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而淡泊的阳光照在家对面不远处的一片绿色山峦上。24℃的气溫令人舒服的想不起来这是初冬季节,唯有心情莫名受伤,仿佛被拖进冬天,感到丝丝寒意…… 一声长叹,秋水生凉,寒气渐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10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日历显示11月22日的今天,太阳到达黄经240°时为小雪。 我越来越觉得介绍节气的文章和说大书艺人的开场白一样枯燥乏味,这节气资料我是编不出来的,必须老调重弹。说是现学现卖,可要卖的好看,需要挑选修整,编排包装,用的时间和精力还真不少,估计得赔本了。言归正传,各位请听好了: 我国古代将小雪分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腾;三候闭塞而成冬。”顾名思义,初候虹藏不见:这个时节由于很少有下雨的情况,所以彩虹就不再出现,二侯天气上腾:天际中阳气上涨,地中的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万物失去生机。三候闭塞成冬:由于天气的寒冷,万物的气息飘移和游离几乎停止,所以就被古人称为“闭塞成冬,万物不通。” “小雪”是反映天气现象的节令,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这就是说,到“小雪”节气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此时由于“地寒未甚”,故雪量还不大,所以称为小雪。随着冬季的到来,气候渐冷,不仅地面上的露珠变成了霜,而且也使天空中的雨变成了雪花,但由于这时的天气还不算太冷,所以下的雪常常是半冰半融状态,或落到地面后立即融化了,所以偶尔虽见天空“纷纷扬扬”,却不见地上“碎琼乱玉”,气象学上称之为“湿雪”;有时还会雨雪同降,叫做“雨夹雪”;还有时降如同米粒一样大小的白色冰粒,称之为“米雪”。因此,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小雪和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赠刘景文》的诗,是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小雪时节我特别引用这首诗的理由是源于此诗咏初冬的景致“曲尽其妙”,更缘自我对苏轼(苏东坡)相当的崇拜。众人皆知宋代的“苏门三杰”名声之大难以超越,其中苏轼更是用其无人能超越的诗词征服众人。但是即便才华横溢,在封建王朝统治下的苏轼依然难以得志,一生中历经坎坷,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多次被贬后,他更加专注于诗词歌赋等的文学创作,低调做人,淡泊名利过起了隐士生活。说来也巧,苏东坡曾经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三年任满后被调往湖州等地任知州,最后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这三个地方和我都有些渊源,自然对诗人倍感亲切,敬仰不已。 再回到这首诗来。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今天读来依然发人深省,极具魅力。 随着搜狗壁纸今天换上来的图片,最后借花献佛的依然是我喜欢的几首和小雪节气有关的古诗: 《小雪》 唐·戴叔伦 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 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 《小雪日戏题绝句》 唐·张登 甲子徒推小雪天,刺梧犹绿槿花然。 融和长养无时歇,却是炎洲雨露偏。 《和萧郎中小雪日作》 唐·徐铉 征西府里日西斜,独试新炉自煮茶。 篱菊尽来低覆水,塞鸿飞去远连霞。 寂寥小雪闲中过,斑驳轻霜鬓上加。 算得流年无奈处,莫将诗句祝苍华。 今天就此告一段落,15天后的“大雪”且听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