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2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548.《春蚕》
      作者茅盾,描写我国30年代农村生活的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通过蚕农老通宝一家蚕茧丰收,而生活却更加困苦的实事,无可辩驳的说明了“丰收成灾”所渗透的时代痛苦,对当时黑暗的中国进行了鞭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2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549.《蚀》
      长篇小说,矛盾著。由《幻灭》《动摇》《追求》三个独立的中篇组成。《幻灭》写静女士在追求光明和爱情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小资产阶级弱点,常常使她陷于幻灭、失望之中。《动摇》以1927念春夏之交湖北某县城为背景,描写了土豪劣绅胡国光破坏革命,国民党左派方罗兰在大革命的复杂形式下犹豫不定、踌躇动摇的复杂心态。《追求》写大革命失败以后一群青年知识分子的苦苦追求与挣扎。三部小说都以大革命为背景,以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题材,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2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550.《子夜》
      作者矛盾,《子夜》以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斗争为主线,生动、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子夜》在整体布局上具史诗般宏阔,但细节描写的笔触又极为委婉细致,剖析人物心理,直至其微妙颤动的波纹。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2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551.《边城》
      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2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552.《茶馆》
      作者老舍,三幕话剧,共有70多个人物,其中50个是有姓名或绰号的,这些人物的身份差异特大,有曾经做过国会议员的,有宪兵司令部里的处长,有清朝遗老,有地方恶势力的头头,也有说评书的艺人、看相算命及农民乡妇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层次。《茶馆》通过“裕泰”的茶馆陈设由古朴→新式→简陋的变化,昭示了茶馆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开始时,茶客的弄鸟、吃茶、玩虫,虽有些略带古风的声色,但由于“侦缉”的出现及“莫谈国事”的纸条,一动一静,均产生着一种压抑的气氛。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馆设施的更新与场面的收缩,无疑暗示着茶馆在这个矛盾不断加剧的社会中所作的抗争。茶馆中的“洋气”以及那张越写越大的“莫谈国事”纸条,则预示着更大的危机。到了第三幕,不仅“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大,数目更多,而且旁边还有一张纸条:“茶钱先付”。 这表明了茶馆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钱先付”“莫谈国事”显然反映了一种因果联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2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553.《骆驼祥子》
      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主要是以北平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2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554.《四世同堂》
      老舍所创作的长篇中文小说。小说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的时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形象、真切地描绘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作品记叙了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中,日寇铁蹄下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那一派古老、宁静生活被打破后的不安、惶惑与震撼,狠狠地鞭挞了附敌作恶者的丑恶灵魂,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更反映出百姓们面对强敌愤而反抗的英勇无畏,讴歌、弘扬了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高尚的民族气节,史诗般地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杰出贡献,气度恢弘,可歌可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2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555.《倪焕之》
      是叶圣陶一九二八年写的一部长篇小说,连载于当时的《教育杂志》上。《倪焕之》真实地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历程和精神面貌,反映了“五四”、“五卅”这些规模壮阔的革命运动曾经给予当时知识青年和巨大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2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556.《龙须沟》
      1951年春,刚从美国归来的老舍先生,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情,深入北京南城龙须沟,写出了歌颂新中国成立,北京市政府改造龙须沟造福百姓的话剧《龙须沟》。这出话剧最初由当初的“老人艺”话剧队在1951年2月演出,焦菊隐导演,主要演员有于是之、叶子、黎频、韩冰、郑榕、杨宝琮、李大千等。《龙须沟》演出后获得了巨大成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2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557.《生死场》
      是萧红早期创作的一个巅峰。这部作品奠定了萧红作为抗日作家的地位,使她成为三十年代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特别是鲁迅为之作序,胡风为其写后记,都使《生死场》成为一个时代民族精神的经典文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17 02: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