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2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10-12 18:05 编辑

      558.《风雪夜归人》
     作者吴祖光。描写上世纪初,男花旦魏莲生为人仗义疏财,时常凭借与达官贵人的交情,帮助身边有需要的人。县长苏弘基最爱带同四姨太玉春前往欣赏莲生演戏,而莲生亦因此邂逅了玉春。玉春自幼家贫,被父亲卖往青楼,眼见莲生品性善良,互相倾慕,二人准备私奔,从此过简朴的生活。可是,莲生与玉春的私情被弘基的家仆王新贵发现。新贵本是莲生的好友,就连新贵的工作亦是莲生所介绍;然而,新贵为了讨好主人,竟不惜出卖朋友,并且亲自带人到莲生家中捉拿玉春。结果,莲生被迫离乡别井,到处漂泊,而玉春则被弘基当作礼物送给新上任的徐辅成大人。二十年后,莲生重回旧地,在苏家的后园重遇徐夫人玉春,可惜二人重逢已如陌路,莲生最终亦冻死街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2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559.《升官图》
      1945年10月,陈白尘因屡次发表文章评击时弊,为了避免当局的陷害,他躲进友人的住所,20天写出了《升官图》。它通过两个强盗的“升官梦”,把一个小县城肮脏的官场交易展现在舞台上,画出了一幅贪赃枉法、鲜廉寡耻、“关系”之学盛行、真理良心丧尽的群丑图,对腐朽反动的官僚政治进行了深刻揭露和辛辣讽刺。这种腐败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整个统治机构的糜烂导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2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560.《南行记》
      作者艾芜,《南行记》里面的小说,是在祖国的南方和亚洲的南部,漂泊时候,把亲身经历以及所见所闻的一些人和事,用小说的体裁,描写出来,而且采取第—人称的形式。有些是用第三人称形式写的,因为不合“记”的体例,就仍然留在别的小说集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2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561.《上海屋檐下》
      夏衍的三幕悲喜剧《上海屋檐下》创作于1937年4月,剧本描写了被捕入狱八年的匡复被释放了。他到好友林志成家来探询自己妻子彩玉和女儿葆真的下落,却得知妻子已与志成同居,因为他们早就听说匡复已死,于是三个人都陷入难以解脱的内心矛盾和痛苦之中。彩玉想和匡复追寻过去的幸福,但林志成负疚欲走时,两人八年患难与共之情,又突然迸发,难以分手。匡复理解、原谅了他们,在孩子们向上精神的启发下,克服了自己一时的软弱与伤感,留言出走。全剧除了这条主要情节线而外,还有几组人物:失业的大学生,被迫出卖自己的女人,勉强糊口的小学教员,儿子战死的老报贩,这些人都拥挤在一个“屋檐下”,合奏着“小人物”的生活交响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2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562.《法西斯细菌》
      夏衍的《法西斯细菌》堪称这一创作潮流的代表作。一九四二年写于重庆。它真实地反映了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侵略给我国各阶层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故事描写一位潜心于细菌学研究的科学家俞实夫,在日本侵略军烧杀抢掠的残酷事实面前,终于从不问政治到走入反法西斯斗争行列的觉醒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2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10-12 20:23 编辑

      563.《围城》
      钱钟书的长篇小说。从印度洋上驶来的法国邮船白拉日隆子爵号在上海靠了岸。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旅欧回国,正是一九三七年夏天。小说以他的生活道路为主线,反映了那个时代某些知识分子(主要是部分欧美留学生、大学教授等等)生活和心理的变迁沉浮。他们不属于那个时代先进的知识分子行列,当抗战烽烟燃烧起来的时候,他们大都置身于这场伟大斗争的风暴之外,先在十里洋场的上海,继在湖南一个僻远的乡镇,围绕着生活、职业和婚姻恋爱等问题,进行着一场场勾心斗角的倾轧和角逐。这也是场战争,虽然不见硝烟,却处处闪现着旧社会你抢我夺的刀光剑影,腾跃着情场、名利场上的厮杀和火拼;虽然没有肉体的伤亡,却时时看得到灰色的生活是怎样蚕食着人们的年华和生命,那恶浊的空气又是怎样腐化着人们的操守和灵魂。自然,这里也有真诚的友谊,善良的愿望;但这些在那个强大的旧社会壁垒面前,是显得多么软弱和无力。在那随处都可以陷入“鸟笼”或“围城”的人生道路上,哪里是这些还没有消磨尽人生锐气的知识分子的出路呢?这是这部深刻的现实主义小说留给人们深思的一个严肃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2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10-12 20:36 编辑

      564.《财主底儿女们》
      长篇小说的作者路翎。上半部写苏州巨富蒋捷三家族的崩溃。这个封建大家庭出了叛逆子弟蒋少祖、蒋纯祖,而出身于大讼师之家的长媳金素痕,阴险毒辣地掠走了蒋家的财富,一面与蒋家兴讼,一面过着淫荡的生活。以至气死蒋捷三,逼疯蒋蔚祖。
      小说的下半部,写这个大家庭释放出来的精灵,写蒋家儿女们在抗战期间聚散无常的生活道路和心灵轨迹。主要描写蒋纯祖逃离危城南京,沿长江漂泊到重庆和四川农村所经历的四处碰壁、鲜血淋漓的心灵搏斗历程。他很像蒋少祖,但他又超越了蒋少祖,当蒋少祖追逐权力,当了参议员,在旧诗和宋明版本中寻找灵魂的静穆的时候,他却宣称青春是壮阔的,苦闷才能爆发革命与艺术,始终不苟同于污浊的流俗和僵硬的教条,而企图“在自己内心里找到一条雄壮的出路”。他在五四过后近二十年,重提五四时代的历史命题,强调“我们中国也许到了现在,更需要个性解放吧,但是压死了,压死了!一直到现在,在中国没有人底觉醒,至少我是找不到。”在武汉到重庆的演剧队中,他以这种苦闷的个性,与小集团的左倾教条主义进行暴躁的争辩。在四川穷乡僻壤的小说,他又以这种孤傲的个性,向宗法制农村的冷酷和愚昧挑战。蒋纯祖始终处在“独战多数”和“困兽犹斗”的激昂而狼狈的处境之中,最终病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2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10-12 20:42 编辑

      565.《家》
      巴金的长篇小说,以作者青少年时期的亲身经历为基本素材,带有自传性质。但《家》又不单纯是一部自传,而是对中国当年典型的旧父权制家庭败落史的现实主义的再现。
 《家》的主题是,通过觉慧与鸣凤,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三对青年爱情上的不同遭遇,以及他们所选择的不同生活道路为主干,揭露了封建家庭的败落,和青年一代对光明和新的道路的追求和探索。其矛头不仅针对旧礼教,而且更集中地指向了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沉痛地控诉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年轻生命的摧残,深刻的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其腐朽没落,同时还着力表现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的觉醒和对封建势力的不妥协斗争,热情地歌颂了他们叛逆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的革命行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2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10-12 20:48 编辑

      566.《三里湾》
      长篇小说,赵树理作。太行山区的三里湾成立了初级农业合作社,秋收、整党、扩社、开渠等故事情节,描写了王金生、范登高、马多寿、袁天成四个家庭在扩社过程中的矛盾与变化,生动而真实的反映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先进力量和落后力量之间的斗争,农民在生产关系、家庭关系和婚姻问题上的种种矛盾冲突,广阔描绘出农村各阶层人们的精神面貌,歌颂了广大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揭露了封建思想在农村的流毒和影响,显示了实现合作化的艰巨性、复杂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2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567.《白毛女》
      歌剧《白毛女》一九四五年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由贺敬之、丁毅执笔的。故事梗概佃农杨白劳与女儿喜儿相依为命,喜儿与同村青年农民大春相爱。杨白劳因生活所迫向恶霸地主黄世仁借了高利贷,之后外出逃债。在除夕之夜杨白劳偷偷回家。黄世仁闻讯后强迫杨白劳卖女顶债,杨白劳喝做豆腐用的卤水自杀。喜儿被抢进黄家,遭黄世仁奸污,逃入深山,头发全白。两年后,大春随八路军回乡,在山洞里找到喜儿,替她申冤雪恨。结尾处,村民们和喜儿一起开会批斗黄家的罪行,庆贺穷苦人的重见天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17 02: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