援罗店一带守军。26日凌晨3时,督部向日军主力盘距的陆家宅冲击,战斗异常激烈,部队伤亡惨重。遂将指挥所向前推进几百公尺,设在冲击部队的散兵线后面,亲自督率一个营及特务排向日军冲击,同敌展开肉搏,不幸在距敌人阵地数百码之处中弹,英勇殉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6 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6 18:03 编辑

                                马威龙

       生于1908年11月8日(清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五)。广西容县人,字云飞。
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历任国民党军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淞沪抗战和南京保卫战。后升任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第三旅旅长、陆军第二十七军第四十六师第一三六旅旅长。
       1938年5月率部参加兰封会战。24日,在罗王寨、三义寨一线与日军土肥原师团激战,壮烈殉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6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6 18:05 编辑

                              王平陆

       (1902~1938)抗日将领。原名高永祥。河北省迁安县上梨树峪(今属迁西县)人。193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迁安县委书记,京东特委委员,冀热边特委书记、军事部长和华北人民抗日自卫会冀东分会常委等职。
       1937年12月参加在多余屯召开的冀东10县人民抗日代表会议后,以原游击小组为基础创建了“华北抗日联军冀东第一支队”,任支队司令员。
       1938年1月7日夜,率队攻打迁(安)青(龙)交界处的清河沿敌伪警防所时负重伤,翌日牺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6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6 18:07 编辑

                            王光宇

       (1911-1938) 原名王兴。满族,吉林德惠人。早年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投笔从戎,加入当地反日义勇军,参加抗日武装斗争。
       1933年春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3月中共吉东省委员会成立,被选为委员、常务委员,负责宣传工作,并任中共第五军党委委员。同年9月调任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副军长。
       1938年5月,率第四军主力西征,转成于苇河县境内,同年秋进入珠河一面坡地活动。同年12月,部队陷入日伪军包围受到严重挫折,不久他在五常县九十五顶山同伪军激战时英勇牺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9-6 18: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