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6-12-22 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6-12-22 06:37 编辑

      5382、《希腊人左巴》
      一本非常平淡的小说:英国作家巴苏买了希腊某座小岛的采矿权,要去那里开矿;在前往该岛的船上,他遇见了左巴,左巴是一个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粗人,但是却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左巴要求他雇用自己,帮他打理一切采矿的事,两人因此结伴来到这座小岛。书中主要描写的就是两人在岛上的生活,一直到左巴离开为止的故事。小说以一位知识分子的眼光,塑造了一个大口喝酒、大块吃肉的性情中人左巴,当他激动到无法言语时,就会纵情地起舞或狂放地拨弹;恰与另一主角“我”,一个压抑甚至近乎犬儒的知识分子形成强烈对比。“我”与左巴两个人在个性上的差异,作者做了很深的刻划。个性谦和的、理性的、瞻前顾后的、压抑的“我”一直在寻求的人生意义和价值,爽快的、率真的、重义气、爱肉欲和幻想的左巴似乎轻易就悟到了。有一次左巴对“我”说:“老板,你什么都有,但是你仍然错过了生命,因为你心中少了一点疯狂。如果你可以疯一点你就会知道生命是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6-12-26 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5383、《基督最后的诱惑》
      影片改编自希腊作家尼科斯·卡赞斯基的同名小说,讲述了耶稣的故事:
      公元初的以色列在罗马的残暴统治下,民不聊生。木匠耶稣在朦胧中感到了上帝赋予的使命,他将作为救世主,牺牲自己去拯救世界。依照上帝的召唤,将信将疑的耶稣开始了自己的寻道之旅。在旅途中,他结识了起义者犹大,两人便一起向路人传道。一天,耶稣在小村里解救了妓女抹大拉,并向愤怒的村民布道,宣讲人人应该相爱的神旨。他的讲演很有说服力,不少村民开始跟随耶稣继续布道。在约旦河畔,施洗约翰认出耶稣救世主的身份,并告诫他上帝也主张仇恨。迷惑的耶稣对此百思不解,独自到荒漠中静坐等待上帝的教诲。耶稣摆脱了种种诱惑,经历了四十昼夜,终于得到神谕。茅塞顿开的耶稣开始带领着信徒向圣地耶路撒冷进发,一路上他尽显神迹,赢得了更多民众的信仰。在耶路撒冷神殿前,耶稣宣布自己就是新的救世主,并将建立新的法律和秩序。正当信徒要求捣毁眼前的神殿时,踌躇的耶稣却突然晕倒在地。罗马士兵趁机对耶稣的信徒大开杀戒,人们四分逃窜。清醒后的耶稣指使犹大去向当局告发自己,以帮助自己实现为世人赎罪的使命。几天之后,头戴荆冠的耶稣被罗马士兵钉到十字架上。耶稣在十字架上忍受着巨大痛苦,恍惚有一位天使告诉他上帝已经解除了他的责任,从此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耶稣在天使的陪同下走下了十字架,像普通人一样娶妻生子……几十年后,奄奄一息的耶稣在病榻前见到了自己从前的几个门徒。犹大突然指责耶稣背信弃义,未能完成赎罪的使命。这时,耶稣才发现一直在自己身边的天使竟然是撒旦的化身,悔恨交加的他请求上帝一切从新再来。耶稣又回到十字架上,他从痛苦中醒来,这次他摆脱了最后的诱惑,化成不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6-12-31 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6-12-31 07:29 编辑

      5384、米洛拉德·帕维奇
      塞尔维亚作家、诗人、翻译家、文学史学家文艺学家、哲学博士,贝尔格莱德大学教授。其代表作品有《哈扎尔辞典》。 帕维奇曾被美国,欧洲和巴西的学者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米洛拉德·帕维奇于1929年10月15日生于贝尔格莱德,父亲是雕刻家,母亲是哲学教授。
      1958年至1963年,任贝尔格莱德电台编辑。
      1963年至1974年,任贝尔格莱德《教育》月刊编辑。
      1978年至1982年,任诺维萨德大学哲学教授和系主任。
      自1982年起,为贝尔格莱德大学教授。他还是塞尔维亚科学和艺术院院士,全欧文化学会和全欧科学和艺术家协会成员。
      2009年11月30日因心脏病发作去世,享年81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7-1-4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7-1-4 17:52 编辑

      5385、米洛拉德·帕维奇的文学创作:
      1967年发表诗歌《羊皮纸》,这是他的处女作。
      1971年发表长诗《月长石》,奠定了他在前南斯拉夫文坛的地位。
      主要文学作品有:
      诗歌散文集《最后时刻的灵魂谷》(1982年)
      短篇小说集《铁幕》(1973年)
     《圣马克的马》(1976年)
     《青铜器》(1979年)
     《俄罗斯猎浪犬》(1979年)
     《贝尔格莱德故事新编》(1981年)
     《翻过来的手套》(1989年)
      长篇小说《哈扎尔辞典》(1984年,同年获南斯拉夫最佳小说奖)
     《用茶水画成的风景画》(1988年,获1988年南斯拉夫最佳作品奖)
     《风的内侧,又名海洛和勒安德耳的小说》(1991年)。
      近作有:
      长篇小说《君士坦丁堡最后之恋》(1995年)
      短篇小说《鱼鳞帽-艳史》(1996年)及剧本《永恒之后的一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7-1-9 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7-1-9 07:21 编辑

      5386、《哈扎尔辞典》
      是塞尔维亚作家米洛拉德·帕维奇(1929-2009)在1984年出版的一部著名小说。这部小说的内容纷繁复杂,古代与现代,幻想与实现,梦与非梦盘根错节地缠绕在一起。时空倒溯,人鬼转换,似真非真,似假非假,扑朔迷离地描述了哈扎尔这个民族在中世纪突然从世界上消失的谜。该书融世界三大宗教史料传说于一身,创辞典小说之先河,作者完全打破了小说的固有界限,把史诗和传说融在了一股魔鬼气质之中,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第一部小说”。荣获1984年南斯拉夫最佳小说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7-1-14 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5387、博胡米尔·赫拉巴尔
      二十世纪捷克文坛继《好兵帅克》作者哈谢克之后,又一位家喻户晓,深受百姓爱戴的文学奇才。他的作品大多描写普通、平凡、默默无闻、被抛弃在“时代垃圾堆上的人”。他对这些人寄予同情与爱怜,并且融入他们的生活,以文字发掘他们心灵深处的美,刻画出一群平凡又奇特的人物形象,小说里充满捷克的气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7-1-19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7-1-19 17:12 编辑

      5388、博胡米尔·赫拉巴尔生平经历
      博胡米尔·赫拉巴尔于1914年3月28日生于布尔诺附近的日德尼采。据说他的父亲是名奥匈帝国士兵,与年轻漂亮的摩拉维亚姑娘相爱,生了他后随军离去。三岁前他同母亲一起住在外婆家那里,1917年母亲认识了啤酒场的会计并结婚,养父待他和弟弟都很好,六岁时父亲当了啤酒场总管,后来成为承包商。在赫拉巴尔眼里,父亲是个工作专注的人。他母亲性格开朗,爽快利落,迷恋戏剧。小赫拉巴尔受不了父母对他的过分关爱,常以逆反与沉默的目光来表示腻烦。在大人眼里他是个脾气古怪和倔强的孩子。
      上学对幼年的赫拉巴尔来说是活受罪。他学习不专心,成绩也不好,还留过级……然而,他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喜爱阳光照射中的空气。落日映照下的河面的霞光。
      就在他十岁那年,他的贝宾大伯来到了他家。起初说是来探望十天半月,结果在啤酒场当上了管理员,一住就是四十多年,直至去逝。这位做过鞋匠的贝宾大伯饱经沧桑,见多识广,性情奔放,有很多讲不完的故事。他讲起故事来绘声绘色,很快便抓住了这个十岁孩子的心,给了他无穷的乐趣和奇思遐想,充实了他的童年生活。
      赫拉巴尔后来说,贝宾大伯实际上是他精神上的父亲,是他日后文学创作的缪斯。
      中学毕业后,赫拉巴尔带着母亲的殷切期望,父亲的:“你将来能有什么出息?”的忧心与悬念,离开故土宁城,来到首都布拉格报考大学。为了能进大学,他先到私立学校学习一年拉丁文,竟发现自己具有语言才能,半年后便能读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原文。1935年10月,赫拉巴尔注册进入查理大学法学院学习。其实他对学法律并不感兴趣。入学后他拼命阅读文学和哲学著作,关注造形艺术和音乐。
      纳粹德国占领捷克,法学院于1939年11月17日停课关门。赫拉巴尔不得不拿着法学八学期的肄业证书回家乡谋生。他做过很多工作,战后复学。1945年通过考试,第二年获法学博士学位。
      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他从生活优越的家中搬出来,住进了布拉格的贫民区。
      赫拉巴尔一生干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公证处职员、商业学校行政人员、仓库管理员、铁路工人、列车调度员、保险公司职员、商品推销员、钢铁厂临时工、废品收购站打包工、剧院布景工和跑龙套演员等等。
      1963年,赫拉巴尔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底层的珍珠》出版,时年49岁。
      赫拉巴尔的作品,从处女作《底层的珍珠》一书开始,被改编成电影的有《底层的珍珠》,《线上云雀》,《一缕秀发》,《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巴比代尔》,《温柔的粗人》,《天使的眼泪》,《过于喧嚣的孤独》等。且多部获国际大奖。
      1997年春,朋友们为他过八十四岁生日时,他说:“我都想死了,还庆祝什么生日?”他因病住院,两天后1997年2月3日他从医院五楼窗口坠下。一颗巨星就这样陨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书香气华 发表于 2017-1-22 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外国文学的作品情节都挺有意思,也有一定的哲理,但我读外国文学,一是不喜欢那一长串的名字,也不喜欢那说话在前,人名在后的叙述方式,后来买了一很厚本外国小说简介,知道几部世界名著的主要内容,……总之,我还是不习惯外国小说,土生土长,还是读中国的作品有耐心。

感谢晓华的介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7-1-22 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7-1-22 07:41 编辑
书香气华 发表于 2017-1-22 05:22
外国文学的作品情节都挺有意思,也有一定的哲理,但我读外国文学,一是不喜欢那一长串的名字,也不喜欢那说 ...

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同国家的思想意识,价值体系,宗教信仰等很多东西不同。外国文学之间也有所不同,欧美文学,苏联文学,日本文学。不同国家的文学体现不同的国别精神。比如西方小说直接剖析人物内心活动,例如《红与黑》,而中国小说,尤其是古典小说,讲究含蓄,话语蕴藉,例如《红楼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7-1-27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7-1-27 08:43 编辑

       5389、博胡米尔·赫拉巴尔主要作品
     《底层的珍珠》(1963年,短篇小说集)
     《巴比代尔》(1964年,短篇小说集)
     《严密监视的列车》(1965年)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1971年)
     《过于喧嚣的孤独》(1976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9 16: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