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楼主: 李再林

我的知青日记

  [复制链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12-8-28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再林 于 2012-8-28 21:00 编辑

                     1970年7月26日   
      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是一个大部头的巨著,它从现实的假牌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派别极其荒谬的,歪曲的,糊涂的认识出发,进行了有力的,淋漓至尽的揭露和批判。正如列宁所言,他们“用了一些新的混乱术语,新的古怪字眼来表达所谓新的理论,其实他们只是在一个地方打转,然后回到他们唯心主义的前提上”。
       这部巨著的前两章已经读完。应该牢牢记住列宁的这两句话:
       “如果我们的实践所证实的是唯一的,最终的,客观的真理,那么因此就得承认:坚持唯物主义观点的科学的道路是走向这种真理的唯一的道路。”
       “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越来越接近客观真理,(但绝不会穷尽它);而遵循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12-8-28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再林 于 2012-8-28 21:08 编辑

                        1970年7月27日     
      今年的麦收是一个重要的战役。目前雨水太大,又有收不回来的危险。充分发挥我们的一切人力,物力,全力以赴地为着第一线,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工程连根据需要和首长的指示,也要参加麦收。这是一项光荣的任务,严峻的考验,难得的锻炼,宝贵的学习,我们每个人都要争取参加这个战役,为麦收做出贡献。
      但是我们的一些领袖人物是怎样宣传的呢?他把麦收这项艰苦的但是意义重大的工作当成惩罚,说什么我们的某些人过分的安逸了要下去受受苦,他点了一些排和班,不能不下去“锻炼”一下。闭口不谈革命化,不谈政治意义,把光荣的使命当成惩罚,令人愕然。
      不过我们同志们的方向是明确的,纷纷请战参加麦收。那些被同意参加麦收的班排,绝不会也不可能有一点懊丧心理,只有高兴和自豪。那些没有被同意去麦收的班排,同样也绝不会也不可能有一点侥幸心理,而是要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支援麦收这一仗。
       我当然应该去麦收的。不过,副教让我下排,三排在外,二排是连里的痛点,于玥在那里,绝不会让我去的,只有去一排,而一排是不麦收的。可我还是表示去参加,毕竟我目前还在炊事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12-8-30 0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再林 于 2012-8-30 06:51 编辑

                     1970年7月28日     
     工程连一行三十九人来到西沟子生产连参加麦收,德胜就在这个连队。 我们的到来受到生产连的热情欢迎和招待,政委同志给我们讲了师党委关于打好麦收这一仗的指示,以及目前的政治与生产情况,使我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决心一定不辜负师领导的期望,完成好麦收工作。
    下午就下地劳动了。我们每人一把镰刀,开始在一望无际的金色麦海中奋战。一个互教互学,比学赶超的劳动场面热火朝天地沸动起来。与天争粮,颗粒归仓,就是我们的目标。只要我们有一颗火热的红心,就一定能够取得麦收会战的伟大胜利。
      晚上和德胜谈生产,谈他们的连队,感到生产连给我的印象是好的,这里的年轻人和老职工都有一股力争上游的劲头,令人高兴,值得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12-8-30 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再林 于 2012-8-30 06:54 编辑

                        1970年7月29日      
      与天争时间,与大地争粮!
      天气阴沉沉的,两次出击两次遇雨。衣服湿了一件又一件,我们索性穿着湿衣服继续战斗。我们把困难踩在了脚下,浑身是泥浆,我们反而更乐观,我们“下定决心”的歌声更高,笑声更响亮。
      早晨生产连的同志们还开会欢迎我们,现在只好又坐到帐篷里避雨,生产连的同志给我们搭起了铁炉,帐篷里顿时暖和起了。生产连的劳动量和遇到的困难比我们要大,还首先想到我们,有的还给我们送来了干衣服,这种共产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傍晚的安排还不知道,现在的时间就是学习,写点什么。
                        1970年7月30日
      快和好是麦收中的一组矛盾。面对大片的麦田是否有急躁情绪,是否有以快点为主,丢点差点没什么的思想?忽视质量,对“颗粒归仓”没有深刻的认识,是当前麦收思想中的最大敌人。
      快和好是对立的统一。我们要在好的基础上求快。反对只求快而忽视质量的片面的数量之快。当然没有数量也就没有质量,要快必须有一个由不会到会,由不熟到纯熟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就不会有真正的快,所谓快就失去了基础。
      我们要狠批浪费点没啥,质量差点没啥的的思想,树立精打细收颗粒归仓的思想,使每一粒粮食都为毛主席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服务。
      晚上举行了电影晚会,看了几个短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12-8-31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再林 于 2012-8-31 20:07 编辑

                        1970年7月31日   
     晚上要举行庆祝八一的集会,连里让我写一个发言的稿子,上午便留在家。十一点写完了稿子,又为黑板报酝酿一首庆祝八一的诗。
     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印边境反击战,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到文化大革命的三支两军,人民军队战斗的历程充分证明了毛主席的英明论断:“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中国革命的胜利再胜利,就是因为有一支非常无产阶级化,非常战斗化的人民军队。
      今天的天天读是王政委组织学习的两报社论,纪念朝鲜停战协定十七周年。美帝并没有放下屠刀,我们不能仅仅看到麦子,要看到全世界。

                              1970年8月1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走过了四十三年的战斗历程。两报一刊发表了《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社论。中国人民解放军永远忠于毛主席,忠于党,忠于人民,永远是保卫革命,发展革命的坚强力量。在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还在企图发动对我国的侵略的今天,在世界上还有帝国主义发动的大大小小的战争的现在,我们的军队永远是战斗队。我们要牢记毛主席关于世界大战的危险依然存在的教导,牢记“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伟大指示,随时准备歼灭一切敢于来犯之敌。无论是美帝还是苏修,无论他们是打常规战还是核大战,我们都准备着。等待他们的是彻底的,可耻的,无可挽回的失败。
       四十三年红旗飘,军威震慑天下妖。
       举枪南昌兴暴动,主席缔就光明道。
       灭寇歼贼换沧桑,赖柱中华胆气豪。
       更打全球侵略者,赤洗人寰建新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12-9-1 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再林 于 2012-9-1 05:56 编辑

                         1970年8月2日     
      几天来天气是晴朗的,所以劳动强度很大,大家都很累。
      不过,闹心的是机械效率太低,机械总出毛病,致使已经开始半个月的麦收,连五十垧麦子的百分之六十都没有拾禾;再者,生活上开始出现问题,给我们吃的和他们自己吃的不一样,菜少的可怜,难免发生意见。
      我们要时刻想到麦收是为党,为人民,为战备,不是为小小的训练队,他们在机械上的不能发挥作用是他们的问题,我们则要拼力抢割。他们在生活上搞差别也不能怪食堂的同志,问题全在领导。他们伙食成本高,我们吃得多,一天只给人家五毛钱伙食费,人家当然给吃最少最次的伙食了。我们要想到能够吃饱馒头,虽然黑一点,已是应该满足了。想想二团的过去,想想我们自己吃豆面的时候,我们在吃饭问题上要高风格,能克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12-9-1 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再林 于 2012-9-1 18:58 编辑

                          1970年8月3日   
       学习新党章是当前的重要任务。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做到五个必须。所谓五个必须就是忠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忠于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就是相信和依靠群众,正确对待自己。要自觉地改造世界观,努力争取思想上入党。按党员五条要求自己,才称的起无产阶级先进分子。
      当然,还有学习毛主席的整个建党思想,学习毛主席关于领袖,政党,阶级,政权,群众相互关系的学说。要加强党的观念,增强党的领导,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在革命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1970年8月4日
        麦收工作基本结束了,这两天是最后阶段。虽是短短的几天,收获很大:练红了思想,野蛮了体魄,赢得了麦收,得到了学习。
      不能不回顾我们的过去,也不能不看到我们的现在,更不能不想到将来。
      还是看现在。
      除了工作,每天学习的时间是少的,的确像个突击和打仗的样子。政治工作总算是跟了上来,但思想工作不足。在生活上虚的多了些,与劳动的强度不符。但总是热情的,周到的,不可苛求。
      唯一遗憾的,在帐篷里连一盏灯都没有,一黑天就得打起手电筒或点上烛头,不能坚持长时间。其实,点上一盏煤油灯是完全可以办得到的,却没人去管。
      生产连是艰苦的,我们要学习他们艰苦奋斗的作风,学习他们胸怀全局,立足本职,为革命多打每粒粮食的革命精神。我们仅仅是支援几天,就有疲惫的感觉,那些常年战斗在风雨之中,田野之上的人又该如何呢?说明我们的思想改造还是相差很远的,应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12-9-2 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再林 于 2012-9-2 05:46 编辑

                    1970年8月5日     
      列宁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时提出了关于领袖,政党,阶级,群众相互关系的著名论断。他指出:
      1,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
      2,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
      3,政党通常是由比较稳固的集团来主持的,而这个集团是由最有权威,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当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组成的。
       半个世纪以来,毛主席在领导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中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列宁关于领袖,政党,阶级,群众相互关系的学说。毛主席明确指出政党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是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政党与阶级的关系是先锋队和本阶级群众的关系。并制订了无产阶级建党路线和建党纲领,缔造和培育了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
        阶级的出现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由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中发展出来的。是因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产生的结果。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的),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自己所领得自己所分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与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任何阶级社会都有两个根本对立的阶级,即剥削与被剥削的阶级,这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是不可调和的,是你死我活的激烈搏斗。因此为了本阶级的利益,为了在阶级斗争中提出自己本阶级的政纲和路线,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争取胜利,一定的阶级就需要产生本阶级的核心组织和领导者,就产生了政党和领袖。
      在现代历史上,资产阶级是最后一个剥削阶级,无产阶级是他的掘墓人。无产阶级要解放全人类,必须依靠自己政党的领导。才能由“自在的阶级”变为“自为的阶级”。正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武装下,无产阶级才在斗争中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取得了对资本主义世界和资产阶级斗争的空前伟大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毛主席是我们伟大领袖和导师,这是历史的选择。在党的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我们会无往而不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天中骑兵 发表于 2012-9-2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再林 发表于 2011-11-17 17:36
1968年5月10日
      今天休息。上午大家洗洗衣服,下午开会研究工作安排。本打算晚上搞 ...

写日记,并能保存到现在,精神可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12-9-2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再林 于 2012-9-3 15:48 编辑

                            1970年8月6日      
     十天的麦收工作结束了,再见了生产连的同志们!
     连里发生很大变化,连里的马看管不当吃了训练队家属的庄稼,副教决定惩罚两名饲养员,至达到监督劳动改造的程度。两名同志不服,居然在有师机关参加的批判大会上违背首长们的意图,顶撞了比副教还大的首长。这让副教大为恼火,决心把问题搞彻底,把两个饲养员彻底击败,并要求各班都要在批判会上发言。他大放厥词,说什么:“什么排长带什么班长,什么班长带什么战士”“过去很好的人,如今变成了头上长疮,脚底流脓的坏人”跃跃欲试,要大干一场。
       问题很清楚,不是简单的马吃庄稼的事,这不过是一个导火索,他们要对四好初评时对领导提出意见的人进行反击,树立他们所谓的“权威”。只可惜,他们的权力再大也是有限的,难道可以堵住大家的悠悠之口吗?
       牢记毛主席“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教导,牢记“共产党员对任何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经过自己的头脑的周密思考,想一想它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真有道理,绝对不能盲从,绝对不应提倡奴隶主义”的教导,向着那些拿着鸡毛当令箭,妄图一手遮天,不可一世的人进行不懈的斗争。
        了解了两位饲养员,原来他们一个夜班,一个白班,连里有六七匹马,因为没有草吃,两个人一起外出打草,家里的马弄开了缰绳跑到了地里,吃了庄稼。马吃庄稼固然不对,责任在哪里?仅仅抓住两个饲养员就够了吗?这种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方法,只会不得人心,适得其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10-5 15: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